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內容摘要: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作者簡介:

  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是從對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批判開始的。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就其存在而言,心靈和物體是兩個東西:心靈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而物體也可以離開心靈而存在。當笛卡爾認為心靈與物體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時候,他並不是要人為地割裂心身之間的緊密關聯,相反,他是看到了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的根本差異。按照笛卡爾的實體理論,心靈實體的本質是思維,這是因為一切心靈現象都不過是思維的樣態和分殊。一切的心靈現象都要通過「思維」這一本質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無論懷疑、推理,還是憤怒、意欲,作為心靈現象,都是思維的不同樣態。同樣地,物質實體的本質是廣延,因為一切物理現象都只不過是廣延的樣態和分殊。也就是說,一切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廣延」來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形狀、大小就是特定的廣延,運動也可以通過時間和路程(廣延)來加以測量。既然如此,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也就最終被歸結為思維與廣延,而且這兩種本質之間是完全沒有重疊交叉的。因此,笛卡爾認為以思維為本質的心靈和以廣延為本質的物體是兩種互不依賴、單獨存在的實體。

  笛卡爾的論證自然不無問題,當代哲學家們對此已經有很多分析了。但問題在於,在放棄了笛卡爾的解決方案之後,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賴爾等人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案,將心靈還原為可觀察的行為。按照這種理論,心靈語彙將以重新定義的方式被還原為關於行為傾向的語彙,如「小明相信天下雨」這一心理信念被重新定義為「如果小明出門,他就有帶雨傘的行為傾向」,這就像在自然科學中,溫度這一熱力學概念被定義為分子運動的物理學描述。然而,內心信念和行為傾向之間並不總是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且這種還原主義還遭遇了循環論證、違背常識等嚴重理論困難。

  隨著上述行為主義方案的失敗,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激進的還原主義,即心身同一論。心身同一論仍然堅持心靈狀態都可以被還原為身體的物理狀態這一基本思路,只不過這裡所說的「身體」是指大腦的物理狀態。因此,與行為主義者實施的語言定義的還原不同,心身同一論者追求的是科學理論的還原。他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就像水被發現就是H2O一樣,心靈狀態最終會被發現就是大腦狀態,如疼痛的心理狀態終有一天會被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為心身同一論提供了巨大的希望。然而,心身同一論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使其迅速走向分化、衰落。

  在心身同一論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構成致命威脅的是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可實現性論證和戴維森提出的關於不存在適用於心理、物理兩個領域的貫通規律的論證。按照多重可實現性論證,疼痛的心理狀態未必就能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因為沒有C神經纖維的存在物(如章魚)也可以感到疼痛。因此,將心靈狀態還原為神經系統的狀態是行不通的。類似地,戴維森則提出,將心靈狀態還原為大腦狀態意味著心靈領域的規律可以還原為物理領域的規律,即因果規律。然而,因果規律在心靈領域並不適用,並且也不存在任何適用於心靈領域和物理領域的貫通規律。據此,戴維森提出了無律則一元論,認為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大腦狀態。但是,心靈狀態在個例意義上仍然隨附於大腦狀態。因此,戴維森認為自己的無律則一元論是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另外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是在心靈哲學討論中佔據主流的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認為心靈狀態是特定物理狀態的功能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例如,疼痛就是由組織損傷這一物理狀態所導致的功能性狀態,這一功能狀態又能進一步導致其他的物理狀態(或心靈狀態),如痛苦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都自認為是一種個例同一論,即認為心靈狀態在個例層面上同一於物理狀態。實際上,這一主張並未得到充分辯護,而成為了新的爭論焦點。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早期階段,哲學家們猛烈批判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出現了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的還原主義,其立場至為激進,仿佛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洞見只是可以隨手抹去的蛛網。屬於非還原立場的物理主義對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的承認,則可以看作對心身區分表示敬意的一種妥協方案,然而,這種方案又無力辯護其物理主義立場,顯示出難以挽回的頹勢。因此,從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到功能主義和無律則一元論的發展趨勢來看,心身的形上學關係問題始終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在當代心靈哲學中,還有一些雖不在主流討論中,卻頗具代表性的理論流派:副現象主義、取消主義和工具主義。這三種理論流派的基本主張大相逕庭,而其迥異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心身之間的形上學關係是怎樣的。首先,副現象主義是一種性質二元論,認為心靈現象只是物理實在的一種副現象或「副作用」,在本體論上處於從屬地位的心靈現象是物理現象導致的結果,但是心靈現象反過來卻不能導致任何物理事件的發生。其次,取消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物理主義,認為對於信念、欲望等心靈現象的討論都是出於常識心理學的謬誤,心身關係問題隨著科學的發展必將被遺棄,正如隨著化學的發展,「燃素是什麼」就成了一個不再需要回答的問題。最後,工具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溫和的取消主義。工具主義對於心靈狀態抱持實用主義的態度,認為心靈狀態之所以是心靈狀態,在於我們對它採取了意向立場。如果不採取意向立場,也可以採取設計立場或物理立場:從設計立場看,它就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具有特定設計目的的系統;從物理立場看,它也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合乎物理法則的系統。而具體採取哪一種立場,則取決於我們的需要和視角。

  作為當代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形上學關係問題還衍生出心身因果關係、自由意志、他心、動物意識等問題。而當心靈哲學家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笛卡爾哲學總是成為出發點。歸根結底,笛卡爾的心身實體二元論方案雖然已經不再流行,但心身區分問題依然是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治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田曼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之遺產:當代心靈哲學的反駁與接納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物理主義逐漸佔據了主流價值走向,以至於提起笛卡爾的實體二元論,只是作為一個過去時的歷史遺產。事實上,笛卡爾提出了很多在當代也仍然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因此,對笛卡爾的研究既是重要的也是迫切的。以考林·麥金的新神秘主義為筏,簡要說明當代心靈哲學中物理主義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在其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 心靈哲學視域下的心身問題研究
    西方心靈哲學以傳統哲學的心身問題為核心,唯物主義的本體論為我們探討心靈哲學問題提供了理論出發點和方法論原則,笛卡爾心身二元論更是近代以來心靈哲學的根源之所在,而物理主義則是當前學界在處理心身問題時的常見立場。心靈哲學發展至今雖幾經曲折,但心身問題仍然是其討論的問題的本質核心。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這個觀點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很自然的,也適用於一種叫做身心二元論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有著有趣的含義。例如,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也許我們的思維並不依賴於特定的基質,而是可以從碳基轉移到矽基的基質上。如果心靈移情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那麼身心二元論就是一種精確的心靈哲學。勒奈·笛卡爾支持這一觀點。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通過將物質實體的本質還原為「廣延」,笛卡爾就把一切物理對象的本質還原到最基本的數學對象,也就是數字和長度上,從而為他用數學方法處理一切物理問題鋪平了道路。到這裡,笛卡爾確定了精神實體的本質就是「思考」,而物質實體的本質就是「廣延」。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但是笛卡爾將兩者並為一者,簡稱二元論。
  • 心身關係,現在最新的哲學問題之一,你了解嗎
    心身關係的現代哲學問題談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是二十一世紀現代哲學的最新問題,想要了解身體的作用是如何影響思想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這還是西方哲學史上長遠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下的發展。在現代學術中,心身關係是心理學、腦科學以及哲學的共同領域,主要就是研究頭腦的活動,在何種方式、功能下,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感官認識。那麼這就是身體對心理活動的影響的哲學問題,提升一點,就是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依照笛卡爾的思路,「我」所試圖了解的實在外在於心靈而存在,而關於實在的知識只能存在於心靈,「我思」即是獲得實在知識的「阿基米德支點」,進而提供了知識本身的合法性與確定性。因此,笛卡爾在與Gibieuf的書信往來中坦然承認:「在我之外,何物存在,關於這一知識的獲得,只有通過內在於我的觀念才能實現。」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
  • 膽小的「勞模」笛卡爾,近代哲學的掌門人
    正所謂熟知不等於真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含義十個人裡有九個人都沒有真正明白,這句命題不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那麼簡單,也不涉及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句命題本是個認識論命題,笛卡爾本人也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是一個強調精神和物質都是獨立實體,且並存獨立的「二元論」觀點持有者。
  • 笛卡爾哲學系列:上帝真的存在嗎?看看笛卡爾是如何證明的?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的思想。我們繼續介紹笛卡爾的經典著作《第一哲學沉思錄》。前面我們分別介紹了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心靈的本質是思維,而物質的本質是廣延。但笛卡爾並不是從神學的角度證明上帝的存在,而是從哲學甚至是用數學邏輯推理方法去證明了上帝的存在。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做到的吧。 笛卡爾證明上帝的存在,是建立在兩個普遍原則之上:「觀念的客觀實在性」和「實在性的因果原則」。這兩個詞非常哲學化,我們慢慢來聊。笛卡爾把我們的人的思想分為三類:觀念;情感或意志;判斷。
  • 休謨是主觀唯心論者,而笛卡爾反對純思辨的哲學,提倡實用的哲學
    《人性論》十七世紀上半期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對經院哲學作了有力的批判。他認為經院哲學違反人類理性,是一些煩瑣無聊的議論,根本不能增進人們的知識。笛卡爾提出要創立一種實用的哲學來代替那種純思辨的經院哲學,他說:「藉助於這種實用的哲學,我們便可以清楚地認識水、火、氣、星球、大氣以及環繞我們的一切物體的力量和作用。」笛卡爾哲學是典型的二元論。
  • 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當你不再受別人的洗腦之後,就開始想人世間的事情了,笛卡爾出現了。笛卡爾這個哥們就是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位,實際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看似讓人感覺笛卡爾好像是很有思辨意義似的,實際扯淡啊!
  • 笛卡爾哲學思想系列:景田百歲山的廣告,有一個關於笛卡爾的隱喻
    ,然後我在後面的幾期內容中,結合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和《方法論》兩本經典著作,來比較全面和系統地介紹笛卡爾的思想和貢獻。 笛卡爾一般被認為是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奠基人,在笛卡爾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笛卡爾,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笛卡爾除了是「西方理性主義」的奠基人,黑格爾也稱他為「近代哲學之父」。 其實,笛卡爾除了在哲學上有巨大影響力之外,他還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
  • 笛卡爾理解身體概念的兩種方式
    笛卡爾通常被視作身心二元論的開創者,他將思維和廣延分別確立為兩種實體,前者能思想而無廣延,後者有廣延而無思想,二者分屬兩個世界或兩個層面。然而,人作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者,既有一個屬於廣延的身體,又有著屬於精神界的靈魂或者心靈。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分屬於兩個層面的身體和心靈,如何被統一在同一個體之中。
  • 坤鵬論: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
    正是形上學的哲學思想,使得西方哲學以及科學一直苦苦追求極限,追求從一到無窮大,永不滿足。——坤鵬論笛卡爾在其《第一哲學沉思集》中寫道:我是什麼?一、爭論不休的心靈哲學在諸多人類的未解之謎中,「我」(意識)是誰?可算第一謎。哲學為此專門發展出了以意識主題的心靈哲學,又稱精神哲學。它被稱為第一哲學。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其中「我在」是心靈實體——自我意識,「我思」是認識能力,和物質、身體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提出的一些說法大都和身體、物質有關。如」我欲故我在「,這種說法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指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神學家、物理學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哲學方面,他堅持二元論,將物質和意識分開看待,並未後人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今天我們來主要解析下這一命題。笛卡爾發現如果假設自己沒有肉體只有心靈則可以做到,但如果假設自己沒有心靈卻做不到,因為無論怎樣假設,自己的心靈仍然在思考著,不論怎樣都不能逃脫這個事實。
  • 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集》
    構思於1630年代,動筆於1639年冬季,完成於1640年,最終出版於1641年的《第一哲學沉思集》公認為是笛卡爾的最重要著作,前有《談談方法》(1637),後有《哲學原理》(1644)。而笛卡爾又被認為是早期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因此,此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初次出版時,該書由拉丁語寫就,而1647年,又在笛卡爾的同意下出版了法語譯本。
  • 笛卡爾: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笛卡爾(1596-1650年),全名勒內·笛卡爾,17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歐陸理性主義"哲學開拓者,被黑格爾譽為"現代哲學之父"。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 杜威心靈哲學的意義和效應
    杜威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他以自然主義的方法改造了黑格爾的心靈概念。在杜威這裡,心靈成了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意義系統,它高於個體的自我。杜威的思想在當代得到了普特南與麥克道爾的回應,心靈被進一步認為是一個高於個體的、不斷發展著的能力系統。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社會政治學說、知識探究理論、經驗主義本體論以及對傳統哲學的批判相比,他在心靈哲學方面的思想至今尚未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