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屯堡面具 | 尋古追宗,屯堡之魂!

2020-12-17 亞魯紫雲

當年,一部《千裡走單騎》讓地戲(也稱跳神)為眾人所熟知,其中花樣繁複而極具藝術氣息的面具令人嘆為觀止。

地戲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都要佩戴面具,俗稱「地戲臉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種誇張面容。人們看戲時通過面具就能看出表演者的身份特點,比如張飛,書上說他是銅鈴眼,地戲面具上眼睛就雕得又圓又大;關公,則是丹鳳眼……

說到欣賞,地戲的面具講究的就是寫實和傳承,不同角色有不同刻法,善惡形象人物特點分明。面相又分文、武、老、少、女五類,俗稱「五色相」。除主將外,還有小軍、道人、丑角、動物等類別。用面具藝人的口訣來說,「天包地(上齒咬下唇),地包天(下齒咬上唇),上下撩牙分兩邊;地包天,天包地,齜牙咧嘴顯神氣」;「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武將如烈焰」等。

地戲面具既是地戲的精華所在,又是彩繪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地戲面具多採用細膩的白楊木和丁香木,運用幾十種不同的工具,經過數十道工序雕刻而成。對老地戲面具製作者來說,手就是純天然的量尺,「腦門3指、鼻子3指、下巴兩指、嘴一指」。選木、對剖、砌皮、劃線、雕初胚、細加工、上色,幾乎都是手工完成。

每一個面具也都飽含了匠人們深厚的感情和獨特的製作工藝:截林,要將一棵樹截取為一段段的40釐米長的圓木;接著剖半、出坯,把一段圓木一剖為二,然後剝皮,挖空部面,在剝皮面彈墨線並以此線為基準,標出盔線、鼻線、嘴線從而雕刻出面具雛型;最後白面、上彩、做裝飾,將毛坯進行精雕細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再用各種顏料將白面彩繪成戲中人物形象,裝上鬍鬚、鏡片等裝飾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戲面具才算完成。 

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外人士關注,曾在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

第二屆中國·安順屯堡面具節

一起聆聽600年的聲音

一起感受600年的滄桑

來演:山裡江南

相關焦點

  • [安順]屯堡人與屯堡文化
    在今天的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築及娛樂方式與周圍村寨截然迥異,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  屯堡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徵南事件。《安順府志——風俗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徵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徵……。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
  • 屯堡二爺,你家二爺,安順屯堡文化活樣板
    一根煙杆,配一口屯堡話。一口屯堡話包涵很多安順六百年的幽默、風趣與典故,隨口而來,脫口而出。有數百年明代南京人的睿智,有近現代江南人的狡聰。一口本地話,一根煙杆指手畫腳,因為家鄉情懷,因為責任擔當,因為文化使然,無忌無畏,熱情推薦,把安順茶葉、茶點、文化、健康理念,「賣」到關心安順發展的領導心中,讓領導知道安順,了解黔中,知道600年屯堡的過往與今來。
  • 我,在安順屯堡等你
    安順這個地方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粵蜀唇齒之稱,600年以前已是兵家必爭之地。把南京的軍隊遷徙到貴州安順一帶,以三分屯田七分屯營的方式駐紮了下來。600年過去了,依舊保存了當年的石頭世界!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牆,石頭的帘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看到的,摸到的,踩到的,全部都是石頭的。
  • 走進貴州安順屯堡藝術小鎮
    今天帶大家走進一個藝術小鎮——貴州安順屯堡。很多人一聽到貴州二字,有人想到的是貧窮,有人想到的是偏僻,有人想到的是老乾媽。是的,好像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中,貴州在我們腦海裡印象並不是那麼好,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小鎮,一定會讓你對貴州的印象煥然一新。
  • 貴人黔行 | 安順屯堡:散落在時光裡的長短句
    貴人黔行 | 安順屯堡:散落在時光裡的長短句 2020-06-29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續600 餘年的安順屯堡農業系統
    可以說,不論是長時段的農業發展史,還是內容豐富的農業文化事象,抑或是底蘊深厚的生產經驗、生活法則,都應該說安順屯堡農業系統不負「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名! (張燕/ 攝) 談到安順屯堡,古風猶存的鳳陽漢裝、石木並用的徽派民居、人神共舞的屯堡地戲、歡唱詼諧的屯堡花燈、機巧意深的屯堡山歌、跨越時空的抬菩薩儀式、北平夾二鋪的屯堡話……都是屯堡文化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 【民族文化】安順屯堡:綿延六百年的古風遺韻
    600多年過去了,安順屯堡人不忘先輩文化遺存,把古風遺韻保留至今。屯堡文化遺存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屯堡文化現象散發著神奇的魅力。屯堡婦女的服飾在其原生地安徽鳳陽一帶已經消失,但在安順屯堡地區完整地保留下來。如今屯堡女人的正統裝束還是「三綹頭」(一種「前發高束,形似鳳凰頭」的髮型),戴銀耳環,年輕的已婚婦女包白帕,老年婦女包青帕,身穿斜襟右衽的藍色長衣大袖,腳穿尖頭平底繡花鞋,一派明代江南女子的風韻。曾有山歌唱道:「腳穿繡花翹頭鞋,不忘祖上江南來。錦繡山河煙雨事,一曲歌罷盡心寒。」
  • 「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貴州安順
    安順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甲類旅遊開放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貴州加快發展的經濟特區」。
  • 貴州安順不只有黃果樹瀑布,還有曲徑通幽處的屯堡天台山
    在安順,你不會不知道天龍屯堡天台山。對於剛到安順的人來說,只知浙江天台山,而不知在安順天龍屯堡也有一個天台山。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尋「曲徑通幽處」的屯堡天台山!浙江天台山位於天台縣,而安順的天台山位於平壩區城南13公裡處的天龍鎮天龍村。其修建於1590年,是一處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共存的廟宇,前供佛祖,後供玉皇,在清末又為學堂。在安順屯堡各村寨,呈現出一幅幅「石頭的瓦,石頭的牆」築成房屋村落的景象。
  • ...安順天龍屯堡:看「石頭建築的絕唱」,賞「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東西部扶貧協作】安順天龍屯堡:看「石頭建築的絕唱」,賞「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2020-08-31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順蠟染、地戲面具、屯堡銀飾……不出青島看遍「安順風物」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紅  安順蠟染、地戲面具、屯堡銀飾、貴州鑄幣、安順奇石……9月4日上午,安順市赴青島市文化展示交流招商活動在青島市博物館正式啟動。安順風物藏品展共展出各類展品百餘件,展現安順市的風土人情、人文風貌。同時還有非遺項目展演、文旅項目招商推介活動,向島城人民全面展示安順地方特色文化和經濟。
  • 清明節 去安順屯堡看看
    挑清明水攝影/王祥勝  核心提示  貴州安順住著一群人,他們雖身處現代卻依舊說著六百年前的明朝官話,穿著六百年前的漢陽鳳裝,住在六百前的石頭寨子裡他們就是屯堡人,明洪武年間,因「調北徵南」而由中原遷移至此地。在被山河阻擋的安順,他們被留在明朝的時光裡,至今仍守著六百多年前的生活方式。因此,屯堡人又被稱為明朝遺民。  清明節這一天,屯堡的女主人會起個大早來插柳,家家戶戶會摘野菜來製作清明粑,同姓族人會湊「墳山銀子」上大墳……這些習俗就像停留在六百年前的時光錄像機,還原了明朝的清明節是怎麼過的。
  • 安順:明朝隱匿在屯堡的十大民間密碼<上>
    在屯堡村莊,來自1381年的秘密就在這裡,他們知道的京城就是南京,知道朱元璋是祝融制定的接班人。屯堡農民最終沒有執行朱元璋以農為本的指令?朱元璋的治國理想中沒有永樂皇帝七下西洋這一細節。據說,朱棣要追查的是建文皇帝的下落才大費周章啟動比哥倫布還要早的海上冒險。朱元璋時代,他是彌勒佛出世的天命歸宿則無需追查存心隱匿的人。
  • 貴州屯堡:明代的活化石
    抵湖廣後,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胡海率5萬人,經由四川永寧向烏撒(今貴州威寧縣)前進;一路由傅友德帶領,從湖南沅州、辰州直驅貴州,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黔中普定,即今日安順。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安順「襟帶楚粵,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遊,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安順處於聯接中原與雲貴的交通線上,乃進出雲南門戶之咽喉。
  • 貴州最小眾的屯堡不是安順,而是這座600多年的邊隅小城
    去貴州旅遊,我們一定不會忘記那些古樸的村寨,再資深一點的旅行者對屯堡也是不會錯過的。而說到屯堡,很多人第一時間一定會提起安順,的確不論是遊客數量還是知名度,安順的屯堡確實如雷貫耳。當然,在小馬看來更小眾的屯堡不是人氣暴漲的安順,而是這座活了600多年的古城,這座城叫做隆裡。
  • 尋親| 從雲貴高原到黃海之濱 安順千裡「尋親」至鹽城
    安順、鹽城600年前是一家,屯堡人與鹽城人血脈相連,屯堡文化與鹽城文化一脈相承,歡迎大家去安順看明朝的前世,在鹽城看明朝的今生。替換高清大圖 安順市文聯主席姚曉英介紹屯堡文化「在安順,勝景綻放自然之美,四季更替生態之美,文化浸潤人文之美,食尚薈萃舌尖之美。」
  • 「滁州鳳陽、安順平壩『接你回家·回望中都』」 文化交流活動在天龍屯堡古鎮舉行
    10月9日上午,滁州鳳陽、安順平壩「接你回家·回望中都」文化交流活動在天龍屯堡古鎮舉行。鳳陽花鼓表演鳳陽花鼓傳唱大江南北,它有鳳陽「一絕」之美稱「屯堡文化」世界唯一,鳳陽漢服、雕花窗欞、演武地戲、鬼面儺雕,留存了大明朝的「時光剪影」。
  • 「西部之秀」安順市的屯堡文化,原來是朱元璋的一次穩定西南計劃
    作為「西部之秀」的安順市,遺留著明朝軍民融合文化——「屯堡文化」,這個文化到底蘊含著朱元璋的什麼政治意義呢?在漫長的歲月裡,徵南大軍和其家屬自己從北方調來的民眾,把外地文化和當地的文化深度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成。據《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徵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 , " 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 。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
  • 洋面具進屯堡
    (原標題:洋面具進屯堡)
  • 最後的「屯堡人」: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四,精美絕侖的屯堡建築  安順歷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是黔中重地,扼雲貴兩省之要衝,自上而下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屯堡人的進入,它成為貴州高原最早接納中原文明的地域之一。距安順15公裡的七眼橋鎮的「雲峰八寨」是集中展現屯堡文化的典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