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信仰佛教之人來說,五臺山是最為神聖的地方之一。行走在五臺山景區內,時常會看到虔誠的信徒,兩步一跪一拜,令人深深折服。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因有五座山峰聳立,稱作五臺,目前五座臺上均修有廟宇。但五座臺卻很少有人登臨。五臺海拔均超過2000米,空氣稀薄,時有積雪。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民間傳說,五座山峰原來是聳立的,後被龍王五個兒子鬧騰之後,用尾巴將其掃平了,才成為現在的模樣。龍王五兒子後被文殊菩薩降服,現五臺山的五爺廟就是祭祀他的廟宇。
五臺山溯源
文獻記載,五臺山最早為神仙方士的居所,名叫紫府,是道教勝地。《清涼山志》載,佛教祖師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到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影響日盛,成為佛教聖地。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於是大孚靈鷲寺在此修建,成為中國最早的寺院,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的佛教發展達到了第一個巔峰時期。
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
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
到了唐代,五臺山佛教的發展迎來了第二個巔峰。
唐朝《古清涼傳》記載,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那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
五臺山的「五臺」
從唐至今,經歷多次變遷,五臺山寺廟建築遭到多次破壞和重修。目前臺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地處由五臺山五大高峰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臺懷」。在五臺山,人們把臺懷地區(即現在的臺懷鎮)稱為「臺內」,其它地區則稱「臺外」。
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中的《遊五臺山日記》裡寫道:
「北臺之下,東臺西,中臺中,南臺北,有塢曰臺灣(灣與懷的音義皆同),此諸臺環列之概也。」
【東臺望海寺】海拔2795米,面積100餘畝。臺頂望海寺,隋代建寺,元代重建,明代重修,內供聰明文殊菩薩。大雄寶殿為多邊型建築,殿外立柱為青石雕的龍。
【西臺法雷寺】海拔2773米,面積300餘畝。臺頂法雷寺,小部分已倒塌,內供獅子吼文殊菩薩,在佛教傳說中,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坐騎,象徵其威猛。
【南臺普濟寺】海拔2485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普濟寺,內供智慧文殊菩薩。普濟寺古老,各殿類似窯洞,有的建於清康熙年間,石砌的牆、石板鋪的瓦。
【北臺靈應寺】海拔3058米,面積達400餘畝,是五臺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臺頂靈應寺,內供無垢文殊菩薩。
【中臺演教寺】海拔2894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演教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新建成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氣度非凡。
中臺的山腳向上有靈鷲山菩薩頂,乃緣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別大。前有大白塔,是五臺山中心標誌。當年羅漢攝摩騰尊者以神通觀出內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聖跡。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