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有重度症狀的強迫症。
已經上床熄燈,突然想起一本兒書,卻老也想不起作者是誰,哪怕是寒冬臘月,也得起身找到那本兒書甚至打開電腦百度出究竟是誰,否則沒法入睡;
看一篇文章,一句話能說明白的東西非要整一堆話,或十個字兒能整明白的東西非要整十幾二十個字兒,就恨不得把那些多餘的字兒摳出來砸他腦殼上,否則難解心頭之恨;
昨天那篇《我的年三十兒》也是這種情況,不噼裡啪啦把它整出來節都過不安生。
今天凌晨六點醒了,想起《我的年三十兒》這個話題還有點兒東西想寫且非寫不可,便使勁兒說服自己:一篇博文而已,又不是論文,犯不著激動,才終於睡了個回籠覺。
起床後衝了一杯牛奶啃了三個包子,想了下,暫時不寫那篇東西,先寫這篇吧。
為啥子呢?
因為我發現寫講道理、費腦殼的東西沒啥觀眾,寫輕鬆點兒、接地氣的東西觀眾要多些。
患強迫症的人比較適合搞科研;倒過來說,適合搞科研的人大都患有強迫症。
為啥子呢?
因為搞適合科研的腦殼總會有一些想法,有想法就會有衝動,有衝動就會染上強迫症。
不適合搞科研的人不會患強迫症,為啥子呢?因為他們的腦殼要麼沒有想法,要麼是雞毛蒜皮的想法,要麼是別人的想法,平靜如水,沒法衝動。
我猜想,不會搞科研的人也不會談戀愛,因為他們沒有衝動。所以他們找老婆大概都是精打細算、穩紮穩打的找法,他們的老婆找他們也大概也是覺得他們穩重端莊、值得信賴。
我發現凡是不適合搞科研的科研人都有如下特點:目不斜視、坐懷不亂(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說的)、衣冠楚楚、溫文爾雅,生活井井有條。就像我單位一位美學大腕兒告訴我的那樣:他幾十年如一日早晨六點半準時聽純正的BBT英語廣播(說是跟外國人交流從不用翻譯,但我發現他總是結結巴巴,外國人聽不懂他,他也聽不懂外國人),七點半洗漱,八點進早餐,九點辦公,十三點午睡……二十點散步,二十二點睡覺。
他們的日程永遠雷打不動,所以永遠不會患有強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