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時代華彩的中華文脈

2020-12-19 求是網

    喚起一個民族內在凝聚力的,是文化的薪火;朗照一個民族復興之路的,是價值的明燈;滋養一個民族日常生活的,是浩瀚卻無形的文化巨流——

    錢塘江畔,一場「最憶是杭州」的文藝盛會,為G20杭州峰會提供了特別卻又內涵豐富的註腳;江南水鄉,千年古鎮的歷史風貌,以無聲的語言向網際網路大會的與會者講述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厚文化淵源。

    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被學者名家娓娓道來,每一場都吸引數百萬名網友爭相收看;中央電視臺文化節目《朗讀者》的舞臺上,96歲老翻譯家許淵衝的那句「讓中國文化得到認可,我要走也沒有什麼遺憾了」,讓場內觀眾灑淚,場外觀眾紛紛致敬。

    源遠流長的文脈,必有滋養當代文明的能力;文化自信的潮聲,必能激發億萬人民的共鳴。2017年開年,為了落實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四大部分十八個方面的內容,呈現了當代中國蓬勃的文化實踐,為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表達力和凝聚力提供了藍圖和抓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潮來天地青。

    以中華美德澆灌倫理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的中華美德古訓書法展已在全國巡迴展出近三年。在美德古訓書法展的篇首,他鄭重地寫下了一張條幅:「德為興國立人、化育萬物之本。」

    追本溯源,正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視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講話,激活了崇德向善的民族基因、彰顯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為以中華傳統美德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理論指引和實踐空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這些獨特的思想道德資源正在被重新挖掘闡釋,潤物無聲地灌溉著今天的社會生活。

    深化理論淬鍊——樓宇烈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牟鍾鑑的《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張豈之的《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在2016年先後問世。三位耄耋老人,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多年思考向大眾作了一次漂亮的「講清楚」。牟鍾鑑在書中深情地說:「我在努力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恆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

    挖掘思想資源——歷史學家李學勤、哲學史家陳來、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歷史學家戴逸、思想史家張豈之、敦煌學學者樊錦詩等一批知名學者先後做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聆聽大家》訪談欄目:傳統文化中修身、吏治及官德等思想,正為反腐倡廉提供「古為今用」的歷史智慧。

    倡導家風家教——「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強調了家教家風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意義。「傳承好家風」的理念「吹拂」大江南北,以家庭、家教、家風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以各種創新方式湧現,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更是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上升為黨員領導幹部的基本要求。

    培育鄉賢文化——鄉賢文化是中國君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根植鄉土,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十八大以來,各地既重「古賢」又重「今賢」,重構鄉村本土文化,敦厚民風民俗。從浙江上虞到安徽宿松的地方探索,從祠堂、禮堂到講堂、課堂的文化教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土地上紮根日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理念經過闡釋激活,正在經歷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的過程,正在滋養當代社會生活。全國政協委員、知名學者葉小文評價:「慎終追遠並非要搬出祖先來說事,而是為了以古鑑今、積德厚德,提醒人們在繁忙浮躁的當下想想根、定定神、穩住腳步找到魂。」

    讓傳統文脈在當代中國延續

    2015年,百年《辭源》迎來了第三版修訂本。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被稱作「中國現代辭書之母」。第三版修訂主編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說:「修訂《辭源》,不只是修訂一本辭書,而且是重新清理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文化理念和文化系統。」

    丹鉛點勘,字句推敲,三代《辭源》搭建了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

    立足傳統,活化傳統,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正在實現「可感、可知、可行、可融」的轉變。

    ——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開始成為作家藝術家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從《百鳥朝鳳》到《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批製作精美、質量上乘的電影作品將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其間;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火爆螢屏的原創文化類節目被網友點讚「有文化有格調有內涵」;從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到非虛構文學《瞻對》,中國文壇從歷史傳統中汲取養分的佳作頻出。

    ——古籍與出土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物見證,既承載著沉甸甸的文化遺產,又不斷滋養著新的文化創造:

    通過《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的實施,《中國古籍總目》、《史記》(修訂本)、《新五代史》(修訂本)、《舊五代史》(修訂本)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力作推出;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等研究近年來新作力作不斷問世。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振興戲曲藝術關係著民族精神的維繫與傳遞:

    2015年,國務院《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為戲曲發展作出政策的保障;而2016年上海崑劇團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整體搬上舞臺則體現了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以來取得的最新成就。

    ——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見證了中華文化歷史,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記住鄉愁》紀錄片、第四批中國傳統文化村落名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城市和鄉村文脈正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和傳承發展;隨著「二十四節氣」等一批非遺項目的申報成功,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遺,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教育是傳承的起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應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編寫中華文化幼兒讀物、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保護和發展「絕學」……繼「書法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活動之後,《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次擘畫藍圖。

    「以正確的方向、大師的境界、匠人的精湛,深扎專注的毅力與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姿態創造我們的文化業績。」作家王蒙所言,正是中華文脈傳承發展的應然走向。

    用文化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016年9月4日夜晚,中國杭州,習近平主席夫婦舉行歡迎宴會,宴請參加G20杭州峰會的各國嘉賓。在短短的晚宴致辭中,習近平主席一連串講述了五個小故事,氣氛頓時顯得活躍而溫馨。從義大利人利瑪竇來華,到德國克雷費爾德市同杭州四百年前的絲綢貿易,從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與杭州的不了情緣,到印度詩人泰戈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杭州遊歷,習近平主席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文化方式,極大地拉近了世界各國同中國的心理距離。

    這是文化交流最鮮活的樣板。《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就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開闢專門章節指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中國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在提升國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必將在世界文化舞臺中寫下華章。

    崇尚「上善若水」的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開放胸懷、善於學習的國家。

    「中國願意以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近年來,從中國本土動漫電影《大魚海棠》《捉妖記》創造的境外佳績,到《自然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國》等央視紀錄片、宣傳片展示的國際化水準;從中吉哈三國「絲綢之路」聯合申遺成功,到中國出境遊客連年快速增長,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大河奔騰、飛珠濺玉。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講好中國故事」正成為中國積極走向世界的文化標識。

    今天,我們在世界各地已經建立了30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000餘個中小學孔子課堂,「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慰僑訪演活動、中國絲綢之路藝術精品展等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在海外贏得熱烈歡迎,全球各大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學術盛會中,都活躍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通過積極創新對外傳播模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曾經,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豐富了西方民眾的生活;今天,中國的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國外民眾獲得審美愉悅、感受到文化魅力。曾經,中國的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今天,中國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正在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思想資源。「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文脈正在煥發出時代的華彩。

相關焦點

  • 文脈頌中華·2020青少年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在京隆重...
    2020年1月18、19日,皎皎童心築經典,傳承非遺頌中華——「文脈頌中華·2020青少年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福建廈門:融合多元文化 煥發人文魅力
    9月19日,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在「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福建廈門站座談會上說。    蔡氏漆線雕、惠和影雕、廈門珠繡、漆寶齋漆藝等傳統技藝,不僅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發揚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    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表示,非遺承載著中華郵箱傳統文化的文脈基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面向全球徵文
    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局長譚福森當日介紹,《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以「文脈」二字,涵蓋「源」和「魂」和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流」,通文化血脈、知文明根脈、理歷史主脈;以「從中原到中國」貫通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和中華文化,揭示其發展脈絡和傳播特點。
  •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面向全球公開招募
    8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河南省委宣傳部主導、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大型出版項目《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正式啟動,即日起面向全國全球公開招募優秀作者和文稿等。
  • 文脈頌中華|新時代 中華文化世界青年共傳承
    文脈頌中華|新時代 中華文化世界青年共傳承 原標題:
  • 承韻千年文脈 從「運河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時光交錯中,從「運河時代」走向「黃河時代」的聊城,千年水瀠漣,文脈流古今,黃河將與這座城一起走進生機煥發的未來。安瀾,在破解治黃難題中共創 聊城,地處魯西黃河衝積平原,腳下的泥土多半來自黃土高原——它們隨黃河激流遷移而來,不斷抬升河床。黃河就這樣成了懸在聊城人民頭頂的一「缸」水,令歷代黃河治理者寢食難安。
  • 讀《中華文脈》之(一)中國文脈
    一、中國文脈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文字集合成文,由「意指」走向「意味」而 成文學,甲骨文和金文構不成文學,構不成文學意義上的「文脈之始」。
  • 典雅、華彩、秀美,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分三段演繹城市歷史文脈與河...
    市綠化市容局介紹,根據蘇州河沿岸不同段的風貌,從東到西,分「典雅蘇州河」「華彩蘇州河」「秀美蘇州河」三段三個主題來演繹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的相得益彰。據悉,為體現蘇州河各段特點,讓城市歷史文脈與河濱風光相得益彰,蘇州河將分三段進行演繹。東段(蘇州河河口-南北高架橋)為「典雅蘇州河」,呼應蘇州河建築歷史文脈,烘託海派濱河景觀走廊,打造市民休閒公園空間。中端(南北高架橋-內環線)為「華彩蘇州河」,順應蜿蜒河道、靈動水岸,營造多彩宜居生活環境。
  • 【地評線】保護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文脈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散布在全國各地、城市鄉村的古代建築、歷史文物,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追夢新時代,必須傳承民族精神、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樹立文化自信。
  • 「時代華彩——201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在寧開幕
    本報訊 11月18日,由中國美協、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聯主辦,省美協、省美術館、省書畫院承辦的「時代華彩——201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希望今後主辦方繼續加強合作,廣大美術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積極主動地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推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民族的優秀作品,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時代華彩——首屆中國女美術家作品展》在京開幕
    2018年11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宣布《時代華彩——首屆中國女美術家作品展》開幕。中國網 彭瑤 攝中國網11月19日訊 今日上午,《時代華彩——首屆中國女美術家作品展》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全國婦聯黨組成員鄧麗,以及來自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女美術家協會、中國畫院、全國婦聯離退休幹部書畫活動中心、中華文化促進會美育工作委員會的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們參加了開幕式。
  • 洛陽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守護歷史文脈 傳承中華文化
    「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備受追捧、「夜遊龍門」持續升溫、六大考古成果發布、「三區融合」碩果盈枝……龍門石窟再次進入「高光時刻」,為洛陽守護歷史文脈、傳承中華文化作了生動註腳。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洛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蹟眾多。
  • 華彩少年》將播 專家探討傳統文化如何創新
    華彩少年》在北京舉行看片會。會上,製片人董藝、總導演周聰與專家一起,以「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為主題進行了探討。製片人董藝談到《上線吧!華彩少年》,節目總導演周聰提出了兩個關鍵詞:國風、創新演繹。她表示,節目中的的少年代表來自不同院校,不同民族,他們的表演可以呈現出年輕人們對國風新的表達。從節目剪輯片段裡可以看到,《上線吧!華彩少年》從海內外範圍選拔出了35位國風華彩少年,他們的表演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 「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網絡主題傳播:走近中華文明瑰寶——古籍...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下,光明網聯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寶」網絡專題於5月15日正式上線,「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拉開序幕。
  • 千年文脈煥發蓬勃生機 浙報深讀解讀大運河文化帶
    她貫通五大水系,串聯七大古都,連接起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運河沿線城市要如何串珠成鏈,合力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當現代文明與千年文脈疊加,大運河又將爆發怎樣的發展動能?
  • 「時代華彩——201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在南京開幕
    希望今後主辦方繼續加強合作,廣大美術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更加積極主動的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推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民族的優秀作品,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項目公開招募
    中工網訊 8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河南省委宣傳部主導、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大型出版項目《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正式啟動,計劃向全球公開招募優秀文稿,以及出版、製作和宣傳營銷機構、平臺。
  • 萬順萬福「老萬年」·百年老字號華彩揭幕 暨十二花神非遺藝術情景...
    如今,作為百年老字號,時尚新概念的 「老萬年」華彩揭幕,再續華章,將依託自身響亮的中華老字號品牌號召力,將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技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新設計融合,以傳承百年經典工藝為使命,誠實守信,努力發展,為廣大人民乃至整個世界創作出更多文化精品,讓姑蘇文化、吳門藝術、手藝、守藝、授藝精神在這座具有2500多年的歷史城市中繼續煥發出新時代的華麗光彩。
  • 保護二里頭遺址 傳承中華文脈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二里頭遺址形成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源頭、主根。」初冬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遊人如織,一位73歲的老人參觀結束後,發出由衷的讚嘆。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傳記文學作家、《許世友傳奇》《宋氏三姐妹》等108部書的作者陳廷一。二里頭開館,夏王朝發聲。
  •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本次活動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於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揚州、南京展開,為期六天的文脈營活動以創新形式的課程傳習方式,在運河沿線展開河道遺產、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等大運河文脈課題的深度融合交流。由臺灣中華兩岸創意城市文化推廣協會組織的兩岸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及兩岸婚姻家庭優秀代表及青年精英代表等近60人參與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