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定要買!
原因如下:
現階段的語文學習離了閱讀根本就別指望了
如果你家孩子還在小學1-3年級可能感受該不會太大,但是如果是3年級以後了,包括初中和高中,越來越多地區的語文考試內容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過去「語言考察」徹底的轉向了「文學素養」的考察。
我孩子學校的的語文考試(區統考)從他們四年級開始基礎知識(即在課本上能夠找得到答案的)考察的分數不會超過25分,最少的一次只有20分不到。
而閱讀、文學常識以及寫作的難度始終非常的高。
一二三年級考90分就算低分了,但是四年級之後能上90分的那在全區都是名列前茅了!
這已經不在是考死記硬背和套「套路」來考高分的時代了!對孩子的日常課外閱讀的要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以這麼說:多讀書你的語文成績可能不會好(因為讀書也要有方法的),但是不讀書你的語文一定學不好!
另外你知道很多地方為了「逼」學生們讀書都能想出來什麼辦法嗎?
明著告訴你,這次考試有10分題就是考這裡本書的內容,你去看吧……不看你肯定一分不得。
再想想上90分都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你再扣掉這10分……呵呵噠
所以就是單衝語文學習這一點你也要買。
書籍的投資細算下來是非常划算的
書籍不同於普通的「習題集」等教輔,比如一旦用了或者過了年級一般來說就沒有太大的用處了。但是課外書也不同,同樣是一本書,今年讀了會有這樣的收穫,明年再讀會有另外一種收穫,而後年、大後年甚至未來更多年後再讀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更進一步的收穫。
而且學校(老師)推薦的書往往也都是比較經典的作品,謝謝作品都是經過了時代的、歷史的檢驗,是大浪淘沙之後的精華。
既然孩子讀書這件事情我們已經無法迴避了,那麼我們只需要考慮的是「讀什麼書」的問題了不是嗎?
其實很簡單——名家或者名著唄!
買書是非常划算的投資,當然,前提是你得看,再有,如果你有條件借書更方便,那麼借閱也是可以的不是嗎?
不要被誤導性的言論帶偏了
為什麼很多人寧願相信網上的那些各種各樣的而且極有可能背後根本就是利益驅使的各種「書單」,卻不願意相信自己孩子的學校(老師)推薦的書籍呢?
其實這種心理很簡單——寧願被不認識的人坑了,也不願看到「熟悉」的人「獲利」——有太多人總是會在這種事情上惦記著老師(學校)是不是從中牟利……
其實判斷的標準很簡單:
1、推薦的書籍本身是否有價值一點也不難判斷,網上隨便一搜就行了。
2、是否指定地點購買。如果只是告訴你書名和出版信息(例如那個出版社的、哪一版本的等),然後你隨便找地方買,那麼這種情況肯定是不可能從中獲利的——至於出書單的人是否會,這就甭操心了,教育部、人民日報也不推薦書單嗎?你見過有人去質疑過嗎?
所以只要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要求,只是讓你購買,那就甭惦記這事兒了,挺沒勁的不是嗎?
事實上更多的家長反而更希望學校、老師能夠「指定」,因為這真的會對家長來說省心太多了。
不買是否可以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不買」不代表「不看」,例如你可以借書或者看電子書等等,當然你也可以不看,這本來就是你的權利。
這就好比老師說:「同學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啊!」然後孩子們到底是否好好學習,這種事情每個人的決定是不一樣的,不是嗎?
看書也是如此,你真的不想看那麼買回來或者借回來也不看,只是圖個「心理安慰」,那麼不買也罷!
但是有一種情況我建議你一定要買:那就是學校或者老師會帶著孩子們去讀這書或者圍繞著這些書的閱讀開展一些活動的話,那麼一定要買,而且還要想辦法讓孩子一定要看!
否則,如果只是「建議」,那麼就根據自己情況來定吧。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假如不是生活條件真的太困難了,還是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