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曾國藩傳》9、一個聖人的「清」與「濁」

2020-12-17 曉書童頻道


今天我想單獨用一期節目來聊聊曾國藩一生的財務狀況,他到底是一個清官還是貪官?他也收受「陋規」,也按照官場潛規則給別人送禮,這難道不是辱沒了聖人的名聲嗎?為什麼清朝官場貪墨成風,沒有一個人能做到獨善其身?我們僅僅從個人道德敗壞來考量,是無力解釋的,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制度安排,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要說曾國藩一生的財務狀況,我們分成三部分來說,第一部分是他12年的京官生涯;第二部分是他組建湘軍帥兵徵戰的這段時間;最後是從他出任兩江總督,一直到他死在總督任上的這最後12年。


▌窮京官

先來說他的京官生涯,1840~1852年,這12年的時間裡,如果用一個字總結曾國藩的經濟狀況,那就是窮,有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曾國藩在進京當官之前,和自己的親戚們一一拜別。他有兩個舅舅,大舅連房子都沒有,住在山洞裡。二舅雖然有房子,但也是東倒西歪的茅草房,兩個人生活都非常的艱難。

曾國藩臨走的時候,二舅送出幾十裡路,拉著他的手說,如果將來外甥你做了地方官,一定讓我去給你當幾天的夥夫,讓舅舅這輩子也能吃上幾天飽飯。曾國藩聽著這話心裡相當難過,眼淚都流出來了。

可是曾國藩進京為官多年,卻完全沒有能力接濟他們,一直到舅舅貧病而死,都沒能沾到這個外甥一丁點兒光。如果他不是對這兩個舅舅毫無憐憫之心的話,那就是他真的是窮。

曾國藩入京為官翰林院檢討,相當於今天一個博士畢業生,被分配到國務院政策研究辦公室當一個副處級研究員,幫總理副總理和各部領導起草文件,雖然面子上很風光,但是工資收入卻是非常低的。清代官員之窮,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曾國藩一年的俸祿是120多兩銀子,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200塊錢。也就是說曾國藩年薪2萬4,一個月的收入才有2000塊錢。今天一個年輕人在北京拿這個收入,他要怎麼活下來呢?

知道了他的收入,我們再來看他有哪些開支。

首先是住房,古代是等級社會,講究體制的威嚴。作為朝廷命官,你的住房必須要符合官制威儀,你說和老百姓擠在一起,租個地下室湊合一下是絕對不行的。你再怎麼也要住一個獨門獨戶的四合院。於是曾國藩就租了一套中等還偏小的四合院,一年的租金都要160兩。也就是說他一年的工資全部拿來租房子都還差40兩。

其次,官場當然講究社交,更何況京城之地全國精英都匯聚於此,基本上天天都有宴席,而且按照規矩,別人請你了你不能不去,而且你還得回請,否則你就不是圈子裡的人。這些花銷一年下來怎麼也要100多兩。

再有,買衣服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京官出入宮廷,穿著必須體面,這也是國家體制要求的,你再節儉,在官派威儀上也絕對不能含糊。而且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皇帝賞賜大臣黃馬褂,頂戴花翎。

我們都以為是皇帝直接給實物,其實根本不是,只是賞賜給你穿戴的資格,完了你還要自己去買。一個雙眼的孔雀花翎當時就要100多兩銀子,這可一點兒都不便宜。曾國藩入京為官第一年,花在衣服上的錢就500多兩,這可不是因為他愛打扮,臭美,而是他不得不這樣做。

所以我們就簡單看下這幾樣大的開銷,曾國藩的工資最多也就只能覆蓋一個零頭。這並不是他個人這樣,而是所有的大清京官都是如此,當京官還得賠錢。那這麼高的財政赤字怎麼辦呢?

在曾國藩點了翰林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請假回家,一方面當然是當官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回去籌錢,籌集日後做官的資本。

怎麼籌錢呢?就是登門拜客,作為新科進士翰林公,前途那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親戚朋友,都會送上幾兩銀子的賀禮。除此之外,就是各地官員,彼此都要在官場中生存,關係網當然重要,多個朋友多條路嘛,所以官員更願意慷慨解囊。

最後,凡是湘鄉老鄉開的店鋪,曾國藩都一概拜訪到。在傳統時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誰也不敢得罪新科大老爺,恭恭敬敬的把錢送上,這也算是赤裸裸的斂財了。

曾國藩走遍了湖南省,所有親戚,知縣知府衙門和湘鄉縣商人都拜會到了,花了近一年的時間,走了3000裡路,總共籌集了1500兩銀子,相當於30萬人民幣,雖然已經不少了,但這遠遠不夠他在京城這麼多年開銷的,又怎麼辦呢?那當然就要說到灰色收入了。

說起晚清的腐敗,同學們應該都聽說過「冰敬」「碳敬」這些名目。清代地方官有的是辦法搞到錢,但是你到京城來辦事兒,那你就需要用些名目給京官送些錢。冰敬就是夏天天氣熱,你那這個錢買點冰消暑。碳敬就是冬天冷,拿去買點碳取暖,也就是降溫費和取暖費吧。另外辦完事兒要回去了要給「別敬」,逢年過節有「年敬」和「節敬」。每次也就幾兩,十幾兩,不是很多。

這些認真的說,確實是官場腐敗的一部分,但這也是公開的京官收入的一部分,沒有聽說過誰會拒絕這些小小的「灰色收入」,包括曾國藩在內。

但是即便有這些,曾國藩的京官生涯依然是過的非常窮困,還是需要不斷的借錢,最多的時候欠著外債1000多兩銀子。

我們之前就提過,清朝不管是公務員還是軍隊,都施行低薪制,工資非常低,真的是溫飽都不夠,這表面上看節省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其實是在懲罰那些奉公守法的廉潔官員。朝廷也知道,如果官員不取之於百姓,必然饑寒。所以國家對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就讓大清朝的貪汙腐敗成為了公開的必然。

曾國藩和其他京官一樣都收受「冰敬」「碳敬」。但有一點他不一樣。就是很多京官都借用職務之便,幫地方官在京城辦事,收點回扣,但是曾國藩從來沒有做過這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為什麼呢?就因為他30歲立志做聖人,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使得自己金錢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此開始艱苦卓絕的砥礪前行。

在有關曾國藩的文獻中,沒有發現任何他徇私舞弊的記載。但是因為困窘的生活,確實也讓他經常為錢發愁。

從這些事情當中,我們並不能說人的本性有多貪婪,這只能說明清朝財政制度是何等的扭曲,讓遵紀守法的官員要面臨何等巨大的經濟壓力。

後來曾國藩10年7遷,傲視群曹,做到了侍郎,也就是副部級的高管,他的年工資也漲到了620兩,但是不伸手撈錢的曾國藩仍然不富裕。

還記得我們之前所說的嗎?他在京城上疏得罪了鹹豐,又得罪了權貴,整個北京官場的官員都對他敬而遠之,這讓他萌生退意。他在家書中說了幾次不想在官場混了,打算回家服侍老人。但說是說,一直都沒有行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竟然是堂堂一個副部級高官拿不出回家的路費,走不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曾國藩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結束了自己的京官生涯。但是他在京城欠的那些外債,一直到他離開北京12年之後,也就是坐上了兩江總督的高位之後才有能力全部還清。

看到這些史料,真是令人唏噓。



▌不要錢的「大帥」

那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階段,1853~1860年,統領湘軍時期。

當年在京城,曾國藩就立下了「不靠當官發財」的錚錚誓言。但是作為一個窮京官,也沒啥發財的機會。可是帶兵打仗,那可就大不一樣了。

之前我們說,為了獲得戰鬥力,增加凝聚力。湘軍採用的是「厚餉制」,高薪養廉。

雖然說是厚餉制,但湘軍整體遠遠比正規軍省錢。從1850年到1853年,朝廷集結了9萬正規軍對付太平天國。兩年多的時間,花掉了2500萬兩的軍餉,還啥成果都沒有。而湘軍呢,最終發展壯大到12萬人,苦戰了12年,總共才花掉了2900萬兩。相比之下,湘軍軍費的利用效率是非常之高的。

湘軍將領的收入是正規軍的6倍。曾國藩作為最高統帥,一年的淨收入在5000兩白銀左右。

更何況湘軍的軍費全部都是曾國藩自籌,他對這些收入當然有絕對的支配權。再說了,最後剿滅太平天國,報銷了3000萬兩的軍費,只要他願意,從中搞個幾百萬兩那還不是易如反掌。

但是曾國藩帶兵之後,他往家裡寄的錢,不僅沒有增多,反而更少了。之前給家裡每年寄200兩,現在反而少了一半,只有100兩了。

為什麼呢?有這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曾國藩出山打仗的時候就發過「不要錢,不怕死」的誓言。他要在金錢方面做一個表率,因為有這個誓言在,他就不可能往家裡大筆的寄錢。而且他深知廉潔才出戰鬥力,所以他非常注重軍隊中的廉政建設。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曾國藩的金錢觀。他認為奢侈的生活不利於自己子孫良好的成長,只有從小懂得約束自己的人,將來才能成大器。而且如果孩子有出息了,就算沒有我的錢,他也能生活得很好,而如果孩子頑劣不堪,我多留一分錢,就助他多造一份孽。

所以這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考慮,擔心金錢會使家風敗壞。

那不往家寄錢,他帶兵這麼多年的積蓄都花到哪裡去了呢?竟然是直接用於軍隊的開支甚至是捐贈給地方用於公益事業了。像他這樣寧肯把錢給捐了,也不寄回家的人,確實非常的少見。

後來曾國藩被解除兵權蟄居守孝在家,一方面他想通了,我可以用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我不能用這個標準去苛責別人。這世間的潛規則不是我一個人能夠蕩清的,想要團結更多的人,自己需要一定的和光同塵,同流合汙。

另一方面他看著自己的親戚們日子過得非常困難,想到父親生前操持這個家的不容易,百般拮据卻沒向他這個兒子開口,他也非常的難過。再次出山之後,曾國藩放開了對曾國荃的經濟約束,這個親弟弟也就替自己成為了曾氏家族經濟上的最大支柱。

此後曾國藩對於湘軍將領那些發財的想法就都放寬了許多,但是他對自己呢?依然恪守自持,不拿一分錢的公款。


▌整頓吏治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1860~1872年,曾國藩人生最後12年的總督生涯。講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接著上期的故事繼續說了。

1860年,50歲的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此前十餘年,兩江總督所轄的江蘇、安徽、江西都是太平軍和清軍的主要戰場,在雙方的交相摧殘下,這個原本最富庶的地方,此時已經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想要解救百姓於倒懸,曾國藩認為第一當然是收復領土,第二就是澄清吏治。如今曾國藩已經是一方大元,有能力對吏治動刀了。

湘軍上下早就盼著曾國藩出任總督,這下子當然是歡欣鼓舞。他料到全軍上下一定會對自己的上任大搞歡迎儀式,新官怎麼「亮相」這是任何時代都需要斟酌的問題。

於是曾國藩給湘軍將領寫了一封信,嚴禁他們搞任何的迎送儀式,從此曾國藩到哪裡,這條規定都被嚴格執行。這封信可以說是他整頓吏治的第一份宣言書。他用這個舉動給自己的總督生涯開了個好頭。

另外,作為總督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下屬送禮,身在官場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因為禮不僅僅代表金錢,還代表這人情,一點不收,就意味著不近人情。所以曾國藩的做法是收,只挑其中價值最輕的收。

比方說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第二年,他的家眷就從湖南跟著他搬到安徽來。現在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肯定需要一些鋪蓋家具,於是廬州知府就特意準備了大批的日用物品,送了過去。林林總總,無所不包。

官場的規矩就是由駐守在省城的地方官為總督布置總督府,現在東西也送來了,也是人家的一片心意啊。結果曾國藩再三感謝之後,從中挑了最便宜的7張草蓆收下了,其餘的盡數退回。

還是這一年,曾國藩過生日,大家紛紛前來祝壽,但是誰知道大老闆的脾氣,所以都不敢送禮。但是湘軍名將鮑超才不管這些,扛著16大包禮物就來了,其中各類珍奇異寶。曾國藩笑著讓他全部打開來看看,細細瀏覽了一遍之後,從中選了一頂繡花小帽收下了,其餘的一概奉還。

鮑超也無可奈何,扛著16大包東西回去了。

不迎來送往,不大吃大喝,不收受禮物,這些對於吏治來說雖然重要但都是小節。整頓吏治最核心的舉措在於挑戰「陋規」也就是灰色收入。

說到這裡,我們來看看曾國藩這個級別的官員,總督的收入情況。

首先當然是法定工資,一年只有150兩,折算成今天的月薪就是2500人民幣,很有意思的是按照我們今天的《國家公務員級別和工資標準》,省級公務員的基本工資也是2500,和清代是一樣的,這也是個很有意思的巧合。

但這僅僅只是最基本的工資。從雍正時期開始,皇帝給總督們特批了一筆重大補貼,叫養廉銀,就是高薪養廉的意思。這筆錢是多少呢?一萬八千兩,折合今天人民幣300多萬。

這已經很多了,但只是總收入的一個零頭。真正的大頭就是這個陋規,各級下屬的進貢。每個級別的陋規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大致數目,總督一年大約是18萬兩到40萬兩,也就是3000多萬到8000萬人民幣,這當然是一筆巨款。

這麼天大的一個數字,皇帝難道不知道嗎?當然知道,但是皇帝對這個事兒也沒辦法。為什麼?又是因為清代的奇葩財政制度,說起來同學們肯定覺得匪夷所思。

當時督撫衙門之內,有正式編制的只有總督和巡撫兩人,只有他們兩個是拿工資的,其他所有人的開支都要督撫自己想辦法解決。就好比說我們今天的省委書記,圍繞配合他工作的有秘書長和整個省委辦公室,以及後勤保衛等等一大套的行政班子,這些人全部都是國家公務員,工資由國家承擔。

而清代總督府內,什麼師爺、幕友、書吏、僕役、家丁你愛僱多少你就僱,反正你自己負責,國家不管。這在今天聽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當時這就是國家制度。

而且除了人員工資之外,還有所有的辦公費用,甚至是督撫與皇帝之間通信,專人往返護送奏摺和聖旨,這些費用也全部都要由督撫來出。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張宏傑幫算了個帳,大概需要6萬兩左右。所以總督的工資加上養廉銀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其中的差額就催生出了陋規。

但是話又說回來,雖然陋規因「辦公經費不足」而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醜陋。具體收多少,完全就由各級官員的良心做主。但是良心道德這種東西是不可依恃的,貪婪是人的本性。就拿總督這個職務來說,本來一年收6萬就夠了,但是一屆收得比一屆多,最後就達到了二三十萬兩之巨,那除了辦公所用之外,其餘的就全部進了私人口袋。

曾國藩就任總督之後,以身作則,拒收了大量的陋規,並且為削減稅負,裁撤陋規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這對澄清兩江吏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的促進了當地戰後的經濟恢復。幾年之後兩江地區重現繁榮,曾國藩的一系列措施功不可沒。

有一位西方傳教士,親眼目睹了當地的戰後重建工作,他說:「這裡的破壞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然而,這裡恢復速度甚至讓那些一貫詆毀他們的人也感到吃驚,並轉而讚譽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國文化所顯示出的復興活力。

曾國藩故居


▌獨一無二的總督

曾國藩就任總督之後,收入增加了很多,但是他的個人生活水平竟然變得更差了。

從穿衣上來看,他在京城的時候因為要進宮見皇帝,所以對官服是很講究的。每年都要花幾百兩來置辦衣服。但是現在他是當地最大的老闆,面對的都是自己的下屬,所以他的穿著甚至是簡單到了不修邊幅的程度。衣服破舊,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在吃的方面,那就更了,一次曾國藩宴客,上菜竟然是用破瓦盆,不用說什麼山珍海味了,就連像樣的餐具都沒有。

作為曾國藩的親屬,也真是夠悲催的,什麼物質上的享受都別想。他的妻兒在老家生活很窘迫,曾國藩就任總督之後,興衝衝的來到安慶,想著在總督府應該可以過上好日子了。誰知道比鄉下過的還不如,曾家的女人,所有家務勞動都要親力親為,家務活從早幹到晚都不得休息。

歐陽夫人覺得人手不夠,就買了一個女僕回來,曾國藩知道後大為生氣,只好把女僕送人了。

所以也不得不說,和曾國藩這個天底下最剛強也最頑固的老人生活在一起,確實很痛苦。

如此清苦的總督家眷,大清天下肯定是找不到第二家了。


▌同流合汙

既然這麼說,曾國藩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嘍?那為什麼他沒有因清廉而留名後世呢?因為他還有另外一面,就是與其他官員同流合汙的一面。

首先,對於官場上的應酬,曾國藩照樣參與,該拜客拜客,該戲酒戲酒,與大家別無二致。

其次,對於那些「冰敬」「碳敬」這些灰色支出,他自己當過12年的京官,所以知道這些錢對於京官來說意義何其重大,所以他對此出手也很大方。

在1868年,曾國藩由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需要進京面聖。這次他帶了兩萬兩銀票,其中1萬4千兩,相當於300萬人民幣,都散給京城的官員們。

還記得上期節目我說曾國藩報銷3000萬兩軍費的時候有個插曲嗎?是這樣,當時報效費用需要經過戶部審查,按照規矩戶部需要收一筆部費,大概按照1.3%,也就是將近40萬。這個數字太大了,嚇了曾國藩一跳。於是派人與戶部幾經協商,最後談到了8萬兩,可見戶部是做出了極大的讓步的。

可緊接著,曾國藩急流勇退,自剪羽毛,裁撤湘軍,朝廷很高興,就特批湘軍軍費不用戶部審查直接予以報效。那按道理來說這8萬兩當然就不用給戶部了。

但是曾國藩決定,雖然現在不用戶部審查,但是之前已經談好,以後也要與戶部打交道,所以這8萬兩,照給不誤。

所以曾國藩同流合汙的一面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遺產」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曾國藩身後留下了多少遺產。

按照我們之前所說的,每年的合法收入在加上平均每年少則十幾萬兩的陋規,他幹了12年的總督。刨去開支再怎麼少算也應該有幾百萬兩吧?

但是最終,他的遺產竟然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只有一萬八千兩。那怎麼會差這麼多呢?錢都去哪了?

首先正如我們之前所說,他拒絕了很多的灰色收入,不管是送禮還是陋規。每年他大概只收三四萬兩,而遠遠不到十幾萬兩。

再有就是他把陋規收入全部歸到一個小金庫當中,完全用於公務支出,而自己的養廉銀則用於自己的生活和私人社交,在他心中公私分明。而且陋規就算有結餘,他也堅決不入自己的口袋。

比方說從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小金庫裡還剩一萬多兩白銀,其他官員的做法都是裝進自己腰包帶走就是了。而曾國藩則交代兒子,把這筆錢想辦法捐掉,而且還不準留名。他曾說,我不願意名氣大,特別是不願意享有清官之名,這不利於做事。

曾國藩死後,這一萬多兩遺產,僅僅只夠辦他的喪事,而且遵照曾國藩的遺訓,喪事不準收一分錢的禮。他一生真的就沒有留任何的金錢給子孫。

他去世之後,曾家就斷了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五年之後,他的兒子因為家人病重,沒錢醫治,找人借錢。左宗棠知道這個事情之後,送去了300兩銀子,還寫信給自己的兒子說,中興元老之子,竟然飢困如此,足見文正之清節。


▌曾國藩的選擇

我們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的為官風格十分獨特。一方面,他確實是一個清官,貨真價實,問心無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偽裝成一個貪官,表現出我和你們所有人都是一樣。

在中國人的眼中,真正的清官必須清可見底,一塵不染,清到成為海瑞式的「自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國藩確實沒有清到這個程度。因為他的志向根本就不是做一個「清官」,而是要成就大事。

海瑞式的清官,最大的特點就是寧折不彎,對事實存在的潛規則決不妥協,所以他拒絕一切灰色收入,工資不夠花,我就自己種菜吃,就連偶爾買幾斤肉,都能成為轟動性的事件。

但是這樣的一清到底必然成為官場上的公敵,無法與他人配合。海瑞的清,必然反襯出別人的不潔、因此他一生都受到官場排擠,無法調動任何可能的力量,辦成任何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

曾國藩不想成為這樣的清官。他刻苦自勵,全力內聖,是為了達成外王之業。因此他做事更加看重效果,而不在意虛名。因此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一個清官要來得更加複雜而沉重。因此,他才具有這麼大的力量,才能成就那麼大的事業。


相關焦點

  • 解讀《曾國藩傳》2、從「庸人」向「聖人」的蛻變
    這是曾國藩一生的成功秘訣,也是他經常向別人談及的道理。正如上期節目我們所說的,曾國藩是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笨的一個,但也是成就最大的一個,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而左宗棠和李鴻章都遠不如他,其中一個關鍵的差別,就是他們都缺乏曾國藩的「尚拙」精神。
  • 從小憤青到有溫度聖人,張宏傑潛心20年推出《曾國藩傳》
    半島記者 黃靖斐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被譽為是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聖人。近日,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繼兩百萬暢銷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系列後,推出「曾國藩」集大成巨作《曾國藩傳》,由航一文化聯合磨鐵圖書出品。《曾國藩傳》是知名歷史學者張宏傑潛心20年的突破之作,講述的是曾國藩這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 曾國藩的私人帳簿和財政密碼是什麼?就藏在歷史學者張宏傑的新書...
    半島記者 黃靖斐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既重要又複雜的一位人物,「曾國藩研究」可以稱得上是一門顯學不過,人們大都聚焦於他的文章家書、功業修為等,而忽略了他的經濟生活。近日百萬暢銷書作家,歷史學者張宏傑繼《曾國藩傳》後,推出重磅力作《曾國藩的經濟課》,首次解讀曾國藩的私人帳簿及湘軍創業的財政密碼,由航一文化聯合磨鐵圖書出品。
  • 曾國藩到底是聖人,還是一個笨人的逆襲?
    之前閱讀過《曾國藩家書》《冰鑑》並了解過曾國藩的生平事跡。先總述一下曾國藩。曾國藩在歷史上是為數不多的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歷史人物。他有寫《曾國藩家書》教導後代,有寫《冰鑑》識人用人奇書,在晚清時期維護清朝統治立下了功勞。
  • 《曾國藩傳》:半個聖人,助你領悟傳統文化的力量
    這是左宗棠在曾國藩死後送去的輓聯。曾國藩早年間受曾國藩提攜,後來二人因仇怨而分道揚鑣。但到最後,常以在世諸葛亮自稱的左宗棠也承認自己不如曾國藩,讚賞曾國藩在個人修養,見識,以及學問方面達到的高度。那曾國藩到底是怎樣從一個平民升至封疆大吏,封侯拜相的呢?
  • 《曾國藩傳》:一本書讀懂曾國藩的升級之道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被譽為是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聖人,被後世眾多名人所推崇。近日,著名歷史學者張宏傑繼兩百萬暢銷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系列後,推出潛心20年的突破之作《曾國藩傳》。 據出版方介紹,該書講述了曾國藩這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 張宏傑《曾國藩傳》出版:一個出身不好的農村青年奮鬥史
    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被譽為是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聖人,也被稱為是挽救晚清的第一功臣。這樣一個幾乎被「神化」的人其實起點並不高,曾國藩智商平常,考秀才就考了七次,身體稟賦也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的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但最終是通過各種事件的磨礪和持續奮鬥抵達「三不朽」的境界。
  • 《歌行體》濁者濁 清者清 濁非濁 清非清
    今天寫的這首《濁者濁 清者清》更像一首哲理詩文。脫離了詩歌表現的本意。也許,只有經歷過滄桑的人,才能更好的看懂。歡迎大家留言指導和點評。謝謝。《李體》是個自創的文字體裁,有《李體五字》《李體七字》《李體複句》等等。力求文字精簡,句短意長,以產生更多的意會和共鳴。
  • 曾國藩到底是聖人還是魔王?我卻看到了一個笨笨的曾國藩
    有人評價說曾國藩是滿清王朝的護道者,是漢奸賣國賊,是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罪人!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屠夫惡魔!還有很多人卻在為他歌功頌德,讚揚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和傳承者!而我卻從《曾國藩傳》這本書裡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曾國藩。曾國藩他既不是神也不是魔,他和你我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甚至還有點笨。
  • 屈原和漁父的對話中,滄浪水的清和濁,其實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註:濯(zhuó,洗)這首《滄浪歌》,出自《楚辭·漁父》一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流放之時,遊經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
  • 張宏傑《曾國藩傳》:農村青年的奮鬥史
    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被譽為是具備「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聖人,也被稱為是挽救晚清的第一功臣。這樣一個幾乎被「神化」的人其實起點並不高,曾國藩智商平常,考秀才就考了七次,身體稟賦也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的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但最終是通過各種事件的磨礪和持續奮鬥抵達「三不朽」的境界。
  • 解讀《曾國藩傳》12、補天填海的「失敗者」
    曾國藩來到天津,民眾歡呼雀躍,在人們心中他是一個扭轉乾坤的大英雄,一定會和他們一樣,對天主教滿懷憤慨。他進城的一路上,轎子多次被百姓攔住,數百人跪下聲淚俱下的控訴天主教殘害中國幼兒的行徑。可見當時曾國藩承受著多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 《曾國藩傳》:平凡人的進階史,從學做事到學做人
    「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張宏傑如此評價自己的《曾國藩傳》,並把這句話寫在了封面。 在出版《曾國藩傳》之前,張宏傑對曾國藩已研究多年,包括出版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三冊)、《給曾國藩算算帳》兩套書,他從經濟、生活、為人等多個角度,剝開了曾國藩聖人、重臣的形象,使讀者看到了一個平凡人曾國藩,從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 曾國藩是如何成為一位聖人的?
    在張宏傑的著作《曾國藩傳》中看到過一段這樣的故事: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一年給自己設定了一個「聖人」的目標,「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嘛做一個聖人,那要怎麼樣才能做一個「聖人」呢?曾國藩向唐鑑請教,唐鑑告訴他學做聖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寫日記」,怎麼寫?
  • 曾國藩:我是這樣從一個庸人蛻變成一代聖人的
    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這兩本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2)。,因為他是真的靠著極強的自律,一步步走到官職的頂峰和成為一代聖人的。但三十歲之後,在北京的官場,他發現很多人的氣質都與自己以前見過的大有不同,他被這些高尚的人所浸染,於是不再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是「學作聖人」之志。要想做「聖人」,必須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曾國藩的做法,就是「日課」。
  • 曾國藩立志做聖人
    曾國藩少年時候,目標遠大,立志要做聖人,大部分人都曾經在年少時樹立遠大的志向,但是行動卻難以跟上。曾國藩立志之後開始給自己訂立規矩,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每天做 " 日課 "。所謂日課,其實就是檢省自己的日記。
  • 《曾國藩傳》:普通人的蛻變,從寫日記開始
    文/撿書小逸圖源網絡01好的成長,勤奮執著讀張宏傑的《曾國藩傳》的這幾天,心裡對曾國藩的佩服又增加了幾分。曾國藩在仕途上的寫照,也是他一生的寫照。洪秀全卻被曾國藩給幹掉了!曾國藩是夠倔強和有勇氣的,連續考了六次,第七次才中科舉,不過也正是他的不懈精神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做聖人這個想法有了,就開始定目標寫日記,曾國藩是一個行動派。
  • 張軍《曾國藩傳》在湘首發 六年寫就「曾國藩的一生一世全傳」
    會上,由邵陽商會副會長張軍歷時6年創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曾國藩傳》在論壇上舉行了新書首發式,以「湖湘先賢」曾國藩的功德為邵商的成功推波助瀾。筆耕6年,寫就「曾國藩的一生一世全傳」曾國藩出生於1811年,湖南長沙府。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沒出過秀才,可謂典型的小鎮青年。
  • 古人說:黃河清,聖人出。現在黃河逐年變清,聖人何在
    《詩經》裡的證據: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黃河的清與濁,反應了中國大陸的氣候演變,而伴隨著這種氣候的演變,造成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王朝更迭、社會動蕩。黃河清變濁,也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公元前五百年,黃河已經時有渾濁,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秦朝前後期,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變成了「涇水一石,其泥數鬥」。公元前後,整個地球進入了氣候整體降溫的通道,由此帶來海洋蒸發量減少,轉而影響了大氣水循環。
  • 曾國藩:聖人?屠夫?(國家命運太平天國連載8)
    曾國藩的正反兩面,不僅僅是其自身性格使然的悲劇,更是某種荒誕文化和扭曲價值觀做下的怪胎。清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1870年6月21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在這場天津民眾與法國天主教在津勢力及領事當局發生的衝突中,包括法國領事豐大業和十多名男女教職人員在內的21名洋人被殺,並有數十名中國教民及教會的中國僕役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