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王羲之,就會想到曲水流觴,以及名震古今的《蘭亭集序》。作為東晉時期的士大夫和書法家,王羲之的藝術造詣乃當之無愧的「書聖」。
他的代表作除了世人皆知的《蘭亭集序》之外,還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初月帖》。
《世說新語·雅量》中的「東床快婿」成語,主人公就是書聖王羲之,東晉太尉郗鑑十分欣賞王羲之,希望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郗鑑派人向王羲之的父親王導說這事,可是此時的王羲之卻袒胸露腹的吃東西,可見這位才華橫溢的書法家性格也非常豪放。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特別欣賞王羲之的書法,在他執政期間,王羲之的作品可謂盡收宮廷。
在每一個朝代,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都是炙手可熱,在現代社會更是一字難求,甚至在拍賣會上都炒到了幾億元的價格。
第一、王羲之《平安帖》被人以3.08億買下
2010年拍賣界又出現了一個轟動性的新聞,因為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被譽為收藏界「暴發戶」劉益謙,以3.08億的價格拍得了王羲之的《平安帖》。
一個字值700萬元,這也是截至目前為止,王羲之「真跡」價格最高的一次拍賣。劉益謙是什麼人,為什麼會如此有錢呢?
他作為2008年十大新聞人物之一;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排名第三十名的中國富豪,保守估計他的財產高達170億。
作為國內外各大拍賣場上的常客,他雖然並非專業的古董鑑賞家,但卻信奉最貴的才是最好的。
2015年3月他以1402.6萬美元, 約合人民幣8690萬元,拍得了一件明代佛經,成為了紐約亞洲藝術周期間,拍賣最貴的中國書畫作品。而2016年4月5日又以2.4億港元,約合2.25億人民幣拍得張大千《桃源圖》。
可見這位中國富豪確實對古代書畫作品情有獨鍾,由於他出手闊綽並頻頻以高價競拍成功,所以獲得了一個「暴發戶」的外號。
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劉益謙對王羲之的《平安帖》勢在必得、頻頻舉牌,最終以最貴的價錢拍得了這幅書法作品。
或許劉益謙本人對這幅作品的欣賞能力有限,亦或是對王羲之本人也不夠了解,但由於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縱然是外國人也對其十分仰慕,所以劉益謙或許就是基於這樣的心理,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拍成這件藏品。
第二、王羲之《平安帖》竟然是贗品
上文已經說了唐太宗對王羲之十分欣賞,所以便掀起了唐朝文人追捧王羲之的熱潮。一時間很多有名望、有名氣的唐朝文人,都開始紛紛臨摹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甚至有很多人的臨摹作品都能以假亂真。
專家稱:劉益謙買走的那是假的。很多專家看過劉益謙拍得的《平安帖》之後,都認為這是唐朝人臨摹的造假之物,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找不到王羲之的真跡了。
這主要是因為書畫作品的保存年限十分有限,大約在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王羲之的字帖又怎麼可能保存到現代社會呢?
實際上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所以他們肯定地說這幅《平安帖》就是假的。這種說法一時間傳遍了大街小巷。
甚至有人為了佐證《平安帖》確實屬於偽作,還曾說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王羲之《上虞貼》,其實也是一幅偽作而已。
《上虞貼》內容短小精悍,記錄的是王子之夜半腹痛之事,但由於屬於王羲之的真跡,雖然也曾被後人視為珍品。
可惜的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早已沒入了歷史長河,所以現存的所謂的王羲之真跡,都是唐宋時期的文人臨摹之作。
所以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已經根本不知道王羲之的字,到底寫成了什麼樣子,可見這幅天價《平安帖》又成為了造假之最。
只不過就算是唐宋時期的摹本,其珍貴程度也不亞於王羲之的真跡,所以看似是被坑了實則也是佔了一個大便宜。
結 語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完全可以稱得上的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一顆寶石。從東晉時期開始王羲之的書法就已經一字難求,所以時隔1700多年之後,又怎麼可能有真跡遺留後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