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美食」,小時候我們吃過的這些山貨,你吃過幾種?吃過3種的請叫叔叔,吃過6種算你牛,全吃過的絕對是農村人
提及童年總有說不完的話題,玩過的遊戲,做過的「壞事」,吃過的時代美食,我覺得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有著快樂的童年,雖然生活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對於鄉下的小夥伴來說,快樂總是那麼簡單。逮魚抓蝦掏鳥窩、摘野果、彈珠、跳格子、跳繩、捉迷藏,有時候一根皮筋、一條繩子,就可以承載大家數不盡的歡聲笑語。
那時,大多數小朋友都沒條件吃得上零食,於是,山上很多野果便成了我們解饞的美食,說到野果,如今是稀罕物了,甚至很多連名字都記不起來了,像以下這些我們孩提時代曾吃過的野果似乎都絕跡了。是環境遭到破壞,山林越來越少,還是地球氣候變暖,這些果樹都不復存在了,歲月帶走了很多東西,留下的只有記憶了,多少次在睡夢中回到那個孩提時代,醒來後仍然陷入在深深的回憶裡……
1、茶片
茶片又叫茶葉的新芽,有的地方叫茶耳,春天的時候最多。小時候去山上經常摘著吃,紅色的茶片很澀,要等它背面變白了才甜,它是茶子樹一種變異茶果的形成物。還有一種叫茶萢,茶萢長得像是一個小燈籠似的形狀,結在茶樹上,中間空心,外表光滑,裡面空心而且有白色的絨毛,吃的時候最好把裡面的白毛刮乾淨再吃,因為那層白毛有點清苦的味道。茶萢比較難找,茶片相對容易找到些,果肉厚,味甜,鬆脆,很爽口。
2、圓錐子
圓錐子又叫「圓圓子」,也是小時候常吃的野果。這是慄子科的野果,長在山裡的樹上,果實成熟時會掉落在地上,果粒有大有小,但都不會大過板慄子。每到成熟時就有山民去撿拾,然後煮熟或炒熟再出售,換點生活費。炒熟的錐子會裂開一道口子,掰開口子去掉殼,裡面白色的果仁就可食用了。這種野果其實就是板慄的壓縮版,吃起來味道就跟板慄差不多。出售的時候,一般都是用杯子或者碗盛著賣,一杯多少錢,或者一碗多少錢。
3、地菍
地菍,又叫地石榴,它是一種屬於野牡丹科貼地而生的藤蔓植物,果子很小個,大的只有拇指般大小,青色是它沒熟的狀態,當完全成熟時就變成一種烏黑的顏色,小時候放牛砍柴的時候,最喜歡摘來吃,摘一個,汁水就會把手指頭染成了紅黑色,吃一口,酸酸甜甜的,忍不住一邊摘一邊吃,每次吃完嘴裡都是黑黑的,回到家裡準挨罵。
4、野刺萢
刺萢外形與草莓相似,刺萢即為樹莓。味道甜美很受人們喜愛的野果之一,通常為有刺的灌木。山上、路邊上都有,小時候去山上遊玩,見刺萢就將其摘下,然後帶回家慢慢享受,刺萢果實酸甜可口,有「黃金水果」的美譽,不光味道好,同時還具有藥用價值。還有一種跟它長相差不多的叫蛇泡,是不能吃的,聽老人說蛇會在上面吐口水,這是給蛇吃的,所以叫蛇泡,有毒,不能吃。
5、拐棗
拐棗,亦稱桔扭,不成熟時苦澀,成熟後很甜,晾乾後風味更佳,準確地說,拐棗的可食用部位並不是果實,而是連接著果實的「果柄」,也叫「果序梗」。到了秋天,拐棗的肉質果序軸會變得明顯膨大,並且呈扭曲狀,由於裡面儲存了大量糖分,吃起來香甜如蜜,尤其是經霜打過後的拐棗味道別說有多美了,想想都流口水。
6、紫林子
紫林子,又叫肥珠子,我們當地叫「酒壺」,是常見的一種野果,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隨處可見,果實不大,口感酸甜,吃多了嘴巴會被果汁染黑,這種野果的弱點就是果粒不大還有果核,所以,能吃到嘴裡的果肉並不多,主要就是為了吃點味道,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也已經是不錯的零食了。
7、石光子
石光子,學名叫烏飯,這種野果果粒很小,比黃豆還小一點,呈圓形,可能很多朋友對石光子比較陌生,因為它確實比較稀少。秋季成熟後的果子呈紫黑色,味道與藍莓相似,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絕對是小時候很喜歡吃的野果之一,但吃起來比較粗糙。因為粒小,吃的時候就不是一粒一粒地吃,而是一把一把地往嘴裡塞,其結果同樣是把嘴唇吃成了紫色。
8、酸棗
酸棗,我們鄉下叫「蓮麻」,味道就一個字「酸」,酸棗多生長在山林中,果子成熟後顏色金黃,其核較大,果肉較少,味酸,但熟透後,又酸中帶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經濟落後、物質匱乏的時代,酸棗是幾代人的最佳美食,現在想起那種味道,酸的能讓人提神醒腦。
關於小時候吃過的野果太多了,比如「茅根、稔子、桑葚、楊梅、竹桔、火炭母、馬甲子」等等,很多一時半會也想不起來。時光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偶爾想起,那種親切的鄉土場景便會馬上喚起我最初的記憶,想到那些曾陪伴過我們童年時代的美食。都說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童時代,而又有多少人的孩童時代,卻終究變成了內心彼岸,最遙遠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