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集結地——嘉祥。這裡的青石,這裡的石雕,全國聞名,這裡的故事,像嘉祥的石雕工藝品一樣,耐人尋味。

說的是嘉祥縣疃裡鎮,有一村落——空山西村,村前有個趙家莊,村後有個崔橋,三個村間隔相連,形若二郎擔山,栩栩如生,這裡人傑地靈,民風淳樸,雞犬相聞,猶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如來做客,樂不思蜀啊,有詩為證: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裡浮雲陰且晴。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鳥跡,何物如人意。委曲結繩文,離披草書字。此詩描繪的是石上生長藤蔓的奇特景觀。

又有曰: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禪詩有云: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亦曰: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據老一輩的講:在很早的時候,空山不叫空山,而叫金山,在山頂上有個金牛拉著金砘子,每到夜裡就金光閃閃,方圓幾個村落都能看見。傳說,那頭金牛一到天黑,便拉著金砘子(古老的農用工具,名曰:砘軲碌。其主要作用就是為給莊稼種子保墒),

走下山來,給人們砘地,金砘子砘的地,莊稼長得好,糧食顆粒飽滿,年年豐收,人們為了感激金牛,夜裡,大人小孩都不出去打擾它,把金牛奉為神,每逢春種秋收,逢年過節,都要燒香上供,祈求金牛砘地,以保佑年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茶餘飯後就相互轉告。一天,村裡來了一個個頭不高,白淨精明的南蠻子(江浙一帶的精明人)給人看卦、看陰陽宅基,大家都說算的很準確。村裡一下子沸騰起來,老百姓們都說,南蠻子是陰陽眼,什麼東西都能看見,還說他有個趕山金鞭,他打一鞭,泰山、華山都要抖三抖,村裡人說的有鼻子有眼。

後來一天夜裡,全村人都聽到了「哞……哞……哞」的牛叫聲,「啪……」的一聲,瞬間,就靜了下來。第二天,住在村裡的南蠻子不見了,山上的牛也無影無蹤了,村裡人都跑到山上,一看,山頂上只留下了很深的牛蹄甲印子,牛和金砘子沒有了。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金牛拉的金砘子,是被南蠻子趕跑的。可是,那金牛不聽南蠻子的,南蠻子拉它回南方,金牛不去,偏偏去東邊,被南蠻子打了一鞭,金牛一擰勁,一頭就鑽到到曠山裡去了。金山從此「寶」走山空,金山也就改名叫了「空山」。

其實,空山在史書上也有記載,說的是明代崇禎年間,兵部尚書徐標徐大人,系濟寧城西任城區安居人,立功德成,被榮任兵部尚書,奉皇上旨意,回家祭祖,在暢遊城西馬場湖時,詩意大發,遂提筆,寫下《安居西湖記》,大讚馬場湖西葦漁歌的美景。其中,「空、曠、彭、疃諸山環峙於西,蒼巒紫巘,起伏巍峨。」這裡說的空、曠、疃分別指的是嘉祥縣疃裡鎮的空山、曠山、疃裡山,彭指的彭午山,就是現在的張山。

另外《山東通志》也有記載:童赬無草木,而崗巒嶙峋,故名空山。

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是皆我們中國老百姓的茶餘飯後娛樂之一,正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各地的歷史、野史、故事、地名、名人古蹟等等,才得以讓後人,津津樂道、簡而易懂的記錄和傳承下來,一輩一輩的就這樣述說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