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何日君再來?

2021-01-08 南風窗

走過兵荒馬亂,走過烽火戰爭,走過顛沛流離。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而1949年,也是「別離」的一年,國民黨帶著軍隊、官員和家眷等100多萬同胞遷至臺灣。此後許多年裡,兩岸人民只能隔著海岸,遙遙相望。

一代歌后鄧麗君的父母,就被裹挾在這道時代的洪流裡。

鄧麗君的母親趙素桂祖籍山東,父親鄧樞祖籍河北,是國民黨中尉軍官。為了躲避戰亂,趙素桂當年輾轉多地,後又搭乘運輸艦來到臺灣,兜兜轉轉,才終於和丈夫相聚,最後落腳雲林縣。

那時候,這群隨蔣介石政權遷臺的人被稱為「外省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說著不同的方言。鄧麗君父母住在擁擠的眷村,生活清貧。趙素桂在生下三個男孩後,於1953年1月29日生下鄧麗君—一個臉蛋圓圓、眼睛大大的女孩。

鄧麗君童年照

由於生活窮苦,兒子們都快養不起了,恰逢鄰居膝下無子,趙素桂與鄰居約定孩子生下後送給她。但眼見這個小女嬰如此可愛,趙素桂無論如何也難以割捨,後來送人之事便作罷,取名「鄧麗筠」(鄧麗君真名)。

也所幸趙素桂把孩子留下了,否則華語流行歌壇就少了一顆如此璀璨奪目的明珠。如果說有人是被時代裹挾著前進的,那鄧麗君,便是那個創造時代的人。

任時光匆匆,只要有她的歌聲相伴,再苦悶的歲月也可以有一份清甜。

從「娃娃歌后」到「國際巨星」

雖然鄧麗君自幼家境清貧,但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正處於工業蓬勃發展的時代。由於外來人口驟增,臺灣實行土地改革,以農業扶植工業,並積極發展消費品工業,以增加就業。

到了60年代,世界經濟分化,歐美、日本等國開始大力發展資本與技術,因此將勞力密集型產業外移,臺灣地區躬逢其盛。而此時臺灣也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擴張」,積極擴大海外市場,並於1965年在高雄成立了亞洲第一個「加工出口區」。

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臺灣,締造了第一個經濟奇蹟,並與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雖然經濟在騰飛,但政治氛圍仍然壓抑,這是因為臺灣當局的「戒嚴令」。

鄧麗君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長大。父親退伍後,在臺北和朋友合夥做小生意,母親則到工廠工作,一家人生活仍十分拮据,卻常常苦中作樂。

三四歲時,鄧麗君就跟著收音機學唱歌,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六歲便有了登臺唱歌的人生「第一次」。上學時,學校裡「本省人」多過「外省人」,偶被欺負,鄧麗君也常常以唱歌化解敵意,收穫不少人緣。

小學畢業後,鄧麗君進入金陵女中。1963年,她參加「中華電視」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一曲《訪英臺》拿下冠軍。

1965年,鄧麗君開始頻頻在電臺、歌廳演唱。在那個還是秀場的時代,人們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便是在歌廳看秀。而對於12歲的鄧麗君來說,未免太早就開始「拋頭露面」。那時她常常一晚趕很多個場,並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

由於無法兼顧課業和唱歌,鄧麗君不得不從學校輟學。這對她來說,是生命中的一大遺憾,但也得以就此一門心思撲在歌唱事業上。當時臺灣歌壇流行成熟、嫵媚、滄桑的嗓音,但鄧麗君青春、活潑、甜美的風格,為她贏得了「娃娃歌后」的稱號。而且她還很有主持天賦,懂得與場上觀眾互動。

1967年14歲,鄧麗君與媽媽在日月潭

不到一年,鄧麗君就成為各大歌廳的票房擔當。1967年她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在那個唱片業還不發達的年代,她以平均每兩三個月一張的速度發行專輯。此外,她還參加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為臺灣首部電視劇《晶晶》演唱主題曲;拍了她的第一部音樂題材的電影《謝謝總經理》。

26歲,《謝謝總經理》劇照

70年代的臺灣,經濟仍在飛速發展。除了繼續向海外市場擴張,臺灣還大力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產業、重工業,以及能源和交通等重大基礎建設,締造了第二次經濟奇蹟。

物質發展的同時,因「戒嚴」而壓抑的人們也在尋求精神上的安慰,而鄧麗君的歌,就是化解苦悶的輕風。鄧麗君也愈發成熟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加上為瓊瑤電影演唱主題曲,她的事業蒸蒸日上,也在國際上大放光彩。

鄧麗君的走紅,不僅來自天賦,也緣於她的努力。在那個「本省人」與「外省人」割裂的年代,臺灣當局甚至曾一度限制「本省人」說閩南語。但鄧麗君不僅用標準語唱歌,還用閩南語演唱,由此淡化了本外省之爭,贏得兩邊的喜愛。敬業的鄧麗君還學習粵語、英語、馬來語,以及後來的日語,以幾種語言演唱,為日後成為「國際巨星」打好了語言功。

1971年,演出慰問越南老人

香港,可以說是鄧麗君的「第二故鄉」。1970年,鄧麗君於香港工會展上榮獲「白花油慈善皇后」;次年,她開始在東南亞展開為期一年的巡迴演唱;1972年她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與她同期的歌手有蔡琴、歐陽菲菲、陳淑樺、譚詠麟等,但誰人能像鄧麗君這般雋永呢?

1974-1978年,鄧麗君赴日發展,初期並不順利,後憑《空港》一曲從眾多日本新人中脫穎而出,斬獲多項大獎。她是「日本有線大賞」和「日本有線放送大賞」雙冠三連霸得主,至今無人打破該紀錄。她更是在日本發展得最成功的外國歌手之一。

而在日本的鄧麗君,也從不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她總是以旗袍亮相,每次壓軸都會演唱一首中文歌曲,飽含她至真至誠的民族感情。

來自「敵臺」的「靡靡之音」

大陸在十年「內亂」後,終於在1978年,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是歷史性的一步。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鄧麗君也在大陸流行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鄧麗君的歌是被禁播的,並被定性為「靡靡之音」。然而,當生活回到正軌,被禁錮許久的心靈遇到這樣似水般溫柔的歌聲時,有如一劑治癒苦疾的良藥,引起海峽這邊大陸同胞的瘋愛。

如果人在廈門海邊,天氣晴朗時能看到對面的金門島,偶爾還會聽到對面的廣播聲裡飄揚著鄧麗君的歌。那麼柔軟、那麼繾綣、那麼迷人,銼鈍的心被一點一點揉化了,慢慢變得豐滿、敏感、多情起來。

那個年代的大陸年輕人,誰不聽鄧麗君,誰不愛鄧麗君呢?《甜蜜蜜》《在水一方》《問君能有幾多愁》《美酒加咖啡》《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誰不會哼唱幾句?誰又不曾把歌詞倒背如流,抑或把句子抄寫在筆記本上?

雖然鄧麗君的歌未在大陸發行,但從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盜版磁帶已經鋪天蓋地地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用老舊的錄音機來翻錄、播放鄧麗君的曲子,有時還會卡帶,但一聽就是一整個下午;有時關起門來,在屋內隨著音樂翩然起舞。

《芳華》裡偷聽鄧麗君的劇照

1979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如火如荼。但這一年,鄧麗君卻遭逢了演藝生涯最大的負面新聞——「假護照風波」。

鄧麗君被曝持非法印尼護照入境日本被拘留,但後來證明,她所持印尼護照並非偽造,只是發給她的手續不合法。這起事件讓鄧麗君的事業受挫,她因此決定赴美重拾學業。

因禍得福,她在北美多個城市舉辦個人演唱會,受到當地華僑的熱愛。能在海外聽到如此動人的中文歌曲,華僑們撩撥了鄉愁,也緩解了鄉愁。

軍營慰問演出

很快,時代的巨輪就滾動到了80年代。這是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時代,全國各大城市進一步開放,中國各個領域的改革都開始啟動。

而80年代,也是鄧麗君演藝事業的全盛時期。她在印尼錄製80首印尼語歌曲;在中國香港「利舞臺」、伊莉莎白體育館等地,舉辦多場個人演唱會;應邀前往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舉辦演唱會,成為第一個在凱撒皇宮參演的中國人……此時,她已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巨星。

在忙碌的連軸轉期間,鄧麗君也開始籌劃堪稱完美「絕作」的專輯《淡淡幽情》。12首歌的歌詞,全部由中國唐詩、宋詞改編而成,整張專輯典雅、夢幻又前衛。鄧麗君對這張專輯抱著極大熱情,除了穿唐裝拍攝MV外,她的床頭就放著一本《李後主李清照詞欣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幽婉的古詞,在鄧麗君柔美的嗓音下,似乎唱出了昨日歲月裡的哀愁。

為了紀念自己唱歌事業的第15個年頭,1983年年底,鄧麗君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了6場「15周年紀念演唱會」,場場滿座還刷新了票房紀錄。1984年年初,她在臺北市立體育館舉辦兩場「十億《漫步人生路》個掌聲:鄧麗君15周年巡迴演唱會」,後又到新加坡等地巡演。

鄧麗君這次的巡迴演唱會,破例在大陸得以轉播,也標誌著大陸終於對她「解禁」。在臺北的演唱會中,鄧麗君身著仙女般的白裙,翩翩站在舞臺中間,以一曲粵語歌開場。

此時鄧麗君已經31歲了,雖然多了些成熟風韻,但她仍帶著少女般的羞澀;她也一如既往地親切、認真、禮貌,在與主持人互動時,又不失幽默;對前來送花的歌迷,鄧麗君持續不斷地說著「謝謝」。

演唱會向大陸轉播期間,鄧麗君顯得有些緊張,她說:「我覺得今天我的歌,受到每位大陸朋友們的喜愛,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當主持人問她為何能受到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喜歡,鄧麗君表示「所有的感情,我都用歌聲表達出來了」。

爾後,鄧麗君還用山東方言和主持人對話,那一句標準的「老鄉」,仿佛她就是當地人。

時代不落幕

鄧麗君一直有個遺憾:雖然她的歌曲風靡大陸,自己卻未曾親到大陸開演唱會,唱歌給祖國的同胞聽。其實,鄧麗君曾兩度受到來大陸的邀請。一次是在1980年,當時她非常興奮,但這引起臺方緊張,因此未能成行。另一次是在1987年,但那時她已不再參加商演。

1985年鄧麗君生日時,她還接到《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電話。鄧麗君表示自己雖沒去過大陸,但自小聽父母講述那邊的故事,對祖國並不陌生,而今聽到來自千裡之外的問候,內心非常激動。

1986年,鄧麗君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的女歌星」之一,是唯一同時獲得兩項殊榮的亞洲歌手。1987年,鄧麗君逐漸退出公眾視野,退居幕後製作唱片,除了公益演出外,停止商業演出,之後和男友一起旅居法國。

而1987年,又迎來了另一個歷史性的時刻。7月,臺灣當局廢除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令」,臺灣「解嚴」。10月,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兩岸終於打破38年的冰封期。

我們都在課本裡讀過余光中的《鄉愁》,但只有親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那股鄉愁吧。新華社的一張老照片,記錄了1988年1月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登上長城的情形,照片裡一名同胞穿著印有「想家」字樣的衣服,伸開雙臂,張口朝天,不知在痛哭,還是在歡笑。

那些曾經被迫離開故土的年輕人,而今已是花甲之年。有些人還能找到父母、妻兒、朋友,而有些人卻只能面對一個認不得的故鄉。也許有些近鄉情怯,但還是得回來尋根,雙腳踩在這片土地上時,一顆心才終於踏實了。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臺灣經濟開始放緩,隨著大陸的開放、兩岸關係的解凍,很多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瞄準大陸價格低廉的土地和人力,紛紛外移來到大陸。而改革開放後的大陸,也開啟了經濟上的騰飛。

經濟之外,文化也在開放,鄧麗君歌曲不再是靡靡之音,而大陸也出現了一批流行歌手,王菲、韓紅、那英、田震、毛阿敏等。中國搖滾樂亦迎來了90年代的黃金時期,代表人物有魔巖三傑、崔健、鄭鈞、許巍、臧天朔等。1990年,被稱為「中國首屆搖滾音樂節」的演出在首都體育館舉行。

那個「偷偷聽鄧麗君」的時代過去了,但鄧麗君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時代的傳奇。

然而,任何時代終將落幕,最無情不過生命的轉瞬即逝。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哮喘發作。當時她獨自一人,酒店服務生發現她時,她已經呼吸困難了。鄧麗君最終死在了被搶救的路上,身邊沒有親人、亦無愛人。

明珠隕落,終年42歲,留給世人無限哀思與遺憾。

多希望那是又一次假新聞,但隨著5月11日鄧麗君遺體回到臺灣,大家才確信她真的離開了。鄧麗君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鄧麗君過世後,還獲得了不少表彰,仍有無數人在紀念她,她依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人們忘不了她,還有她的歌聲、她的美好。

可是啊,人生就像她歌裡唱的——「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姜雯

編輯 | 謝奕秋

排版 | GINNY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娛樂圈的「尊嚴」

故事

歲月神偷!70年70個珍貴生活瞬間

相關焦點

  • 何日君再來 美文解讀鄧麗君
    這個表面上粗獷的,內心卻細膩的男人,覺得鄧麗君的光環,太過閃亮,而且,自己的缺點他是心知肚明的。在洛杉磯,是因為沒有當年的小弟兄鐵哥們在身邊,所以,他有大把的時間和鄧麗君相互廝守,當年他在香港拼搏的時候,最多的時候,是和自己那幫哥們一起狂歡。
  • 鄧麗君歌曲禁唱 <何日君再來>被批"黃色歌曲"
    鄧麗君曾在大陸風靡一時,但也曾長期被禁,《何日君再來》被認為是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1980年,中國音協在北京西山召開會議,專門展開對鄧麗君歌曲的討論與批判。正統學院派的專家認為,鄧麗君的一些歌曲內容比較灰暗、頹廢,屬於「靡靡之音」、「黃色歌曲」,並特別對她翻唱的《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曲的主題指向進行猛烈批判。
  • 通訊: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故鄉復原民國風貌
    中新社邯鄲4月18日電 題: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故鄉復原民國風貌  中新社記者 肖光明 王天譯 崔濤  「以前的鄧麗君故鄉鄧臺村荒涼破敗,現在看到這裡復原了民國時期村落古貌,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從山東淄博來參觀鄧麗君故裡的「君迷」王先生說。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 何日君再來——致永遠的鄧麗君
    鄧麗君的歌,歌唱愛情,歌唱人生,不論是婉轉簡約的低吟淺唱,還是簡單歡快的引吭高歌,愛情和真善美是永遠的主題。這些歌曲都源自對生活細微元素的真實感悟,不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的媚態,聽來親切如舊,如《何日君再來》、《甜蜜蜜》、《北國之春》、《漫步人生路》等經典,都那麼真實!
  •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的一生
    當時由於電視還沒普及,鄧麗君的母親趙素桂在家裡做家務的時候就會用收音機聽廣播流行歌來打發無聊,小鄧麗君也再一旁聽著裡面傳出的旋律,沒想到的是,小鄧麗君只要聽個兩三遍之後就能唱出來,母親看了也很高興,所以家裡還添了一個小節目,晚上的時候讓鄧麗君唱歌給大家聽,鄧麗君也很有表演的欲望,小小的年紀在眾人面前表演時也不怯場,簡直就是為舞臺而生的。
  • 「何日君再來」曲目單曝光(組圖)
    首席記者黃舒婷 本周五、周六,鄧麗君的歌迷將迎來期盼已久的時刻
  • 為什麼國共雙方和日本人都批判過《何日君再來》?
    今年5月8日(也就是今天)是鄧麗君逝世20周年紀念日,王菲將鄧麗君生前僅完成一半的絕唱《清平調》重新錄製成隔空對唱單曲版本,將在下午5點08分發布。       鄧麗君唱過許多好聽的歌,但最傳奇的可能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創作於抗戰期間,甫一誕生就不招國民黨、共產黨和日本人的待見。
  • 鄧麗君66周年誕辰:時光匆匆二十載,何日君再來
    在時光面前,很多事不過是滄海一粟,但總有那麼一些人,能夠跨越歲月的溝壑,在人們的心裡打下時代的烙印,鄧麗君就是其中之一。何日君再來或許是因為我們對她的愛太多,她仿佛從未離開。因為學業與演出的衝突,鄧麗君第二年就選擇了休學。但鄧麗君曾回憶說,並不覺得小小年紀專職唱歌是一種苦難。「不是大人要我唱歌,而是我自己想唱的,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興了。」
  • 蔡誠俊單曲《何日君再來》(25周年紀念版)上線致敬經典歌曲
    為紀念鄧麗君逝世25周年,蔡誠俊重唱單曲《何日君再來》(25周年版)已於5月11日0:00在網易雲正式推出。蔡誠俊用自己的方式演唱這部經典作品,表達他對鄧麗君的深深嚮往,用歌聲追逐憶往昔。《何日君再來》是鄧麗君的經典之作,也是當代最受歡迎的中文歌曲經典之一。這首歌一發行,立即在樂壇掀起了波熱潮。「人若蘭花 聲似天籟」的意思是鄧麗君。她是代表一個時代的歌手。她的作品經過多年的演唱,至今仍是人們心目中的經典。憑藉其南方人骨中特有的浪漫與溫柔,蔡誠俊生動演繹了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經典作品。「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 你可知道歌曲《何日君再來》是什麼電影插曲?誰是原唱?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人生能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念白] 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這熟悉的詞曲,配上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會想起,這首鄧麗君演唱的《何日君再來》。1979年發行的中國臺灣著名女歌手鄧麗君唱片專輯《一封情書》中的這首《何日君再來》,在播出後,立即在她的粉絲圈內掀起熱潮。
  • 蔡誠俊單曲《何日君再來》(25周年紀念版)上線用歌聲致敬經典
    為紀念鄧麗君逝世25周年,蔡誠俊重新演繹的單曲 《何日君再來》(25周年紀念版)已於5月11日零點在網易雲音樂正式上線。蔡誠俊用自己的方式獻唱這首經典作品,表達了他對鄧麗君深切的思念,用歌聲追憶往昔。《何日君再來》是鄧麗君的經典作品,也是中國近代最受歡迎的經典中文歌曲之一,此曲一出立即在歌壇掀起了一波熱潮。「人若蘭花 聲似天籟」說的就是鄧麗君,她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歌者。她的作品經過多年的傳唱,仍然是人們心中的經典。蔡誠俊帶著他南方人骨子裡獨有的浪漫和溫柔,動情地演繹了鄧麗君的經典作品《何日君再來》。「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 《長城謠》《何日君再來》曲作者是重慶人
    原標題:《長城謠》《何日君再來》曲作者是重慶人   曲作者劉雪庵。(劉學達供圖)《何日君再來 劉雪庵傳》書封。 (重慶出版集團供圖)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首鄧麗君翻唱的《何日君再來》早已傳遍大江南北。可是,你知道嗎?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重慶銅梁人劉雪庵。
  • 紀念鄧麗君逝世17年之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這首歌幾乎可作為鄧麗君一生的微雕:對愛情的嚮往,對時光的悲嘆,做平凡人的夢想,和做歌女的哀傷,都蘊涵在這短短的三分鐘裡。最惹人憐的是,這首歌與鄧麗君一樣,雖然都紅遍了整個華人地區,卻不得其正門而入。
  • 把時代風雲化作筆底波瀾 ———訪《何日君再來———劉雪庵傳...
    原標題:把時代風雲化作筆底波瀾 ———訪《何日君再來———劉雪庵傳》作者李明忠 本報記者 陳廣慶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一曲《何日君再來》,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唱紅了鄧麗君等無數巨星,風靡世界,至今傳唱不衰。《何日君再來》的創作者劉雪庵善於把情感化為音符繞指為柔,也曾讓樂曲在戰火中勝過鋼槍,留下無數傳世名曲。
  • 「何日君再來」全球網絡評選暨鄧麗君藝術盛典安徽賽區正式啟動
    由安徽尚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本次盛典安徽賽區,最主要的支持單位為群眾組織安徽省鄧麗君歌友會。 本次活動的意義:依託尋找千百名安徽本土的「鄧麗君」和「小鄧麗君」的活動,加強安徽的「君迷」之間的互動,把鄧麗君歌聲在安徽唱響,把優秀的君迷音樂傳承者推向國際舞臺。
  • 作曲家劉雪庵和他的名作《何日君再來》(下)
    他的命運出現了轉折,悲劇的轉折,是他創作的《何日君再來》引爆的。說來《何日君再來》惹禍已經由來已久。李明忠先生載文敘述:「1939年,《何日君再來》就流傳到日本去了。日本女歌手渡邊浜子後來到中國勞軍,帶著日本陸軍部的心戰武器《何日君再來》,在正面戰場用中文版對我軍放送,把『何日君再來』改為『賀日軍再來』,還把『賀』字唱得很重。
  • 何日君(鄧麗君)再來
    有鄧麗君的年代,似乎是在哪個遙遠的年代。我們現在只能從紀錄片裡,歌聲裡去尋找她的足跡! 我一直認為流行音樂的開端始於鄧麗君,曾經那個大家還思想保守的年代,是鄧麗君的歌聲傳給了人們愛的種子,甜美的歌聲,俏皮的個性讓她在舞臺上受到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
  •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031985年在NHK的這場演唱會名為「One&Only」,意為「僅此一次」,而弔詭之處在於,這當真成為鄧麗君生命中的最後一場演唱會。自此無論是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還是日本及東南亞國家,除去短暫的登臺,再沒有完完整整的鄧麗君表演。
  •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成龍昔日戀情回首(圖)
    更因伊人的撒手人寰而使成鄧之戀成為"何日君再來"的亙古輓歌,每一念起都令人泫然心傷。  成龍赴洛杉磯學英語、拍《殺手壕》時,20世紀70年代後期紅透港臺的"玉女歌星"鄧麗君也正住在洛杉磯,苦修英文。鄧麗君遠渡重洋,疏離自己輝煌的事業,是出於不得已的原因--她在日本無端被捲入一場"護照風波",令她在極不愉快的情緒中憤然離開日本。
  •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成龍在他所著的自傳中曾提起,自己太粗心大意,不會替別人著想,忽略了一段好感情,並沒有誰辜負誰的問題,他與鄧麗君的感情已經轉化為非常真摯的友誼。他們一直維繫著良好的友誼。甚至於在她去世前四天,她還打過電話找他,但是成龍當時在日本拍戲,鄧麗君並未留下聯絡電話給秘書,只說稍後再撥,卻一直沒有再打來。到底她那時找他是像平時一樣的只是閒聊幾句還是有事?完全不得而知,成龍再也問不到她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