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閩南建築文化在臺灣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於島內不宜開採片石,以粗砂粒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藝得到更廣泛運用。
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
就地取材是閩南古厝建造中的一大特點。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隱約響起四句哼唱而成的褒歌,歌曲用閩南語哼唱顯得格外逗趣,這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
在西嶼鄉二崁村留存有一幢名列縣定古蹟的陳家百年古厝,此外,重新整修完成的傳統閩南合院建築群,保持傳統聚落風貌,並再利用為各式各樣博物館,且活化傳統產業,如二崁傳香、杏仁茶等,走在古色古香又純樸的二崁聚落古厝巷弄間,是每一位遊客在這裡追古思情的好地方。
二崁聚落全村姓陳。明朝末年,陳延益先生從金門渡海來到澎湖,在竹灣南側的龜山山腳下從事農漁業,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陳氏聚落形成,後遷徙至竹灣附近的二崁定居,於清朝道光年間逐漸發展成一個聚落。
陳家古厝為三進平房大厝,以當地石老石與玄武巖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為裝飾。瓦房、條窗、馬背,完全閩南傳統建築形式,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聚落增添傳統工藝之美。
二崁聚落,一石一瓦,都令人著迷。一棟棟古厝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故事或是一個傳奇,它們承載著歷史,在時光淬鍊中,也為外來文化所影響,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但始終不變的是閩南文化這一根本。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三峽老街,為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泉州安溪人士渡海來此屯墾的發跡地,老街範圍主要在「民權街」一帶,長約260公尺,是臺灣保存最長的老街之一。
三峽老街是一條S型依地勢而建的街道,充滿古意的建築,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及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吸引許多古蹟愛好者瘋狂朝聖。
「民權街」舊名為三角湧,晚清時期的三角湧以制茶、染布、樟腦為主要產業,並善用河道水利之便,將貨品向海內外銷售,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
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前段有許多兩層樓高的房子較為華麗,樓頂凸出部分的「山牆」呈三角構圖,傳統稱山尖形,這種建築特色在早年是財富的象徵。而屋頂的收頭,有圓球形、平頂形、葉紋形、瓶形等不同形狀,這些圖形裝飾皆有其寓意,入花瓶象徵平安的意思。
經過時間流逝,如今三角湧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
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經過時間流逝,如今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