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現,成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格古要論》、《遵生八箋》,清代的《博物要覽》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窯窯址何在?性質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眾說紛紜、懸而未決的問題。
哥窯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造型,如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窯瓷胎體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是很亮的酥油光,並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傳世哥窯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釉面不明亮,溫潤如玉,有一層酥油光,紫口鐵足現象很少。哥窯的瓷胎敲擊起來,沒有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
宋 哥窯梅花洗 成交價格 :20,203,775 RMB
哥窯與弟窯(龍泉窯)的傳說:傳說古代時在龍泉曾有兄弟二人燒窯。哥哥的燒造技術比弟弟高明,招至弟弟的嫉恨。為破壞哥哥的名譽,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而哥哥全無察覺。燒好後開窯一看,瓷器釉全裂開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心地善良的哥哥見此情景驚呆了,怎麼辦呢?只好拿到市場上去處理,沒想到一到市場,人們對這帶有裂紋的青釉瓷產生極大興趣,一搶而空,於是哥窯便由此而聞名天下。而弟弟仍燒造青釉瓷器,質量總是略遜於哥哥一籌,人們稱其為弟窯(龍泉窯)。
仿哥窯瓷器的時代特徵:
仿哥窯始於明代永樂年末。據《皇明紀略》記載:明仁宗當太子時,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窯器,但永樂仿哥窯器,至今未能找到傳世品。署成化款的仿哥窯器在北京和臺北兩地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質細潔、白淨緻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黃兩種,釉色滑潤,光澤度很強,開片整齊。
南宋 哥窯貫耳瓶 成交價格 :28,289,041 RMB
萬曆時,民窯仿哥窯瓷器精品不多,釉面肥潤,開片淺顯細碎,有的還飾以青花或褐彩紋飾。清雍正時景德鎮又恢復仿哥窯瓷器生產,製作精良,即有大小紋片鍺落有致的「金絲鐵線」,也有單純的大片紋或小片紋,釉色以深淺粉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鐵足」,其胎質較厚。乾隆以後繼續仿燒,多書本朝款。清代在仿哥窯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藍釉哥窯、綠釉哥窯和堆花鐵砂青銅器紋飾的品種。民窯仿哥窯盤碗,底有七個醬色支釘,俗稱「七星盤」,為雍正及乾隆早期產品。
仿哥窯產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斷,但其精品仍為官窯所出。清末時仿哥窯產品也不少,但總的特點是精細程度不夠,略顯粗糙。真的哥窯產品釉色並不統一,而清末仿品則顏色基本以米黃色為主。造型也變得越來越離奇,仿到後來,乾脆在底款書上「成化年制」。20世紀80年代,仿古狂風大起,出現了一大批仿民國的粗製濫造產品,且價格比新瓷高出幾倍,但實際並沒有多大價值。當代仿哥窯產品多為浙江所出,真正仿得好的未見到一件,主要是因為仿製者手中沒有真正的宋哥窯實物,只能照圖錄仿。
宋代 哥窯葵花洗 成交價格:32,480,000 RMB
哥窯的存世量很少。據統計,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器,均為歷代宮廷舊藏。其中,北京故宮藏有幾十件,臺北故宮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於海內外的傳世品,全世界約計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窯破損殘片也被視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無幾。在拍賣市場上,只要有宋代哥窯精品出現,就一定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萬港元的天價。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這件瓷器的價格還要高。這兩年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也有標明為「宋哥窯」的瓷器露面,但由於市場對拍品的爭議,成交價格總是維持在1000萬元人民幣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