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一瞬須臾一剎那中剎那最短

2020-12-02 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12月12日,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瞬之間,2014年已近尾聲。在慨嘆時間過得真快、唏噓「時間都去哪了」的同時,不由得聯想到一些形容時間飛逝的詞語。比如一瞬、須臾、霎時、一剎……那麼,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須臾有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長度?一剎那是指多長時間?在一瞬、須臾、一剎那等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詞語中,到底哪個詞的時間更短?中國古代沒有時鐘,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詞語都源自佛教,比如現身說法、大千世界、味同嚼蠟、一塵不染、洗心革面,形容時間非常短暫的一瞬、須臾、一剎那等最早也是從佛教用語中演化而來的。

「一瞬 」一詞出自梵典中的《僧祇律》:「瞬者目動也。律云:二十瞬為一彈指。謂修行人持齋之法,日正當午,乃受飲食。若日過午一瞬,則不當食。」也就是說,「一瞬 」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但這裡同時又提到了形容時間的另一個詞語「彈指」,亦即「20瞬為一彈指。」那麼,何為彈指?

「彈指」一詞同樣來源於佛教,彈指是指捻彈手指作聲的動作。這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讚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祝咒等。智覬注曰:「彈指者,隨喜也」。《吉藏義疏》中也云:「彈指者,表覺悟眾生。」這個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復以食指向外急彈的動作,後來也作為佛教中一個表示時間的量詞被中華文化所吸收,彈指之間與轉瞬之間、頃刻之間、咄嗟之間、俯仰之間、倏忽之間、瞬息之間等詞語一樣,都成為形容時間很快的常用詞語。毛澤東在1965年5月寫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就有「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名句。

對於「一彈指」到底是多長時間,《僧祇律》中做過如下闡釋:「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如此看來,首先還要弄清楚「一剎那」和「一須臾」又是指多長時間。翻閱《辭海》發現,「剎那」詞條下是這樣解釋的:剎那,譯自梵語ksana,意為最短暫的時間。佛教著作中有多種解釋。有的說:一彈指頃有60剎那;有的說:一念中有90剎那,一剎那又有900生滅;有的說:剎那是算術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後亦用於一般口語中。意為一瞬間。白居易《和夢遊春》詩:「愁恨僧祇長,歡榮剎那促。」而《僧祇律》中提到的須臾則為「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如果按照一日一夜是24小時,而「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的規則,如上這些個抽象的、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名詞就不難換算成具體的時間概念了。既然24小時可分為「30須臾」,那麼每一須臾就是0.8個小時,也就是48分鐘,或是2880秒。從「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則可推算出,一須臾等於400彈指,那麼「一彈指」就是7.2秒。這7秒多的時間再均分為20份,也就得出了「一瞬」的時間即0.36秒。依次再分20份,就是「一剎那」的時間長度0.018秒。由此可見,儘管「一瞬」、「須臾」、「一剎那」以及「彈指一揮間」都是用來形容時間很短,但其中「一剎那」最短。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在漢語詞語中描繪時間飛逝的詞還有很多,「少頃」、「俄頃」、「倏忽」等都是表示時間不長的說法,而「一時半刻」、「午時三刻」等也都與時間的由來有關。古時沒有時鐘,先民們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生活。在年復一年的辛勤勞作中,逐漸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在殷朝以前先民已將一晝夜等分為12個時辰,或是100刻。古人所說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為一個小時;而一天24小時分為100刻,一刻就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

古人的時間概念源自於中國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測日定時的一種計時儀器;漏壺則是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通過陽光下晷針所投影子的移動來計時,並以晷面上刻痕為時間標記。漏刻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於洩水或盛水,前者稱洩水型漏壺,後者稱受水型漏壺。標尺用於標記時刻,使用時置於壺中,隨壺內水位變化而上下移動。漏壺最早也稱漏刻、箭漏。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杆,稱為箭。箭下以一隻箭舟相託,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

 

*聲明:本文系本報專稿,請勿摘轉。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谷克湃/文

相關焦點

  • 一剎那、一瞬間、一彈指、一須臾、一盞茶、一炷香是指多長時間?
    在漢語裡,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都是形容時間的短暫。那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首先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這些詞語實際上它來自古代印度,都是佛教用語,多為音譯。古代印度梵典《僧祇律》(也叫《摩訶僧祇律》)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如果與現代時間(一晝夜為24小時)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彈指為7.2秒、一羅預為144秒、一須臾為48分鐘。
  • 「一剎那」究竟是幾秒?那彈指一揮呢?
    在慨嘆時間過得真快、唏噓「時間都去哪了」的同時,不由得聯想到一些形容時間飛逝的詞語。比如一瞬、須臾、霎時、一剎那……那麼,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須臾有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長度?一剎那是指多長時間?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詞語都源自佛教,比如現身說法、大千世界、味同嚼蠟、一塵不染、洗心革面,形容時間非常短暫的一瞬、須臾、一剎那等最早也是從佛教用語中演化而來的。
  • 你知道「一剎那」相當於多少秒嗎
    我們在慨嘆時間過得真快、唏噓「時間都去哪了」的同時,不由得聯想到一些形容時間飛逝的詞語。比如一瞬、須臾、霎時、一剎那……那麼,一瞬究竟是多長時間?須臾有沒有具體所指的時間長度?一剎那是指多長時間?在一瞬、須臾、一剎那等表示時間極其短暫的詞語中,到底哪個時間更短?
  • 「一剎那」是多長時間,你未必知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一剎那」這個詞來表示時間極為短暫。佛經說在人的一個念頭中就含有九十個剎那。一剎那」(yi cha na)在古代印度梵典《僧祗律》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照此,我們可以推算出具體時間來。即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剎那」,或24萬個「瞬間」,或12千個「彈指」,或30個「須臾」。一晝夜有86400秒,那麼一「須臾」等於2880秒(48分鐘),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剎那」卻只有0.018秒,比電光石火還快。
  • 我們常說的「剎那」「念念不忘」到底有多長?
    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多麼短暫),很少有人會去鑽這牛角尖。不過牛角尖中通常都有學問,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
  •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在人們對時間的漫長研究之中,出現了很多用於描述時間的名詞,比如說「時辰」、「刻」、「剎那」、「彈指」、「須臾」等等,那麼它們到底相當於多長時間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鐘錶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其他用於計時的工具。
  • 春宵一刻值千金中的「一刻」是多久?「彈指」、「剎那」呢?
    但是,古人的「一刻」是多長時間呢?一刻一刻出自《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至 清 初定為九十六刻。今用鐘錶計時,一刻為十五分鐘。剎那剎那表示一念之間的極短時間。
  • 「一剎那」是多久?
    我們常用「一瞬間」「一剎那」「彈指間」「須臾片刻」來形容時間,那麼這些分別代表多久呢根據《僧只律》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 觀古今於須臾 撫四海於一瞬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 一剎那等於0.018秒,除此之外,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還有這些
    關於剎那的長度,佛經中有多種解釋:1、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2、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生滅;3、剎那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傳入中國後,口語中具體長度逐漸淡化,僅用來說明短暫時間,猶「一瞬間」。
  • 「一炷香」是多長時間?「一剎那」又是多久?長見識了
    我們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視劇上經常會聽到「一炷香的功夫」這樣一句話,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在比武時通常會以「一炷香」為時間的界限,那麼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呢?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比較落後,鐘錶的出現是近代才有的,人們只能以燃燒香來計時,不過由於受到環境風力香的長短,相料的乾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不過一炷香的燃燒時間大約為一個小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半個時辰,因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源自佛經的"剎那"到底是多長時間
    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有多短暫),可有過相應的說法?不妨讓我們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 「剎那」原是梵語,漢語音譯「剎那」,又作「叉拏」,意譯則是「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的時間長度,與「發意頃」同義,用一個漢語單字來表達,那就是「念」,意思就是瞬間,也就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 一剎那、一瞬間和彈指到底是多長時間?
    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的意思是「獾」,阿敏的兒子固爾瑪渾是「野兔」,嫡長孫杜度是「斑雀」,外甥庫爾纏是「灰鶴」……上面這些努爾哈赤家族中的兄弟、子孫、外甥的名字,都和動物有關。4、一剎那、彈指或一瞬間到底是多長時間?
  • 千年之短,一瞬光陰
    《淮南子》中就曾有記載:「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所有人都唏噓它的瞬間而亡,殊不知這短暫的幾個小時,它過盡千帆,要比任何漫長的一世都要充實。說其朝生暮死實則都是期許。蜉蝣的一生,短暫到只有幾個小時。可它卻仍然滿懷希望,去在這短暫的時光之中,生長、成家、繁衍、最終伴著夕陽滅亡。
  • 俳句 日本文學式的一瞬
    王安石在詩中批評韓愈的平淮西碑:「欲編詩書播後嗣,筆墨雖巧終類俳。」「俳」顯然是貶抑之辭。漢語中俳諧的意思是詼諧戲謔,難登大雅之堂,不過,日本人把俳句發展成了日本詩歌的代表體裁,「俳」的本意已無足輕重了。    對俳句的最初印象,自然是松尾芭蕉的名作:「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此後,就是美國詩人龐德那首據說深受俳句影響的《地鐵車站》。
  • 「語言學」「剎那」一詞的來歷
    梵語,印度的一種古老語言,這種語言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特別是在小時間的單位上,比如漢語中我「剎那」就是音譯過來的,而且在音譯過來之前,這個詞是有具體量度的。出處:「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慄多。三十牟呼慄多為一晝夜。
  • 佛教常識:「剎那」到底有多長?
    我們常說「剎那」,但「剎那」到底有多長?(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在日常生活或閱讀文章時,我們經常使用或者看到「剎那」,這個常用詞彙其實源自佛教。在日常使用中,「剎那」一般指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但「剎那」究竟有多「長」(有多短暫),可有過相應的說法?不妨讓我們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對「剎那」的定位。「剎那」原是梵語,漢語音譯「剎那」,又作「叉拏」,意譯則是「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的時間長度,與「發意頃」同義,用一個漢語單字來表達,那就是「念」,意思就是瞬間,也就是時間的最小單位。在世俗詞彙中,我們常說「念念不忘」,這個「念念」同樣來自佛教。
  • 美妙的一瞬
    有段時間,很迷普希金的詩,其中一首就是《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第一段是: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現了你,有如曇花一現的幻想,有如純潔至美的精靈。我很喜歡,美妙的一瞬,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經歷。我記得結婚那天,當牽著妻子的手走進慶典現場的時候,突然間嗓子幹得發緊,我相信那種感覺是美妙的。
  • 靜坐一須臾,48分鐘,會怎麼樣?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人是剎那剎那的老去。不要總覺得還有時間,今天不靜坐冥想明天還可以的,不要這樣想,除了當下都是不確定的,你不知道即將會發生什麼。年老的人,死在眉睫,需要猛進;年輕的人,也不可悠忽度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及早努力,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