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財氣歌》
說起《酒色財氣歌》這首詩歌,很多人第一印象是想起張帝演唱的歌曲,其實他的歌曲也是借鑑這首詩歌,並稱為了當時的洗腦神曲,而真正的《酒色財氣歌》原詩是這樣的: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可以看出我們需要找的兩句就在其中,那下面我們就說一下這首詩具體是怎麼來的。
大相國寺對詩
在北宋時期,大相國寺迎來了自己輝煌,並且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就連相國寺的主持都需要皇帝親自賜封,可見當時相國寺的地位,而相國寺也有著眾多名僧,其中有一位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蘇軾)的好友,他叫做佛印和尚,也是一位非常有才之人,可能大家對於他的名字並不了,但是要說課本上《核舟記》,想必背過的人應該有印象,其中有一段就是描寫的佛印和尚。
《核舟記》描述佛印: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有一天,蘇東坡來找佛印,佛印恰巧不在,因為蘇東坡與佛印比較好,寺內和尚安排蘇東坡在禪房休息,並端上了美酒佳餚款待他,蘇東坡在禪房中獨飲,不知不覺有些醉意,偶然的一抬頭,發現粉牆上有好友佛印新題的一首詩,其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看到之後,覺得詩寫的十分有哲理,但是覺得四大皆空,只有僧人才能做得到,而色對於普通人來講,就是大部分百姓應該有的,於是蘇東坡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佛印詩的右側寫了《和佛印禪師詩》。其詩云: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寫完覺得非常滿意,趁著醉意就離開了禪房。
第二天,宋神宗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來到了大相國寺,閒逛之餘,宋神宗看到了佛印和蘇東坡的詩,覺得十分有趣,於是看著身邊的王安石,問道:「愛卿,你何不和一首?」
王安石不僅僅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名文學家,與蘇東坡同為「唐宋八大家」,並且有很多的優秀作品,面對宋神宗的命令,王安石應聲答應,想了一會,於是揮筆在佛印題詩的左側寫下《亦和佛印禪師詩》。其詩云: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聽後十分高興,大為讚賞王安石,於是選擇和詩一首。其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這就是《酒色財氣歌》其中的歷史典故。
詩中的深意
說起這四個人的對詩,其實代表了三種態度,並且也反映出了三種不同身份之人,對於酒色財氣的不同理解。
佛印和尚:
他的理解完全是站在僧人的角度來看,因為佛家講究的是「四大皆空」,並且酒色財氣更容易讓僧人犯下觸犯戒令,所以佛印和尚才將戒色財氣看為人生的四堵牆。
蘇東坡:
蘇東坡雖為朝中官員,但他站在了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認為酒色財氣是人不可缺少的,並不是人人都是僧人,都需要戒掉這四項,但他也認為,對待這四項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度」,才能將酒色財氣把握好。
王安石和宋神宗:
王安石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角度和眼光都是站在政治立場上,所以他對於酒色財氣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巧妙地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社稷、人民生計結合起來,把人們恐懼的酒色財氣賦予新的勃勃生機和喜慶色彩,其中的「無色路斷人稀」更是印證了色的重要性,無色國家人口就會變少,這對於統治階級不是什麼好事。
宋神宗作為皇帝,自然喜歡王安石的詩意,更是將酒色財氣重要意義表面化,以此來告訴大家酒色財氣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從而附和了王安石的詩詞。
其實,《酒色財氣歌》詩歌有著兩個版本,最開始記載在《後漢書·楊秉傳》,經過後人不斷的改進,形成了將酒、色、財、氣分別進行了解釋的詩句,相比其它版本,最著名的就是相國寺版本。
都說「色字上頭一把刀」,其實色總是被大家用在不良品德或不良習氣之中,但蘇東坡和王安石的詩詞,完全是對色的另一種詮釋,值得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