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新文科建設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新文科建設

2020年08月28日 08: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中國文科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目標,肩負著變革知識生產模式、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期特別策劃從歷史溯源、發展模式、基礎建設等方面,探究數字人文視域下新文科人才培養、教學實踐及學術研究的新方向,以期更好對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學科融合要求。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編者按

  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中國文科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目標,肩負著變革知識生產模式、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本期特別策劃從歷史溯源、發展模式、基礎建設等方面,探究數字人文視域下新文科人才培養、教學實踐及學術研究的新方向,以期更好對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學科融合要求。

相關焦點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舉行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舉行了「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勁松表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文科,不僅僅是新的詞彙,更是新命題。新文科之「新」,應當是研究問題、研究範式、研究內涵和拔尖人才培養深化之新。
  • 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基地之聲④ || 推進新文科建設:我校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社科處 上師大社科在線 1周前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數字人文是國際學術界的前沿領域,也是一個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與知識生產轉型。
  • 從人才培養看數字人文對新文科的引領
    2018年,瓦洛塔校長在致全體學生的宣言中對「新文科」的表述更加成熟,將新文科給學生的賦能概括為五大版塊:溝通技能、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系統思維和設計思維、數據分析技能。從數字人文的立場看來,這五個方面無一不是數字人文的優勢所在。數字人文已經帶來了傳統人文學科在資料處理、研究方法、成果呈現等全方位的改變,也必將在「新文科」建設的路途中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
  • 周星|新文科視域:藝術學科發展點、線、面建設景觀
    兩項主要內容:第一,發表「新文科建設宣言」。第二,論及「新文科研究與改革項目的指南」。關於前者「新文科建設宣言」,主要目標是新時代新使命下要求文科教育必須加快創新發展,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於強調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新文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融合發展需要新文科等指向。(一)重要性理解事實上,文科的確舉足輕重。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
    2020年11月15日,由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論壇在北航人文講堂召開。來自首都高校和中央黨校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新文科建設發展、智能時代的哲學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轉化、新文科視域中的文理交融、科學技術哲學與倫理、文化自信與當代文化構建、通識教育與人才培養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
  • 數字時代的新文科通識教育
    顯然,在數位化時代即將甚至已然到來的今天,僅靠個別學科點對點的接觸與結合,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對於人才的需求,也無法解決數位化浪潮中個人發展所面臨的專業瓶頸。在這一背景下,新文科應運而生,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一樣,為高等教育的專業單元整合提出可行的思路。事實上,從通識教育的角度而言,新文科的提法較之借鑑西方的學科體系天然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礎。
  • 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上海師大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今日成立
    今天(11月23日),數字人文國際高峰論壇暨上海師範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舉行。國內外數十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他們認為,數字人文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研究領域極為廣泛,需要多學科研究者密切合作,實現數據共享。 數字人文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
  • 新文科 新人文 新徵程∣中國傳媒大學「面向未來的新文科建設線上...
    (論壇現場)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此次論壇以「新文科、新人文、新徵程」為主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國傳媒大學校長、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廖祥忠教授出席論壇並講話。校內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人文學院(新文科建設研究平臺)相關領導及骨幹教師參加研討。論壇開幕式由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張晶主持。
  • 「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
    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是紙質文獻,現在是數字文獻;過去運用拼音、四角號碼、筆畫等檢索手段查資料,現在可以用強大的搜尋引擎進行地毯式檢索;過去用手工畫,現在可以利用數據產生各種可視化效果;在教學手段上,也有了智慧黑板、遠程教學和慕課等新形式。」
  • 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論壇在上外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 為積極探索新文科發展路徑,著力推進一流本科建設,培養「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12月4-6日,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語種+」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高校外語學科發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主辦,上海外國語大學承辦
  • 譯見||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研究的進展與前景
    尤其是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數字人文的迅速崛起,語料庫技術、鍵盤記錄技術和眼動儀等計算機技術先後應用於翻譯研究之中,不僅催生了以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過程實證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數字人文視域下翻譯研究,豐富了翻譯研究的內涵,而且使得翻譯研究的研究方法發生了重要變革。本文擬集中談兩點。
  • 首屆明德藝術論壇:聚焦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
    論壇涵蓋「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音樂表演理論話語體系學術研討」「跨界與融合:當代學院藝術新趨向」三個主題。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和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為新時代包括藝術各個學科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思路。如何理解新文科的豐富內涵?如何運用新文科理念進行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
  •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路徑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路徑 2021-01-08 1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響應《新文科建設宣言》:首屆「明德藝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
    此次論壇是對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的及時響應,旨在以跨學科、大視野為學術導向,著重關注藝術管理學科建設、音樂表演理論本土話語建構、學院藝術跨界融合趨向等命題,以多維視角探討藝術實踐、理論研究、學科建設等問題,以全面推進高校藝術學科發展,推動新文科背景下藝術學科研討與交流的新常態,構築藝術理論與創作實踐互動共促的新平臺。
  • 助力新文科建設,為藝術教育提供國美智慧
    11月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並為「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 人物專訪|孟建:新文科建設切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記者:目前,新文科是我們比較關注和熱議的話題,新文科是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那麼您認為新文科建設對於影視事業和影視產業發展具有哪些挑戰呢?在新文科的建設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數字人文時代英語專業的機遇與挑戰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原主任委員、黃埔書院院長仲偉合教授主旨發言的題目是《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仲偉合首先根據大家對「新文科」這一概念的不同闡述指出,「新文科」是相當於傳統文科而言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引領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新文化建設、新教育要求的文科。
  • 郭春方|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的思考
    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在山東大學召開了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近兩年來,為對應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文科相關學界都在就新文科的新理念、新內涵、新目標、新任務進行持續且深入的研究,新文科的建設發展呈現出一片全新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推進藝術教育的新變革,如何在新文科的語境下培養適應當代教育發展趨勢的新型藝術人才,已成為中國藝術學界普遍思考的問題。下面,我以吉林藝術學院近年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實踐經驗為引,分享些許思考與心得。
  • 探索「新文科」建設路徑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這一大背景下,為滿足時代發展與科技創新需要,「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被適時提了出來。其中,「新文科」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緊密相關。更新培養理念中國高校文科建制在「五四」之後慢慢形成自身的體系,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到過不可忽視的作用,促進了中國傳統的現代化轉型。但在今天,文科的分科模式及人才培養方法已落後於時代發展。
  • 李鳳亮 | 新文科:定義·定位·定向【「新文科之新與人文社會科學...
    「技術化」是指文科正突破傳統意義上「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的單一模式,強調數據採集與分析、人工智慧算法、新媒介傳播、虛擬交互等研究、傳播與教學模式的使用,以新技術支撐新文科的創新,體現出文科建設與技術支撐的深度結合。「國際化」是指在重視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提下,文科建設日益呼喚跨國跨境協作,日益重視在全球交互中共享知識資源、共創思想成果,形成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