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2020-12-04 歷史中郎將

從古至今,為了準確地衡量時間的長短,人們曾經制定過各種度量衡,直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公曆」、「農曆」以及「時分秒」制度,可以說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所結出的累累碩果。在人們對時間的漫長研究之中,出現了很多用於描述時間的名詞,比如說「時辰」、「刻」、「剎那」、「彈指」、「須臾」等等,那麼它們到底相當於多長時間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鐘錶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其他用於計時的工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地通過觀看天象、觀察動物的生活規律(比如說雞鳴報曉)等規律,摸清楚了時間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因此發明了各種計時工具,其中大名鼎鼎的「日晷」就是中國先民為了準確計算時間而發明的計時器械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日晷就被中國先民用於記時,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史記》的著名作者司馬遷曾經對漢武帝建議說:「(計時的方法)主要使用日晷,夜間使用刻漏輔助。」並且在《漢書》之中還有著名為「晷書」的目錄,但是卻並沒有實際內容,很有可能是已經亡佚了。

至中國明清時期,日晷已經成為紫禁城之中最為重要的計時工具和標誌性建築,如今在乾清宮、太和殿等地都能夠看得到日晷的痕跡。從表面上來看,日晷由花崗巖底座、一根晷針以及刻有刻度的圓形晷面所構成,其中晷面和晷針的夾角為39.9度,正好是北京當地的緯度。不過實際上,日晷的第一個作用並不是計時,而是確定南北方向,因為日晷的指針都是向著北極固定的,而要想發揮日晷的計時功能,就必須選擇晴朗無雲的天氣。

當太陽光芒照射到日晷時,根據指針投影投向晷面的刻度,人們能夠清楚的發現時間正在隨著影子的偏斜而慢慢流逝。在觀察到日晷時間的流逝之後,《淮南子·原道訓》的作者劉安感慨:「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後來人們就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時間的寶貴性,而所謂的「一寸光陰」指的就是日晷晷針的影子在盤面上移動一寸的時間。由於夏天和冬天晷針影子移動「一寸」的時間並不一致,因此平均下來,「一寸」光陰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72分鐘。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就會說了:如果遇到陰天或者晚上,日晷不能計時怎麼辦呢?這就要用另一種傳統計時工具「漏刻」了。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早在西周時期就發明了「漏刻」,並且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也使用過這種計時工具。漏刻的構造比較簡單,主要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組成,一般來說,漏刻至少由兩隻漏壺構成,其中一隻為漏水壺,而另外一隻為受水壺。而標尺一般插在受水壺之中,其底部有一隻「箭舟」,隨著受水壺水面的上升,標尺的刻度也隨之上升,人們通過觀察標尺的刻度就能夠得出精準的時間。

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缺點:雖然古人們不一定懂得大氣壓原理,但是毫無疑問計時的準確度取決於漏壺滴水的速度。由於在液面較高時,漏壺的滴水速度會變快,而液面較低時,漏壺滴水的速度就會變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們使用了多級漏壺:通過多隻漏壺進行滴水,使得受水壺最上方的漏水壺以同樣的速率進行補水,這樣就解決了液面高度差對於漏壺精確度的影響。

然而漏刻又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由於古人是以「十二時辰」,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記載時間的,每個時辰相當於2小時,但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古人就需要另外一種和「十二時辰」並行的方法來記錄時間,因此根據漏壺的標尺,古人又發明了「百刻制」來記錄時間。

那麼「百刻制」又是一種怎樣的計時方法呢?原來古人將一天劃分為100刻,在夏季的時候,白天為60刻,而黑夜為40刻;冬季的時候由於黑夜時間延長,因此黑夜的長度被延長至60刻,白天縮短為40刻。那麼刻和時辰之間又是怎樣換算的呢?原來將一百刻劃分為十二份之後,每個時辰的長度就是8刻外加六分之一的小刻,這樣計算下來的話,每一刻的時間大約是在14分24秒左右。到了清代初期,為了換算上的方便,因此清政府統一規定,一天被劃分為96刻,而這樣的一刻鐘終於變成了15分鐘,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使用日晷和沙漏,人們還使用香的燃燒來計算時間。在南宋初年,中國發明家發明了一種名為「香篆鍾」的香盤,它的外部實際上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銅盤,上面有被香線拴好的五枚花瓣,當香線燃盡的時候,花瓣就會從銅盤之上飄落,人們就可以通過掉落的花瓣數計算時間了。不過「燃香法」有一個更大的缺陷,那就是受制於香的製作材料和燃燒速度問題,使用香所記錄的時間準確度大大不如漏刻,因此從明代之後基本就不再使用了。

綜上所述,普通百姓尚且需要各種度量衡和計時器來計算時間,那些遁入空門的佛教子弟自然也需要一套能夠衡量時間的名詞。據印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仁王經》)記載,「一剎那九百生滅。」那麼一「剎那」又是多長時間呢?據五胡十六國時期傳入我國的《摩訶僧祇律》記載:「每日三十須臾,其中日長時有十八須臾,夜短時有十二須臾。一須臾二十羅豫,一羅豫二十彈指,一彈指二十瞬頃,一瞬頃二十剎那。」那麼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一「彈指」的時間大約是7.2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則是0.018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就有900次生滅。這樣算來,1.8秒的時間,世界上就發生了9萬次生滅,難怪佛教所說的「一念之間」是如此的短暫。

相關焦點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有了這樣的時間參照,許多形容時間的詞語就好理解了:「彈指一揮間」是7.2秒,「一瞬間」只有0.36秒,「一念」更短暫,而「一剎那」,則短到很難讓人能有明顯感覺的地步。此外,在中國古代表述時間的詞彙中,光陰是用「寸」來量的。
  •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俗語來傳給後代,讓他們汲取經驗增長知識。其中,他們總結的經驗規律中,就包括時間的,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就是時間對人的重要性。那麼,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古人早就使用「寸陰」這個詞了。據歷史記載,在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一瞬須臾一剎那中剎那最短
    在慨嘆時間過得真快、唏噓「時間都去哪了」的同時,不由得聯想到一些形容時間飛逝的詞語。比如一瞬、須臾、霎時、一剎……那麼,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須臾有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長度?一剎那是指多長時間?在一瞬、須臾、一剎那等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詞語中,到底哪個詞的時間更短?中國古代沒有時鐘,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相當於多長時間,不說你真不知道
    導言中國古時候是全世界天文學專業最先進和優秀的國家之一,古代科技更重視源自日常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各樣新技術。實際上古人沒有當代先進的高新科技,因此 更重視天文知識的積累,他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看星辰日月蹤跡來設計安排時間。
  • 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為什麼稱為寸?
    人們常會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按理說,在三維空間裡面,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為什麼會被定義為寸呢?其實,這裡面是一個計時工具在做怪。這個工具叫做晷。在古代,人們沒有準確的計時工具,有人就在石板上豎起一支小棍,太陽照下來時,由於角度不同,每個時間段小棍的陰影部分投射的角度也不同,所以當太陽的軌跡在一天內經過不同地點就代表了不同的時間。而光陰這個詞就是由此而來的。只是為什麼用寸這個單位來形容光陰呢?究其原因,還是和這個小棍有關。
  • 光陰如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由來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經典名言,常常用來形容時間寶貴。這句話原本是一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筆下。原詩是「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王貞白是唐昭宗時期的文人,進士及第後官封校書郎。他青年時在江西廬山求學,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了這首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為什麼用尺子來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為什麼用尺子來量?古人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提醒人們時間的寶貴。「光陰」指時間,時間的單位是秒、小時,寸是長度單位,怎麼會用尺子去量時間呢?這和我國古代計時的工具有關。遠古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仰望天空,看看太陽、月亮和星星,來判斷季節的變化和一日時間的推移。當不需要準確計時時,寬泛的時間段就足以了。比如頭晌就是早晨一段時間,晌午就是中午一段時間,這樣簡單的時間段有時就可以滿足日常了。
  • 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究竟貴到什麼程度?你工資能買多少?
    其實,感嘆光陰寶貴,時間易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在古代小學教課書《增廣賢文》就有兩句流傳千古的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用於教育古代兒童,勸勉他們光陰寶貴,要珍惜時光!那麼,「寸陰」究竟典自何處?為什麼古人把光陰單位稱作「寸」?難道時間可以用尺子計量嗎?
  • 源自佛經的"剎那"到底是多長時間
    我們常說「剎那」,但「剎那」到底有多長?(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日常生活或閱讀文章時,我們經常使用或者看到「剎那」,這個常用詞彙其實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有多短暫),可有過相應的說法?不妨讓我們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 「剎那」原是梵語,漢語音譯「剎那」,又作「叉拏」,意譯則是「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的時間長度,與「發意頃」同義,用一個漢語單字來表達,那就是「念」,意思就是瞬間,也就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 你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半句是什麼嘛?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小時候,老師、家長時不時把這兩句話拎出來教育我們時間寶貴,要好好讀書。但天性愛玩的我們根本不會把金子與時間聯繫到一塊,更認識不到時間到底有啥寶貴的。後來,大把的時間被我們揮霍了,人也長大了,突然就懂了。不過,你可能還不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自一首詩,與之搭配的一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而是「讀書不覺已春深」。「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今天把這兩句拿來發動態說說,再合適不過了。
  • 「一寸光陰一寸金」探源
    孔子聖跡圖之《在川觀水》「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一句人盡皆知的比喻時間寶貴的名言。這句名言出於何處?故鮮為人知),其中第一首為: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王貞白,唐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字有道,乾寧(894一898)年間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幹、貫休同唱和。有《靈溪集》。
  • 你一定用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名句,但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魯迅先生更是一針見血:「時間就是生命,無故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實在無異於謀財害命的。」海倫凱勒用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流行歐洲的諺語最直白:「時間是無聲的腳步,不會由於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而稍停片刻。」……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可能我們並不熟悉,但是有一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就是流傳中國千年之久的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勸別人珍惜時間?為何詩詞大會有50人答錯?
    A、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B、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C、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當時百人團遇到這道題,100個人中有50個人選擇了錯誤答案。為什麼這道題會有這麼多人答錯呢?其實我們看看幾個選項也就理解了。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半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漲知識了
    ,多去珍惜眼前的親人。當時我們對這些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還小,有大把的時間去揮霍,去玩耍。可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慢慢長大,童年的時光與我們漸行漸遠,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那些快樂的時光,總是在恣意玩耍的時候悄悄在我們指尖溜走。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半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漲知識了!
    或許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老師或者家長告知要好好珍惜時間,多去珍惜眼前的親人。當時我們對這些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還小,有大把的時間去揮霍,去玩耍。可是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慢慢長大,童年的時光與我們漸行漸遠,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那些快樂的時光,總是在恣意玩耍的時候悄悄在我們指尖溜走。
  •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勸別人珍惜時間?為何詩詞大會有50人答錯?
    A、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B、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C、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當時百人團遇到這道題,100個人中有50個人選擇了錯誤答案。為什麼這道題會有這麼多人答錯呢?其實我們看看幾個選項也就理解了。選項A,出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題弟侄書堂》,這首詩本身就是題寫在書堂之上的,也確實是鼓勵後輩好好學習的詩句,所以A選項無疑是沒什麼問題的。
  • 我們常說的「剎那」「念念不忘」到底有多長?
    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多麼短暫),很少有人會去鑽這牛角尖。不過牛角尖中通常都有學問,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
  • 佛教常識:「剎那」到底有多長?
    我們常說「剎那」,但「剎那」到底有多長?(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在日常生活或閱讀文章時,我們經常使用或者看到「剎那」,這個常用詞彙其實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有多短暫),可有過相應的說法?不妨讓我們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
  •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出處到底在哪,附譯文賞析。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貞白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一寸光陰一寸金:以金子比光陰,謂時間極為寶貴,應該珍惜。寸陰:極短的時間。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引笑:逗笑,開玩笑。周情孔思:指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追尋:深入鑽研。賞析這是一首寫詩人自己的讀書生活的詩,也是一首惜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