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你文章寫的好不好,其實和你的閱讀沒有直接關係。」
01
杜甫:「我沒有說過」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首詩寫在他困守長安十年時期,這類社交性的詩,常人寫來,不是曲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的寒酸相。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吐出長期鬱積下來的對統治者壓制人材的悲憤不平。
詩中多用的對比手法。開端的「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像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在詩人所處的時代,那些紈袴子弟,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他們精神空虛,偏又不會餓死。而像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一直掙扎在餓死的邊緣。
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陽一帶見過大世面。他博學精深,下筆有神。作賦自認可與揚雄匹敵,詠詩眼看就與曹植相親。頭角乍露,就博得當代文壇領袖李邕、詩人王翰的賞識。憑著這樣卓越的才華,他天真地認為求個功名,登上仕途,還不是易如反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是排比句,目的是為了說明自己的能力。說明自己在修為中曾讀破萬卷書,在詩歌創作中猶如神助,這是兩個不同的能力,一個是歷史積累的修為,一個是輸出結果的優秀程度,也就是自己即知道的多、還寫得好。這樣排比是為了突出對比的強烈反差,而不是說因果關係。並沒有說知道的多就一定寫的好。他這樣寫,當然也是為了讓韋濟了解自己的為人,並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誤身受辱。
02
菜譜看多了就一定能做好菜嗎
熟讀菜譜是一種能力,做菜是另一種能力。這兩者之間好比熟讀兵書紙上談兵與實際戰爭中參與作戰指導的兩種不同的能力。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呢?肯定是有的。但是兩者之間的關聯不是必然的因果關聯,而是有增益作用的輔助關聯。什麼是增益作用的輔助關聯,比如:感冒了多喝水。喝了水感冒好的快一些,不多喝水反正也行。
這種增益作用在恰當環境裡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成就某種結果,比如做菜必備的因素。你不看菜譜也可以做菜,你不學兵法也可以指導戰爭。你讀了更多的菜譜,學了更多的兵法能夠把菜做的更好,把仗打的更好而已。恰當的環境是能否將增益作用發揮到最大化的前提。一道菜鹽多了,少了都不好,火候沒掌握好的話也做不出好的味道。
讀書寫作也是一樣,很多人沒有搞清楚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係,以為讀書破萬卷了,下筆就一定如有神。為了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很多家長拼命給孩子買各種課外書,往一萬本上去突破。這就是典型的沒有恰當的環境。
03
閱讀和寫作的關係
多讀書對寫作是有增益作用的,但是多讀書並不能直接變得下筆如有神。
寫作是一個體系化的工程,需要很多因素的結合才能做出好的文章來。閱讀為寫作提供了素材的來源,這是一個極大的好處。寫作需要大量的素材,還需要反覆的練習,還需要海量題材、話題。
在訓練寫作能力的時候,我們不能單純的以讀書的多少來作為訓練的唯一方法。這裡面有一個將素材、信息文字化的實踐過渡的過程。
任何一項能力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都是需要反覆訓練的,訓練提供了試錯的機會,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亮點能揚長避短。百步穿楊、熟能生巧都是指得反覆訓練的結果。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他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
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毛主席讀書有個特點「不動筆墨不看書」。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曾經出現了一種否定商品生產的極「左」觀點,為了說服持這種觀點的人,毛主席下功夫鑽研了史達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本書。
這本書,主席讀了多遍,經他批註的就有4個本子。毛主席的批註,都是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否定商品經濟的觀點進行了批評,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筆在書上畫上豎線、橫路線曲線、斜線、三角、方框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了許多批語。這些筆記、批註、批畫是毛主席讀書時頭腦的一種活動,思考的真實記錄,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認識、觀點、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動與交流。
把閱讀和寫作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將素材、想法轉化為文字,把閱讀當成養分不斷地為文章提供供給,反覆練習,才有可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千萬不要斷章取義字面理解經典詩文的含義。
聖賢尚且如此,何況凡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