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時期為時雖然短暫,但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府財力雄厚,國內外市場活躍,制瓷工藝突飛猛進,在繼承康熙朝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創新、變化和提高,不僅品種多、題材廣泛、造型多樣,而且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講究。青花瓷在雍正時期儘管不是官窯的主流產品,但其質量之精美,花色品種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無法比擬的。雍正時期的青花瓷,無論造型和裝飾,都可以用一個「秀」字來概括,與康熙青花挺拔、遒勁的風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風格。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和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對於要燒造的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皇帝審定,方可燒造。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皇帝的歡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應該說,雍正皇帝的審美情趣,對這時期瓷器的造型、繪畫藝術風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雍正 青花纏枝蓮紋雙龍耳瓶 成交價格:123,200,000 RMB
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底足多有旋胎痕。
在造型、胎、釉方面,雍正青花既有繼承也有發展,一改前朝渾厚古樸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之貌。雍正青花瓷器不但造型好而且胎釉精細、潔白、堅緻,瓷化程度高,胎體厚薄均勻,釉質肥厚瑩潤,玻璃質感強,純淨無瑕,白中微閃青,修胎更是一絲不苟,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較重視器物的氣勢和神韻。
在青花、紋飾方面,雍正青花採用的是浙料,色澤豐富,從顏色上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發色穩定、濃重豔麗或深沉略顯深藍;一種發色淺淡、清新、淡雅或稍灰暗。深淺不一的青花,少了康熙青花分五色的現象,層次感也明顯不及康熙朝。在紋飾上,康熙青花紋飾不太注重人物與背景的關係,雍正青花則注重人物與背景的關係,用筆精細纖柔,構圖疏朗、明快,紋飾簡潔、清晰,強調主題突出。
清雍正 青花花鳥圖八方扁壼 成交價格:67,991,600 RMB
官窯款有專人題寫,因此各類瓷器上的字體大致相同。常見的官窯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製」三種題款。楷書款早期為三行雙圈,晚期為雙行雙圈或雙框。楷書款筆法挺拔峻峭,結構方正均勻。早期款略帶宋體字風格,橫平豎直,橫細豎粗。中後期的橫豎粗細大體一致,字體極為工整漂亮,成為雍正楷書的自有風格。清代官窯篆書款大量出現是自雍正朝開始的。篆書款也有雙行六字、三行六字、雙行四字的。字體筆畫粗細大體一致、工整漂亮。總體來看,雍正官窯款主要是「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其次是六字篆書款和四字篆書款。四字楷書款少。一般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書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寫楷書款,個別也寫篆書款。
故宮博物院科研處的專家老師曾撰文介紹,雍正褒雅貶俗,反覆強調要「文雅」「秀氣」「素靜」「精細」,並且要求將「內庭恭造之式」作為衡量工藝品是否堪用的基本標準。所謂的「精細」是指在設計、選材、製作、紋飾、顏色、器型等各方面近乎苛求的講究。這一點不但從檔案中可以隨處採擷,而且從清宮遺存的大量雍正朝的工藝品上更能直接體現。譬如官窯瓷器的圈足部位亦要修整成滾圓的「泥鰍背」,撫之有糯米粉般的細膩感。正是這種講究,這種「精細」,使雍正朝的工藝品在有清一代脫穎而出,樹立了「孤高」的品格。
清雍正 青花穿花龍紋長頸膽瓶 成交價格:61,170,600 RMB
雍正對宋代瓷器非常推崇。宋代瓷器在理學的影響下莊重、規範、嚴謹,以其大度秀美的造型、純淨明快的色澤、變幻無窮的窯變、高雅清新的格調而著稱於世,這些特徵均與雍正文雅、素淨、脫俗的審美標準相吻合,雍正對宋瓷情有獨鍾。
總體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構思別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種式樣。小件器皿線條柔和含蓄、輕巧俊秀,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大件琢器端莊典雅,講究線條變化,質樸古拙,剛中帶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間的協調、空間關係的適度、整體的統一,可以說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達到了「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程度。
雍正青花瓷器近年來在市場的表現一直都不俗。2010年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花鳥圖八方扁壼以7906萬港元在香港成交;2011年春拍,一件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雙龍耳瓶以1.23億人民幣在國內成交;2013年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圖凸蓮瓣撇口瓶以4604萬港元在香港成交;2014年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紋蒜頭大瓶以7628萬港元在海外成交;2015年春拍,一件清雍正青花穿花龍紋長頸膽瓶以7580萬港元在香港成交;2016年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喜上眉梢抱月瓶以4590萬港元在香港成交。
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圖凸蓮瓣撇口瓶 成交價格:36,325,560 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