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哲學視域下的心身問題研究

2020-12-18 人民論壇網

【摘要】從中西比較哲學的視野下介紹和討論心靈哲學的種種問題,既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意識問題的解釋,也不同於當代西方哲學對心靈哲學的解釋,而是在中西比較哲學的視野下處理心靈問題,將三種不同的資源建設性交鋒交融,為進一步探討心靈哲學問題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關鍵詞】心靈  物理主義  唯物主義  二元論  維根斯坦    【中圖分類號】B152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代哲學界,心靈哲學已然成為一個博大精深、蔚為壯觀、魅力無窮的研究領域,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心靈哲學以傳統哲學的心身問題為核心,唯物主義的本體論為我們探討心靈哲學問題提供了理論出發點和方法論原則,笛卡爾心身二元論更是近代以來心靈哲學的根源之所在,而物理主義則是當前學界在處理心身問題時的常見立場。心靈哲學發展至今雖幾經曲折,但心身問題仍然是其討論的問題的本質核心。

唯物主義的本體論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提出了心靈哲學的一個基本論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區別:凡是斷定精神對於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恩格斯關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分在列寧那裡得到了繼承:我們總是毫無例外的看到,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個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是否把自然界、物質、物理的東西、外部世界看作是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意識、精神、感覺(即經驗)、心理的東西看作是第二性的東西,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它實際上在把哲學家劃分為兩大陣營。

史達林則進一步發展了上述對唯心主義的批評,他認為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既根本否定二元論也根本否定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拒斥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史達林否定二元論的根據在於,他認為,世界雖然存在著觀念的現象和物質的現象,但這絕不是說,他們相互否定。恰恰相反,觀念的方面和物質的方面是同一個自然或社會的不同形式,決不能把他們看作互不相關的東西,他們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根據設想他們是相互否定的。

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

史達林式的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的拒斥是明顯的,對他所理解的二元論的反駁是成功的,但依然有一些二元論並不具有史達林所規定的特徵,比如笛卡爾,甚至可以說,笛卡爾關於心靈和身體的二元論和史達林所刻畫的二元論是完全無關的。笛卡爾的二元論是心靈哲學頗有影響的一個教條:他宣稱心靈和身體是兩種不同的實體,這兩種實體之間通過大腦中的松果腺(Pineal Gland)發生關係。笛卡爾對心身問題的主要討論體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中,心靈和身體之間如何通過松果腺作用的問題在「Passions of the Soul」得到比較細緻的討論。對心靈的理解是從心靈對象和物質對象的一般性區別入手:物質對象佔有空間位置,心靈的對象(如思想和感覺)不佔據空間;心靈有感覺性質而物質對象缺乏這種性質;心靈似乎是透明的,而物質則不是。

當斯賓諾莎宣稱:觀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無非是要得出通過對觀念的把握和認知最終獲得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但自笛卡爾到休謨都無法走出自我中心的困境,心靈始終是被關在一個盒子裡面,透明且封閉。據說現象學胡塞爾、梅諾·龐蒂都有突破這個自我中心的困境,胡塞爾提出了要模糊認知對象和認知心的區分,龐蒂提出了身體—主體的概念,取代二元論,最終獲得對於實在的知識。成功與否不論,但他們都抓住了笛卡爾哲學或者傳統哲學的根本問題,給出了不同解決方式。總之,心靈哲學對二元論的解決,是在笛卡爾心靈框架下的重建,而現象學對二元論的解決確實徹底顛覆了這個框架。

笛卡爾在討論身心的時候,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包括:實體、屬性和樣式。在笛卡爾看來,世界由實體組成,心靈實體具有思想特性,它的樣式是感覺、映像、情感、信念、願望。身體實體具有廣延特性,它的樣式是各種具體的形狀和大小。這樣心靈是思想的實體,物質是廣延的實體。心靈沒有廣延,物質不能思想。如上已經解釋了身心的區別、各自的特性,接下來需要討論的問題其困難和重要性都是頭等的,那就是刺激後人尋找替代方案的身心關係問題。韓國著名學者金在權(Jaegwon Kim)提出了隨附性(Supervenience)論證(見The Many Problem of Mental Causation P170-179)。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但是有隨附關係,兩個相同的物理事件有著相同的心理事件。每一個心理事件又依隨於物理事件。假設心理事件M依隨於物理事件P,心理事件M*依隨於物理事件P*,因果關係不是發生在M和P 之間,M和M*,M*和P,M*和P*之間,而是發生在P和P*之間。依附性論證假設了最小的物理主義,即任何物理主義都可承認的解釋。每一個物理事件都依隨某一特定的心理事件,兩個底層的物理事件因果,在表面上就變成了從哭泣到歡笑的變化。金在權的依隨解釋較好地處理了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間的關係,對日常經驗中的現象給予了合理的哲學說明。

20世紀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指出:他反對心靈和身體的二分以及靈魂可以離開身體存在的論斷。對於這種說法,按照維根斯坦的觀點,在字面上就包含自相矛盾,因為「離開」這個詞所表示的恰恰是一種空間性和物體性的關係。在維根斯坦看來,二元論的錯誤根本在於人們對語言形式的誤解上,如果我們堅持嚴格意義上的二元論,那麼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日常語言中對「心靈」和「身體」等詞語的一些平常使用。即使笛卡爾的一些修補者,比如偶因論、平行論都無法迴避這些困難,他們都錯誤的理解了語言的語法形式。

物理主義框架下「心的理論」

身心二元論這種觀點在20世紀遭到了心靈哲學家的廣泛拒斥,在一般科學尤其是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的高度發展下,物理主義成了最值得捍衛和解釋的一種心靈哲學觀。遺失或者心靈在本體論的層面上被取消,在認識層面上取得了物理主義的說明。20世紀堅持二元論或者其它變種的哲學家屈指可數:柯林·麥金、大衛·查爾莫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與物理主義不相容的還有觀念論,觀念論和二元論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即都強調本體論意義上的心靈。儘管二元論不是心靈哲學的主流,但它符合常識和直覺;何況強硬的物理主義還無法解決很多在二元論框架內得以解釋的問題,如感受性質等。最重要的乃是笛卡爾為心靈哲學尤其是心身問題建立一個討論的範式,把它比作語言哲學中的洛克觀點、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心理學中的格式塔理論,甚為恰當。實際上它是我們討論心靈哲學的背景和基礎。

唯物主義的詞根是「matter」,這個概念相當具體。Matter是填充空間的治療,惰性的、無感覺的、堅硬的、不可穿透的等。一個物理主義者堅持每一個東西都在「物質」的意義上是物質的。現代物理學假設了非物質的事件和性質。因為一些當代哲學家傾向於使用「物理主義」。「物理學」不僅僅包括「物質」。應該看到恩格斯、列寧、史達林關於世界本源的基本論斷和當代的物理主義是一致的,只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者並不對此做出進一步的區分和論證,因為他們的理論旨趣是社會和階級,本體論只是他們的出發點,而物理主義則是專注於提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物理主義理論來解釋心靈現象。物理主義的強勢興起,再次證明了唯物主義的正確性。

(作者單位: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220頁。

②《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2頁。

責編/張蕾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

相關焦點

  • 心身關係,現在最新的哲學問題之一,你了解嗎
    心身關係的現代哲學問題談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是二十一世紀現代哲學的最新問題,想要了解身體的作用是如何影響思想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這還是西方哲學史上長遠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下的發展。我們以下就來說明這個問題。在現代學術中,心身關係是心理學、腦科學以及哲學的共同領域,主要就是研究頭腦的活動,在何種方式、功能下,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感官認識。那麼這就是身體對心理活動的影響的哲學問題,提升一點,就是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
  • 中國哲學視域下的學以成人
    中國哲學視域下的學以成人 2018-08-13 13:14:22參與互動    中國哲學視域下的學以成人
  • 中國的「天賦心靈」研究及其心靈—認知哲學意義
    相較於西方而言,中國哲學對天賦問題的探討同時貫穿著認識論維度和心靈哲學維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國先天學在對心的天賦資源的探討的基礎上,對天賦心靈作了「自然化」說明,用氣之類的概念和理論說明了其合理性,重構了關於心理的地貌學、地理學和結構學,這些研究都為人類的心理王國開闢了一片廣大的領域,具有重要的心靈—認知哲學意義。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舉行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舉行了「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表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文科,不僅僅是新的詞彙,更是新命題。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
  • 現代性的哲學視域
    現代性的哲學視域集中體現為理性的主體性原則,而理性的主體性原則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中的貫徹與彰顯,確立了現代文化形態與生存環境。無論人們是否贊同笛卡爾的認識論程序,但轉向研究主體、回溯到那個在其內在性中進行認識的自我中去的要求是勢不可擋的。這種基於主體自我關係的反思哲學,在以後的理性主義哲學中充分顯示並發揮了它的內在力量,並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達到高峰。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原標題: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由於哲學與認知科學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二者的結合需要以哲學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對問題和概念進行解析,再輔以生活中的實例,從中抽取和概括出供認知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和範式。
  • 麥克道爾哲學主題是心靈與世界
    麥克道爾哲學主題是心靈與世界 2017年02月07日 17: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增福 字號 內容摘要:心靈與世界的關係及其具體問題既是知識論、心靈哲學乃至形上學關注的焦點話題
  • 學子論文網絡視域下的議程設置理論的研究(組圖)
    本文對收錄在清華CNKI資料庫裡的有關網絡視域下的議程設置理論研究的期刊文章,從文章數量、文章類型、研究方法三個層面進行了內容分析,力圖揭示我國網絡視域下議程設置研究的現狀、特點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等。  關鍵詞:網絡視域 議程設置 內容分析    自1972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正式提出議程設置假設開始,議程設置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 《資本論》中政治經濟學和法哲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從哲學和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把握,近年有人開始從政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探討。筆者基於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問題邏輯,從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聯中加以釐定,認為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內在地包含著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 《哈姆萊特》抑鬱視域下的「延宕」
    除了老師課上所提及的歌德在社會維度下的力不勝任說、柯勒律治從個人維度所提出的內在性格切片說以及弗洛伊德於他者維度下的「俄狄浦斯情結說」[2]之外,拉康的主體理論[3]、福柯的「瘋癲哲學」[4]、雅斯貝爾斯的「邊緣情景」理論[5]、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論[6]等等也被應用於哈姆萊特的延宕的討論之中。
  •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新文科建設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新文科建設 2020年08月28日 08: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中國文科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 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任曉明:大數據視域中的邏輯和哲學問題
    講座預告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講座題目:大數據視域中的邏輯和哲學問題主講人:任曉明(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代歸納邏輯新發展、理論前沿與應用研究》。主要著作(含合著)有:《歸納邏輯百年曆程》《計算機科學哲學研究》《非經典邏輯系統發生學研究》《決策、博弈與認知——歸納邏輯的邏輯與應用》。另有論文100餘篇。
  • 空間理論研究視域下的城市
    空間理論研究視域下的城市 2017年10月10日 10: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關巍 字號 內容摘要:以亨利·列斐伏爾、米歇爾·福柯、大衛·哈維等為代表的空間理論研究者
  • 論文賞析:生態文明視域下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
    生態學是一座巨大的文化資源和理論寶庫,基於生態系統的生態哲學無疑為當代哲學的創新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在生態文明視域下,生態哲學的研究對象、主客關係、認識路徑等方面與當代流行的哲學觀點存在差異,顯出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這種轉向有利於開闊思路、活躍思維、創新方法,促使人們從哲學層面關注生態、保護環境、護持家園的穩定和寧靜。生態系統或者說地球生物圈,支撐著地球上所有生命,也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
  • 中國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及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中國哲學研究,有三件大事最可注意:一是新出土材料的發現,特別是郭店竹簡和上博楚簡的問世,激起一陣陣上古思想研究的熱潮;二是經典詮釋的新開展和「中國詮釋學」的探討,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新的視域;三是對中國哲學研究範式的反思,在總結和梳理傳統哲學之現代轉型的歷史過程中,提出了重寫中國哲學史的要求。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此外,他們還觸及記憶倫理學等基本問題。總體來說,他們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於從記憶角度嘗試溝通現象學與心理學、分析哲學的鴻溝。從本質上看,當代記憶哲學還是依賴於傳統的五個預設:時間性、質料性、心理性、功能性和確證性。這一預設如此牢固,以至於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記憶研究理應屬於認知哲學或心靈哲學。
  • 嶽麓書院講壇第427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域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紅網時刻長沙10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0月16日(周五)下午15:00,嶽麓書院講壇第427期開講,將邀請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教授主講,主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域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域出發,結合教學和現實選擇等研究
  • 新時代價值哲學研究大有可為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從一個學術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促進了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轉變,推動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價值哲學研究開闢了新視域、帶來了新機遇。價值哲學研究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牢牢植根於中國實際,因而具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形成新的理論熱點和理論生長點。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這從本質上要求文化探討與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甚至法律形成研究合力。這既是對認知主義的推動,也是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延續。新的認知革命關注人們如何獲取世界的知識,如何組織這些知識,如何適應於人類必須生存其中的環境,如何運用置身其中的文化知識改變世界。文化認知的研究維度會使我們對人類文化實質問題的理解更臻完善。第二,認知實驗研究探討人的認知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