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是臺灣古厝的源頭

2021-02-17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閩南建築文化在臺灣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於島內不宜開採片石,以粗砂粒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藝得到更廣泛運用。

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

就地取材是閩南古厝建造中的一大特點。咾咕石牆與玄武巖建造而成的閩南式古厝,隱約響起四句哼唱而成的褒歌,歌曲用閩南語哼唱顯得格外逗趣,這是澎湖二崁聚落獨有的景致。

在西嶼鄉二崁村留存有一幢名列縣定古蹟的陳家百年古厝,此外,重新整修完成的傳統閩南合院建築群,保持傳統聚落風貌,並再利用為各式各樣博物館,且活化傳統產業,如二崁傳香、杏仁茶等,走在古色古香又純樸的二崁聚落古厝巷弄間,是每一位遊客在這裡追古思情的好地方。 

二崁聚落全村姓陳。明朝末年,陳延益先生從金門渡海來到澎湖,在竹灣南側的龜山山腳下從事農漁業,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陳氏聚落形成,後遷徙至竹灣附近的二崁定居,於清朝道光年間逐漸發展成一個聚落。

陳家古厝為三進平房大厝,以當地石老石與玄武巖為牆身,支撐屋頂結構,並以彩繪瓷磚、交趾陶、泥塑等為裝飾。瓦房、條窗、馬背,完全閩南傳統建築形式,為民風淳樸的澎湖與二崁聚落增添傳統工藝之美。

二崁聚落,一石一瓦,都令人著迷。一棟棟古厝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故事或是一個傳奇,它們承載著歷史,在時光淬鍊中,也為外來文化所影響,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但始終不變的是閩南文化這一根本。

位於新北市三峽區的三峽老街,為清朝乾隆年間,福建省泉州安溪人士渡海來此屯墾的發跡地,老街範圍主要在「民權街」一帶,長約260公尺,是臺灣保存最長的老街之一。

三峽老街是一條S型依地勢而建的街道,充滿古意的建築,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及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吸引許多古蹟愛好者瘋狂朝聖。

「民權街」舊名為三角湧,晚清時期的三角湧以制茶、染布、樟腦為主要產業,並善用河道水利之便,將貨品向海內外銷售,是昔日繁華時代的老商業街。

老街屋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前段有許多兩層樓高的房子較為華麗,樓頂凸出部分的「山牆」呈三角構圖,傳統稱山尖形,這種建築特色在早年是財富的象徵。而屋頂的收頭,有圓球形、平頂形、葉紋形、瓶形等不同形狀,這些圖形裝飾皆有其寓意,入花瓶象徵平安的意思。

經過時間流逝,如今三角湧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

日據時代,市街經過改正,道路也做了一番整頓,成為一條整齊光鮮的現代化街道。經過時間流逝,如今已經擺脫喧囂,只剩一幢幢的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寂靜訴說著昔日商業區街屋的繁華。

相關焦點

  • 古厝·唐山丨閩南文化是臺灣古厝的源頭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閩南建築文化在臺灣也融入了地域特色,譬如由於島內不宜開採片石,以粗砂粒為主要原料的「洋灰洗」工藝得到更廣泛運用。
  • 古厝新語——廈門創新傳承弘揚閩南文化剪影
    陳臻誠這次來到蘭琴古厝拍攝婚紗照,了解閩南文化,就愛上了這迷人的古厝。事實上,蘭琴古厝只是廈門傾力傳承兩岸文脈,守護城市高顏值的一個縮影。今年,我市新認定了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蘭琴古厝,就是其中之一。中山路一段曲徑通幽的小巷子,不過十餘米的迂迴,卻仿佛瞬間穿過時光荏苒,連接起古與今兩個時空。那頭,是廈門繁華商業街中山路的人潮洶湧與熱鬧繁華;這頭,蘭琴古厝的飛簷翹角就躍入了眼帘。
  • 豐州古厝燕山小築鳳凰涅槃,在海絲源頭,遇見最閩南
    在南安市豐州鎮燕山舊街,有一座典雅的閩南古厝,她有一個古雅的名字叫燕山小築。跟大多數古厝的命運一樣,因為無人居住,而閒置多年。但是,燕山小築又比大多數古厝幸運,因為有一群心懷夢想、極具家鄉情懷的「70後」抱團發起,租下燕山小築,改造成文創基地。
  • 閩南第一古厝-中憲第
    國務院文物保護單位:中憲第(石井大厝內),又名99間,位於民族英雄鄭成功祖地——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延平街道,與金門僅距離6海,系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前往臺灣經商致富後,於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回鄉建造成為一整座規模宏大、號稱「閩南第一古厝」的府第式閩南古建築。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7780平方米,現存的珍貴古厝建築。
  • 丁建南:」閩南古厝「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廈門,有著豐富的閩南古厝遺產資源,是根在閩南的古人們智慧的結晶和實踐活動的產物,承載著十分豐富的閩臺兩地歷史、藝術、科學方面的信息,是閩臺「文緣之根」的見證,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 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6) (共6張)> 2017-08-10 09:35 來源:新華社責任編輯:康妍園   福建省龍海市浮宮鎮九龍江西溪與南溪匯合處,保留著一處以「紅磚白石燕尾脊」為建築特色的閩南古厝群——霞郭村。
  • 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2019-04-14 22:46:23「妝」古厝     中新社南安4月14日電 題:閩南堆剪師巧手「妝」古厝  作者 陳龍山 劉鍶婷  行走在福建泉州,經常可見名剎古寺、宮廟、祠堂以及閩南古大厝,其雕龍畫鳳、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圖等建築風格獨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金雞來敲門:喬杉走入廈門古厝 推廣閩南非遺文化
    金雞來敲門:喬杉走入廈門古厝 推廣閩南非遺文化 時間:2019.11.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柯諾
  • 蘭琴古厝,廈門中山路鬧市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典型閩南紅磚古厝
    廈門蘭琴古厝在古厝四百多年的歷史中,數度易主,但中堂上掛著朝廷賞賜的「閩南戴德」的牌匾,可以想像當年主人之高潔。1940年,在港成立國民黨「臺灣黨部籌備處」。1942年,在江西開辦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臺灣黨務工作人員訓練班,任班主任。1943年,任國民黨第一任臺灣黨部主任委員。同年,11月18日在漳州遇刺身亡,時年52歲。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
    2012年,閩南紅磚建築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合申報的項目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廈門地區入選的申遺點是翔安區大嶝島上的田墘古建築群,包括金門縣政府舊址和五棟民居。大嶝鄭氏家廟,就是抗戰時期大嶝金門縣政府的會議室。
  • 7公頃閩南古厝留住「山頭記憶」
    通訊員 李毓琳 攝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曉青 通訊員 餘慶東)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坐落於火炬(翔安)產業園區的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達」)佔地100公頃,在這偌大的廠區內,一處閩南古厝聚落總能吸引最多的目光。原來,這是擁有170年歷史的山頭村古民居。
  • 閩南傳統建築文化走進黎大 實地考察測量古厝
    閩南網11月10日訊 泉州的味道,怎麼能離開古厝?怎能離開「紅磚古厝青石板,一把蒲扇一張椅」這種家鄉的味道?  怎麼把這個符號具象?上周日,閩南民居保護和修復專家姚洪峰做客黎明大學,跟學生講述閩南民居的設計選址、營造過程、技藝特點及風俗禁忌等,和大家分享他多年閩南民居保護修復的第一手素材。
  • 古厝裡的閩南元素 泉州建築文化你知道多少?
    「這些閩南元素你都認識嗎?」近日,有263萬粉絲的微博大V「V遊福建」轉發了一組閩南元素照片,這組照片風格清新,九張圖片裡有八張與閩南建築相關。這條微博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然而能完全說出這些閩南元素名稱的人卻不多。記者特地聯繫上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知名草根微博達人「咱厝人-陳陳」,向他了解照片裡的故事。
  • 感受閩南文化 龍海東園鎮埭美古厝群再上央視
    10月8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以《閩南古厝瓦紅簷翹水上古村煥發新生》為題,報導了龍海市東園鎮埭美古厝群,時長1分28秒,為全國觀眾奉上一場水上古村、閩南古厝的人文風光大片。據了解,近三年來,埭美古村作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先後4次登陸央視《新聞直播間》,多次在《中國影像方志》《航拍中國》《地理中國》等欄目中亮相。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各地有近30萬的遊客慕名到此品味水上古厝,感受閩南文化。
  • 我是福建人,更是閩南人,我叫「古厝」!
    閩南文化: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圖片來源於網絡閩南古厝(「厝」在閩南方言裡指的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紅磚文化」不止是閩南古厝建築特色的發展與成就的概括,更多是閩南人精神世界相連接的文化。
  • 閩南古厝「美容師」古稀之年帶徒傳承老技藝
    閩南古厝「美容師」郭順忠已經73歲高齡,仍然熱衷於「黑金推、瀝金畫」這一傳統彩繪技藝。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1月13日電 (陳龍山)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郭厝村,始建於宋代的郭氏宗祠已進入翻修的尾聲。郭順忠開始轉而從事閩南古大厝的彩繪,每年都要為十多座宗祠和宮廟彩繪,也曾受邀到山西、安徽等地修繕古厝,被稱為古厝「美容師」。55歲的潘家瑜正在郭氏宗祠橫梁上作畫,其創新的畫法得到師父郭順忠的讚許。 陳龍山 攝據了解,作為泉港區級首批文物保護單位,郭氏宗祠建築面積1018平方米。數百年內,宗祠幾經毀壞後又重建。
  • 晉馬完賽紀念獎牌正式亮相 融入閩南古厝、海絲文化元素
    組委會工作人員表示,作為晉江首次舉辦的國際性馬拉松賽事,它是一個向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宣傳閩南文化、展示晉江城市形象的絕佳窗口,「比賽結束後,完賽牌將陪伴著跑友回家,這不僅是一個紀念,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播。」因此,在完賽牌的設計製作上,組委會下足了工夫。  據了解,晉馬完賽牌由鋅合金製作而成,根據比賽項目不同,顏色有所區分,半程馬拉松為古銅色,迷你馬拉松為銀色。
  • 閩南堆剪:凝固在古厝屋頂上的絕妙藝術
    閩南堆剪在閩南人的心裡,古厝承載了人們對於家的一切想念,也是大部分閩南人心中最難忘的記憶。閩南堆剪古建築主流閩南古建築堆剪傳統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築手工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手工技藝的主流,也是彌足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東南亞等地區。
  • 閩臺紅磚古厝保護 臺灣鹿港龍山寺的修復思考
    閩臺紅磚古厝保護 臺灣鹿港龍山寺的修復思考 qz.fjsen.com 2012-08-11 13:00  佔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在閩臺紅磚古厝保護學術研討會上,臺灣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陳仕賢從鹿港龍山寺的修復過程中總結出對閩南古建築修復的經驗與思考,成為此次研討會的一大亮點。據陳仕賢介紹,由於臺灣地震等地質災害頻繁,超過180年歷史的古蹟是很少見的,龍山寺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臺灣一級古蹟。龍山寺在不到30年內,做了2次大規模修復,由於資金短缺,古蹟整修沒有按照原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