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具進屯堡

2020-12-12 網易新聞

(原標題:洋面具進屯堡)

8月5日,在屯堡面具節上,義大利城市戲劇研究中心的演員表演《有關唐璜》。新華社發

商報訊(記者 楊小友) 8月5日,2016年中國(安順)屯堡面具節在西秀區雲山屯村開幕,與會的海內外嘉賓透過「面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領略了安順屯堡文化的獨特魅力,感知六百多年來的文化內涵。

據介紹,此次屯堡面具節主體活動集中在8月5日至8月7日三天。面具節活動亮點紛呈。在「假面舞會」中,以「真情假面,嗨回明朝」為主題,舉行各國面具大舞會,現場向觀眾和遊客發放面具,讓遊客和觀眾充分參與,一起狂歡。

(原標題:洋面具進屯堡)

本文來源:金黔在線-貴州商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地戲文化」這些都是屯堡地戲面具上的密碼 點擊解密
    提到【屯堡】我相信很多人和小編一樣第一個就想到了【屯堡地戲】地戲面具那麼多今天就跟著小編來解讀【地戲面具符號】符號一神靈下凡,必駕雲前往,這是人們的想像思維,是屯堡人對神的理解,也是對神靈的精神寄託和美好希望。那些忠肝義膽的英雄,當時是災難人民的守護者,如今已是屯堡人心靈上認可的正神,是驅逐不祥的使者,也是健康太平的守護者。符號二:鏡子鏡子,屯堡人也叫鏡片,即照妖鏡,是闢邪驅邪的意思。
  • 安順蠟染、地戲面具、屯堡銀飾……不出青島看遍「安順風物」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紅  安順蠟染、地戲面具、屯堡銀飾、貴州鑄幣、安順奇石……9月4日上午,安順市赴青島市文化展示交流招商活動在青島市博物館正式啟動。安順風物藏品展共展出各類展品百餘件,展現安順市的風土人情、人文風貌。同時還有非遺項目展演、文旅項目招商推介活動,向島城人民全面展示安順地方特色文化和經濟。
  • 屯堡之大明遺風
    4月10日這天,上午去雲峰屯堡,下午去天龍屯堡。走近屯堡,如同走近遙遠的時代,這裡的建築,服飾、飲食、習俗、娛樂方式仍保留著大明遺風,獨居魅力。不知不覺中讓你穿越到了明代。,屯堡花燈和屯堡地戲了。地戲的臉子(面具)也很引人入目
  • 「村」節裡的非遺傳承——探訪貴州屯堡地戲
    當地村民頭戴面具、背插小旗、手持矛戟等兵器,正演繹三國經典片段「三英戰呂布」,用屯堡人的傳統娛樂方式——屯堡地戲,迎接新春。  在今天的安順,仍然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相傳600多年前明朝軍隊「調北徵南」至此,就地屯田駐紮下來,並繁衍生息。五裡為屯,十裡為堡,逐漸形成了「屯堡族群」。他們的居民建築、娛樂方式等一直延續至今,屯堡地戲便是其中之一。
  • 【民族文化】安順屯堡:綿延六百年的古風遺韻
    屯堡文化遺存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屯堡文化現象散發著神奇的魅力。鳳陽漢裝、民居和碉樓踏進屯堡村寨,人們一定會對頭頂裹著青白頭帕、身上穿著天青色斜襟大袖長袍、腳上穿著繡花翹頭鞋的屯堡婦女嘖嘖稱奇。這種服飾不僅是屯堡婦女節日或祭祀的禮儀服飾,也在日常生活與勞作時穿著,成為屯堡文化的一種標誌。在對屯堡文化進行研究、保護、開發的今天,屯堡婦女的服飾已成為研究明代漢族服飾的珍貴資料。屯堡建築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包含了軍民兩用的一系列建築形式,如民居、碉樓、城牆等。
  • 貴州屯堡:明代的活化石
    在安順,一個屯堡就是一座全然的石頭城,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純粹石頭的房屋。屯堡建築,放眼望去,石頭的房,石頭的路,石頭的牆,高的、矮的、遠的、近的,全是石頭的灰白色連綴成,錯落而有致。走進屯堡人家,所看到的是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子,石頭的碓窩,石頭的水缸……屯堡民居生活於一個石頭世界。
  • 天龍屯堡,是一個活著的明代文化村落,歷史有數百年之久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成了西進雲南的咽喉地,是歷史上順元古驛道上最為重要的一處驛站,當時這裡被稱作「飯籠驛」 20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 ;圍繞天台山的古城牆....壞顧整座屯堡,無處不是石頭的蹤跡。
  • 地戲裡的顛沛浮生 貴州天龍屯堡自助遊攻略
    大明帝國的痕跡早已湮滅,而貴州留下的屯堡文化,依然頑強地保留著祖先留下的生活傳統、服飾習慣、飲食及語音腔調,地戲更是屯堡文化中靈魂的存在,其中天龍屯堡就是屯堡村寨中比較典型的一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探尋神秘古老的屯堡文化。
  • 屯堡女人——貴州屯堡服飾文化的忠實守護者
    踏著層層菜花,聞著陣陣花香,屯堡女人獨特的服飾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只見她們身著藍、紫、綠等顏色的寬衣大袖長袍,有的穿梭在油菜花海中賞花照像,有的登臺唱起傳統的屯堡山歌,有的坐在臺下津津有味地當聽眾,在一片熱鬧的場景中,屯堡女人顯得悠然自得。
  • 安順:屯堡面具 | 尋古追宗,屯堡之魂!
    人們看戲時通過面具就能看出表演者的身份特點,比如張飛,書上說他是銅鈴眼,地戲面具上眼睛就雕得又圓又大;關公,則是丹鳳眼……用面具藝人的口訣來說,「天包地(上齒咬下唇),地包天(下齒咬上唇),上下撩牙分兩邊;地包天,天包地,齜牙咧嘴顯神氣」;「少將一支箭,女將一根線,武將如烈焰」等。
  • 屯堡、巷道、人家
    在屯堡最美最珍貴的風景是人屯堡文化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屯堡人屯堡民居  但凡來到屯堡,走過屯堡巷道,你便會發現巷道兩邊都是清一色的石牆石瓦砌成的房屋。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禦敵人的整體,而屯堡民居就是組成這個整體的每一個細胞,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鄰,既保證一宅一戶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時又維繫各家之間必要的聯繫。
  • 「西部之秀」安順市的屯堡文化,原來是朱元璋的一次穩定西南計劃
    在漫長的歲月裡,徵南大軍和其家屬自己從北方調來的民眾,把外地文化和當地的文化深度融合,經過六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和演變,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成。據《安順府志 -- 風俗志》載: " 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徵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 " , " 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 " 。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
  • 屯堡二爺,你家二爺,安順屯堡文化活樣板
    一根煙杆,配一口屯堡話。一口屯堡話包涵很多安順六百年的幽默、風趣與典故,隨口而來,脫口而出。有數百年明代南京人的睿智,有近現代江南人的狡聰。「賣」到全國喜歡安順的朋友手中,從二爺口中知道屯堡,從屯堡知道過去和現在的黔中福地,千瀑之城——安順!
  • 最後的「屯堡人」:漢族文化的活化石
    朱皇帝「調北徵南」造就黔中屯堡  三菱車駛近一個個「屯堡」,我們感覺仿佛進入了一個個為拍攝某部明代歷史大片而建的外景地。  站在屯堡中高高的碉樓上,環視這用石頭建造的特殊軍事行營,我們的視線不禁轉回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 『君黎話屯堡』屯堡喪期的守孝禁忌
    很多隱喻禁忌在屯堡一直具有廣泛的警示性。人們敬畏規則謹記禁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孔子曰:「夫孝,始於事親。」孝,在屯堡傳統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德之本。歷來,屯堡人對父母按照傳統約定俗成的「生養死葬」,生前贍養老人,死後風風光光的操辦視為衡量「孝」的普遍標準。在屯堡,老人去世後的整個喪葬儀式需要寨鄰眾人,協力幫忙,任何環節都公諸於外,所以大家特別重視這死、葬的環節。
  • 屯堡老行當之挑貨郎
    屯堡老行當之挑貨郎   過去,屯堡鄉村交通不方便,很多鄉村是砂石路田梗路,無法正常通車。偏僻的山村購物不便,大家購物要依靠每星期一次的趕場,若是遇雨雪或農忙,常常會耽誤基本的日常採購。所以村中常有人隔不久挑了些日常的小件貨品上門去交易,這種買賣人在屯堡大家稱為貨郎或挑貨郎擔的。
  • [安順]屯堡人與屯堡文化
    屯堡源於明初朱元璋的調北徵南事件。《安順府志——風俗志》載:「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徵南……散處屯堡各鄉,家人隨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軍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順,許多大家族的族譜,記載均與史料相同。《葉氏家譜》載:「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徵……。平服世亂之後……令屯軍為民、墾田為生」。
  • 時光溫潤下的大明遺風——屯堡建築文化
    走進屯堡如同走進遙遠的年代,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稱之為「屯堡文化」,這裡處處大明遺風,卻亦具江淮之景。屯堡民居在結構、風水觀上遵循江淮傳統,但結合貴州山地又有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屯堡民居,這是屯堡人區別於其他人群的
  • 一位陝西女子的貴州「屯堡情結」
    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雲山屯,是現存較為完整的明代軍屯村寨,是貴州屯堡民居聚落中的重要代表。從一個具有上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到一個僅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居住,嚴婷婷的選擇讓當地村民有些「看不懂」。但對她來說,這起於「數面之緣後的深情」。身著其他民族服飾的嚴婷婷。
  • 研討平壩屯堡文化管見
    屯堡,是明王朝實施屯田戍邊的一種住所,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分。平壩屯堡,自明初建立以來,已歷600餘年。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屯堡已經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貴州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們,都先後對其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