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一部《千裡走單騎》讓地戲(也稱跳神)為眾人所熟知,其中花樣繁複而極具藝術氣息的面具令人嘆為觀止。
地戲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都要佩戴面具,俗稱「地戲臉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種誇張面容。人們看戲時通過面具就能看出表演者的身份特點,比如張飛,書上說他是銅鈴眼,地戲面具上眼睛就雕得又圓又大;關公,則是丹鳳眼……
說到欣賞,地戲的面具講究的就是寫實和傳承,不同角色有不同刻法,善惡形象人物特點分明。面相又分文、武、老、少、女五類,俗稱「五色相」。除主將外,還有小軍、道人、丑角、動物等類別。用面具藝人的口訣來說,「天包地(上齒咬下唇),地包天(下齒咬上唇),上下撩牙分兩邊;地包天,天包地,齜牙咧嘴顯神氣」;「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武將如烈焰」等。
地戲面具既是地戲的精華所在,又是彩繪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地戲面具多採用細膩的白楊木和丁香木,運用幾十種不同的工具,經過數十道工序雕刻而成。對老地戲面具製作者來說,手就是純天然的量尺,「腦門3指、鼻子3指、下巴兩指、嘴一指」。選木、對剖、砌皮、劃線、雕初胚、細加工、上色,幾乎都是手工完成。
每一個面具也都飽含了匠人們深厚的感情和獨特的製作工藝:截林,要將一棵樹截取為一段段的40釐米長的圓木;接著剖半、出坯,把一段圓木一剖為二,然後剝皮,挖空部面,在剝皮面彈墨線並以此線為基準,標出盔線、鼻線、嘴線從而雕刻出面具雛型;最後白面、上彩、做裝飾,將毛坯進行精雕細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再用各種顏料將白面彩繪成戲中人物形象,裝上鬍鬚、鏡片等裝飾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戲面具才算完成。
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外人士關注,曾在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
第二屆中國·安順屯堡面具節
一起聆聽600年的聲音
一起感受600年的滄桑
來演:山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