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
(2016-2030年)
目 錄
前 言... 1
1 基本情況... 3
1.1 自然地理... 3
1.2 水文氣象... 5
1.3 河流水系... 5
1.3.1 淮河流域... 6
1.3.2 長江流域... 15
1.3.3 湖泊... 18
1.4 社會經濟... 19
2 洪澇災害及致災原因... 21
2.1 洪澇災害... 21
2.2 致災原因... 26
2.2.1 氣象因素... 26
2.2.2 地理因素... 27
2.2.3 工程因素... 28
3 現狀防洪體系及存在問題... 29
3.1 現狀防洪體系... 29
3.1.1 淮河幹流... 29
3.1.2 史河... 30
3.2.3 淠河... 31
3.2.4 杭埠河... 33
3.2.5 豐樂河... 33
3.2.6 灃河、汲河和東淝河... 34
3.2 存在問題... 35
4 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37
4.1 指導思想... 37
4.2 基本原則... 37
4.3 總體思路... 38
5 規劃範圍、目標和標準... 40
5.1 規劃範圍及水平年... 40
5.1.1 規劃範圍... 40
5.1.2 規划水平年... 41
5.2 規劃目標與任務... 41
5.3 治理標準... 42
6 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規劃... 43
6.1 主要支流... 43
6.1.1 治理範圍... 43
6.1.2 杭埠河... 43
6.1.3 史河... 50
6.1.4 淠河... 51
6.2 中小河流... 54
6.2.1 治理範圍... 54
6.2.2 史河洪家河、仙花河支流治理... 54
6.2.3 西淠河(金寨段)... 57
6.2.4 長江河... 58
6.2.5 麻河... 59
6.2.6 牛山河... 60
6.2.7 竹根河... 61
6.2.8 白水河... 62
6.2.9 宋家河... 63
6.2.10 姜河... 64
6.2.11 燕子河... 65
6.2.12 汲河(金寨段)... 66
6.2.13 漫水河... 67
6.2.14 但家廟河... 69
6.2.15 黃尾河... 70
6.2.16 東淠河... 72
6.2.17 西淠河(裕安區段)... 75
6.2.18 方小河... 77
6.2.19 東汲河... 78
6.2.20 豐樂河流域(金安區段)... 80
6.2.21 汲河(裕安區)... 83
6.2.22 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以上)... 84
6.2.23 張母橋河(金安段)... 90
6.2.24 張家店河... 91
6.2.25 思古潭河... 92
6.2.26 五顯河(金安區段)... 94
6.2.27 東淝河... 95
6.2.28 陡澗河... 96
6.2.29 史河沿崗河... 98
6.2.30 史河泉河(葉集段)... 99
6.2.31 豐樂河... 100
6.2.32 張母橋河... 106
6.2.33 朱槽溝河... 111
6.2.34 龍潭河... 117
6.2.35 河棚河... 122
6.3 山洪溝... 127
6.3.1 基本情況... 127
6.3.2 治理範圍及標準... 129
6.3.3 治理措施... 131
7 城鄉排澇設施建設規劃... 132
7.1 概述... 132
7.2 排澇標準... 133
7.3 城鄉排澇設施建設規劃... 133
7.4 應急排澇能力建設規劃... 135
8 湖泊防洪綜合治理規劃... 138
8.1 治理範圍... 138
8.2 城西湖... 138
8.2.1 基本情況... 138
8.2.2 工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138
8.2.3 防洪治理思路及總體布局... 139
8.2.4 治理措施... 139
8.3 城東湖... 143
8.3.1 基本情況... 143
8.3.2 工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143
8.3.3 防洪治理思路及總體布局... 144
8.3.4 治理措施... 144
9 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 148
10 非工程措施規劃... 150
10.1 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規劃... 150
10.1.1 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規劃... 150
10.1.2 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建設規劃... 151
10.1.3 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項目投資... 155
10.1.4 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建設項目投資... 156
10.2 洪水風險管理... 157
10.3 河湖管理... 157
10.4 工程管理... 157
11 環境影響評價... 159
11.1 評價標準和等級... 159
11.2 工程建設期和運營期對環境影響... 159
11.3 工程建成後運營對環境的影響... 162
11.4 環境保護措施與對策... 163
11.4.1 水質保護... 163
11.4.2 大氣質量保護... 164
11.4.3 噪聲保護... 165
11.4.4 固體廢物防治措施... 166
11.4.5 人群健康保護... 166
11.4.6 生態環境保護... 167
11.5 環境監測與管理... 167
12 投資匡算及分期實施意見... 169
12.1 項目投資... 169
12.2 分期實施意見... 170
13 規劃效果評價... 171
13.1 社會效益... 171
13.2 生態效益... 172
13.3 經濟效益... 172
14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173
14.1 加強組織領導... 173
14.2 完善管理制度... 173
14.3 強化前期工作... 173
14.4 保障資金投入... 174
附件:
1、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2016~2030年) 附表及附圖
前 言
六安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屬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易引發洪澇及山洪地質災害。
2016年汛期,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等因素影響,我市發生多次強降雨過程,特別是6月18日至7月6日,大別山區、江淮之間持續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襲擊,造成嚴重洪澇災害。我市已建的水利工程發揮了顯著的防洪減災作用,但也充分暴露出了我市中小河流防洪標準偏低、城鄉排澇能力不足、湖泊防洪排澇能力較弱、小型水庫病險隱患問題突出等防洪減災體系的薄弱環節。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緊謀劃災後水利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7月26日,省政府召開第79次常務會議,分析防汛抗洪救災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對加強災後水利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編制全省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突出重點,補齊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城鄉排澇設施建設、湖泊防洪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短板。8月,我省根據水利部的要求,編報了全省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9月1日,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全省災後重建工作專題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抓好規劃和長遠建設,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引,高標準編制新一輪水利工程規劃,以規劃引領帶動災後重建工作穩步有序推進。9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安徽省加快災後水利水毀修復與薄弱環節建設性治理三年行動方案》(皖政辦秘[2016] 175號),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全力推進災後水利工程水毀修復和薄弱環節建設性治理工作,提高我省防洪排澇能力。
根據省政府第79次常務會議精神,結合六安市防洪排澇暴露出的問題,我院編制完成《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2016-2030)》(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總體規劃》以2015年為現狀基準年,近期規划水平年為2020年,遠期規划水平年為2030年。編制完成了全市3條3000km2以上主要支流、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34條)67個項目、64條山洪溝的治理規劃;83座城鄉排澇泵站的建設規劃;對城西湖、城東湖2個湖泊提出了防洪治理意見(包括城西湖移民遷建10.82萬人);對462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規劃總投資約236.43億元。
通過補齊「四個短板」,結合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將逐步實現全市河流的系統治理,構築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現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全市131個鄉鎮、6個街道、2個公共服務中心;106個城市社區、245個農村社區,1831個行政村。總面積15451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積12387 km2,長江流域面積3064 km2)),居全省第一。總人口580.5萬人,居全省第五。
全市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東與省會合肥市相連,南與安慶市接壤,西與信陽市毗鄰,北接淮南市、阜陽市。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城市。312、206、105等3條國道,寧西、合九、阜六及滬漢蓉快速鐵路通道等4條鐵路,滬陝、滬蓉、濟廣、合阜、合安等5條高速公路縱橫全境,距新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半個小時車程,被國家交通部確立為陸路交通運輸樞紐城市。
全市地勢西南高峻,東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區域,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全市界於東經115°20』~117°14』,北緯31°01』 ~32°40』之間,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時,各縣區年總降水量1008.5~1545.7mm,平均氣溫16.7~17.9℃,梅雨季節一般在6~7月間。在特定地域和氣候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境內物產富集,礦產眾多,可謂「大別山藏珍蘊寶,淠史杭瀉玉流金」。
全市總面積佔全省11.08%,分為大別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單元。西南部山巒起伏,平均海拔400m以上,其中1000m以上的高峰240多座,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位於霍山西南部,海拔1777m;中部為丘陵、崗地,海拔一般在30—200m之間;東部和北部為沿淮平原和杭豐圩畈區,是全市優質糧、油、棉的主要產區。江淮分水嶺使境內形成了淮河、長江兩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積佔總面積的80.17%,長江流域面積佔19.83%。土地利用結構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土壤類型有黃棕壤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等。
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為89.94億m3,具有南多北少、年際變化較大、時空分布不均等特點。徑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汛期徑流量約佔全年的70~80%。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的淮河幹流,從霍邱縣臨水鎮入境。境內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條主要河流。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大規模的治淮工程建設,先後建成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白蓮崖六大水庫。以六大水庫為依託興建的淠史杭綜合利用工程,是我國最大的人工灌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灌區控制面積覆蓋皖豫兩省1.3萬km2,設計灌溉面積1100萬畝,境內灌溉面積已達616萬畝。沿淮地區開闢了城西湖、城東湖等行蓄(滯)洪區,有效保障了淮河汛期安全。遍布皖西的河流、水庫、湖泊,水質好,無汙染。清純甘洌的淠河水還輸往合肥市,是省城居民主要飲用水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皖西水資源的工業化、商品化前景廣闊。全市水能資源總蘊藏量53.4萬kW,佔全省的12.5%,可開發利用36.7萬kW,已開發利用19.4萬kW,其中大水電12.7萬kW。國家治淮重點工程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已於2001年11月開工興建,總投資22.79億元,是迄今淮河最大的流域性水利工程。主體工程位於淮河中遊正陽關以上28km,霍邱縣與潁上縣交界處,集水面積4.22萬km2。工程建成後,淮河中遊正陽關以下河道的防洪標準將提高到100年一遇,確保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工礦和城市的安全。
六安市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屬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區,流域洪水一般由暴雨形成,流域內雨量豐沛,但時空分配不均勻。本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33.5~1596mm,最大年降水量1683.3mm(1991年),最小年降水量703.9mm(1978年)。因梅雨水和颱風的影響,全年約64.6%的降水量集中在5~9月份。6~7月間梅雨和6~9月間的颱風雨常造成本地區的嚴重澇災。最大24小時降水量160.0mm(1969年),全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21.7天。
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處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江淮分水嶺,由西南向東偏北橫貫本區,屬於淮河流域面積12387km2,長江流域面積3064 km2。六安市境內水系主要分屬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主要有史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五大水系;長江流域主要有豐樂河、杭埠河水系。湖泊主要有淮河中遊的兩大蓄洪區城西湖和城東湖。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流經豫、皖、蘇三省,全長約1000km,流域面積274657km2。安徽省淮河幹流上起洪河口,下至洪山頭,全長431km,其中洪河口至正陽關段河道長153km,流經六安市北部。淮幹正陽關控制的流域面積為8.9萬km2。淮河以北為廣闊的淮北平原,面積3.7萬km2。淮河以南為江淮丘陵區,面積3.0萬km2,主要支流有史河、灃河、汲河、淠河和東淝河。我市淮河中遊兩個大的蓄洪區城西湖蓄洪區和城東湖蓄洪區位於該河段右岸。淮河幹流最大的洪水控制工程臨淮崗水利樞紐位於我市霍邱縣境內。
(一)史河
史河古稱決水,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牛山河為史河的主源流,史河幹源從金寨縣關廟起點,轉向東南,有竹根河入,折東北,先後有牛食畈河、南溪河、麻河諸水注入後,進入梅山水庫區。史河出庫後,呈S形向北流9km至史河灌區紅石嘴渠首樞紐工程。
紅石嘴以下,史河進入丘陵區,河道寬闊,河灘地大。1971年起,金寨縣在右岸的八裡灘,進行改灘造田工程,直至縣界的彭州孜。在該段有金寨縣境內的洪家河從史河總乾渠的洪河洩水閘及胡莊洩水閘洩入史河;左岸有長江河(又名皂靴河)匯入,長江河是豫皖省界河流,於彭州對岸入史河。自進入彭州孜後,史河成為豫皖兩省分界的界河,左岸是河南省固始縣,右岸是安徽省葉集區,至葉集區沈家溝口後,進入河南固始縣境內。流經固始縣城後,至蔣集與灌河相匯,稱史灌河。再向北在固始縣三河尖入淮河。
史河全長220km,平均比降1.31‰,流域面積 6850km2,其中安徽省境內2685km2。紅石嘴以上為山區,流域面積2004km2,河長101km,平均比降2.5‰;紅石嘴以下為丘陵區,其中六安市與河南省以孫家溝為界。從紅石嘴至孫家溝口,河長19km,區間面積507km2。
梅山水庫建成於1956年,控制流域面積1970km2,佔總面積的28.6%。水庫總庫容23.37億m3,防洪庫容11.39億m3,興利庫容7.96億m3,蓄水區南北長約40km,平均寬1.66km。
水庫上遊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和白水河等11條,各支流均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洪水匯流快,具有陡漲陡落、峰高量大、歷時短等特點。水庫下遊主要支流有洪家河、長江河、馬道河、葉集沿崗河和泉河等。
水庫大壩下遊9km建有紅石嘴水利樞紐工程,樞紐是安徽史河灌區和河南省南乾渠灌區的引水渠首,史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98萬畝,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145m3/s。
竹根河,史河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棋盤石山系的獻旗嶺與香爐觀一帶,流經吳家店、果子園、斑竹園及南溪等鄉鎮,在丁埠村與史河匯合後注入梅山水庫,全長40.8km,流域面積391km2。其主要支流有:龍潭河、蔡家河、楊柳河、董家河等。
白水河,上遊稱橋邊河,發源於三省堖山系的馬宗嶺與帽頂山一帶,流經花石、古碑、槐樹灣等鄉鎮,至張公山南面的程家灣注入史河。河道全長39.9km,流域面積212.0km2。其主要支流有:黃堰河、洪堰河、姊妹河、王家河等。
牛山河,發源於鄂皖交界的羊角尖北麓,流經沙河鄉、關廟鄉及南溪鎮,注入史河上遊的梅山水庫,全長64.91km,流域面積563.8km2。其主要支流有:西河、白沙河、八道河、銀山衝河、八道河及牛食畈河等。
麻河,發源於金剛臺南麓,源頭為梅子河,中遊為四道河,下遊為麻河。流經湯家匯、南溪、雙河及桃嶺等鄉鎮,注入梅山水庫,全長43.34km,流域面積348.6km2。其主要支流有:石落河、雙河等。
長江河,史河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大伏山系金剛臺東南麓平天鋪,流經湯家匯、鐵衝、全軍及梅山等鄉鎮,至紅石嘴下遊徐衝劉老莊的河嘴處注入史河,河道全長49.22km,流域面積246.0km2。主要支流有:皂河、夾河、鐵衝河、潘家河等。長江河上源為皂靴河,至鐵衝下遊的易家樓稱長江河,為安徽省金寨縣與河南省固始縣的界河。
葉集沿崗河,發源於葉集區平崗村蕘嶺頭,由東北向西南至新橋,轉向西北經葉集區城區,在葉集區政府西側有支流二道河匯入,再向北至河南固始縣孫家溝入史河,流域面積62.7km2,河道全長17.8km,平均坡降1‰。
泉河,一條跨省河流,發源於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平崗村蕘嶺頭,上遊又稱石龍河,由南向北經孫崗橋頭店,至河南固始縣萬家壩,穿過河南梅山東乾渠,再向北經河南固始縣泉河鎮、陳集鎮,至安徽省霍邱縣臨水鎮小店圩匯入史河。河長80km,流域面積753km2,其中河南固始縣河長59km,流域面積535km2。
史河梅山水庫下遊有金寨縣和葉集區兩個縣級城區。金寨老城區位於梅山水庫下遊兩岸,新城區位於紅石嘴樞紐至長江河口河段右岸;葉集城區位於馬道河口至沈家溝河段右岸。
(二)灃河
灃河古名窮水,源流為趙河,出霍邱縣南林店一帶丘陵崗區。北流經龍頭橋至河口集南與西側找母河匯合,再向北經河口集、朱塔寺,牛角河水匯入。過張集後稱泥鰍河,折西北注入城西湖,河長44km,流域面積680km2,平均比降0.51‰。在湖區匯高塘河、二裡澗來水,再經霍邱城沿人下開挖的寬150m,長18km的洩水道,由城西湖退水閘入淮,全長75km,總落差37m。匯水面積1774km2,其中丘陵佔51.8%、平原佔21.4%、湖泊窪地佔26.8%(1966年城西湖圍墾後,匯水面積1447km2)。上遊河槽寬4~15m,無堤,水深約1.8m左右;下遊兩岸築堤,堤距60~80m,水深約3.0m。
(三)汲河
汲河發源於大別山北側外山區。分東、西兩源,主流為西汲河,於固鎮匯合北流,注入城東湖,在溜子口入淮。全長160公裡,流域面積2200平方公裡,平均比降1.9‰。1958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汲東乾渠由西往東,將南北流向的汲河流域分割為兩部分,乾渠以南屬淺山、高丘山,以北屬坡地、平原圩畈區。
西汲河:發源於裕安區石婆店與金寨交接的三仙山,其源流處稱沙灣溪,河槽狹窄,卵石河床。曲折東北流,會黃澗河,北流經石婆店、駱家庵,再往北經沙嘴子,穿過汲東乾渠吳家岸渠下涵至資聖寺,成為裕安區與霍邱縣的界河,北流經戴王廟,經何家堰至洪集,過洪集後,折向東北經儲渡口,至固鎮三岔,東汲河匯入。西汲河全長102km,流域面積864km2。主要支流有漫流河、頭道河、二道河和油坊河河等。
東汲河:發源於裕安區獨山錢家店的瓦崗衝,向北過康家埠,折東經荷葉堰、熊家橋至石門坎,穿過汲東乾渠大關橋渠下涵曲折北流,經大步口,經寶應寺、丁集車渡,於固鎮三岔匯入西汲河。東汲河全長82 km,流域面積469 km2。
(四)淠河
淠河是淮河中遊南岸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經安慶市嶽西縣、六安市霍山縣、金寨縣、裕安區、金安區、霍邱縣和淮南市壽縣等六個縣(區),在正陽關匯入淮河,全長253km,流域面積6000km2。
淠河有東、西兩條源流,即東淠河和西淠河。東淠河的西源又叫漫水河,發源於鄂、皖交界的掛龍尖,系主幹流;東源叫黃尾河,發源於嶽西縣境多枝尖的金崗嶺北側。東西兩源匯合於佛子嶺上遊,來水面積共有1840km2(境內1298km2)。佛子嶺下遊河道比降即變平緩,西北流經梁家灘、黑石渡,經霍山縣城至兩河口。東淠河全長103km,流域面積2697km2。西淠河發源於鄂、皖交界的三省堖,源流稱黃石河,建庫後稱毛坦河(又叫燕子河)與西淠河匯合於水庫上遊,入響洪甸水庫後經獨山至兩河口,全長68km,流域面積1585km2。東西淠河於兩河口匯合後向下9km至橫排頭樞紐工程,後流經蘇家埠、六安、馬頭集、迎河,在正陽關溜子口入淮河。
淠河流域在兩河口以上呈扇形,支流發達,河流匯流集中;兩河口以下呈帶狀,無較大支流匯入,匯流分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淠河上遊先後修建了佛子嶺、響洪甸和磨子潭等三座大型水庫,2005年後又興建了白蓮崖水庫。東淠河佛子嶺水庫於1954年11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840 km2,總庫容4.94億m3,在該水庫上遊東支黃尾河25km處的磨子潭水庫於1958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570km2,總庫容3.37億m3,西支漫水河的上遊的白蓮巖水庫2010年10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745Km2,總庫容4.60億m3;西淠河響洪甸水庫於1958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400km2,總庫容26.32億m3。四大水庫總庫容39.2億m3,為以防洪為主的綜合利用工程。1959年7月在兩河口下遊9km處橫排頭建成淠河灌區的渠首樞紐工程,設計灌溉引用流量300m3/s,灌溉面積660萬畝。
淠河流域山區佔72%,丘陵區佔17%,沿河平原窪地佔11%。整個流域地形呈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北部為丘陵、湖窪區,按地形及匯水條件,可大致將佛子嶺、響洪甸水庫以上劃為上遊,佛、響水庫壩下至橫排頭為中遊,橫排頭以下為下遊。上遊流域面積3240km2,為山區;中遊區間流域面積1130km2,為淺山和丘陵區;下遊區間流域面積1630km2,為丘陵和平原窪地,地形呈東、西高中間低的狹長帶狀。上遊河道及中遊支流河道坡降一般較大。中下遊幹流河道比降相對較緩,河床為沙質,河流基本順直,低洼圩區主要分布在沿河兩岸的衝積臺地上。淠河沿岸現有主要圩口23個,其中萬畝以上圩口8個,圩區保護面積579km2,耕地57.6萬畝,人口64.9萬人。
東淠河佛子嶺水庫上遊主要支流有漫水河(東淠河主流)、黃尾河、清潭河、掃帚河、清水河、馬槽河和輝陽河(石楊河)等;西淠河響洪甸水庫上遊主要支流宋家河、青龍河(姜河)、燕子河等;佛、響水庫至橫排頭區間的主要支流有孔家河、深水河、柳林河、新天河、熊家河等,橫排頭下遊主要支流為方小河。
漫水河,為淠河主源流,源出鄂皖交界的掛籠尖北側。從霍山縣太平畈鄉餘家灣起,向北流經雙河店、王家店、洪家畈至九龍井,經上土市、雷家畈,在漫水河鎮與發源於八鬥嶺、雞心石,自西向東流的清水河匯合。再東經響水寺、大平地,於王家畈(午旗河)入佛子嶺水庫,全長44km,流域面積為872km2。主要支流有清水河、馬槽河、安家河和石羊河(上段稱輝陽河)等。
黃尾河,發源於嶽西縣境多枝尖的金崗嶺北側,向東北流經青天畈、道義澗,折北經闊灘河、黃尾河鎮,於陡峰寨東進入霍山縣境,再北流經胡家河,在板裡河西與另一發源於嶽西縣境的清潭河匯合,向北流至磨子潭水庫。出庫後與掃帚河匯合後,進入佛子嶺水庫,流域面積為858km2。
馬槽河,發源於嶽西縣的黃梅尖、多枝尖,全長45.5km,流域面積248km2。由南向北流經嶽西縣包家河和霍山縣太陽,在白蓮崖水庫上遊的太平地東匯入漫水河。主要支流有黃慄園河、包家河、杜家河、查家河和楊家河等。
但家廟河,發源於霍山縣與金安區交界的望湖寨,自東南向西北經石河、但家廟、山嘴子、下符橋,在團山嘴匯入東淠河,河長33km,278km2。主要支流有洛陽河和洵陽河等。洛陽河源於與兒街鎮真龍地,經石河、山王河、但家廟,繞復覽山於大河廠入但家廟河,流域面積128km2,河段長8.3km。洵陽河源於六霍分水嶺,經舒家廟、團墩入但家廟河,流域面積34km2,河段長10.5km。
姜河,又名青龍河,發源於佛嶺寨北麓,流經張畈、燕子河及青山等鄉鎮,至青山鎮的徐家院與宋家河匯合後注入西淠河上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45.0km,流域面積204.3km2。其主要支流有:西河、小獅河、南包河、王河等。
燕子河,又名毛坦河,發源於三省堖,源頭為黃氏河,其下依次稱為大石河、長潭河、綠竹河、麒麟河、塔兒河、毛坦河等。流經天堂寨、長嶺鄉、燕子河等鄉鎮,在燕子河鎮回龍灣處注入西淠河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73.72km,流域面積485km2。其主要支流有:紙棚河、南河、長衝河、小美河等。
宋家河,發源於金界嶺北麓,流經花石、水竹坪、古碑及青山等鄉鎮,在青山鎮與姜河匯合後注入西淠河上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42.26km,流域面積204.7km2。其主要支流有:小河、烏雞河等。
方小河,發源於裕安區南部的天台山,由南向北經李老莊、陶家河、老龍崗,在戚家橋進入淠河總乾渠,通過總乾渠上的戚家橋洩水閘,再向北經過草塘堰、陳大莊、馬家莊,穿過合武高鐵、寧西鐵路和312國道,在鳳凰橋匯入淠河,河道長度33km,流域面積269.0km2。主要支流有下白河和陡步河等。
(五)東淝河
東淝河古名淝水,有東、西兩源,於董鋪匯合。東源發源於肥西縣的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總乾渠天河渡槽,經石步橋,納官亭來水,又匯源出焦婆店經長城鎮的來水,北流至唐老圩,與源出將軍嶺自東向西三水匯合,進入壽縣境。折西向北與西源在董鋪匯合,全長49km,流域面積211km2。西源發源於金安區龍穴山,北流過石埠後入肥西縣境,經金橋折西北,過淠河總乾渠金橋涵至金安區太平集,納源出棗樹店的青龍堰水,曲折北流,經李家圩有源出金安區三十鋪的桃園河入,再北流又納源出肥西縣江夏店的大堰水入,進入壽縣境,折東北,流至董鋪匯合東源,全長56km。流域面積136km2。東西兩源匯合後,進入平原區,北流經過石埠嘴、船漲埠,至白洋澱後進入瓦埠湖。自廟臺起,兩岸有堤。白洋澱以下,河湖不分,枯水期河槽出現。自董鋪至瓦埠湖河口,全長96km。東淝河自西源至瓦埠湖河口,全長152km,其中境內長138km,流域面積2563km2。
(一)杭埠河
杭埠河發源於嶽西縣同安寨西側石關的貓耳尖。東北流經主簿源西臺龍井河水,又北流至姚西。納西河水,向北入舒城縣查灣與源出嶽西縣境楓香坳的查水河匯合。東流至曉天鎮,有雙河自南向北流入,折北有石皂、救母河從西匯入,折東經小河口、右匯山七裡河,曲折流向東北,於碎石灘進入龍河口水庫,此段習慣上稱曉天河。庫區內匯滑水河、河棚河(烏沙河)。出水庫東北流經九井寺有九井河入,折東龍潭河在右岸入,左岸始有堤防,過七門堰,再東經新街、幹汊河,再東北流過馬家河口至白馬壋,右岸南港河入,左岸在合興壋有朱槽溝與豐樂河貫通,東行經周公渡有清水河從南匯入,過將軍壋後折北,經錢大山,折東經杭埠後,進入廬江縣的廣寒、王氏六渡,折北至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與豐樂河匯合,向東流經大潭灣、北閘,注入巢湖。全長為145km,其中境內長86km,流域面積4246km2。
杭埠河在龍河口水庫以上為山區,落差大,多巖石,卵石河床,河寬80~200m;龍河口以下為平畈,落差小,多砂質河床,河寬120~300m;王氏六渡至三河鎮,原堤距不足100m,河底寬僅50m。由於上遊積水面積大,中下遊河道彎曲狹窄,洩洪不暢,經常水患成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建龍河口水庫,龍河口水庫始建於1958年11月,1969年建成,水庫流域面積1111km2,總庫容9.03億m3。杭埠河中下遊河道經多次整治,1977年將軍壋以下河段採取裁彎取直、退建拓寬等措施治理,大大改善了杭埠河下遊的洩洪能力,將軍壋至大潭灣段洩洪能力達到1960m3/s,大潭灣以下為2700 m3/s。
杭埠河主要支流有龍潭河、河棚河、清水河、五顯河及山七河等。
龍潭河發源於舒城縣南大徽尖,由南向北經城衝、姚家河,在杜店穿過舒廬乾渠,至龍河口水庫下遊的河嘴匯入杭埠河,河長33km,流域面積210km2。
河棚河發源於舒城縣草關嶺,由南向北經田畈、廬鎮、河棚、廖家河,在螺絲墩匯入龍河口水庫,河長32km,流域面積202km2。
(二)豐樂河
豐樂河古稱桃溪,源出六安市的大山寨等,流經六安市的雙河鎮,到龍咀進入舒城和肥西縣的交界處。豐樂河流域位於江淮分水嶺南側,自西向東流至三河鎮下的大潭灣匯合豐樂河水注入巢湖。流域面積2124km2,幹流長117.5km。
豐樂河流域面積2124.1km2,其中山區上15.1%,共320km2;丘陵佔70.5%,為1498.44km2;平原圩區佔14.4%,為305.66km2,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帶。該流域跨合肥市的肥西縣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裕安區,共兩市的四個縣(區)。
該河上遊有張母橋河、張家店河和思古潭河等三條大支流匯流於雙河鎮至龍咀河段。中源張家店河,又叫陳家河,發源於鳳凰臺的駐馬尖,過打山渡槽至雙河鎮與思古潭河匯流,河道長度46.7km,流域面積288km2,河道坡降1.08‰;北源思古潭河為豐樂河主源,發源於小椿樹崗,經孫崗流至雙河與張家店河匯合後稱為豐樂河,河道長度67.1km,流域面積399km2,河道坡降0.55‰;南源張母橋河,發源於毛坦廠鎮大山寨,經三堡墩至東河口,與源出嵩寮巖抱兒嶺的來水匯合,東流過南官亭、將軍山渡槽、張母橋,至龍咀匯入豐樂河幹流,河道長度55.1km,流域面積351.0km2,河道坡降1.38‰。豐樂河幹流為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與合肥市肥西縣的界河,左岸為合肥市的肥西縣,右岸為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豐樂河龍嘴下遊的主要支流有界河、蘆柴堰河、龍潭河、二裡半河、朱槽溝、花崗河與方橋河等,其中蘆柴堰河和朱槽溝河位於舒城縣境內,其餘位於肥西縣境內。
蘆柴堰河(秦家橋河)流域面積45.4km2,發源於舒城縣棠樹鄉棠樹店,河流長度約23.3km,流域寬度2.43km,河道坡降1.04‰,自西南向東北流入豐樂河。
朱槽溝河流域面積204.6km2,發源於舒城縣棠樹鄉與萬佛湖鎮交界的板山,河流長度約50.1km,河道坡降0.73‰,自西南向東北流入豐樂河。
(一)城西湖
城西湖是淮河中遊南岸的蓄洪區,承納上遊灃河來水,集水面積1686km2,設計蓄洪水位26.40m,蓄洪面積517km2,相應蓄洪量28.8億m3,蓄洪範圍內耕地40.7萬畝,人口17.84萬人。城西湖以沿崗河為界,分為沿崗河以北地區和沿崗河以南地區。沿崗河以北地區總面積279.6km3,其中常年蓄水區面積63km2;沿崗河以南灃河下遊正常蓄水位19.0m,蓄水區面積47.5km2,蓄水量3800萬m3。
(二)城東湖
城東湖是淮河幹流中遊南岸的蓄洪區,承納汲河來水,集水面積2170km2。城東湖蓄洪區設計蓄洪水位25.4m,相應蓄洪區面積380km2,蓄洪量15.3億m3,其中20.0m高程以下常年蓄水區面積140km2,庫容2.8億m3。蓄洪區內現有人口8.13萬人,耕地25.0萬畝,涉及霍邱縣及裕安區。
六安市現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全市131個鄉鎮、6個街道、106個城市社區、245個農村社區,1831個行政村。總人口580.5萬人,居全省第五。有2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佔0.7%,以回族居多。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GDP)101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68.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7.7億元;財政收入139.3億元。
六安歷史上經濟開發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譽。近代以來,自然災害較多,一度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建設發生歷史性巨變,培育起區域經濟支柱產業,建立了地方國民經濟體系,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
六安是農業大市,物產豐富,素稱江淮糧倉、白鵝王國、茶藥寶庫、絲綢之府、水電之鄉。六安是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糧、油、麻、慄、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前列,2015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732224hm2,比上年增加1609 hm2;油料種植面積77996 hm2,比上年增加907 hm2;棉花種植面積10335 hm2,比上年減少991 hm2;蔬菜種植面積64114 hm2,比上年減少109 hm2。全年糧食產量478.1萬噸,增長3.2%;油料產量17.7萬噸,增長2.3%;棉花產量17095噸,下降8.6%。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肉類產量55.3萬噸,水產品31.2萬噸。基本形成了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豬、家禽、水產品、繭絲綢、油茶、六安大麻、中藥材、草竹柳編等一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2家,省級59家,市級266家。全市已通過申報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58個,綠色食品90個,有機食品31個。六安瓜片、霍山黃芽、皖西白鵝獲批國家證明商標,霍山石斛、六安瓜片、霍邱柳編、迎駕貢酒獲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擁有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農產品30個,26種農產品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全市有農副產品出口實績的加工企業40多家,創匯超過2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0%左右,出口企業涉及草竹柳編、羽絨、繭絲綢、果菜、水產、茶葉等行業。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開始起步,全市現已建成3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分別獲得了歐盟、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認證。
由於我市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以及降水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加上極端天氣的影響,洪澇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損失。據記載,從公元1450年(明代宗泰元年)到1949年的500年間,六安地區淮河流域共發生大小水災121次,水災重視期約4~5年,較其他流域為密,並且水災旱災交替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生較大洪水的年份有1951、1953、1954、1956、1964、1969、1975、1983、1984、1991、1996、1999、2003等13年,平均四至五年一次,大洪水發生機率約5年一遇。
1954年,淮河、長江流域發生全流域性洪水,其降雨量、降雨強度、降雨範圍、持續時間,都是歷史上罕見的。我市境內淮河堤段潰決,內河堤防除少數外,其餘的幾乎全部漫堤決口。1954年大水,淮河臨王段、城西湖和城東湖等均出現決口。淠河中下遊堤防多處潰決,正陽關除個別樓房依稀可見外,所有平房都被淹沒,東西南北一片汪洋,僅五里舖尚有一片崗地,當年正南淮堤決口8處,其中最大一處在大店崗北的五臺,決口寬480m,衝深約10m。
1969年7月淠河霍山城關日降雨達282.7mm,佛子嶺水庫漫壩,下洩流量5510m3/s,加上區間來水,形成橫排頭過壩流量6420 m3/s,淠河沿岸大部分圩區破圩,水深數米,損失慘重。
1969年,史河梅山水庫出現建庫以來的最大洪水,洩洪1560m3/s,相應入庫洪峰流量13020m3/s,下遊葉集區淹沒農田1.42萬畝,倒房100間,損失1082萬元。
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三河鎮水位13.10m,舒城的西塘、柏林、石崗和桃溪等處破圩,受災農田5.3萬畝。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 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
1984年8月30日,金安區(原六安縣)境內降大暴雨,豐樂河上遊山洪暴發,8月30日夜間,東河口、張家店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165~270mm,豐樂河沿岸十多萬畝土地受淹。東河口、張家店等區域倒房1萬多間,受災人口1.38萬戶,21人死於洪水中平地積水近2m,街道停電,交通中斷。雙河鎮豐樂河最高水位達24.30m,造成決口12處,總長321m,許多群眾被水圍困達30小時以上,最大水深達3m,共有5.2萬畝農作物受淹,倒房24860間,有6000多戶災民無家可歸。
1991年,江淮流域天氣異常,梅雨季節開始早、持續時間長,暴雨連續不斷,導致江淮流域同時出現特大洪水,外洪內澇交加,洪水位長期居高不下。淮河幹流正陽關最高洪水位分別達26.51 m,1991年6-9月特大洪澇災害,城東湖、城西湖先後進洪。沿淮霍邱縣受災農田198萬畝,成災183.8萬畝,倒房23.4萬間,死17人,大牲畜死亡1764頭。
淠河橫排頭最大洩洪流量5570m3/s。淠河中、下遊堤防大面積翻砂鼓水,普遍漫潰。民生堤的萬截流決口長360m,衝深近10m。沿河兩岸更是受災慘重,有38處破堤和多處漫溢,受災面積達60.3萬畝,受災人口69.9萬人,其中六安市受災損失高達1.2億元。
1991年7月10日,史河梅山水庫實測最大下洩流量3010m3/s。史河金寨段梅山鎮城區最高水位達75.20m,80%地段被洪水淹沒,最大水深達3.5m,淺者lm。江店鎮街道、黃林街道等因受洪家河來水和史河大流量洪水的頂託,水深達1.0~1.5m,內澇十分嚴重。紅石嘴樞紐壩下史河主子堤及付壩破口5處,洪水順主幹堤腳而下,沿河1.8萬畝土地淹沒,水深達2.7m,受災人口6000餘人,倒塌房屋2500間,直接經濟損失過億元。史河葉集段堤距狹窄,洩流不暢,沿線15.4km老防洪堤(含馬道河堤防)因堤身單薄,全線崩潰,葉集灣一片汪洋,沿河彭洲、柳林、茶棚、葉南、古心畈、繩鋪、花元、趙郢和新橋等村積水2m左右,最深達3m以上。莊稼浸泡在水中達20多天,農作物減產50%左右,4000多畝絕收。衝毀水利設施300餘處,倒塌房屋3萬多間,淹死1人,傷115人,3萬餘人無家可歸。葉集以商貿立鎮,商鋪林立,2000多間商鋪進水,菸酒日雜、副食品或被水衝走,或變質報廢,全鎮直接經濟損失達2.8億元。
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舒城縣淹沒農田面積8.04萬畝,倒房18402間,直接損失3.93億元。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
2003年,淮河流域發生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正陽關至淮南河段超歷史最高水位,淮河幹流先後啟用了蒙窪、城東湖、唐垛湖等9個行蓄洪區。霍邱縣33個鄉鎮、617個行政村、27.7萬戶、110.6萬人受災,其中成災人口95.5萬人,在地農作物受災160.3萬畝,成災137.4萬畝,絕收100.6萬畝。淠河流域響洪甸水庫上遊出現有資料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超過800m3/s,淮河正陽關也出現歷史最高水位26.8m,淠河橫排頭最大洩洪流量3630m3/s,六安窯崗嘴大橋實測洪峰流量4040m3/s,淠河沿岸隱賢、順新、馬六、西河口、陶洪集、青山、下符橋等較大圩口和一些小圩破圩,六安城區進水,洪澇災害損失嚴重。史河梅山水庫洩洪972m3/s,加上馬道河、長江河等支流和區間來水,史河過水流量最高達1700m3/s。由於史河水位高,葉集區沿崗河來水無法錯峰搶排,多段漫堤進水,彭洲、新橋兩圩區漫堤漫路上水。葉集城區史河路、南海路等主幹道水深達50cm以上,交通局、工商賓館、大別山木材市場等單位及1300多間商鋪進水,沿崗河沿線的萬福、柳林等村平均水深2m,倒塌房屋192間,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和商貿服務業損失慘重。因澇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000萬元以上。
2005年9月3日由於受颱風「泰利」的影響,我市大別山區普降暴雨, 西淠河金寨縣張衝站最大一日雨量480mm,最大三日雨量655.6mm;響洪甸站最大一日雨量417.7mm,最大三日雨量683.8mm。東淠河霍山石家河一日雨量393.7mm,最大三日雨量588.4mm;裕安龍門衝最大一日雨量350.4mm,最大三日雨量592.3mm。橫排頭最大下洩流量5480 m3/s。史河金寨梅山站最大24小時288.0m。豐樂河金安東河口站日最大降雨144.2mm,舒城曹家院站最大一日雨量202.4mm。造成山洪暴發,淠河、史河、豐樂河等河流水位猛漲,全市受災面積305.5萬畝,受災人口240.36萬人,因災死亡42人,倒塌房屋46094間。
2016年6月30日六安市境內普降大到暴雨,南部大別山區暴雨中心區域最大24小時雨量近300mm。強降雨造成淠河、史河上遊水庫全部超警戒水位,7月1日14時開始,淠河上遊磨子潭、白蓮崖、佛子嶺、響洪甸以及史河的梅山等五大水庫同時洩洪,最高洩流量分別達300m3/s、1000m3/s、2200m3/s、520m3/s、900m3/s。橫排頭最大洩洪流量達到4640 m3/s,壩上水位超警戒水位2.69m。裕安區石板衝、趙家灣大堤、陶洪集和青山大堤超保證水位,造成大堤決口,西河口龍門河、獨山等鄉鎮多條山洪溝水位猛漲,堤岸損毀嚴重。受災人口20.3萬人,其中重災鄉鎮8個、128個村居,倒塌房屋302戶718間,損壞房屋918戶3238間,轉移安置群眾60947人,無因災傷亡人員,全區直接經濟損失9.78億元。
史河金寨縣縣受災人口29.447萬人,因災死亡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9.36萬畝,成災面積11.53萬畝,絕收面積7.09萬畝,毀壞耕地2.5萬畝;倒塌房屋990戶1982間,嚴重損壞1209戶2383間,一般損壞2135戶3801間;中小河道堤防、護岸損毀損壞661處207.5km,竹根河、燕子河、蕎麥河、黃石河、南河、龍潭河、南流河、橋邊河等8條支流河道堤防水毀特別嚴重,嚴重衝毀塘壩579口、堰壩514處、渠道50處20.7km,損毀農村飲水工程111處,供水管網損壞69 km,30座水電站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其中燕子河鎮境內的19座水電站廠房全部進水被淹;交通、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大別山旅遊通道及部分村組道路遭受大面積損壞,天堂寨、長嶺、燕子河、吳家店等11個鄉鎮固話、手機、網絡、供電一度中斷,天堂寨、長嶺兩鄉鎮長時間處於失聯狀態,全縣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1.14億元。
金安區豐樂河、思古潭河、張店河水位猛漲,雙河鎮水位站最高水位24.80m,街道低洼地帶受災嚴重,春光圩、雙河圩、新塘圩、百洋圩受外河水位頂託影響,內澇嚴重。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440m3/s,水位達17.80m。
我市北臨淮河,南部是大別山區,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殊,加之河流眾多、水系複雜,洪澇、山洪和泥石流災害經常發生。致災原因包括氣象因素、地理因素和工程因素等方面。
我市地處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帶,冷暖氣團交綏頻繁,天氣多變,降水的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年降雨量800~1800mm,最大年與最小年降雨量比值2~6倍。年內雨量分布也極不均勻,汛期5~9月雨量佔全年雨量的60%以上。形成本區域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渦切變、南北向切變、冷式切變線、颱風倒槽等。以渦切變型最多,佔54%;其次是颱風型佔21%;低槽冷鋒等佔25%。在雨季前期(6~7月)主要是渦切變型,也是本區域梅雨期的主要天氣系統,一般大範圍長曆時流域性的大暴雨多由渦切變型天氣系統造成,如1954年大水。颱風型天氣系統造成的颱風暴雨,歷時較短,強度大,範圍較小,如2005年9月和2015年8月我市大別山區發生的強降雨。梅雨期長、集中強降雨和颱風是形成洪澇災害的重要氣象因素。
近些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常發生集中暴雨,形成較大洪水,造成比較嚴重的洪澇災害。厄爾尼諾現象往往導致夏季汛期降水異常。
六安市地處江淮之間,北臨淮河,南部是大別山區,東部與巢湖相鄰,區內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山區、丘陵、平原和湖泊窪地等俱全,境內河流眾多。
南部大別山區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多雨中心,暴雨頻發,降雨量通常較平原、丘陵區大2~3倍,再加上地形起伏大,河流坡降陡,匯流集中,洪水峰高量大,常常形成山洪和泥石流等災害。
在多數年份淮河幹流、長江流域的巢湖汛期有部分時段洪水位超出兩岸地勢低洼地面,對支流和低洼區的排水有明顯的頂託作用,特別是一些大水年份,高水位維持的時間比較長,沿淮地區和巢湖西邊的豐樂、杭埠河下遊圩窪區出現嚴重的「關門淹」現象。
我市具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眾多、易澇區範圍較大。長期以來,由於投入不足,標準普遍較低,現狀防洪標準大多不足10年一遇,缺乏系統治理。農村地區排澇能力豐樂、杭埠河流域約5年一遇,淮河流域約3~7年一遇,城鎮地區約5~20年一遇,防洪除澇能力較弱。許多工程年久失修,防洪減災體系不夠完善。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局部地區過度佔用河道灘涂,盲目與水爭地,導致水位抬高,降低了蓄洩洪澇水的能力。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蓄洩兼籌」治淮方針的指導下,按照歷次防洪規劃,特別是1991年以來19項治淮骨幹工程(其中安徽省涉及14項,包括淮河幹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懷洪新河工程、包澮河治理、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湖窪地及支流治理、高郵湖大堤加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汾泉河治理、奎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渦河治理、白蓮崖水庫、沙潁河治理和其他工程)的全面建成,淮河中遊骨幹防洪體系基本形成,淮河幹流防洪抗災能力明顯提高。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由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湖泊和防洪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減災體系框架。
安徽省淮河流域大型水庫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梅山、白蓮崖水庫,總庫容61.75億m3,調洪庫容31.15億m3。
淮河幹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是將淮幹中遊正陽關以下河道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的關鍵性工程。100年一遇洪水時,控制正陽關下洩流量10000m3/s、水位26.4m,相應壩前設計洪水位28.41 m。
淮河幹流洩洪能力王家壩~正陽關接近7000~9400m3/s,正陽關以下接近10000~13000m3/s。淮北大堤保護區、蚌埠和淮南城市工礦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
六安市位於淮河右岸,淮河幹流自霍邱縣陳村流入我市,於霍邱縣新店鎮流出我市,境內河道長度為79km,沿岸有臨王段窪地、城西湖蓄洪區、姜家湖(行)蓄洪區和城東湖蓄洪區等,城西湖和城東湖兩個蓄洪區是淮河中遊最大的兩個蓄洪區,蓄洪總量佔淮幹蓄洪區蓄洪總量的69.0%,面積佔48.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市境內行蓄洪區共運用27次,其中城西湖運用3次,城東湖運用7次,姜家湖運用17次。
史河發源於大別山區,是一條跨省河流,長江河口至葉集孫家溝河段右岸為安徽省的葉集區,左岸為河南省的固始縣,長江河口以上為安徽省金寨縣。
1956年在史河上興建了梅山水庫,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70km2,總庫容23.37億m3,防洪庫容11.39億m3。水庫的主要任務是為淮河幹流洪水蓄洪錯峰。
安徽省境沿河現有圩區9處,其中上遊金寨、葉集7處,下遊霍邱2處,防洪保護面積為75.2km2,耕地約7萬畝,人口12.2萬人。2006年大水後,史河先後對紅石嘴樞紐上遊金寨縣老城區河道進行整治,對新城區江店圩、園藝場進行退建,對河咀圩、葉集圩堤防進行封閉,對史河梅山水庫下遊堤防進行全面加固,目前,大部分工程已經完成,部分工程正在實施,工程全面完成後幹流防洪標準將達到20年一遇。對金寨新城區洪家河、三岔河部分河段進行了治理,防洪標準20年一遇。
史河梅山水庫上遊及支流長江河地處大別山區,河流眾多,遇暴雨,山洪暴發,易於造成災害,近年來,國家對中小河流治理投入資金,史河長江河、竹根河和白水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治理,防洪標準10年一遇,局部集鎮段防洪標準20年一遇。
淠河是淮河中遊南岸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經嶽西、霍山、金寨、裕安、金安、霍邱、壽縣等縣(區)後匯入淮河,全長253 km,流域面積6000 km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作為根治淮河洪患的骨幹工程,於1954年在淠河上遊的東淠河上建成了佛子嶺水庫,1958年又分別建成了磨子潭水庫和響洪甸水庫。三大水庫都以防洪為主要任務,總庫容34.7億m3/s。由於水庫的蓄洪及錯峰,淠河上遊洪水得到了有效控制,中下遊的防洪形勢有了很大改觀。2010年10月根據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規劃,在東淠河西支漫水河建成白蓮崖水庫,控制流域面積745Km2,總庫容4.60億m3。
20世紀50年代,淠河中下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治理。淠河六安(現金安、裕安)段先後修築了馬六淠堤、單王和順新大堤、西河口堤防、石板衝和蘇陸圩堤等,形成堤防百餘裡。壽縣先後建成正南淮堤、張馬淠堤,霍邱縣建成了民生、隱賢堤。各圩堤內修建了部分配套涵閘及排澇站。
1969年洪水後,霍山縣修建了霍山城區防洪堤,整治了境內的部分支流河道,陸續修建了高橋灣、移洋灣等堤段。橫排頭上遊先後築堤修圩十餘個。
1991年洪水後,利用以工代賑資金,修復了橫排頭上遊淹沒區的水毀工程及部分排澇站工程。下遊左岸的民生、隱賢堤和右岸張馬淠堤進行了水毀修復和加固。
淠河沿岸形成主要圩口23個,其中萬畝以上圩口8個,圩區保護面積579 km2,耕地57.6萬畝,人口70多萬人。
2009年後,國家開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淠河作為淮河重要支流列入重點治理項目,由中水淮河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編制了《淠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對淠河橫排頭下遊堤防進行新建完善和加固,新建、重建排澇涵閘等相關建築物,並對橫排頭上遊東淠河部分河段堤防進行加固。該項目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現正在分年實施,部分工程已經完成。項目全部完成後,淠河橫排頭下遊沿岸一般堤防防洪標準將達到20年一遇,六安市城區河段堤防防洪標準將達到50年一遇。橫排頭以上霍山縣城區河段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淠河是我市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內河,支流眾多,大多數防洪能力不足,按照國家對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近年來,對淠河的方小河、熊家(但家廟)河、漫水河和黃尾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治理,治理長度29.4km。
杭埠河發源於大別山區的嶽西縣主薄園,流經舒城曉天、山七鎮,入萬佛湖(原名龍河口水庫),幹流自龍河口水庫溢洪道,經龍河鎮、幹汊河鎮、馬河口鎮、千人橋鎮、百神廟鎮,杭埠鎮等6鄉鎮。杭埠河中下遊兩岸為圩區,境內的圩區主要分布在幹汊河鎮以下,沿岸主要圩口有城南大圩、千人橋大圩、十二圩、周公渡圩及杭埠大圩等,保護圩區總面積319.5km2,保護耕地35.87萬畝,保護人口50萬人,同時保護206國道等國家重要交通幹線。1977年將軍壋以下河段採取裁彎取直、退建拓寬等措施進行治理,大大改善了杭埠河下遊的洩洪能力,基本達到20年一遇標準。
在國家中小河流治理項目中,對杭埠河幹流白馬宕橋~中心橋段河段進行了治理,治理長度為5.68km(堤防加固左岸5.68km,右岸0.9km)。治理段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除澇標準均為10年一遇。
豐樂河流域面積2124km2,其中山區上15.1%,共320km2;丘陵佔70.5%,為1498.44km2;平原圩區佔14.4%,為305.66km2,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帶。該流域跨合肥市的肥西縣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兩市的三個縣(區)。
1958年前,豐樂河桃溪鎮以上基本無堤,汛期山洪直下,雙河鎮附近極易成災,經常是水來成河,水去成灘,一般暴雨,兩三天即可退落。後來雙河上下修築了一些小堤,以阻擋洪水,下遊肥西、舒城在中遊和下遊築堤,使豐樂河的堤防連成一線。自此以後,水漲堤高,加之堤身單薄及河庫的局部淤積和抬升,經常潰堤決口,淹沒田園。1976年以後,進一步疏浚和加高培厚堤防,並在部分堤段做些塊石護坡和防洪排澇涵閘。
豐樂河金安區現有雙河圩、新塘圩和百洋圩等3個圩口,堤防長度26.54km,防洪保護面積19.54km2,保護耕地2.17萬畝,保護人口2.5萬人;舒城縣現有杭埠圩、千人橋圩、河南圩、桃溪圈圩、九裡十三灣圩、謝河聯盟圩和柏林圩等7個圩口,堤防長度70.02km,防洪保護面積126.44km2,保護耕地10.94萬畝,保護人口8.01萬人。
在國家中小河流治理項目中,先後對舒城縣豐樂河幹流勝合村~五星村和錢大山河口~何圩村等河段進行了治理,豐樂河杭埠大圩段已治理長度為10.45km,金安區河段治理長度6.84km。已治理段設計防洪標準均為20年一遇,除澇標準均為10年一遇。
灃河和汲河圩區大部分分布於城西湖和城東湖蓄洪區。
汲河裕安區境內現有堤防56km,各類防洪排澇建築物45座,現狀防洪及除澇標準不足5年一遇,為了減少蓄洪造成的損失,水利部淮委啟動了蓄洪區保莊圩建設,工程2005年完工,建設固鎮、佛庵、彭橋、陳圩等4處保莊圩工程,總面積3.9km2,圩堤總長15.11km,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2012年、2014年對汲河進行了新一輪治理,治理汲河羅集江店和固鎮二段21km,大大提高了汲河抵禦洪災能力。
東淝河我市境內範圍主要是西支流上遊,現無堤防,河道彎曲,洩水能力低下,一般能力不足5年一遇,特別我市東部新城產業轉移集中區範圍河道,排水能力已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淮河及淠河、史河等主要支流的防洪減災體系,但一般支流堤防抗洪能力低,城鎮等重要防護區的防洪排澇標準低,區域防洪能力總體較薄弱,非工程措施亟待加強,綜合防洪減災體系還不完善。近年發生的洪澇災害暴露出防洪減災體系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低。六安市地處江淮地區,南部為大別山區,北部和東部是沿淮和沿巢低洼區。境內中小河流數量多,治理任務重。雖然2009~2015年對部分河流的部分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但由於投入不足,缺乏系統治理,現狀防洪標準大多不足10年一遇。隨著城鎮建設的加快,對中小河流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我市南部是大別山區,河流眾多。區內大量的城鎮和人口集中的居民區大多分布於河谷區域的河道兩岸,山區河流降雨量大,河道坡降陡,洪水匯流集中,峰高量大,山洪和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目前還有大量山洪溝沒有得到治理,威脅兩岸居民的安全。
三是城鄉排澇能力不足。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防洪排澇設施建設總體滯後。我市易澇面積較大,長期以來缺乏統一規劃治理,現排澇溝渠一般只有3~5年一遇,很多低洼圩區沒有抽排設施,有抽排設施的很多規模很小,排澇標準低,遇外河高水位時,圩區澇水無法正常排出,形成澇災。近年來內澇災害時有發生。
四是小型水庫安全隱患突出。小型水庫點多面廣,仍有許多小型病險水庫未進行加固。2016年汛期,我市部分小型水庫出現滑坡、滲漏、塌方、消能設施損毀等險情,危及下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緊謀劃災後水利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以及省委全委會、省政府第79次常務會議要求,僅僅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發展目標,針對全市防洪減災體系中突出的薄弱環節,特別是2016年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以全面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為主線,在全面加強淮河幹流等骨幹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補齊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湖泊防洪綜合治理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防洪薄弱環節的「短板」,完善防洪減災體系,為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
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立足於防洪保安,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洪泛區群眾的生活生產和發展問題;給洪水以出路,實現人與水和諧共處。
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突出問題導向,以防洪「短板」為治理重點,查擺問題的原因。在加強工程建設的同時,要更加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堅持系統規劃,突出重點。以河湖水係為單元,統籌協調上下遊、左右岸的關係,協調解決洪、澇和水環境、水生態問題,著力提高河流的防洪除澇能力,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綜合效益。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尊重自然規律,正確處理防洪除澇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嚴禁圍湖造地,適當退田還湖(河)。在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上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維護河湖健康,促進綠色發展。
堅持近遠結合,分部實施。圍繞防洪減災薄弱環節,加強與相關規劃的銜接,補齊水利短板。防洪薄弱環節建設涉及範圍廣,治理任務艱巨,要按照輕重緩急、分部實施,逐步完善。
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防洪建設的主要成就,摸清六安市防洪減災體系的現狀及歷年洪澇災情,分析致災原因,分類提出薄弱環節建設的方向、總體布局和治理措施,匡算工程投資並提出分期實施意見,評價規劃效果。
要用開闊的視野、開放的思維、開拓的精神開展規劃工作,水利規劃方案要有理念和新措施,水利工程建設要高標準、高起點和高要求。在防洪除澇標準的選取上,區分不同的防洪保護對象,根據需要與可能,儘量採取有關技術規範的上限,加強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在建設布局上,堅持突出重點,統籌考慮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強調系統治理;在防洪策略上,順應河流自然規律,給洪水以出路,變對抗為適應;在治理措施上,堅持蓄洩兼籌,合理安排工程與非工程措施,採取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增建泵站等綜合措施,尤其重視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減災中的作用,強化防洪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在建設時序上,先急後緩、近遠結合,做好災後水利建設與現有各類水利規劃的有效銜接,整合資源,有序推進。通過全面實施各項工程,顯著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一)中小河流
1、主要支流
淮河流域史河、淠河,長江流域杭埠河(杭埠河幹流、豐樂河幹流),共3條主要支流。
2、中小河流
六安市範圍內的200~300km2的中小河流總區有34條。本次規劃治理的主要中小河流有:史河支流長江河、麻河、牛山河、竹根河、白水河、葉集沿崗河、泉河;淠河支流東淠河、漫水河、黃尾河、馬槽河、但家廟河、方小河、西淠河(裕安區段)、宋家河、姜河、燕子河、小淠河、陡澗河;二道河、汲河(包括東、西汲河)、沿崗河;東淝河;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上遊河道、支流龍潭河和清水河、河棚河;豐樂河支流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朱槽溝河、金安區五顯河等,共67個項目,其中,霍邱縣5個,金寨縣12個、霍山8個、舒城17個、金安區15個、裕安區4個、葉集6個。具體詳見附表4。
3、山洪溝
六安市山洪溝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裕安、金安、舒城五個縣(區)的山區,規劃治理山洪溝共64條,治理長度435.78km。
(二)城鄉排澇設施建設
我市防洪排澇任務較重的城市主要有六安市、金寨縣、葉集區和霍山縣等城區;全市易澇片有4片,淮河流域沿淮片(包括臨王段、城西湖及灃河、城東湖及汲河等)、史河片和淠河片,長江流域的杭埠、豐樂河片。匯水總面積1106.84km2,其中淮河流域860.54km2,長江流域246.3km2。
(三)湖泊防洪治理
本次規劃六安市湖泊治理主要是淮河流域的城西湖和城東湖2個湖泊。
(四)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按已上報水利部的《安徽省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 2016~2019 年)》的426座小型水庫全部納入本規劃,另外再加上新出險的舒城縣17座,葉集19座,合計462座。
規劃基準年2015年,近期水平年2020年,遠期2030年。
根據洪澇災害中暴露的防洪薄弱環節,依據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和相關水利建設規劃,在繼續實施國家172項重大水利項目的基礎上,突出重點,補齊短板,著力解決我市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包括山洪溝)、城鄉排澇設施建設、湖泊防洪治理、小型病險水庫加固等突出問題,構建較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
通過建設,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城鄉排澇能力顯著加強,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小型水庫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六安市城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金寨、葉集和霍山等縣(區)城區、舒城縣杭埠圩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金安區雙河、裕安區獨山鎮等重要城鎮達到30年一遇;主要支流防洪標準總體達到20年一遇以上,中小河流防洪標準總體達到20年一遇;山洪溝防洪標準10年一遇。
農村地區排澇標準採用5~10年一遇;城鎮排澇標準:六安市中心城區30年一遇,一般城區20年一遇,金寨、葉集和霍山等縣(區)城區採用20年一遇。
對城西湖和城東湖等湖泊周邊圩口實施分類治理,城西湖防洪標準:保莊圩100年一遇(臨淮崗運用後城西湖蓄洪水位);一般圩口10~20年一遇。城東湖面積較大的重要圩口防洪標準按10~20年一遇。除澇標準:10年一遇。
主要支流:長江流域杭埠河;淮河流域史河、淠河。
杭埠河發源於大別山區的嶽西縣主薄園,流經舒城曉天、山七鎮,入萬佛湖(原名龍河口水庫);由萬佛湖溢洪道向東,經馬河口、千人橋、杭埠等集鎮于于肥西三河鎮附近滙豐樂河來水後入巢湖,是巢湖流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2122km2,全長145.5km。其上遊修有大型水庫龍河口水庫,距舒城縣城約25km,水庫壩址以上來水面積1080km2,流域長度48.9km,主河道長度80km,平均河道坡度5.04‰。龍河口水庫溢洪道至大潭灣段長69.1km,流域面積946 km2,河道較平緩。
杭埠河全流域均為舒城縣轄區,杭埠河幹流自龍河口水庫溢洪道,經龍河鎮、幹汊河鎮、馬河口鎮、千人橋鎮、百神廟鎮,杭埠鎮等6鄉鎮。杭埠河中下遊兩岸為圩區,境內的圩區主要分布在幹汊河鎮以下,沿岸主要圩口有城南大圩、千人橋大圩、十二圩、周公渡圩及杭埠大圩等,保護圩區總面積319.5km2,保護耕地35.87萬畝,保護人口50萬,同時保護206國道等國家重要交通幹線。
杭埠河支流豐樂河古稱桃溪,源出六安市的大山寨等,流經六安市的雙河鎮,到龍咀進入舒城和肥西縣的交界處。豐樂河流域位於江淮分水嶺南側,自西向東流至三河鎮下的大潭灣匯合豐樂河水注入巢湖。流域面積2124km2,幹流長117.5km,其中幹流舒城段長48.1km。
豐樂河流域面積2124km2,其中山區上15.1%,共320km2;丘陵佔70.5%,為1498.44km2;平原圩區佔14.4%,為305.66km2,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帶。該流域跨合肥市的肥西縣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兩市的三個縣(區)。
杭埠河及豐樂河均屬長江流域範圍內,又是巢湖的重要支流,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整治。而豐樂河又是三區縣交界的界河,上下遊、左右岸與水爭地,互不相讓,矛盾較多,加上經費有限,一直沒有根治,只是做了些零星工程,而且,已經老化,年久失修,損失比較嚴重,絕大部分工程必須維修,有的還必須重建。所以,每遇大水,災情嚴重。杭埠河河段多處河床狹窄,局部地段僅60m左右,嚴重束縛水流,且堤防單薄、標準低,以及工程老化、損失嚴重等問題。杭埠河儘管有上遊龍河口水庫的調蓄作用,對杭埠河的防洪有很大好處,但由於長期以來,維護經費的欠缺和長期違章採砂,導致河床下降,防洪圩堤部分地段出現塌方嚴重,險情不斷出現。
從國家開始實施對全國中小河流治理以來,先後對豐樂河(勝合村~五星村)、豐樂河(錢大山河口~何圩村)及杭埠河(白馬宕橋~中心橋段)等河段進行了治理,其中杭埠河已治理長度為5.68km(堤防加固左岸5.68km,右岸0.9km),豐樂河杭埠大圩段已治理長度為10.45km。已治理段設計防洪標準均為20年一遇,除澇標準均為10年一遇。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44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鑑於主要支流杭埠河城南大圩段及杭埠大圩段保護舒城縣城、杭埠鎮、三河古鎮等三個城鎮的80萬人口,並保護合九鐵路、206國道及351省道等重要交通幹線,因此本次規劃確定杭埠河(含豐樂河)城南大圩及杭埠大圩段按5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其餘河段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
沿岸圩區面積大於1萬畝,堤防防洪標準採用20年一遇。小於1萬畝,堤防防洪標準採用10年一遇,人口密集的區域可適當提高標準。除澇標準均採用10年一遇。
治理範圍如下:
杭埠河幹流(舒城段)左岸:龍河口水庫溢洪道下遊至舒城肥西分界線;右岸:龍河口水庫溢洪道下遊至舒城廬江分界線。
豐樂河舒城段右岸:金安舒城分界線至舒城肥西分界線。豐樂河金安區段左岸:金安肥西分界線;右岸:舒城金安分界線。
本次規劃按照主要支流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主要支流杭埠河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合計治理幹流河道總長度89km。治理段具體劃分及主要建設內容詳見附表3。
(1)堤防新建和加固
豐樂河幹流新建堤防5.0km,杭埠河幹流堤防加固(含防汛道路、護岸)69km,豐樂河幹流堤防加固(含防汛道路、護岸)46km。新建或加固建築物135座。
(2)河道疏浚
根據安徽省航運規劃,豐樂河幹流桃溪大橋以下規劃為Ⅲ級航道。因此,大潭灣至豐樂段,既要滿足防洪規劃要求,也要考慮結合航運規劃,擬結合航運規劃,疏浚豐樂河口~雙河段180m。
(3)穿堤建築物工程
根據建築物現狀,結合堤防加固及引排水要求,需新建或加固建築物135座。
工程總投資45.43億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30.03億元。
史河是淮河中遊跨豫、皖兩省的邊界河道,發源於大別山北麓,自南向北流經安徽省金寨縣、葉集區,在孫家溝口進入河南省固始縣,於三河尖匯入淮河。幹流全長220km,流域面積6880km2(其中安徽省境內2685km2)。
新中國成立以來,史河共發生較大洪水10次,其中以1954、1969、1982、1986、1991、2003年洪澇災害最甚。1991年,梅山水庫最大下洩流量3020m3/s,金寨、葉集窪地史河堤防多處破口。2003年7月,史河長時間高水位,彭洲、新橋兩圩區漫堤被淹,葉集區主幹道水深達0.5m以上,沿崗河沿線的萬福、柳林等村平均水深2m。
1956年,中河上遊興建了梅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70km2,總庫容23.37億m3;1960年,在水庫下遊9km處建成史河灌區紅石嘴渠首樞紐工程,設計灌溉面積298萬畝。紅石嘴以下,史河進入丘陵區,河灘較為開闊。紅石嘴至彭洲子約7km河段兩岸為金寨縣圩區;彭洲子以下史河成為豫皖兩省的界河,至孫家溝口,河道長約11.5km,右岸為葉集圩區。葉集區位於葉集圩區內,是皖西重鎮,商貿繁榮,交通便利。
史河沿岸現有縣級城區兩個,金寨縣老城區及新城區的江店圩和園藝場圩,葉集城區,現兩個縣級城市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隨著城市建成區的發展,城市防洪標準已不能滿足城市建設發展需要。
規劃金寨縣和葉集區城市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治理範圍為史河金寨城區段和葉集城區段。治理段具體劃分及主要建設內容詳見附表3。
規劃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金寨城區段和葉集區城區段堤防,長22.6km;新建、加固護岸7.5km;對影響堤防加固的溝口涵閘進行拆除重建和加固處理,共25座。
工程總投資7.6億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3.5億元。
淠河是淮河中遊南岸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北麓,在正陽關匯入淮河,全長253km,流域面積6000km2。淠河有東、西兩條源流,稱東淠河、西淠河,東、西淠河於兩河口匯合後始稱淠河。兩河口以上流域呈扇形,支流發達,匯流集中;兩河口以下流域呈帶狀,無大支流匯入,匯流分散。
按地形及匯水條件,可大致將橫排頭樞紐以上為上遊區,橫排頭樞紐以下為下遊區。流域面積中山區佔72%,丘陵區佔17%,沿河平原窪地佔11%。主要耕作區大部分在中下遊沿河兩岸,該地區歷史上就是主要產糧區。沿河大部分為衝積平原,地勢低洼平坦,土層厚,土質良好,適宜農業耕作。區內農業生產水平較高,主產麥、稻、棉、麻、豆等。
淠河沿岸有六安市、霍山縣城兩座城市。六安市位於淠河下遊幹流右岸,是皖西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霍山縣城位於東淠河右岸,是皖西竹、木、茶、麻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淠河發生較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1969、1983、1991、2003、2007年等13年。1991年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淠河流域降了特大暴雨,淠河橫排頭最大洩洪流量5570m3/s,民康圩、民生圩、馬灣圩、隱賢圩、馬六圩、順新圩,以及橫排頭上遊的圩口出現大量破圩,六安城區進水,僅六安市當年調查受災損失即達1.2億元,霍山城關受內澇和堤身滲水的共同影響,積澇成災,損失近0.9億元。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又普降暴雨,淠河六安窯崗嘴大橋實測最大流量4040m3/s,淠河下遊民康圩、馬灣圩、隱賢圩破圩,六安城區進水,橫排頭以上的西河口、陶洪集、青山等圩口也先後潰破。
1950年代,東淠河上修建了佛子嶺、磨子潭梯級水庫,西淠河上修建了響洪甸水庫,2009年在東淠河上修建了白蓮崖水庫,兩河口下遊9.0km處建成淠河灌區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四大水庫都是以防洪為主的綜合利用工程,總庫容38.3億m3;橫排頭引水樞紐設計引水流量300m3/s,淠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60萬畝。
1950年代以後,淠河下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治理。右岸壽縣先後建成正南淮堤、張馬淠堤,左岸霍邱縣建成了民生、隱賢堤。六安河段先後修築了右岸的馬六淠堤、蘇陸圩堤,左岸的單王和順新大堤、石板衝堤防等,形成堤防百餘裡,各圩堤內修建了部分配套涵(閘)、站等。1969年大水後,東淠河沿岸建成了霍山縣城關圩、迎駕廠圩、高橋灣圩和移洋灣圩等,橫排頭上遊也修圩十餘處。
2009年起,淠河防洪治理工程陸續實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加固堤防120.059km;新建、擴建、加固、重建建築物41座;護坡、護岸工程37.307km,以及堤防防滲處理、堤後填塘等。
淠河沿岸現有六安市(地級市),霍山縣城區等重要城區,以及獨山、西河口、蘇家埠、新安、順河和馬頭集等集鎮。現六安市城市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霍山縣城市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蘇家埠、新安、順河和馬頭集等重要集鎮防洪標準20年一遇,獨山和西河口鄉集鎮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淠河橫排頭上遊趙灣圩、陶洪集圩、西河口圩和青山圩等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下符橋圩堤防不封閉。隨著城市建成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區防洪能力愈顯薄弱,防洪標準亟待提高。
此外,近年來淠河採砂活動劇烈,特別是六安市城區以上至橫排頭河段,採砂使河道下降較多,河底高低不平,河道兩岸參差不齊,形成陡坎,危及兩岸防洪安全,需進行必要的整治。
本次規劃淠河治理原則為提高六安市、霍山縣城區防洪標準,加固橫排頭以上段堤防。其中六安市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霍山縣城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裕安區獨山鎮防洪標準30年一遇,裕安區西河口集鎮防洪標準20年一遇。
規劃治理的範圍為六安市、霍山縣城區段和下符橋至橫排頭段。六安市區按100年一遇標準加固堤防,霍山縣城按照50年一遇標準加固堤防,下符橋至橫排頭段按20年一遇標準加固堤防,新建、重建、加固溝口涵閘,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治理段具體劃分及主要建設內容詳見附表3。
規劃加固淠河六安市城區段堤防43.4km、霍山縣城區段堤防23.9km、獨山鎮鎮區段堤防6.0km、西河口圩堤防7.7km,共計堤防81.0km。新建、加固護岸25km;對影響堤防加固的溝口涵閘進行拆除重建和加固處理,共78座。
工程總投資18.0億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5億元。
本次規劃治理的主要中小河流有:史河支流長江河、麻河、牛山河、竹根河、白水河、葉集沿崗河、泉河;淠河支流東淠河、漫水河、黃尾河、馬槽河、但家廟河、方小河、西淠河(裕安區段)、宋家河、姜河、燕子河、小淠河、陡澗河;二道河、汲河(包括東、西汲河)、沿崗河;東淝河;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上遊河道、支流龍潭河和清水河、河棚河;豐樂河支流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朱槽溝河、金安區五顯河等,共67個項目,其中,霍邱縣5個,金寨縣12個、霍山8個、舒城17個、金安區15個、裕安區4個、葉集6個。具體詳見附表4六安市規劃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表。下面以典型中小河流進行敘述。
史河古稱決水,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牛山河為史河的主源流,史河幹源從金寨縣關廟起點,轉向東南,有竹根河入,折東北,先後有牛食畈河、南溪河、麻河諸水注入後,進入梅山水庫區。史河出庫後,呈S形向北流9km至史河灌區紅石嘴渠首樞紐工程。紅石嘴以下,史河進入丘陵區,河道寬闊,河灘地大。1971年起,金寨縣在右岸的八裡灘,進行改灘造田工程,直至縣界的彭州孜。在該段金寨縣境內右岸有洪家河從史河總乾渠的洪河洩水閘及胡莊洩水閘洩入史河,仙花河從史河總乾渠的徐小圩洩洪閘於金寨與葉集交界的下洲子洩入史河;左岸有長江河(又名皂靴河)匯入,長江河是豫皖省界河流,於彭州對岸入史河。自進入彭州孜後,史河成為豫皖兩省分界的界河,至葉集沈家溝口後,進入河南固始縣境內。流經固始縣城後,至蔣集與灌河相匯,稱史灌河。再向北在固始縣三河尖入淮河。
史河全長220km,平均比降1.31‰,流域面積 6850km2,其中金寨縣境內2370km2。
洪家河從金寨縣新城區穿過,是史河的重要支流,發源於南部原船衝鄉猴子嶺,上有朱衝、外活嶺、新樓和潘家河等四條支流。全流域面積45.2km2,流域長度約10km,流域寬度4.46km,河道坡降5.25‰,自南向北流入史河總乾渠。其中潘家河是洪家河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東南部山區,自東南向西北在距河口約700m處的城區匯入洪家河,全長約8km,河道上段較陡,下段受洪家河的頂託,較為平緩,河道平均坡降8.27‰,流域面積8.6km2。這兩條河的洪水進入史河總乾渠後通過洪河洩水閘和胡莊洩水閘排入史河。
仙花河位於金寨現代產業園區東北部,是史河的重要支流,發源於白塔畈鎮的土門嶺,上有大興寺、柿衝、楊衝、紙棚衝等支流,史河總幹以上河道全長19.4km,全流域面積53.3km2,其中仙花河27.8km2、大興寺河5.9km2。是排除山洪和承洩未來現代產業園區城市建成區管網雨水的河道,洪水匯入史河總幹後,通過徐小圩洩洪閘於金寨與葉集交界的下洲子洩入史河。
史河幹流於2009年初列入國家擴大內需項目計劃,批准概算投資1.92億元,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先急後緩、分期實施」的原則,先後對新老城區史河及其支流三岔河分三期進行治理。
史河在新城區內支流洪家河和仙花河現狀防洪標準偏低,局部河段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致使洪水災害較為頻繁,尤其是最近幾年,每隔兩至三年就會發生一次較大洪水,洪災損失嚴重。每遇大水年份,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防汛。
洪家河、仙花河流域地處亞熱帶大陸性季風區,南北冷暖氣團交會頻繁,多氣旋活動,常形成集中的暴雨,該流域發生的大洪水均基於這一成因。流域位於安徽省大別山區暴雨中心區域,流域暴雨洪水強度比附近其它流域明顯偏大,該河流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漲暴落,洪峰流量較大,洪水頻繁,洪水歷時短,流速大,河道岸坡衝刷問題嚴重。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洪家河、仙花河雖經過局部整治,但未進行全河段綜合治理,河道年久失修,部分斷面過洪能力不足,時有洪水漫溢,防洪能力低,易造成洪澇災害。
本次治理範圍為:洪家河縣城新區大市場至船衝段,綜合治理長度3.5km;仙花河現代產業園區河段,綜合治理長度8.6k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20.5km;新建穿堤建築物11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12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00萬元。
西淠河發源於鄂皖交界的三省堖,源流稱黃石河,自1958年響洪甸水庫建成後,庫末清楓嶺以上稱西淠河(古稱波河、海晏河),而舊湄水現改稱毛坦河(又名燕子河)。西淠河從宋家河、烏雞河匯合口五七橋起,東流有青龍河(又名姜家河)入,再東經青山、於青楓嶺蓮花河水入響洪甸庫區。建庫前,東行5km至流波鎮古名流波疃,因河流中有疃眼而得名,是古水運中轉站,排筏上可通青山、燕子河,下可達麻埠、兩河口,是大別山區重要商貿集散地,現已被水庫淹沒。折北急彎至青龍咀,毛坦河入,再北至麻埠鎮盆地,古稱麻步山,因盛產茶、麻而著名,現已被水庫淹沒。向東進入峽口至響洪甸水庫大壩,出庫後,經駐駕灣,獨山折向東南至兩河口,全長68km,金寨縣境內流域面積1431 km2。
西淠河流域現狀年久失修,防洪標準偏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致使洪水災害較為頻繁。一旦大雨,災損失嚴重,未進行系統治理。
1954年7月,連續9次大雨,總降雨量達1510 mm,受災田地4.45萬畝,成災1.32萬畝,毀塘499口,堰409道,堤壩130道。
又如1969年7月1至15日,全縣降雨量多達945 mm,受災田地2萬多畝,其中1.7畝無收。
1991年7月1至9日,全縣連續遭受暴雨襲擊。受災人口7萬人,因災倒房1659間。
西淠河為典型的山區性河流,坡降大、匯流快,歷時短、流速高、衝刷性強、破壞力大,導致洪水災害發生頻繁。6~8月份是南北氣流在淮河流域上空相峙,同時受金寨縣地形抬升作用,東南暖溼氣流北上受阻,在金寨縣長時間滯留,導致金寨縣暴雨歷時長,總量大。
本次治理範圍為響洪甸壩下至縣界6.0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6km;新建穿堤建築物8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00萬元。
史河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大伏山系金剛臺東南麓平天鋪,流經湯家匯、鐵衝、全軍及梅山等鄉鎮,至徐衝劉老莊的河嘴處注入史河,河道全長49.22km,流域面積246.0km2,為安徽省金寨縣與河南省固始縣的界河。主要支流有:皂河、夾河、鐵衝河、潘家河等。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
與2013年和2014年分兩期對長江河梅山鎮段、皂河橋至全軍鄉段部分段進行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衝毀河堤144處29.9 km,死亡57人,淹沒衝毀田地4875畝,衝毀房屋1322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徐衝至河口、高畈至前龍河段11.0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12.8km;新建穿堤建築物15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10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50萬元。
麻河發源於金剛臺南麓,源頭梅子河,中遊四道河,下遊麻河。流經湯家匯、南溪、雙河等鄉鎮,注入史河上遊的梅山水庫,全長43.34km,平均坡降8.3‰,流域面積348.6km2。其主要支流有泗道河、竹畈河、朱畈河、南溪河、雙河等。沿途三個鄉鎮,流域總人口7.85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3.56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
計劃2017年對麻河湯家匯段進行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衝毀河堤14.2 km,傷亡28人,河堤、堰壩多處衝毀,淹沒衝毀農田2650多畝,衝毀房屋1385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兩段:金剛臺至湯家匯鎮、金溝至朱畈,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13.0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10km、新建護岸13.6km;新建穿堤建築物15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631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10萬元。
二期支流九房~雙河段,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7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5km、新建護岸7.5km;新建穿堤建築物5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
牛山河發源於鄂皖交界的羊角尖北麓,全河流經沙河鄉、關廟鄉、湯匯鎮及南溪鎮,注入史河上遊的梅山水庫,全長64.91km,平均坡降7.9‰,流域面積563.8km2。主幹河由西河、白沙河、八道河、銀山衝河、八道河及牛食畈河等支流匯成。沿途四個鄉鎮,流域總人口6.35人,流域內耕地面積2.85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工程未進行系統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38人,淹沒衝毀農田2576畝,衝毀房屋717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沙河至關廟6.2km、銀山畈至大埠口5.8km、支流花園至南溪鎮段4.8km、水坪至茅坪段5.4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8.0km,加固堤防、護岸1.5km;新建穿堤建築物15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12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200萬元。
史竹根河為史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皖鄂交界的獻旗嶺,向北經西莊、吳家店、果子園、斑竹園,至黃泥莊後匯入史河,全長40.8km,流域面積391 km2。竹根河流域內主要支流有楊柳河、南河、牛食畈河、油榨河、三道河等,均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漲暴落,洪峰流量較大,洪水次數頻繁,洪水歷時短,流速大。因此根據山區河流特性,竹根河流域防洪的主要任務是河道堤岸防衝護砌,重點在集鎮規劃建成區段及工業園區段。沿途四個鄉鎮,流域總人口5.39人,流域內耕地面積2.65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
與2013年和2014年分兩期對竹根河西莊橋至斑竹園鎮段、大灣橋至槐樹灣鄉段部分段進行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28人,淹沒衝毀農田5050畝,衝毀房屋2771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小鎮至彭畈大橋、支流牛食畈河佛堂坳至丁埠大橋、泰山至夾河大橋河,綜合治理長度11.0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10km,新建護岸7.0km、加固護岸2.5km;新建穿堤建築物19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12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300萬元。
白水河為竹根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北麓的馬鬃嶺,向北經花石、七鄰、曲塘灣匯入梅山水庫,全長39.9km2,流域面積212km2,涉及金寨縣花石、古碑、槐樹灣三個鄉鎮。白水河流域內主要支流有黃堰河、洪堰河、姊妹河、王家河、洪衝河等。沿途三個鄉鎮,流域總人口5.13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3.35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
2014年花石鄉部分段進行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14人,淹沒衝毀農田1843畝,衝毀房屋147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分期對各河段進行治理,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堤防、新建護坡、護岸加固、清障清淤、防汛道路等。
工程投資10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00萬元。。
宋家河發源於金界嶺北麓,全河流經花石、古碑及青山等鄉鎮,在青山鎮與姜河匯合後注入西淠河上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42.3m,流域面積204.7km2。其主要支流有:小河、烏雞河等。沿途三個鄉鎮,流域總人口1.42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0.63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未進行河道系統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46人,淹沒衝毀農田806畝,衝毀房屋217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湯店至青山鎮段4.8km、水坪至茅坪段5.4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13.8km,加固堤防、護岸0.6km;新建穿堤建築物11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66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600萬元。
姜河又名青龍河,姜河起源佛嶺寨北麓,全河流經燕子河及青山等鄉鎮,至青山鎮的徐家院匯入宋家河後注入西淠河上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45.01km,流域面積204.3km2,平均坡降12.9‰。其主要支流有:西河、小獅河、南包河、王河等。沿途二個鄉鎮,流域總人口3.22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1.05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未進行河道系統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33人,淹沒衝毀農田1020畝,衝毀房屋550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本次治理範圍為張畈至馬石河段7.7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10至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10km;新建穿堤建築物9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8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50萬元。
燕子河發源於大別山三省堖,源頭為黃石河,其下依次稱為大石河、長潭河、綠竹河、麒麟河、塔兒河、毛坦河等。流經天堂寨、長嶺鄉、燕子河及張衝等鄉鎮,在張衝鄉回龍灣處注入西淠河上遊的響洪甸水庫,全長73.72km,流域面積485km2。流域內主要支流有紙棚河、南河、長衝河、小美河、燕溪河等。沿途四個鄉鎮,流域總人口3.61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3.81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
計劃2017年對部分段進行治理。
本次治理範圍為後畈橋至天堂寨鎮段5.83km、漁潭至毛河段4.15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12.51km,加固堤防、護岸0.5km;新建穿堤建築物11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603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30萬元。
汲河(金寨段)又名白塔畈河,為西汲河支流,起源於牛屎嶺、菜子尖北麓,全段均位於白塔畈鎮境內,出縣境後經灌口集洩水閘進入西汲河,西汲河全長102km,流域面積864 km2。其中金寨縣段流域面積98.5km2,全長18.75km。主幹河由白大河、中心河等支流匯成。沿途一個鄉鎮,流域總人口3.3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3.77萬畝。
河道年久失修、防洪標準低、民宅等建築侵佔河道、河床下切等,未進行河道系統治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主要洪災損失:死亡85人,淹沒衝毀農田1.79萬畝,衝毀房屋2914間。
降雨量大、歷時長、匯流快,衝刷性強、侵佔河道、河床下切、河道工程措施標準低且大部分段無工程措施等是致災主要原因。
金寨段本次治理範圍為光慈至涼井段4.8km、樓衝至汲東乾渠段5.4km。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護岸12.29km,加固堤防、護岸3.15km;新建穿堤建築物18座,以及局部河道清障、清淤等。
工程總投資657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70萬元。
漫水河發源於霍山、英山、嶽西三縣交界的李家寨,幹支流貫穿西南山區,在大衝口以北與黃尾河匯合,主河道從上土市九龍井至佛子嶺回水線(午旗河),全長44km,流域面積為872km2,主要分支流有五桂河、清水河、馬槽河、安家河、石羊河。
漫水河於2011年已實施治理,治理長度6.24km,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護坡、護岸、堤防加固、建築物加固重建等。但未治理段沿途河道淤積嚴重,堤岸崩塌,防洪標準低。
洪災中,多處堤防被衝毀。漫水河為山區河流,河道大部分位於山谷底部,主河道源頭至漫水河鎮,河道左岸為318國道和上土市、漫水河兩集鎮,右岸局部有農田,高程均在洪水位之上,但河道兩岸無護砌或部分護砌標準極低。因山區降雨集中加之河道比降大,洪水來勢兇猛,對兩岸衝刷嚴重,山洪災害頻繁。支河道石羊河緊臨大化坪集鎮,河床坡降陡,衝積卵石較多,洪峰量大,加之護岸標準低,經常遭遇洪擊。
(1)工程總體布局
1、項目布局以國家《防洪標準》為基本依據,根據防洪保護對象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後對下遊及流域水系的整體影響,合理確定防洪治理標準河道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確定防洪標準;
2、河道整治以現有河岸線為基礎,結合項目區總體規劃和現有設施建設情況,綜合考慮採取退建擴寬、切灘疏浚、拆除阻水建築、加高堤防等方案,確保河道應有行洪斷面;
3、根據河道現狀及地質情況,科學選取護坡、護岸等工程防護措施,特別是迎流頂衝、地質基礎薄弱河段,要充分論證各種方案的可靠性;
4、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有必要的採取生態防護,提升工程整體建設水平和增加環境效益。
(2)工程措施
漫水河治理主要為白蓮崖水庫洩洪通道、六道河、清水河、安家河段,治理內容:加固堤防,新建護岸,河道退建、切灘疏浚。治理長度5km,新建堤防1km,新建護岸2.5km,疏浚5km,保護人口1.5萬人,保護耕地0.5萬畝。
工程總投資33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300萬元。
但家廟河主要包括洛陽河、洵陽河治理。洛陽河源於與兒街鎮真龍地,經石河、山王河、但家廟,繞復覽山於大河廠入但家廟河,流域面積128km2,河段長8.3km。洵陽河源於六霍分水嶺,經舒家廟、團墩入但家廟河,流域面積34km2,河段長10.5km。主要涉及與兒街、但家廟兩個鄉鎮。
但家廟河於2013年已實施治理,綜合治理工程範圍為但家廟鎮、大河廠村、下符橋段三個治理段,治理長度7.92km。主要建設內容為:河道整治(切灘),堤防加固,岸坡防護,拆除重建3座穿堤涵閘,新建泥結石防汛道路。
但家廟河主要支流洛陽河、洵陽河涉及與兒街、但家廟兩個鄉鎮,人口近3萬人,沿途河道淤積嚴重,堤岸崩塌,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堤身單薄,堤頂寬窄不一,排澇閘站建設不配套,內澇無法及時排出,進一步加重了災情。
(1)工程總體布局
1、項目布局以國家《防洪標準》為基本依據,根據防洪保護對象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後對下遊及流域水系的整體影響,合理確定防洪治理標準河道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確定防洪標準;
2、河道整治以現有河岸線為基礎,結合項目區總體規劃和現有設施建設情況,綜合考慮採取退建擴寬、切灘疏浚、拆除阻水建築、加高堤防等方案,確保河道應有行洪斷面;
3、根據河道現狀及地質情況,科學選取護坡、護岸等工程防護措施,特別是迎流頂衝、地質基礎薄弱河段,要充分論證各種方案的可靠性;
4、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有必要的採取生態防護,提升工程整體建設水平和增加環境效益。
(2)工程措施
但家廟河治理主要為洛陽河、洵陽河段,治理內容:加固堤防,新建護岸,河道退建、切灘疏浚。治理長度12.7km,加固堤防2km,新建護岸4km,疏浚10.66km,保護人口2萬人,保護耕地0.5萬畝。
工程總投資44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50萬元。
黃尾河發源於霍山、嶽西兩縣分界的天河尖南麓,過嶽西黃尾入霍山縣境,經胡家河、磨子潭、龍井衝與漫水河匯合,縣境上遊河段為板河。由於佛、磨兩庫的回水,除胡家河部分河段外,其餘全部為水庫淹沒區,主河道長4km,流域面積為858km2,主要分支流有掃帚河、根椎河、東流河、宋家河。主河道保護集鎮胡家河、磨子潭鎮,支河道保護單龍寺、東西溪鎮。
黃尾河已治理胡家河鄉段、東西溪鄉段、單龍寺鄉段,綜合治理長度8.66km,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砌石擋牆或岸坡防護,擴挖疏浚河道,河道清障6km,拆除重建防汛交通橋1座,新建泥結石防汛道路。
在此次洪災中,黃尾河遭受嚴重毀壞,磨子潭水庫洩洪通道、掃帚河段。導致災情嚴重的主要原因為:(1)防洪標準不足。堤防在遭遇5~10年一遇洪水時便破圩進水,有的堤防本身就沒有封閉,防洪標準只有3年一遇,且不連續;(2)堤身單薄,堤頂寬窄不一。多數堤防均為1969年大水之後,人工挑抬修築而成,有的堤防抵禦洪水能力極低,導致兩岸洪澇災害頻繁,大面積耕地只能靠天收,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堤身由灘地中的中細砂築成,滲透係數大,抗衝能力差,大多數堤段未做護坡護岸。河床植被較多,淤積嚴重,部分河段彎度大,山咀阻水,都嚴重影響河道正常洩洪,對兩岸防洪極為不利。
(1)工程總體布局
1、項目布局以國家《防洪標準》為基本依據,根據防洪保護對象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後對下遊及流域水系的整體影響,合理確定防洪治理標準河道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確定防洪標準;
2、河道整治以現有河岸線為基礎,結合項目區總體規劃和現有設施建設情況,綜合考慮採取退建擴寬、切灘疏浚、拆除阻水建築、加高堤防等方案,確保河道應有行洪斷面;
3、根據河道現狀及地質情況,科學選取護坡、護岸等工程防護措施,特別是迎流頂衝、地質基礎薄弱河段,要充分論證各種方案的可靠性;
4、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有必要的採取生態防護,提升工程整體建設水平和增加環境效益。
(2)工程措施
黃尾河治理主要磨子潭水庫洩洪通道、掃帚河段,治理內容:加固堤防,新建護岸,河道退建、切灘疏浚。治理長度5km,加固堤防2km,新建護岸2.5km,疏浚10.66km,保護人口2萬人,保護耕地0.5萬畝。
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00萬元。
淠河是淮河中遊南岸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南麓,由南向北流經嶽西、霍山、金寨、六安、霍邱、壽縣等縣(市)後在正陽關處匯入淮河,全長253km,流域面積6000km2。
淠河有東、西兩條源流,東、西淠河於兩河口匯合後始稱淠河。其中東淠河位於淠河上遊東側,河道總長103km,流域面積2697km2。東淠河自佛子嶺水庫壩下至兩河口,全長34km,東淠河霍山縣城斷面控制流域面積2150km2,縣城上遊的佛子嶺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840km2。
佛子嶺水庫上遊是大別山主峰深山區,又是淠河流域主要暴雨中心之一,造成霍山縣城是洪澇災害較為頻繁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發生洪澇災害10餘次,尤以1954、1969、1991、1999年洪澇災害最甚。1969年大水後,自黑石渡至下符橋的團山嘴東淠河主幹河段及其主要支流中、下遊兩岸,共建成8個圩堤,分別是黑石渡圩、城關圩上段(原名迎駕廠圩),城關圩下段(原名城關圩)、雙山灣圩、高橋灣圩、移洋灣圩、下符橋圩、廟崗集圩,堤防總長度53km,保護面積34km2,保護人口18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先後投資在東淠河上興建了佛子嶺、磨子潭、白蓮崖三座大型水庫,總庫容12.92億m3,興利庫容5.58億m3。另外東淠河出口下遊9km的淠河上建有橫排頭樞紐工程。
近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霍山縣委縣政府對東淠河防洪、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先後實施了梁家灘水利樞紐、高橋灣水利樞紐及影響工程,東淠河城關圩上段治理、黑石渡水利樞紐上遊河道切灘整治、下符橋圩治理等工程正在實施中,以及待建的黑石渡水利樞紐位於黑石渡橋下1km處,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不久將實施。同時,在黑石渡水利樞紐和高橋灣水利樞紐之間的戴家河口處還規劃建一座橡膠壩,到時從佛子嶺至高橋灣之間全部形成水面,城市水環境大為改觀。同時2014年霍山縣對將東淠河採砂進行了集中整治,自高橋灣水利樞紐以上河道禁止採砂,在下遊劃出9個採砂場,通過拍賣到人並納入正規化管理。
在此次洪災中,東淠河遭受嚴重毀壞,特別是東淠河佛子嶺段、黑石渡段、城關段等堤防,在水庫大流量、長時間洩洪時出現重大險情。導致災情嚴重的主要原因為:(1)防洪標準不足。堤防在遭遇5~10年一遇洪水時便破圩進水,有的堤防本身就沒有封閉,防洪標準只有3年一遇,且不連續;(2)堤身單薄,堤頂寬窄不一。多數堤防均為1969年大水之後,人工挑抬修築而成,有的堤防抵禦洪水能力極低,導致兩岸洪澇災害頻繁,大面積耕地只能靠天收,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堤身由灘地中的中細砂築成,滲透係數大,抗衝能力差,大多數堤段未做護坡護岸。河床植被較多,淤積嚴重,部分河段彎度大,山咀阻水,都嚴重影響河道正常洩洪,對兩岸防洪極為不利。
(1)工程總體布局
1、項目布局以國家《防洪標準》為基本依據,根據防洪保護對象的重要性以及治理後對下遊及流域水系的整體影響,合理確定防洪治理標準河道保護對象的重要程度,確定防洪標準。
2、河道整治以現有河岸線為基礎,結合項目區總體規劃和現有設施建設情況,綜合考慮採取退建擴寬、切灘疏浚、拆除阻水建築、加高堤防等方案,確保河道應有行洪斷面。
3、根據河道現狀及地質情況,科學選取護坡、護岸等工程防護措施,特別是迎流頂衝、地質基礎薄弱河段,要充分論證各種方案的可靠性。
4、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有必要的採取生態防護,提升工程整體建設水平和增加環境效益。
(2)工程措施
東淠河治理共3段,城關段治理工程,治理長度14.3km,保護人口21萬人,保護耕地2萬畝;工程總投資72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200萬元。
佛子嶺壩下至戴家河口段,治理長度7.2km,保護人口6.5萬人,保護耕地1萬畝;工程總投資63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600萬元。
東淠河諸佛庵集鎮至黑石渡段,治理長度12.8km,保護人口2萬人,保護耕地2.7萬畝;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000萬元。
西淠河古稱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河道總長度68km,流域面積1585 km2,西淠河經響洪甸水庫二壩至兩河口入淠河,河道全長21km,流域面積為145km2,流經裕安區獨山鎮、西河口鄉、石板衝鄉,保護人口10.8萬人,耕地5.6萬畝。其中:獨山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紅色旅遊先進單位、國際AAAA級旅遊風景區、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走出了16位開國將軍,享有「中國第一將軍鎮」美譽。
西淠河響洪甸水庫二壩至兩河口21km河道,河道淤積嚴重,現有堤防9.74km,各類防洪排澇建築物5座,現狀防洪及除澇標準不足5年一遇,同時承擔響洪甸水庫洩洪通道,此河段一直未治理過。
西淠河洪澇災害頻繁,特別是2016年6月,流域受災面積達3.5萬畝,絕收面積0.5萬畝,獨山大橋處最高水位60.83m,澇水淹沒時間5天,倒塌房屋20間,受災人口25000人,被水圍困人口2000人。
西淠河致災主要原因是,響洪甸水庫洩洪及河道淤積不暢,堤防防洪標準較低,管湧、崩塌、決口造成兩岸窪地淹沒。
針對西淠河近年來水情、工情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除澇提出的新要求,確定本次西淠河流治理河段為響洪甸二壩至兩河口段長19km。
按照《防洪標準》(GB50201-2014)、《治澇標準》(SL723-2016),確定西淠河流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河道除澇標準為10年一遇。
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9km,新建堤防14.29km,加固堤防9km;護坡護岸24km;河道疏浚16km;新建和加固建築物12座等。
工程總投資126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700萬元。
方小河是淠河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235km2。方小河有兩源,其東源發源於金安區中店鄉長嶺,名為陡步河;西源發源於裕安區青山鄉紅橋,為主幹支流,上遊名為陶家河,中遊名為石崗河,兩支於裕安區城南鎮渡槽匯流後稱方小河,河道全長32km,涉及裕安區青山、蘇埠、城南、平橋及金安區中店等5個鄉鎮。流域區現有耕地6.41萬畝,人口11.07萬人。
方小河全長32km河道,河道淤積嚴重,現有堤防36km,各類防洪排澇建築物12座,現狀防洪及除澇標準不足5年一遇,河道下遊段312國道至鳳凰橋段已於2013年治理完成,並納入六安市城市圈,項目的實施可大大改善區域環境,制止了水土流失,極大提升六安市的城市品位,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
方小河洪澇災害頻繁,特別是2016年6月,流域受災面積達2.5萬畝,絕收面積0.2萬畝,下泊湖閘處最高水位45.12m,澇水淹沒時間3天,倒塌房屋15間,受災人口15000人,被水圍困人口1500人。
方小河致災主要原因是,河道淤積不暢,堤防防洪標準較低,建築物損壞嚴重造成兩岸窪地淹沒。方小河是上遊河段屬山溪性河流,坡陡、河道狹窄,加之穿越淠河總的渠下涵過流量沒有達到設計標準,每遇較大洪水時,洪水下洩受阻,形成淹沒;中下遊河道彎曲,淤積洩水不暢,無排澇設施,另加之淠河總幹下洩洪水的影響。也是成災的主要原因。
針對方小河近年來水情、工情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除澇提出的新要求,確定本次方小河流治理河段為下泊湖閘至312國道段長23.5km。
按照《防洪標準》(GB50201-2014)、《治澇標準》(SL723-2016),確定方小河流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河道除澇標準為10年一遇。
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堤防13.5km,加固堤防6.8km;護坡護岸4.6km;新建和加固建築物6座等。
工程總投資58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00萬元。
東汲河發源於獨山鎮西北錢家店的瓦崗衝,流經我區獅子崗、分路口、徐集、丁集、固鎮5個鄉鎮,全長為82 km,流域面積276 km2,於固鎮三岔入汲河,流域總人口14.95萬人,流域內耕地面積17.64萬畝。由於河道蜿蜒曲折,上遊坡陡流急,下遊地勢低洼,河床平緩,且部分地段河道淤積嚴重,斷面狹窄,造成歷史上已發生過多次洪澇災害,特別是中遊丁集鎮境內車渡口樞紐工程及部分穿堤建築物損壞嚴重,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對鎮區供水和人民生命財產影響巨大,防汛形式十分嚴峻。
東汲河全長82km河道,河道淤積嚴重,現有堤防72km,各類防洪排澇建築物25座,現狀防洪及除澇標準不足5年一遇,東汲河一直未治理過。
東汲河洪澇災害頻繁,特別是2015年7月,流域受災面積達2.6萬畝,絕收面積0.4萬畝,車渡口閘處最高水位29.25m,澇水淹沒時間3天,倒塌房屋7間,受災人口21000人,被水圍困人口1200人。
東汲河致災主要原因是,河道淤積不暢,堤防防洪標準較低,管湧、崩塌、決口、建築物損壞嚴重造成兩岸窪地淹沒。
針對東汲河近年來水情、工情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除澇提出的新要求,確定本次東汲河流治理河段為雲居至固鎮三岔段長40km。
按照《防洪標準》(GB50201-2014)、《治澇標準》(SL723-2016),確定汲河流防洪保護區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河道除澇標準為10年一遇。
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河道疏浚11.2km;加固堤防10.6km;護坡護岸2.7km;新建和加固建築物7座等。
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00萬元。
金安區境內的豐樂河流域(含豐樂河幹流、張母橋河及張家店河),流域面積200~3000km2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
金安區境內豐樂河流域位於我區東南部,涉及孫崗、椿樹、中店、張店、橫塘、東河口、毛坦廠、施橋、雙河9個鄉鎮,境內幹流長5.43 km,流域面積966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75億m3。豐樂河雙河站二十年一遇安全洩量為850m3/s,十年一遇安全洩量為650m3/s。張灣至龍咀河底寬30m,河道坡降1:5000,二十年一遇設計洪水位24.5~24.0m;宣樓至龍嘴河底寬20m,河道坡降1:4000,二十年一遇設計洪水位24.5~24.0m。
現有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堤防堤身單薄,堤頂高程有部分地段達不到設計要求,堤頂寬度不夠;多處束窄段阻水;堤建築物設計標準低且全部老化,存在隱患,洞身沉陷斷裂、滲水、漏水,啟閉機啟閉不靈,危及堤壩安全。
豐樂河工程的等別為Ⅳ等,堤防的級別為4級,建築物級別與相應堤段堤防級別相同。根據《六安市金安區雙河鎮防洪治理工程規劃報告》,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
結合河道治理,規劃雙河鎮區防洪工程建設。首先在下遊豐樂河幹流得到整治的基礎上,將思古潭河進行改道。按照雙河鎮發展規劃,雙河中學以西,河北村畈區,春光村部分地區為集鎮規劃新區,為滿足新區防洪要求,規劃建設雙河圩(集鎮防洪圩),將春光村西部及草堰、友愛三村易澇地區規劃新建春光圩,新建雙河、春光排澇站。
1、河道疏浚、整治
河道疏浚主要是清障和局部切攤,清障的主要任務是河道內樹木和亂開採的砂埂。
2、堤防加固
加固晁倉圩、棗林圩、百洋圩,按照20年一遇標準加高加厚堤防,使堤防迎水坡不小於1:2.5,背水坡達到1:3.0。晁倉圩、棗林圩、百洋圩都是人工建成的,新建時,就地取土,使提後形成多處深塘,每遇洪水,塘面翻砂鼓水,險情不斷,因此堤後填塘作為堤防加固的重要內容,填塘寬度不小於20m。在堤防迎衝頂流段增加護坡,護坡結構採用預製鎖塊,護坡頂高平設計水位。共規劃加固晁倉圩4.50km,坡腳填塘3.09km,護坡總長3.30km。棗林圩加固堤防9.41km,坡腳填塘6.03km,護坡總長6.66km。百洋圩加固堤防9.42km,坡腳填塘3.30km,護坡總長6.18km。
新建春光圩。自友愛水庫南壩開始築堤,沿張店河施橋鎮與雙河鎮交界附近順河而下,至壩口。思古潭河自友愛村高稻場開始築堤,至二裡半橋後沿改道後的河道右岸,在壩口與張店河左岸新建堤防連接,形成春光圩封閉圈堤,圩區面積6.65km2,圩堤長度9.57km,其中張店河左岸堤防4.95km,思古潭河右岸堤防2.80km,新改道河道右堤1.82km。堤頂寬度6.0m,堤防迎、背水側邊坡均為1:2.5。
新建雙河鎮區圩,根據雙河集鎮發展規劃,河北村、春光村作為雙河鎮西部新區,該地區地面高程20.5~21.5m左右,處於設計洪水位以下,為了與集鎮發展規劃相一致,本規劃新建鎮區圩防洪堤。鎮區圩堤防北起河北村東郢子至高小莊後沿思古潭河改道段左岸,在龔家三房後接張店河左岸堤防至張店河河口後折向北沿老的思古潭河右岸,至雙河鎮鎮區東側高崗地封閉,堤防總長3.87m。圩內保護面積2.02km2,保護耕地2100畝,保護人口3075人。
思古潭河何堰拐以上左岸屬孫崗鎮,高稻場以上右岸屬施橋鄉,沿河部分窪地高程21.0~23.5m左右,在20年一遇水位線以下,長遠規劃應採取防洪措施,作為雙河鎮防洪、排澇治理規劃,本規劃不作考慮。
3、新建重建穿堤建築物
重建龍嘴排澇閘、松墩排澇閘,重建月河、潘莊等排澇涵6座。
4、新建防汛道路
豐樂河堤防為5m寬混凝土路,圩區道路路結合新農村建設修建3.5m寬混凝土路,其他道路修建3.5m寬砂石路。
共新建、擴建雙河圩、春光圩、晁倉圩、棗林圩、百洋圩防汛道路26條,總長59.86km。其中,混凝土路20條,長38.3km。砂石路6條長21.55km。
汲河發源於大別山脈北麓的外山區,河長124km,流域面積1666km2。汲河在裕安境內長109 km,流域面積795 km2。西汲河為汲河主源流,發源於裕安區石婆店於金寨的三仙山紅石埂,流經我區石婆店、江家店、羅集、固鎮4個鄉鎮,全長102 km,流域面積為864km2。東、西汲河於我區固鎮三岔匯合後稱汲河,向東偏北流,注入城東湖。其中:丁集、羅集和固鎮是城東湖蓄洪區。
汲河裕安區境內109km河道,河道淤積嚴重,現有堤防56km,各類防洪排澇建築物45座,現狀防洪及除澇標準不足5年一遇,為了減少蓄洪造成的損失,水利部淮委啟動了蓄洪區保莊圩建設,工程2005年完工,建設固鎮、佛庵、彭橋、陳圩等4處保莊圩工程,總面積3.9平方公裡,圩堤總長15.11km,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2012年、2014年對汲河進行了新一輪治理,治理汲河羅集江店和固鎮二段21km,大大提高了汲河抵禦洪災能力。
汲河洪澇災害頻繁,特別是2015年7月,流域受災面積達2.6萬畝,絕收面積1.2萬畝,固鎮大橋處最高水位27.05m,澇水淹沒時間7天,倒塌房屋32間,受災人口23000人,被水圍困人口3000人。
汲河致災主要原因是,河道淤積不暢,堤防防洪標準較低,管湧、崩塌、決口、建築物損壞嚴重造成兩岸窪地淹沒。
針對汲河近年來水情、工情變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除澇提出的新要求,確定本次汲河流治理河段為曾家膀子至魚塘段長7km。
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按20年一遇加固堤防12.4km;護坡護岸4.6km;河道疏浚15.2km;新建和加固建築物10座等。
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600萬元。
杭埠河發源於大別山區的嶽西縣主薄園,流經舒城曉天、山七鎮,入萬佛湖(原名龍河口水庫);由萬佛湖溢洪道向東,經馬河口、千人橋、杭埠等集鎮于于肥西三河鎮附近滙豐樂河來水後入巢湖,是巢湖流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2122km2,全長145.5km。其上遊修有大型水庫龍河口水庫,距舒城縣城約25km,水庫壩址以上來水面積1080km2,流域長度48.9km,主河道長度80km,平均河道坡度5.04‰。龍河口水庫溢洪道至大潭灣段長69.1km,流域面積946 km2,河道較平緩。杭埠河支流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的有龍潭河、河棚河、清水河、五顯河及山七河等五條河流。因主要支流杭埠河治理工程治理範圍未涵蓋龍河口水庫以上,因此本次規劃將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以上段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項目。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以上段未治理過,防洪標準較低。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米,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立方米/秒,最大下洩流量2150立方米/秒,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以上治理河段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按照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杭埠河水庫以上段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並劃分為2個重點治理河段。治理段具體劃分詳見附表。
本次規劃杭埠河龍河口水庫以上段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33.9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4.2km,清淤方量4.5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5.6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15座。
工程總投資78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950萬元。
張母橋河屬豐樂河上遊三條大支流之一,源出大山寨的騎馬崗,向東北經桂花樓至東河口,與源出嵩寮巖抱兒嶺的來水匯合,東流過將軍山渡槽至龍咀。流經東河口、橫塘、張店、施橋、雙河5個鄉鎮。流域面積285 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1億m3。張母橋河全長54.57 km,該河中心是金安區與舒城縣交界線。金安區境內河道設防長度為7km,另有47.57km河道無設防。河道最大安全洩量為420m3/s。
防洪標準不足6一遇,設防河段堤身單薄,堤頂高程有部分地段達不到設計要求,堤頂寬度不夠;穿堤建築物設計標準低且全部老化,存在隱患。無設防河道洪水經常漫灘,坡岸坍塌嚴重,無橋梁和河岸防護設施。
河道淤積不暢,堤防防洪標準較低,建築物損壞嚴重造成兩岸窪地淹沒。
本次治理範圍:1、張母橋河幹流治理:金安段龍嘴~宣樓段綜合治理12km;宣樓~烤爐寨段綜合治理長度26km;2、張母橋河支流治理:東河口~木場嶺段,綜合治理長度4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1、張母橋河幹流治理:金安段龍嘴~宣樓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12km、護岸5.2km、清淤6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4座,工程總投資7680萬元;宣樓~烤爐寨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12km、清淤2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20座,工程總投資15000萬元;2、張母橋河支流治理:東河口~木場嶺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3km、清淤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4座。
張母橋河(金安區段)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30816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136萬元。
張家店河又叫陳家河,源出鳳凰臺的駐馬尖,經打山渡槽至雙河鎮與思古潭河匯流;流域面積282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6億m3。河道流經橫塘、張店、施橋、雙河4個鄉鎮。河道全長46.32 km,現已治理8 km,還有38.32km未治理,已設防河道,河道最大安全洩量為360 m3/s。
張店河河道流經橫塘、張店、施橋、雙河4個鄉鎮。河道為無設防河道,河道最大安全洩量為360 m3/s。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河床不規則,洪水經常漫灘,5年一遇洪水即漫灘,造成兩岸成災,坡岸坍塌嚴重,無橋梁和河岸防護設施。
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河床不規則,洪水經常漫灘,5年一遇洪水即漫灘,造成兩岸成災,坡岸坍塌嚴重。
本次治理範圍:對張家店河幹流以下4段進行治理,共治理長度32km:雙河~張店段綜合治理18km; 張店~洪山段綜合治理長度4km;張店~楊巖段綜合治理長度6m;張店~橫塘崗段綜合治理長度4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雙河~張店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雙河~張灣堤防6.1km、護岸8km、清淤15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13座,工程總投資,12450萬元;張店~洪山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4km、清淤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張店~楊巖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5km、清淤3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7座,工程總投資6000萬元;張店~橫塘崗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1km、護岸3km、清淤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
張家店河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3054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090萬元。
思古潭河為豐樂河北源,其源出小椿樹崗,經孫崗流至雙河入豐樂河。豐樂河金安段流域面積966.2km2,其中山區面積258km2,丘陵面積672.2km2,圩區36km2。
思古潭河是豐樂河上遊的重要支流,發源於金安區中店鄉,經先生店鄉、孫崗鎮、施橋鎮在雙河入豐樂河。流域面積399km2,河道流經椿樹、張店、中店、孫崗、施橋、雙河6個鄉鎮。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7億m3。河道全長55km。河道為無設防河道,河道最大安全洩量為280 m3/s。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河床不規則,洪水經常漫灘,5年一遇洪水即漫灘,造成兩岸成災,坡岸坍塌嚴重,無橋梁和河岸防護設施。
思古潭河全線沒有設防,河道兩岸是水來成河水去成攤,特別是流經雙河鎮沒有設防,導致雙河鎮街道經常受淹,並且制約了雙河鎮的集鎮發展,該河道上有50km2以上的大溝有3條,都是自然排入思古潭河。思古潭河沒有進行規劃治理,防洪設施基本沒有。
本次治理範圍:1、思古潭河幹流治理:雙河~兩河口段綜合治理8km; 2、思古潭河支流治理:兩河口~沈大堰段,綜合治理長度32m;兩河口~古埂段,綜合治理長度28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1、思古潭幹流治理:雙河~兩河口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建雙河~友愛段堤防7.4km、雙河-孫崗段護岸6km、清淤10.5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20座,工程投資14400萬元; 2、思古潭河支流治理:兩河口~沈大堰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22km、清淤23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30座,工程投資21600萬元;
兩河口~古埂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9km、清淤20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25座,工程投資14400萬元。
思古潭河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504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7400萬元。
五顯河屬龍河口水庫上遊主要支流之一,源於霍山縣的真龍地,向東北經金安區毛坦廠鎮、再向東經舒城縣五顯鎮入龍河口水庫。
金安區境內河道全長6.02 km、流域面積205km2。金安區境內河道設防長度為3.0km。
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設防河段堤身單薄,堤頂高程有部分地段達不到設計要求,堤頂寬度不夠;穿堤建築物設計標準低且全部老化,存在隱患。無設防河道洪水經常漫灘,坡岸坍塌嚴重,無河岸等防護設施。
本次治理範圍:
1、五顯河幹流治理:五顯~浸山堰段綜合治理3km。
2、五顯河支流治理:毛坦廠~東石筍段,綜合治理長度12m;毛坦廠~硃砂衝段,綜合治理長度5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
1、五顯~浸山堰段,綜合治理長度3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2km、清淤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8座,工程投資3600萬元。
2、毛坦廠~東石筍段:綜合治理長度12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堤防12km,護岸8km、清淤10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10座,工程投資10800萬元。
3、毛坦廠~硃砂衝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4km、清淤5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工程投資5400萬元。
東淝河發源於大潛山和龍穴山,流域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西兩側各有一南北走向的衝溝,基本屬於崗丘地帶。地面高程在51.0~77.5m之間屬於典型的江淮分水嶺丘陵地形。
東淝河是該區域內排水的主幹道,同時又是淠河總乾渠洩洪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350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1億m3。河道流經金安區椿樹、三十鋪、東橋3個鄉鎮。河道最大安全洩量為40 m3/s。
河道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河道彎曲,上遊河道淤塞衝刷嚴重,下遊崩岸、塌坡嚴重。河道為無設防河道,河道洪水經常漫灘,造成兩岸成災,無橋梁和河岸防護設施。
本次治理範圍為東淝河幹流:青龍堰~金橋段綜合治理16k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東淝河幹流青龍堰~金橋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護岸7km、清淤16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18座。工程投資12000萬元。
陡澗河又稱蔡河,發源於金安區小華山至龍穴山江淮分水嶺西北側,為古芍坡(安豐塘)的主要水源之一,大橋畈是諸源的匯合地。陡澗河位於我區北部,河道金安區段全長48.47 km,流經望城、先生店、三十鋪、椿樹、市開發區、城北、木廠、翁墩、馬頭9鄉(鎮)。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2億m3。流域南起江淮分水嶺、北至淠東乾渠、東瀕瓦西乾渠、西臨木南支渠,總控制面積328km2。
陡澗河原是一條較大的天然排水河道,河道彎曲走向不穩,斷面寬窄不均,洩洪能力差,僅可維持一般年份的排洪。1958年新建淠史杭灌區後,其河道不僅要承擔本流域328km2的洪水排洩任務,還要承擔確保淠河總乾渠、瓦西乾渠、木南支渠安全渡汛的洩洪任務,其排洪排澇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工程不配套,不能發揮防洪排澇效益。原規劃的排澇涵閘68處,只建了17處,且已被洪水衝毀11處。沿河從上到下幾乎都是土口子,其中20處較大土口子,出口底部高程與河底高程基本相同,兩年一遇洪水都會成災,一遇稍大洪水便會倒灌淹沒農作物造成經濟損失。且土口排水溝自然形成,縱坡陡,排水流速大,造成排水溝兩岸水土流失、良田崩塌嚴重。其次,衝刷塌方嚴重,使河道不穩定。自雙橋以下的河道,兩岸坍塌現象十分嚴重。高堰至大橋畈段原設計底寬5m,邊坡1:2.5,現實測底寬已超10m,邊坡只有1:1.5;高莊排澇涵出口的側牆項,原與陡澗河內坡一致,現側牆頂兩邊的坡土衝刷嚴重,崩塌有2至3m;大橋畈至雙橋段的孫城寺灌溉渠道,原來與陡澗河平行,相隔7至8m,中間可行汽車,由於河道衝刷嚴重,使得陡澗河與渠道的水平距離已不足2m寬。究其衝刷原因主要是:河道存在縱坡陡、流速快,加之淠史杭總局加大流量洩洪,導致河道邊坡衝刷屢屢發生。
本次治理範圍為陡澗河幹流:百家堰~楊公段綜合治理18km。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陡澗河幹流百家堰~楊公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16km、護岸10km、清淤10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15座。
工程總投資10000萬元。
沿崗河為史河支流,位於葉集試驗區葉集鎮東北部,距城區中心2km。發源於平崗謝大堰,從觀山村開始,經彭破堰、朱家畈、老河堰、老虎灘、石堰子、白神廟、刁龍嘴、羅新橋、由沈家溝入史河右岸止,河道全長11.55km,徑流面積49.05 km2,河道比降1/3000~1/5000,彎曲係數為1.2,現有彎道5個,基本上沿55.0m等高線開挖,現有底寬5~20m, 1983~1985年曾進行疏浚擴挖和配套建設。本次規劃治理段位於葉集城區段,上起寧西鐵路橋,下至滬陝高速公路橋,長度6.0km,屬沿崗河中段,從河道演變特點和河流型態上劃分,屬山丘區彎曲型(或蜿蜒型)河道。河道特點為主河槽具有彎曲外形,深槽緊靠凹岸,邊灘依附凸岸,凹岸衝蝕,凸岸淤長,河身在無約束條件下向下遊蜿蜒蛇行,在有約束條件下平面形態基本保持不變。
史河葉集窪地四至範圍:東接本區平崗丘崗,南鄰金寨江店高地,西瀕史河,北連河南固始縣黎集鎮丘陵,窪地面積34.2km2。沿崗河為主要排澇河道,因規模較小,每年均出現險情。沿崗河葉集區政府段在2008年時進行過治理,但是未按照洪水標準進行設計,標準不足。
沿崗河為主要排澇河道,規模較小,每年均出現險情。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徐小圩~卡子橋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24.1m、護岸10km、清淤15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35座。
工程總投資85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1200萬元。
泉河為史河支流,六安市葉集區泉河位於孫崗鄉境內,發源於平崗辦熊店之丘陵區,經桂家堰穿霍(邱)葉(集)公路在五子堰穿孫家樓洩洪閘至橋店,在新樓村陳家樓作為豫皖界河北行至高鎮洪山村,在萬家壩入固始縣,全長26.8km,落差34m,河道比降1.27‰,流域面積83.0km2。北邊界:西起玉皇街道向東延至玉皇村部;南邊界:西起上莊沿緯七路向東接孫尹路延至棠店村部;東邊界:北起玉皇村部向南經橋店街道-橋店村部沿Y106村道至棠店村部;西邊界:北起玉皇街道沿X036縣道向南經黃窯、土樓到上莊。
泉河葉集段一直未進行過治理,,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特別是橋店街道-橋店村部段,近些年多次遭受洪水侵襲。
泉河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高度不夠,邊坡不穩定。在橋店街道處違章建築多,侵佔河道。
主要治理內容包括:月牙塘~吳家粉坊段,綜合治理長度5.6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1.5km、護岸3.0km、清淤1.5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
工程總投資22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200萬元。
豐樂河古稱桃溪,源出六安市的大山寨等,流經六安市的雙河鎮,到龍咀進入舒城和肥西縣的交界處。豐樂河流域位於江淮分水嶺南側,自西向東流至三河鎮下的大潭灣匯合豐樂河水注入巢湖。流域面積2124km2,幹流長117.5km,其中幹流舒城段長48.1km。該流域跨合肥市的肥西縣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兩市的三個縣(區)。
豐樂河支流流域面積100km2以上的有朱槽溝河、張母橋河等兩條河流,本次規劃將豐樂河龍咀至蘆柴堰河口段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內。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豐樂河龍咀至蘆柴堰河口段按20年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本次規劃按照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豐樂河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本次規劃將豐樂河劃分為3個重點治理河段,治理段具體劃分詳見附表。
本次規劃豐樂河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15.3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3.7km,清淤方量4.0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5.9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16座。
舒城縣豐樂河林安~蘆柴堰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7.2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2.4km、護岸1.4km、清淤1.2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7座。工程總投資4766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00萬元。
舒城縣豐樂河治理工程(龍咀~界河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4.0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4.0km、護岸1.7km、清淤1.1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工程總投資424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70萬元。
舒城縣豐樂河治理工程(界河~和平閘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4.0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4.0km、護岸1.7km、清淤1.1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工程總投資42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30萬元。
張母橋河源於大橫山,過杭淠分乾渠,向北經鳳凰橋,於張母橋鎮、棠樹鄉、柏林鄉北界於界河匯合入豐樂河。張母橋河全長55.0km,流域面積舒城縣內83km2,張母橋河至將軍山渡槽段,上部集水面積為156 km2,至界河與豐樂河交匯處,總流域面積為253.0 km2。
張母橋河河道大多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河道堤防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現有堤防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該縣張母橋河一直未治理過,防洪標準較低。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張母橋河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本次規劃按照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張母橋河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並劃分為3個重點治理河段。治理段具體劃分詳見附表。
本次規劃張母橋河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30.1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6.1km,清淤方量6.2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6.9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18座。
舒城縣張母橋河治理工程(仙人凼~張母橋小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10.9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10.9km、護岸2.3km、清淤2.3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6座。工程總投資649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40萬元。
舒城縣張母橋河治理工程(張母橋小河口~凌家渡大橋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13.0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13.0km、護岸2.6km、清淤2.6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7座。工程總投資676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600萬元。
舒城縣張母橋河治理工程(凌家渡大橋~龍咀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治理內容包括:綜合治理長度6.0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加固6.0km、護岸1.7km、清淤1.1km、新重建穿堤建築物5座。工程總投資584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510萬元。
朱槽溝河自新街河口,經幹汊河鎮,至舒城縣城南,過舒曉路橋,東達鬥口堰,過孔集經花莊、孔集渡槽至陳緒蕩,再至三汊河,入豐樂河。朱槽溝河本是杭埠河向豐樂河分洪的汊河,水系紊亂,流域面積大,西從張母橋的板山,南至杭埠河,北到豐樂河,下遊河道彎曲、河床下切深,險灘險段多。河流全長57km,流域面積206km2,
朱槽溝河河道束窄,大水年份,受豐樂河洪水頂託,導致排水不暢,當洪水上漲時易造成沿河圩區地帶內澇。另外,現狀堤防標準低,部分堤段堤頂高程不足,堤頂寬度不夠,局部堤段有崩塌滑坡。現有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由於該縣級財政困難,朱槽溝河一直未經治理,防洪標準較低。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 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朱槽溝河城南大圩段及城北大圩段均按5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其餘河段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
本次規劃按照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朱槽溝河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並劃分為4個重點治理河段。治理段具體劃分詳見附表。
本次規劃朱槽溝河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61.8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6.1km,清淤方量10.1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13.3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42座。
工程總投資2012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2860萬元。
龍潭河源於舒城縣南大徽尖(海拔1065m),依次流經鮑灣、陰邊莊、至楊家莊右納磨西園河,西北向至石牌窪納湯池河,至將軍廟納楓香樹河,北納闕店河後匯入杭埠河,河道全長37.0km,河道坡降4.1‰,流域面積212km2。
舒城縣對龍潭河堤防曾進行了應急除險加固等措施。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經多年運行,部分護坡、護岸工程存在損毀或滑坡現象。堤防普遍存在堤身單薄、堤防斷面和堤頂高程達不到防禦高水位要求。局部堤段衝刷嚴重,同時穿堤涵結構老化、損毀嚴重、堤防無完整防汛道路。現有堤防防洪標準達不到10年一遇。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由於該縣財政困難,龍潭河一直未治理,防洪標準較低。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 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龍潭河各治理河段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
本次規劃按照治理重點河段輕重緩急的原則,對龍潭河分步驟、分重點、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並劃分為2個重點治理河段。治理段具體劃分詳見附表。
本次規劃龍潭河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60.3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5.8km,清淤方量6.7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7.8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35座。
工程總投資920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930萬元。
河棚河源於舒城縣、潛山縣交界的黃土關王道墳。經洪廟、廬鎮、河棚入龍河口水庫。全長48.0km,流域面積264.0km2。
河棚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河道堤防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岸常出現崩岸滑坡、滲漏等險情。現有防洪標準達不到10年一遇。
1、河槽狹窄,河道彎曲
由於大多河道均屬自然形成,原有河道彎曲狹窄,水流對河岸的衝刷嚴重,在很多彎道的凹岸,主河槽緊貼堤防,一遇洪水岸坡崩塌,部分河堤邊坡只有1:1或更陡,嚴重威脅著堤防的安全。
2、河道堤防特別是圩區堤段的建設是大多是當地群眾自發興建,無統一規劃管理,填築質量不高,堤頂寬度和邊坡遠未達到現在設計的標準,加高取土離堤腳很近,留下深塘隱患,當汛期河水高漲時,堤後翻砂鼓水,危及堤身安全,給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3、特別是圩區河流堤防,於沿河築堤後,排澇站建得很少,內澇不易排除,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空氣含量少,好氣性生物少,養分得不到充分釋放,土壤逐漸次生潛育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山區河流原有穿堤建築物布置較少,不能完全滿足洩洪的需要。部分沿河涵閘由於經費缺口,導致沿河建築物及相應設備老化嚴重,且大部分涵身滲徑長度不足,往往是造成潰口的隱患。
由於該縣財政困難,河棚河一直未治理過,防洪標準較低。
(1)歷年災情
長期以來,由於沿河的廣大圩畈區,地勢低洼,受巢湖水位的影響,再加上河道彎曲狹窄及堤防標準低原因,常常受到洪澇災害的侵襲。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該縣多次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豐樂河有八個年份發生了破圩,而杭埠河則發生了五次。特別是1954、1969、1984、1991年等大水年份,流域內造成大範圍破圩,大量的土地及村鎮淹沒,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損失慘重。1969年洪水豐樂河桃溪水位達17.43m,淹沒農田二十多萬畝,倒塌房屋數萬間,造成6人死亡;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320 m3/s,最大下洩流量2150 m3/s,水庫下遊圩區是一片汪洋僅舒城縣就破圩123處,淹沒農田2.6萬畝,倒房1.55萬間。1984年豐樂河上遊受農捲風和暴雨襲擊,東河口、張家店等地區在不到10小時內降雨量達165~270mm,造成二十多人死亡,十多萬畝土地受淹。1991年7月,豐樂河、杭埠河兩河流域普降暴雨,強度大、歷時長,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南岸河南圩及北岸郭家圩破圩行洪),水位達17.67m,下遊三河鎮的水位高達14.15m,沿河大面積破圩,雙河鎮、桃溪鎮及三河鎮等主要城鎮受淹,其中三河鎮淹沒水深達2~3m,災情最為嚴重。1991年杭埠河龍河口水庫最高水位69.76m,僅次於1969年的69.94m,最大下洩流量2000 m3/s,至新河口流量近3000 m3/s,致使河堤多處潰決,淹沒耕地近5萬畝,倒房約2萬間,損失4億多元。2016年7月,豐樂河幹流舒城段堤防出現兩處破圩,造成國道、村莊、房屋、農田等損毀嚴重,全縣受災人口達30萬人,受災農作物37萬畝。豐樂河桃溪水文站在下遊孔圩段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流量達1250 m3/s,水位達17.80m。
(2)致災原因分析
1)氣象等外在因素
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及其支流地處江淮丘陵區中部,東鄰巢湖,西靠大別山北緣。受江淮上空南北冷暖氣團交會的作用和東南颱風登陸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暴雨較為頻繁,災害性洪水時常發生。舒城縣圩區的洪澇災害特徵主要表現為颱風、暴雨這二個要素或二個要素的組合影響。一般情況下颱風暴雨的多發季節在汛期5~10月份,這期間還有梅雨的影響。如果以上這兩個要素共同作用,極易引發特大洪澇災害,就會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危害。
梅雨是6~7月副熱帶高壓脊線位於北緯20~24o時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冷暖空氣交接的鋒面由華南移至江淮,並在江淮一帶徘徊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量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常伴有暴雨,其破壞性更具有隱蔽性。以1991年為例,當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歷時56天,最大30天面平均降水量達754mm,是常年的2.4倍。其間還出現了6月12~15日、6月30~7月3日、7月5日~11日3場大暴雨。由於長時間陰雨,造成舒城縣豐樂河堤防堤基等土質鬆軟塌陷,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颱風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熱低氣旋而形成,並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自5~6月份向我國沿海廣東、福建靠攏,一般7月份以後影響舒城,輕則受其邊緣影響,重則其中心接近本縣過境。據資料,每年的7、8、9三個月均為颱風的多發季節。颱風的產生都一般夾帶著暴雨,颱風暴雨的特點是來勢猛、強度大、時間短,往往形成大面積雨澇災害,襲擊的時間少則2天,多則6、7天,風力輕則6、7級,重則11~12級。從而給舒城縣沿河防洪設施及堤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
1984年8月,杭埠河、豐樂河流域受龍捲風和特大暴雨襲擊,上遊暴雨中心區域的最大1日降雨量達200多mm,最大6小時降雨量達140—170多mm,其中東河口站的最大1日降雨量為262.6mm,孫崗站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173.5mm。1991年7月大水,流域內持續暴雨,面平均最大3日降雨量達272mm,最大7日和15日降雨量分別達340mm和579mm,桃溪水文站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達17.67m(吳淞高程),在破圩的情況下,實測洪峰流量仍達1250m3/s。流域暴雨一般多發生在5—9月,以6—8月份出現最多。由於靠近大別山的多雨區,根據降雨資料分析,流域的暴雨中心一般多分布於上遊的張母橋河、張家店河、思古潭河一帶。流域水系上遊大致呈放射狀,匯流較為集中;下遊呈羽狀,匯流較分散。因此,幹流洪水受上遊各支流洪水匯集影響最大。
2)河堤等內在因素
①防洪標準低。杭埠河、豐樂河只有10年一遇,其他支流堤防標準只有5年一遇~10年一遇,堤身斷面單薄,堤頂寬度和高度不夠。
②堤基條件差。豐樂河中下遊堤防修築在第四系衝積平原上,堤基多為二元(或多元)結構,堤基上都為弱透水黏土覆蓋層,一般只有1~3m厚,最厚的也只有3~6m,其下部為強透水的砂卵石,厚度可達幾十米。堤防依河而建,堤線選擇受到河勢條件制約,堤防未作基礎處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極易形成管湧,發生滲透破壞。
③堤身質量差、隱患多。大多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礎上經歷年加高培厚則成。一些加高培厚形成的堤防,堤身壓實標準和密實程度難以滿足要求,質量不佳;一些堤防的堤身質量不均勻,築堤土質差,很多舊砂質土築成,抗衝能力差,形成險工險段,由於歷年不能徹底處理,每到汛期險象環生;一些堤防由於河勢經常發生變化,不斷衝刷堤腳,加之堤防抗衝性能差,容易造成崩岸險情;另外,由於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堤內白蟻、鼠、獾、蛇等動物破壞,形成空洞。
④違章建築、堤後坑塘多。豐樂河幹堤,多年來普遍在堤後取土築堤,使堤後坑塘密布,覆蓋薄弱;另外,許多堤段房屋密集,堤後水塘密布,一旦出現險情,發現困難,貽誤搶險時機。
根據有關的規範和標準,以及1994年4月《巢湖流域防洪規劃報告》及《安徽省防洪薄弱環節建設總體規劃工作大綱》,並考慮河段保護的對象及防洪任務的重要性,因此本次規劃確定河棚河各治理河段按20一遇的設計洪水的防洪標準進行規劃方案擬定及工程規劃布置。
本次規劃中小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堤防加固或新建10.83km,加固堤防10km,新建護岸2.7km,河道整治清淤長度共2.2km,清淤方量2.5萬m3;堤防護岸加固或新建2.7km;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加固9座。
工程總投資4460萬元,其中工程徵地及移民投資420萬元。
六安市山洪溝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裕安、金安、舒城五個縣(區)的山區。
1、霍山縣
霍山縣山洪溝共22條,總長294.80km,除孔家河山洪溝2014年已部分治理,其餘均未治理。在歷次洪水中,均存在不同程度衝毀,對當地群眾人身安全和生活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區,境內山巒疊嶂,溝壑密布,河流縱橫,地理位置特殊,氣象條件複雜,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5~9月汛期,山洪災害頻發,是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重點縣之一。境內山洪溝大多未經系統治理,防洪能力普遍不足10年一遇,在2015年的「6.28」、「8.10」及2016年的「6.30」暴雨洪水中,堤防、護岸水毀嚴重,部分沿河城鎮、村莊一度淹沒,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損失,亟需對水毀嚴重、沿河人口居住集中的山洪溝實施綜合治理。
裕安區共有山洪溝40條,主要分布在獨山鎮、西河口鄉、石板衝鄉、青山鄉、石婆店鎮5個鄉鎮,本次規劃治理的毛岔河、沙家灣河、石板衝靠山渠3條山洪溝屬省防辦提供的159條山洪溝範圍。(1)裕安區毛岔河山洪溝治理工程位於獨山鎮境內,上遊龍井溝至下遊西淠河交接全長月16.7km,歷經雙峰村、觀音洞村和獨山鎮區,人口1.1萬人,耕地面積5407畝,現狀河道兩岸大部分無防洪工程措施。2005年泰利颱風衝毀林成兵、楊以連、陳兵、張德兵、張恆等20多家房屋。2015年強降雨造成崩岸5處,涵閘損壞3處。2016年7月強降雨造成崩岸6處,河道上橋梁4座,堰壩6道不同程度受損,道路衝壞2段近300米,耕地受損近5000畝。(2)裕安區沙家灣河位於石婆店鎮境內,河道全長約10km,流經沙家灣村、泉水村、白雲村、青龍村四個行政村,人口約5000人,耕地約4800畝,河道大部分無防洪堤防。2015年發生河道崩岸4處,2016年7月強降雨造成河道滑坡和崩岸6處,受災人口約1500人,受災耕地1000畝,衝毀河擺2處近400m。(3)石板衝靠山渠位於裕安區石板衝鄉境內,河道長約12km,經過前廠村、硯瓦池村、石湖村、林灣村、龍湖村五個行政村,人口近1.2萬人,耕地近8000畝。基本上2至3年就受災一次,2016年受災人口約8000人,耕地受災近7000畝,衝毀堤5處約300m,橋涵2處。
舒城縣西南部地處大別山區,山洪災害時有發生,溪河洪水、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山洪災害嚴重威脅著山區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舒城縣鏡內主要河流有兩條:穿越縣內的杭埠河(流域面積1970km2)和繞縣界北的豐樂河(流域面積2197km2),並以其形成大小河流、溪溝810條,其中集水面積大於200km2的中小河流有8條,分別是掃帚河(淮河流域)、杭埠河、豐樂河、河棚河、龍潭河(杭埠河支流)、豐樂河、張母橋河、龍潭河(豐樂河支流)、朱槽溝河;流域面積大於20km2小於200km2的山洪溝29條。
山洪溝防洪治理範圍結合2016年大水暴露的薄弱環節分析確定,是位於山洪災害防治區,以溪溝洪水災害為主,直接威脅城鎮、集中居民點、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的,且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山洪溝,原則上一條山洪溝對應一個治理項目。根據《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項目建設指導意見》,實施防洪治理的山洪溝一般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①山洪災害頻發,影響嚴重;
②影響人口不少於2000人;
③影響範圍內一般有1個鄉鎮或2個以上行政村;
④流域面積一般介於20km2~200km2。
本次規劃山洪溝治理範圍原則上在安徽省防辦規劃的 159條山洪溝範圍內,並根據近期現狀實際情況,治理數量有所增加,總共規劃64條。具體詳見附表5。
1、霍山縣
規劃治理石家河、宋家河、柳林河、戴家河等20條山洪溝。
2、金寨縣
規劃治理團山河、蕎麥河、蓮花河、三灣河、九樹河等23條山洪溝。
3、裕安區
規劃治理龍門河、毛岔河、冷水衝河、靠山渠、沙家灣河等5條山洪溝。
4、舒城縣
規劃治理曉天河、查灣河、雙河、黃河、天倉河等14條山洪溝。
5、金安區
規劃治理洪山河、華山河2條山洪溝。
本次規劃治理山洪溝共64條,治理長度435.78km,總投資約10.01億元。
參照《防洪標準》(GB50201-2014),按照保護對象的規模、重要性和防護要求,統籌考慮與下遊河道的關係以及災害造成的影響、經濟損失等因素合理確定,防洪標準一般採用10年一遇,對災害損失大、影響嚴重的重點防護河段,可適當提高治理標準。
根據各地區山洪溝河道、洪水特點,按照「護、通、導」的原則合理制定治理方案和工程布置。「護」是指加固或修建護岸、堤防等,保護城鎮、集中居民點、重要基礎設施。「通」是指在重點河段以及對城鎮河段有影響的河道出口,清淤疏浚,暢通山洪出路。「導」是指利用截洪溝、排洪渠等設施,導排洪水,減少地面徑流危害。
山洪溝防洪治理以岸坡防護為重點,在山區河道沿岸的城鎮、人口密集的居民點以及重要基礎設施的沿岸局部重點河段開展工程治理,著重解決沿河村鎮的防衝問題。根據山洪溝所在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植被情況,因地制宜,以河道疏浚、護坡護岸工程、防衝攔砂設施工程為主,輔以其它有關設施。主要措施:新建堤防、護岸,維修加固水毀堤防、護岸。山洪溝治理規劃分縣統計見表6.3-1。
表6.3-1 山洪溝治理規劃分縣統計
序號 | 行政區劃 | 規劃治理條數 (條) | 規劃治理長度 (km) |
1 | 霍山縣 | 20 | 102.22 |
2 | 金寨縣 | 23 | 96.37 |
3 | 裕安區 | 5 | 53.99 |
4 | 舒城縣 | 14 | 157.3 |
5 | 金安區 | 2 | 25.9 |
合計 | 64 | 435.78 |
我市河流眾多,河網密布,是一個水災多發的地級市。汛期淮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淠河、史河,長江流域的杭埠河、豐樂河洪水位較高,對支流、湖泊的排水有明顯的頂託作用。
省、市二級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全市易澇區的排澇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採取高截崗、疏溝排水、圈圩建站、出口建閘等多種措施,對易澇地區進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治理。2008年起實施了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沿河沿湖圩區也陸續興建了許多排澇泵站。同時六安市境內的窪地治理也被作為治淮19項骨幹工程之一。經過多年的治理,已初步形成了以肯幹排水河道、分洪河道、排水乾溝、圩堤、排澇泵站等為主體的排澇體系,防洪除澇能力得到提高,改善了排澇條件,取得了明顯成效。
六安市易澇區面積1106.84km2,分布範圍廣,治理任務艱巨。2016年大水再次暴露出我市重點易澇區排澇能力不足、應急防汛搶險專業隊伍建設滯後等問題。針對全市易澇區工程現狀、歷年受災情況,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的原則,本次規劃重點是實施全市農村易澇地區排澇泵站建設、全市防洪排澇任務較重的城區排澇泵站建設和應急排澇能力建設。
農村地區排澇標準採用5~10年一遇;城鎮排澇標準:六安市中心城區30年一遇,一般城區20年一遇,金寨、葉集和霍山等縣(區)城區採用20年一遇。
六安市排澇工程主要分布在淮河幹流、淠河、史河、汲河、豐樂河河沿岸低洼地區及圩區。淠河窪地有隱賢圩、民生圩、青山大圩、順新圩、六安市城南窪地、分路口圩等;豐樂河沿岸窪地包括錢大山窪地、謝河窪地、聯盟窪地、蘆柴堰窪地、朱槽溝窪地。史河窪地包括金寨新城區窪地、葉集城區圩等。
本次規劃包括83座泵站(包括湖泊治理),新建泵站總裝機容量41698kW,改造泵站總裝機容量31055kW(改建後)。具體見附表6安市城鄉排澇設施建設項目表。
(一)城市排澇
1、六安市城區
目前建有大雁河泵站、平橋泵站,規劃在城南圩、分路口圩新建觀音溝泵站、東溝泵站兩座泵站。排澇標準30年一遇,設計流量81 m3/s,裝機8100kW,總投資1.5億元。
2、金寨縣新城區
金寨縣新城區現無排澇泵站,致使新城區梅家湖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嚴重不足,經常被淹。規劃新建排澇站位於現代產業園區園藝場,排澇標準20年一遇,設計流量16 m3/s,裝機1200kW,另外,規劃對排澇區內的溝渠進行整治、堤防進行加固、涵閘進行改造等,總投資8000萬元。
3、葉集城區
新建葉集城區窪地的五裡拐排澇站、葉集城區排澇站,總裝機4200kW,總投資6760萬元。
4、霍山縣城區
新建潛臺寺排澇站、小河口排澇站,總裝機3340kw,總投資6680萬元。
(二)農村排澇
1、裕安區
本次規劃範圍僅涉及裕安區部分農村低洼易澇地區及圩口。改建青山南站、新建香溝排澇站,總裝機360kW,估算總投資532萬元;新建楊家窪排澇站、安城排澇站、(單王)街東排澇站,總裝機6760kW,估算總投資8788萬元。
2、金安區
新建長江流域松墩、龍嘴、春光、河北等6座排澇站,總裝機2970kW,總投資14200萬元;新建淮河流域馬六圩澇區光榮、齊郢、王灣、新三源河4座排澇站,總裝機5900kW,總投資7670萬元。
3、霍邱縣
本次規劃範圍僅涉及霍邱易澇地區及圩口泵站共6座。其中新建淠左溝渠排澇站、東拐排澇站、候郢圩排澇站、何崗圩排澇站等4座泵站,總裝機4800kW,投資91300萬元。改造陳村排灌站、陳村西排澇站2座泵站,總投資12300萬元。
4、舒城縣
新建杭埠大圩、錢大山站、謝河站、蘆柴堰站、朱槽溝站等5座排澇站,總裝機3404kW,總投資6808萬元。改造1座聯盟站站,裝機390kW(改建後),投資560萬元。
5、城西湖澇區
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17座,設計流量66.8m3/s,裝機6650kW,估算總投資1.31億元。
6、城東湖澇區
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22座,設計流量78.7m3/s,裝機7480kW,估算投資1.47億元。
(一)規劃應急排澇能力分析
在無固定排澇泵站或固定排澇泵站受淹無法運行的重點保護區,利用應急排澇設備搶排澇水,以最大限度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為標準,參照沿江蕪湖、銅陵兩市2016年應急排澇實際需求為樣本,分析沿江、沿淮易澇地區應急排澇規模。
根據測算,銅陵市需應急排澇能力92.4m3/s,蕪湖市需應急排澇能力125.4m3/s。
從2016年情況看,洪水過後即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天氣,部分轉移安置群眾因長時間不能返回自家住房,情緒出現不穩,地方政府維穩壓力大,易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為了轉移安置群眾早日返回自家住房,堤防堵口並完成架設臨時排澇設備後,按一天排出是比較合適的。
六安市屬江淮丘陵區,應急排澇能力需求取銅陵市的60%,取55.4m3/s,規劃應急排澇能力取總需求的90%,取49.9m3/s,考慮到已有的應急排澇能力,擬購置應急排澇規模40 m3/s。
(二)需購置應急排澇設備的種類和數量
移動泵車和拖車式泵站自帶動力設備,無需另接電源。但對駕駛、操作技術、排澇現場進出道路、進水淹沒深度、排出的水放置何處等排澇現場條件有較高要求,適合城市道路下穿、小區地下車庫積水等內澇搶排作業,不適宜用於其他搶排,且維護運行費用昂貴。
移動泵組主要功能是對無固定泵站、固定泵站故障難以排除或被淹等而不能正常運行,對重點保護區受洪澇災害實施補救。雪撬式潛水泵便於安放,適用複雜地形應急排澇,應選擇適當購置。
因此,在設備種類選擇上,考慮城區和複雜地形條件下應急排澇,選用移動泵車、拖車式泵站和雪撬式潛水泵組。為便於今後維修養護,購置設備採用統一型號,其中移動泵車選用龍吸水3000和龍吸水1600,流量分別為0.83m3/s、0.4m3/s;移動泵站選用65kW拖車型離合式移動泵站,流量0.34m3/s;雪撬式潛水泵組選用65kW,流量0.34m3/s。需應急排澇設備115臺,其中移動泵車10臺,拖車式泵站和雪撬式潛水泵組105臺。
(三)投資匡算
根據市場詢價,吸水3000移動泵車單價為190元/輛,65kW拖車型離合式移動泵站和雪撬式潛水泵組單價均為15萬元/臺,設備倉庫改造單價為0.4萬元/m2。應急排澇能力建設總投資約為3935萬元。
泵站工程匡算總投資157180萬元,應急排澇能力建設投資約3935萬元,城鄉排澇設施建設合計16.11億元。
主要湖泊: 城西湖、城東湖。
城西湖是淮河中遊南岸的蓄洪區,承納上遊灃河來水,集水面積1686km2,設計蓄洪水位26.40m,蓄洪面積517km2,相應蓄洪量28.8億m3,蓄洪範圍內耕地40.7萬畝,人口17.84萬人。城西湖以沿崗河為界,分為沿崗河以北地區和沿崗河以南地區。沿崗河以北地區總面積279.6km3,其中常年蓄水區面積63km2;沿崗河以南灃河下遊正常蓄水位19.0m,蓄水區面積47.5km2,蓄水量3800萬m3。
城西湖自1950年被列為淮河蓄洪區以來,分別於1954、1968和1991年3次蓄洪,其中1954年和1968年為破堤蓄洪,最高蓄洪水位分別為27.82m和27.56m。此外,1975、1982、1983、2003年潤河集水位已超過城西湖的運用水位,但未啟用蓄洪。
(1)工程現狀
城西湖蓄洪區沿崗河以北區域地勢低洼,區內現有西湖、高臺、高塘、陳郢和曾臺5座排澇站。2003年大水後,淮河災後重建項目中重建陳郢站。2006年,對西湖站、高塘站、高臺站和曾臺站進行了更新改造。
2003年大水後,灃河、沿崗河先後實施了應急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目前灃河幹流河口集大橋至磚店大橋段堤防保護區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支流牛角河堤保護區防洪標準達10年一遇,沿崗河左堤軍臺至高臺段保護區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沿崗河右岸部分圩堤臨河側堤防防洪標準達10年一遇。
城西湖蓄洪區內現有圩口46處,均位於沿崗河以南區域。圩口現狀防洪標準5~20年一遇不等。
(2)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城西湖蓄洪水位以下人口多,湖窪地人口安全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
②沿崗河以北湖區蓄水後,退水路徑長、通道不暢,退水速度慢,影響汛後設施恢復和搶種。
③部分圩口圩堤堤身單薄,防洪風險大;現狀排澇能力不足,排澇標準較低。
針對城西湖蓄洪區存在的問題,綜合考慮蓄洪區內居民安全、蓄洪區運用及圩口防洪除澇等因素,完善防洪減災體系。總體布局是:新建王截流保莊圩和陳郢保莊圩,安置蓄洪區沿崗河以北低洼地人口10.82萬人;新建沿崗河以北退水閘,實現蓄洪後分區退水;對沿河(湖)圩口進行分類處理,進行堤防加固;建設排澇泵站,提高排澇標準。
防洪標準:保莊圩100年一遇(臨淮崗運用後城西湖蓄洪水位);一般圩口10~20年一遇。除澇標準:10年一遇。
(1)保莊圩建設
規劃新建王截流和陳郢保莊圩,防洪標準100年一遇,即設計水位採用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運用城西湖超蓄水位28.68m。
王截流保莊圩:新建王截流保莊圩位於城西湖進洪閘西側,保護面積3.8km2,安置人口2.14萬人,新築堤防5.81km。
陳郢保莊圩:新建陳郢保莊圩位於王截流鄉閘下村順城西湖蓄洪堤方向至西湖鄉陳嘴村,保護面積21km2,安置人口8.68萬人,新築堤防22.9km。
(2)退水閘建設
為加快城西湖蓄洪區蓄洪後沿崗河以北湖區退水速度,減少淹沒時間和洪澇災害損失,規劃新建陳湖咀退水閘,設計流量500m3/s。
(3)圩堤加固及圩口處理意見
規劃對城西湖蓄洪區內圩口進行分類處理,除已達規劃防洪標準的24處圩口外,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磚橋圩堤和臨灃南圩堤,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團結圩、菱角灣圩、蘭橋灣圩和天井湖圩等4處圩堤,加固圩堤總長48.57km;對保護面積小且礙洪嚴重的7處圩口退墾還湖,還湖面積7.9km2;其他9處圩口維持現狀。城西湖現狀圩口及處理意見詳見表8.2-1。
表8.2-1 城西湖現狀圩口情況及規劃處理意見表 | |||||||||
序 號 | 圩區名稱 | 所屬縣 | 圩內 面積(km2) | 耕 地 (萬畝) | 人口 (人) | 圩堤長度(km) | 圩堤形成年代 | 圩口 分類 | 處理意見 |
1 | 任圩 | 霍邱 | 0.74 | 0.10 | 642 | 0.61 | 1973 | Ⅱ | 防洪標準已達10年一遇 |
2 | 柳樹圩 | 霍邱 | 0.39 | 0.05 | 295 | 0.62 | 1973 | Ⅱ | |
3 | 廟崗圩 | 霍邱 | 0.79 | 0.11 | 520 | 0.31 |
| Ⅱ | |
4 | 順河圩 | 霍邱 | 0.79 | 0.11 | 472 | 2.05 | 1975 | Ⅱ | |
5 | 洋井圩 | 霍邱 | 0.42 | 0.06 | 1120 | 1.12 | 1975 | Ⅱ | |
6 | 東紅圩 | 霍邱 | 1.55 | 0.21 | 663 | 2.18 | 1986 | Ⅱ | |
7 | 周莊圩 | 霍邱 | 1.03 | 0.14 | 370 | 1.56 | 1975 | Ⅱ | |
8 | 流洲圩 | 霍邱 | 0.74 | 0.10 | 515 | 0.91 | 1973 | Ⅱ | |
9 | 南小圩 | 霍邱 | 0.49 | 0.07 | 414 | 1.48 | 1968 | Ⅱ | |
10 | 古堆圩 | 霍邱 | 0.92 | 0.12 | 686 | 1.59 |
| Ⅱ | |
11 | 西圩 | 霍邱 | 0.23 | 0.03 | 173 | 0.61 | 1968 | Ⅱ | |
12 | 和平圩 | 霍邱 | 1.62 | 0.22 | 1120 | 1.94 | 1975 | Ⅱ | |
13 | 永安圩 | 霍邱 | 1.25 | 0.16 | 810 | 2.52 | 1975 | Ⅰ | 防洪標準已達20年一遇 |
14 | 闞井圩 | 霍邱 | 0.89 | 0.11 | 220 | 0.85 | 1975 | Ⅰ | |
15 | 新井圩 | 霍邱 | 0.42 | 0.05 | 140 | 0.65 | 1975 | Ⅰ | |
16 | 大湖圩 | 霍邱 | 1.05 | 0.13 | 827 | 3.02 | 1975 | Ⅰ | |
17 | 少年圩 | 霍邱 | 2.65 | 0.37 | 1650 | 4.1 | 1968 | Ⅰ | |
18 | 國營圩 | 霍邱 | 1.34 | 0.19 | 829 | 2.26 | 1968 | Ⅰ | |
19 | 磚橋圩 | 霍邱 | 3.2 | 0.41 | 520 | 5.18 | 1966 | Ⅰ | 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20 | 臨灃南圩 | 霍邱 | 1.67 | 0.20 | 620 | 2.81 | 1966 | Ⅰ | |
21 | 臨灃中圩 | 霍邱 | 1.33 | 0.16 | 542 | 1.22 | 1966 | Ⅰ | 防洪標準已達20年一遇 |
22 | 臨灃北圩 | 霍邱 | 1.87 | 0.23 | 830 | 2.28 | 1966 | Ⅰ | |
23 | 臥龍圩 | 霍邱 | 3.15 | 0.45 | 1980 | 4.55 | 1966 | Ⅰ | |
24 | 磚店圩 | 霍邱 | 0.89 | 0.11 | 634 | 2.35 | 1975 | Ⅲ | 維持現狀 |
25 | 薛集圩 | 霍邱 | 1.74 | 0.20 | 1220 | 4.65 | 1986 | Ⅲ | 維持現狀 |
26 | 團結圩 | 霍邱 | 2.01 | 0.24 | 1710 | 4.1 | 1982 | Ⅱ | 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27 | 新袁圩 | 霍邱 | 3.02 | 0.34 | 2520 | 2.5 | 1973 | Ⅱ | 防洪標準已達10年一遇 |
28 | 大橋灣圩 | 霍邱 | 2.54 | 0.30 | 2150 | 6 | 1987 | Ⅲ | 維持現狀 |
29 | 菱角灣圩 | 霍邱 | 3.06 | 0.35 | 2690 | 7.74 | 1986 | Ⅱ | 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30 | 蘭橋灣圩 | 霍邱 | 12.32 | 1.00 | 7600 | 16.93 | 1975 | Ⅱ | |
31 | 天井湖圩 | 霍邱 | 7.21 | 0.70 | 5100 | 11.81 | 1982 | Ⅱ | |
32 | 灃河圩 | 霍邱 | 0.65 | 0.08 | 620 | 0.83 | 1973 | Ⅲ | 維持現狀 |
33 | 莫店圩 | 霍邱 | 6.1 | 0.81 | 3500 | 7.3 | 1966 | Ⅱ | 防洪標準已達10年一遇 |
34 | 臨淮圩 | 霍邱 | 6.56 | 0.60 | 3100 | 6.95 | 1966 | Ⅱ | |
35 | 菱角圩 | 霍邱 | 0.66 | 0.05 | 221 | 1.5 | 1968 | Ⅳ | 退墾還湖 |
36 | 青年圩 | 霍邱 | 0.40 | 0.05 |
| 1.6 |
| Ⅲ | 維持現狀 |
37 | 窯灣圩 | 霍邱 | 0.98 | 0.12 | 850 | 2.4 | 1968 | Ⅲ | 維持現狀 |
38 | 古城圩 | 霍邱 | 0.12 | 0.01 |
| 1.4 |
| Ⅲ | 維持現狀 |
39 | 張集圩 | 霍邱 | 1.318 | 0.07 | 520 | 1.82 | 1975 | Ⅳ | 退墾還湖 |
40 | 廟莊圩 | 霍邱 | 0.74 | 0.08 | 535 | 2.3 | 1975 | Ⅳ | 退墾還湖 |
41 | 潘臺圩 | 霍邱 | 0.47 | 0.06 | 380 | 1.42 | 1974 | Ⅳ | 退墾還湖 |
42 | 焦橋圩 | 霍邱 | 2.79 | 0.21 | 1400 | 4.25 | 1973 | Ⅳ | 維持現狀 |
43 | 坎山圩 | 霍邱 | 1.19 | 0.14 | 1050 | 3.74 | 1975 | Ⅳ | 退墾還湖 |
44 | 大橋圩 | 霍邱 | 1.73 | 0.21 | 1600 | 0.82 | 1975 | Ⅳ | 退墾還湖 |
45 | 樓灣圩 | 霍邱 | 1.8 | 0.22 | 1260 | 2.52 | 1975 | Ⅳ | 退墾還湖 |
46 | 郝家湖圩 | 霍邱 | 2.06 | 0.25 | 1840 | 5.6 | 1982 | Ⅲ | 維持現狀 |
合 計 |
| 88.89 | 9.97 | 56458 | 144.96 |
|
|
|
(4)排澇泵站建設
城西湖蓄洪區沿崗河以北,規劃按10年一遇新建軍臺站、王截流排澇站和龍窩河排澇站,設計流量32.1m3/s,裝機3330kW;擴建高塘站和高臺站,設計流量12.5m3/s,裝機1110kW。
沿崗河以南的臥龍圩、臨灃圩、團結圩、蘭橋灣圩、天井湖圩、焦橋圩、窯灣圩、永安圩、東紅圩、順河圩、古西圩等11處圩區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12座。新建排澇泵站1座,設計流量1.2m3/s,裝機120kW;重建排澇泵站9座,設計流量19.1m3/s,裝機1910kW;技改排澇站2座,設計流量1.9m3/s,裝機180kW。
(5)工程投資估算
①城西湖治理工程包括規劃新建王截流保莊圩和陳郢保莊圩,保護面積24.8km2,安置人口10.82萬人。按4.62萬元/人計算,移民遷建總投資約50.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按0.8萬元/人計算,基礎設施投資約8.656億元。
②新建陳湖咀退水閘,設計流量500m3/s。加固圩口圩堤6處,長48.57km;退墾還湖7處,還湖面積7.9km2;維持現狀9處。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17座,設計流量66.8m3/s,裝機6650kW。工程投資18.96億元,其中泵站工程投資1.31億元。
城西湖治理工程總投資68.96億元,其中泵站工程投資1.31億元。
城東湖是淮河幹流中遊南岸的蓄洪區,承納汲河來水,集水面積2170km2。城東湖蓄洪區設計蓄洪水位25.4m,相應蓄洪區面積380km2,蓄洪量15.3億m3,其中20.0m高程以下常年蓄水區面積140km2,庫容2.8億m3。蓄洪區內現有人口8.13萬人,耕地25.0萬畝,涉及霍邱縣及裕安區。
城西湖蓄洪區自建成以來,曾於1954、1956、1968、1975、1991和2003年共6年9次開閘運用。
(1)工程現狀
城東湖蓄洪工程由城東湖閘和攔湖壩組成。城東湖閘位於城東湖入淮口,設計進洪流量為1800m3/s。城東湖攔湖壩,長5.41km,現狀堤頂高程27.9m。
2003年大水後,城東湖蓄洪區實施了移民遷建工程,區內人口採取新建保莊圩和外遷後靠方式安置,共新建保莊圩7處,其中霍邱縣3座,分別是新湖、龍騰、胡姚保莊圩;裕安區4座,分別是固鎮、佛庵、彭橋、陳圩保莊圩;總保護面積71.44km2。城東湖蓄洪區保莊圩情況詳見表8.3-1。
表8.3-1 城東湖保莊圩基本情況統計表
保莊圩 名稱 | 所屬縣(區) | 保護面積 (km2) | 保護人口 (人) | 堤防長度 (km) | 堤頂高程 (m) |
新湖 | 霍邱 | 39.31 | 20146 | 19.55 | 26.9 |
龍騰 | 10.36 | 5218 | 8.2 | 26.9 | |
胡姚 | 17.77 | 11366 | 22.96 | 26.9 | |
小計 | 67.44 | 36730 | 50.71 |
| |
固鎮 | 裕安 | 2.5 | 13253 | 6.34 | 28.49 |
佛庵 | 0.34 | 3173 | 2.49 | 28.49 | |
彭橋 | 0.52 | 4025 | 2.76 | 28.49 | |
陳圩 | 0.64 | 3925 | 3.55 | 28.67 | |
小計 | 4.0 | 24376 | 15.14 |
| |
合 計 | 71.44 | 61106 | 65.85 |
|
城東湖蓄洪區現有圩口66處,保護面積137.8km2。2013年,在中小河流治理項目中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周槐臺圩周臺大橋~周槐臺排澇閘段堤防3.43km,中華圩張臺~中心糧站段堤防7.05km;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固鎮北圩6.06km。
(2)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部分圩口圩堤防洪標準偏低,防洪安保能力弱;汲河和湖區周邊圩口侵佔河道、湖面,對行洪蓄洪影響較大。
②圩口現有部分排澇站建設年代久遠,除澇標準低,且受城東湖蓄洪影響,損毀嚴重。
城東湖的防洪治理,統籌考慮防洪、除澇及蓄洪的關係,採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完善防洪減災體系。總體布局是:對沿湖、沿河圩堤按保護面積、人口及所處位置對洩洪的影響進行分類,確定防洪除澇標準,進行堤防加固和泵站建設。
防洪標準:重要圩口20年一遇,一般圩口10年一遇。
除澇標準:10年一遇。
(1)圩堤加固及圩口處理意見
規劃對城東湖蓄洪區圩口進行分類處理,除已達規劃防洪標準的固鎮北圩、中華圩和周槐臺圩外,對圩口面積較大的重要圩口按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共加固圩口16處,加固堤防長112.78km;對侵佔汲河河道和城西湖湖區的小面積圩口,進行退墾還湖(河),共退墾圩口34處,還湖(河)面積18.31km2;其他13處圩口,維持現狀。其中圩堤加固已列入汲河中小河流治理內容。城東湖圩口現狀情況及規劃處理意見見表8.3-2。
表8.3-2 城東湖圩口現狀情況及規劃處理意見表 | |||||||||
序號 | 圩口名稱 | 所屬縣 | 圩內面積(km2) | 耕 地 (萬畝) | 人口 (人) | 圩堤長度(km) | 圩堤形成年代 | 圩口 分類 | 處理意見 |
1 | 固鎮南圩 | 裕安 | 4.55 | 0.30 |
| 6.43 | 1964 | Ⅰ | 加固 |
2 | 固鎮北圩 | 裕安 | 9.75 | 1.17 | 8200 | 9.37 | 1964 | Ⅰ | 已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3 | 錢集圩 | 裕安 | 14.25 | 1.43 |
| 12.8 | 1964 | Ⅰ | 加固 |
4 | 佛庵圩 | 裕安 | 6.11 | 0.60 |
| 15.9 | 1964 | Ⅰ | 加固 |
5 | 中華圩 | 霍邱 | 6.64 | 0.92 | 3200 | 8.5 | 1967 | Ⅱ | 已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6 | 周槐臺圩 | 霍邱 | 9.11 | 1.05 | 11200 | 11.2 | 1954 | Ⅱ | 已按10年一遇防洪標準加固 |
7 | 梓樹圩 | 霍邱 | 3.31 | 0.42 |
| 4.4 | 1974 | Ⅱ | 加固 |
8 | 魯店圩 | 霍邱 | 1.57 | 0.20 | 60 | 4.3 | 1974 | Ⅱ | 加固 |
9 | 社崗圩 | 霍邱 | 2.80 | 0.36 | 84 | 5.1 | 1974 | Ⅱ | 加固 |
10 | 元覺圩 | 霍邱 | 6.78 | 0.86 | 250 | 7.9 | 1974 | Ⅱ | 加固 |
11 | 巴崗圩 | 霍邱 | 1.97 | 0.25 |
| 4.0 | 1970 | Ⅱ | 加固 |
12 | 姚前樓圩 | 霍邱 | 9.80 | 1.25 | 2060 | 14.9 | 1974 | Ⅱ | 加固 |
13 | 黃店圩 | 霍邱 | 2.03 | 0.26 | 36 | 4.2 | 1974 | Ⅱ | 加固 |
14 | 香塘圩 | 霍邱 | 2.24 | 0.29 |
| 4.9 | 1964 | Ⅱ | 加固 |
15 | 南大灣圩 | 霍邱 | 5.70 | 0.73 |
| 5.3 | 1954 | Ⅱ | 加固 |
16 | 麥茬湖圩 | 霍邱 | 2.56 | 0.33 |
| 5.7 | 1958 | Ⅱ | 加固 |
17 | 王家湖圩 | 霍邱 | 2.50 | 0.32 |
| 3.9 | 1958 | Ⅱ | 加固 |
18 | 胡郢圩 | 霍邱 | 3.21 | 0.41 |
| 8.4 | 1980 | Ⅱ | 加固 |
19 | 窯崗圩 | 霍邱 | 3.12 | 0.40 |
| 4.7 | 1965 | Ⅱ | 加固 |
20 | 黃衝圩 | 霍邱 | 7.32 | 0.93 | 2783 | 8.2 | 1967 | Ⅲ | 維持現狀 |
21 | 孟集圩 | 霍邱 | 3.09 | 0.39 | 14 | 6.4 | 1974 | Ⅲ | 維持現狀 |
22 | 大成圩 | 霍邱 | 8.65 | 1.10 | 31 | 8.7 | 1997 | Ⅲ | 維持現狀 |
23 | 看湖圩 | 霍邱 | 0.18 | 0.02 |
| 2.0 | 1965 | Ⅳ | 退墾還湖 |
24 | 高莊圩 | 霍邱 | 0.32 | 0.04 |
| 1.5 | 1990 | Ⅳ | 退墾還湖 |
25 | 李橋圩 | 霍邱 | 0.08 | 0.01 |
| 0.5 | 1965 | Ⅳ | 退墾還湖 |
26 | 曹墩外圩 | 霍邱 | 0.19 | 0.03 |
| 1.4 | 1988 | Ⅳ | 退墾還湖 |
27 | 廟莊外圩 | 霍邱 | 0.22 | 0.03 |
| 0.7 | 1976 | Ⅳ | 退墾還湖 |
28 | 曹墩新圩 | 霍邱 | 0.28 | 0.04 |
| 1.1 | 1968 | Ⅳ | 退墾還湖 |
29 | 廟莊圩 | 霍邱 | 0.19 | 0.02 |
| 0.9 | 1976 | Ⅳ | 退墾還湖 |
30 | 閔橋圩 | 霍邱 | 1.05 | 0.02 |
| 2.0 | 1985 | Ⅳ | 退墾還湖 |
31 | 九井圩 | 霍邱 | 0.17 | 0.02 |
| 1.2 | 2000 | Ⅳ | 退墾還湖 |
32 | 龍井圩 | 霍邱 | 2.10 | 0.03 |
| 4.7 | 1995 | Ⅳ | 退墾還湖 |
33 | 馬林圩 | 霍邱 | 0.12 | 0.02 |
| 1.0 | 1965 | Ⅳ | 退墾還湖 |
34 | 大廟北圩 | 霍邱 | 0.13 | 0.02 |
| 1.3 | 1965 | Ⅳ | 退墾還湖 |
35 | 官莊圩 | 霍邱 | 0.28 | 0.00 |
| 2.2 | 1976 | Ⅳ | 退墾還湖 |
36 | 馬塘湖圩 | 霍邱 | 0.59 | 0.08 |
| 1.6 | 1958 | Ⅲ | 維持現狀 |
37 | 北園圩 | 霍邱 | 0.17 | 0.02 |
| 1.7 | 1964 | Ⅳ | 退墾還湖 |
38 | 大灣島圩 | 霍邱 | 0.07 | 0.01 |
| 1.0 | 1995 | Ⅳ | 退墾還湖 |
39 | 石家灣圩 | 霍邱 | 0.12 | 0.02 |
| 1.3 | 1970 | Ⅳ | 退墾還湖 |
40 | 新莊圩 | 霍邱 | 0.08 | 0.01 |
| 1.1 | 1970 | Ⅳ | 退墾還湖 |
41 | 姚新圩 | 霍邱 | 0.08 | 0.01 |
| 1.1 | 1963 | Ⅳ | 退墾還湖 |
42 | 南園圩 | 霍邱 | 0.23 | 0.03 |
| 2.0 | 1973 | Ⅳ | 退墾還湖 |
43 | 唐店圩 | 霍邱 | 0.15 | 0.01 |
| 1.5 | 1965 | Ⅳ | 退墾還湖 |
44 | 雷家湖圩 | 霍邱 | 0.60 | 0.08 |
| 3.0 | 1964 | Ⅳ | 退墾還河 |
45 | 老集外圩 | 霍邱 | 0.19 | 0.03 |
| 1.8 | 1964 | Ⅳ | 退墾還湖 |
46 | 廟灣圩 | 霍邱 | 0.19 | 0.03 |
| 1.7 | 1964 | Ⅳ | 退墾還湖 |
47 | 上臺圩 | 霍邱 | 0.14 | 0.02 |
| 1.1 | 1950 | Ⅲ | 維持現狀 |
48 | 堰壩圩 | 霍邱 | 0.11 | 0.02 |
| 0.4 | 1965 | Ⅲ | 維持現狀 |
49 | 黃衝外圩 | 霍邱 | 4.84 | 0.22 |
| 6.7 | 1974 | Ⅳ | 退墾還湖 |
50 | 橋口圩 | 霍邱 | 0.69 | 0.08 |
| 2.3 | 1974 | Ⅲ | 維持現狀 |
51 | 後郢圩 | 霍邱 | 0.17 | 0.02 |
| 1.2 | 1975 | Ⅲ | 維持現狀 |
52 | 趙小圩 | 霍邱 | 0.11 | 0.01 |
| 0.7 | 1970 | Ⅲ | 維持現狀 |
53 | 北樓圩 | 霍邱 | 0.10 | 0.01 |
| 4.5 | 1974 | Ⅲ | 維持現狀 |
54 | 夏倉房圩 | 霍邱 | 0.21 | 0.03 |
| 3.0 | 1974 | Ⅲ | 維持現狀 |
55 | 孫橋圩 | 霍邱 | 0.25 | 0.03 | 36 | 1.8 | 1974 | Ⅲ | 維持現狀 |
56 | 光明圩 | 霍邱 | 0.08 | 0.01 |
| 3.0 | 1954 | Ⅲ | 維持現狀 |
57 | 三八擔圩 | 霍邱 | 0.25 | 0.03 |
| 1.7 | 1954 | Ⅳ | 退墾還河 |
58 | 順水圩 | 霍邱 | 0.34 | 0.03 |
| 2.1 | 1954 | Ⅳ | 退墾還河 |
59 | 許臺圩 | 霍邱 | 0.59 | 0.06 |
| 3.5 | 1954 | Ⅳ | 退墾還河 |
60 | 萬家套圩 | 霍邱 | 1.50 | 0.09 | 198 | 4.0 | 1954 | Ⅳ | 退墾還河 |
61 | 後樓圩 | 霍邱 | 0.11 | 0.01 |
| 4.0 | 1956 | Ⅳ | 退墾還河 |
62 | 孤河灣圩 | 霍邱 | 0.77 | 0.08 |
| 1.8 | 1956 | Ⅳ | 退墾還河 |
63 | 韓家湖圩 | 霍邱 | 0.05 |
|
| 0.85 | 1996 | Ⅳ | 退墾還河 |
64 | 三流新圩 | 霍邱 | 2.05 |
|
| 3.8 | 1977 | Ⅳ | 退墾還湖 |
65 | 三流滲水圩 | 霍邱 | 0.22 |
|
| 1.75 | 1965 | Ⅳ | 退墾還河 |
66 | 松墩圩 | 霍邱 | 0.40 | 0.05 |
| 1.2 |
| Ⅳ | 退墾還河 |
合 計 |
| 137.8 | 15.4 | 28152 | 252.7 |
|
|
|
(2)圩口排澇泵站建設
規劃按10年一遇對固鎮圩、錢集圩、周槐臺大圩、元覺圩、佛庵圩、小河口圩、王家湖圩、麥茬湖圩、胡郢圩、南大灣圩、香塘圩、中華圩、巴崗圩、姚前樓圩、社崗圩、魯店圩、梓樹圩等17處圩口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22座。其中新建排澇泵站2座,設計流量3.6m3/s,裝機360kW;重建排澇泵站19座,設計流量72.4m3/s,裝機6860kW;更新改造排澇站1座,設計流量2.7m3/s,裝機260kW。
城東湖治理工程包括加固圩口16處,加固堤防長112.78km;退墾還湖(河)圩口34處;其他圩口維持現狀。新建、重建、技改排澇泵站22座,設計流量78.7m3/s,裝機7480kW。工程總投資11.56億元,其中泵站工程投資1.47億元。
六安市現有小型水庫1327座,其中小(1)型75座、小(2)型1252座。
按已上報水利部的《安徽省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 2016~2019 年)》的426座小型水庫全部納入本規劃,另外再加上新出險的舒城縣17座,葉集區19座,合計462座。其中:金安區150座、裕安區88座、葉集區49座、霍山縣38座、金寨縣21座、霍邱縣48座、舒城縣68座。具體詳見附表9。
1、金安區
金安區現有小水庫268座,本次把金安區在冊未治理的小型病險水庫(含2013年新增)150座全部納入規劃。
2、裕安區
裕安區現有小水庫252座,自2007年以來已完成除險加固164座。未除險加固的水庫,在2016年汛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結合2016年防洪搶險情況,為解決小型水庫防洪安全問題,規劃裕安區2016~2019年需開展除險加固的小型水庫88座。按先急後緩的原則時序安排,計劃2016年安排8座,2017年安排27座,2018年安排25座,2019年安排28座。
3、葉集區
葉集區現有小水庫61座,本次規劃包括在冊未治理的小型病險水庫30座,加上新出險的小型水庫19座,總共規劃49座。
4、霍山縣
霍山縣現有小水庫77座,本次規劃對38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共涉及13個鄉鎮及一個經濟開發區。
5、金寨縣
金寨縣現有小水庫106座。金寨縣小水庫多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存在問題是建設標準低,壩體單薄滲漏、溢洪道過水不足、放水涵為汙工結構。本次規劃對在冊的21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加固。
霍邱縣現有小水庫415座,本次規劃對在冊未治理的48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舒城縣現有小水庫148座,規劃2017~2019年度實施的51座小水庫除險加固和2020年後實施17座新出險的小水庫除險加固,總共規劃68座。
估算總投資8.64億元。
進一步完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病險水庫預警系統建設,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水雨情自動測報及預警系統建設。
針對我市基層防汛抗洪搶險救災能力不足的問題,按照預案到鄉、預警到村、責任到人的機制,堅持「全面覆蓋、重點突出、資源共享、突出實效、合理配置、突出實用」的原則,綜合考慮我市防洪預報預警體系現狀,以縣為單元,按照已納入和未納入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縣區,分別建設和完善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全面開展基層防汛責任人培訓和防汛搶險救生設備配備等。規劃建設範圍為7個縣(區),涉及131個鄉鎮、1925個行政村(詳見表10.1.1-1)。
表10.1.1-1 六安市需建設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統計表
序號 | 縣 | 鄉鎮 | 行政村 |
| 已實施山洪防治區 | ||
1 | 霍山縣 | 16 | 144 |
2 | 金寨縣 | 23 | 231 |
3 | 裕安區 | 19 | 306 |
4 | 舒城縣 | 21 | 426 |
合計 |
| 79 | 1107 |
| 未實施山洪防治區 | ||
1 | 金安區 | 17 | 328 |
2 | 霍邱縣 | 32 | 441 |
3 | 葉集區 | 3 | 49 |
合計 |
| 52 | 818 |
(1)對未納入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縣區,擬適量建設自動雨量、水位監測站點以及視頻站和圖片站,構建由計算機網絡系統、資料庫系統、軟體應用系統、環境保障系統等組成的縣鄉兩級監測預警指揮平臺、縣鄉兩級視頻會議系統,鄉鎮通過配置SSL VPN訪問縣級指揮平臺,鄉鎮村配置預警設施和搶險救生器材;完善責任體系和預案體系,開展宣傳、培訓、演練等。
(2)對已納入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縣區(具體見表表10.1.1-2),規劃建設和補充完善鄉級防洪預案預報預警體系和指揮平臺建設,適量增加雨量(自動、人工)、水位監測站點以及視頻站和圖片站,增加和完善縣到鄉鎮會議視頻和網絡系統,進一步開展宣傳、培訓、演練等。
表10.1.1-2 六安市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縣區
覆蓋全部鄉鎮的縣區 | |||||||
序號 | 縣名 | 全部 | 已覆蓋 | 待覆蓋 | |||
鄉鎮 | 行政村 | 鄉鎮 | 行政村 | 鄉鎮 | 行政村 | ||
1 | 金寨縣 | 23 | 231 | 23 | 108 |
| 123 |
2 | 霍山縣 | 16 | 144 | 16 | 98 |
| 46 |
合計 | 39 | 375 | 39 | 206 |
| 169 | |
覆蓋部分鄉鎮的縣區 | |||||||
序號 | 縣名 | 全部 | 已覆蓋 | 待覆蓋 | |||
鄉鎮 | 行政村 | 鄉鎮 | 行政村 | 鄉鎮 | 行政村 | ||
1 | 裕安區 | 19 | 306 | 6 | 46 | 13 | 260 |
2 | 舒城縣 | 21 | 426 | 20 | 340 | 1 | 86 |
合計 | 40 | 732 | 26 | 386 | 14 | 346 |
六安市現有小型水庫1327座,其中小(1)型75座、小(2)型1252座。我市小型水庫點多面廣量大,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建設滯後,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本次規劃預警的內容為水庫降雨、水庫水位、水庫險情等,預警範圍為水庫洩洪或潰壩下遊影響區內的鎮村。方案建設擬對水庫洩洪或潰壩影響下遊村莊及居住人員安全的小水庫,原則上建設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全市共需建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147處,其中:裕安區16座、舒城縣3座、霍山縣80座、金寨縣25座、金安區12座、霍邱縣9座、葉集區2座。具體詳見表10.1.2。
表10.1.2 六安市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表 | |||
序號 | 水庫名稱 | 所在縣(區) | 庫容(萬m3) |
1 | 寨窪水庫 | 裕安區 | 29 |
2 | 扒網窪水庫 | 裕安區 | 22 |
3 | 泉水水庫 | 裕安區 | 31 |
4 | 張衝水庫 | 裕安區 | 21 |
5 | 刀杆衝水庫 | 裕安區 | 30 |
6 | 餘衝水庫 | 裕安區 | 67 |
7 | 賴子衝水庫 | 裕安區 | 28 |
8 | 安衝水庫 | 裕安區 | 30 |
9 | 新華水庫 | 裕安區 | 13 |
10 | 高大塘水庫 | 裕安區 | 25 |
11 | 衛莊水庫 | 裕安區 | 33 |
12 | 張大堰壩水庫 | 裕安區 | 16 |
13 | 松果水庫 | 裕安區 | 14 |
14 | 小嶺水庫 | 裕安區 | 12 |
15 | 佛庵水庫 | 裕安區 | 25 |
16 | 青峰水庫 | 裕安區 | 11 |
17 | 關西水庫 | 舒城縣 | 20 |
18 | 團元水庫 | 舒城縣 | 24 |
19 | 小麥嶺水庫 | 舒城縣 | 12 |
20 | 鄭家灣水庫 | 霍山縣 | 755 |
21 | 爬爬巖水庫 | 霍山縣 | 733 |
22 | 高板巖水庫 | 霍山縣 | 115 |
23 | 爛泥坳水庫 | 霍山縣 | 358 |
24 | 高河水庫 | 霍山縣 | 267 |
25 | 千工堰水庫 | 霍山縣 | 222 |
26 | 水口水庫 | 霍山縣 | 104 |
27 | 金家灣水庫 | 霍山縣 | 20 |
28 | 團結水庫 | 霍山縣 | 22 |
29 | 銅鑼寨水庫 | 霍山縣 | 12 |
30 | 牛角衝水庫 | 霍山縣 | 18 |
31 | 彭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21 |
32 | 吳大衝水庫 | 霍山縣 | 23 |
33 | 漫水河水庫 | 霍山縣 | 96 |
34 | 大王嶺水庫 | 霍山縣 | 24 |
35 | 汪家鋪水庫 | 霍山縣 | 20 |
36 | 白雲水庫 | 霍山縣 | 22 |
37 | 胡衝水庫 | 霍山縣 | 14 |
38 | 陸衝水庫 | 霍山縣 | 24 |
39 | 馬巖水庫 | 霍山縣 | 11 |
40 | 潘衝水庫 | 霍山縣 | 10 |
41 | 燕窩衝水庫 | 霍山縣 | 24 |
42 | 小河灣水庫 | 霍山縣 | 10 |
43 | 馬下水庫 | 霍山縣 | 13 |
44 | 九裡河水庫 | 霍山縣 | 56 |
45 | 黑羊衝水庫 | 霍山縣 | 26 |
46 | 楊木畈水庫 | 霍山縣 | 21 |
47 | 八良衝水庫 | 霍山縣 | 24 |
48 | 詹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10 |
49 | 大蘭衝水庫 | 霍山縣 | 23 |
50 | 四平灘水庫 | 霍山縣 | 21 |
51 | 耿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11 |
52 | 南河水庫 | 霍山縣 | 42 |
53 | 團山嶺水庫 | 霍山縣 | 21 |
54 | 七二嶺水庫 | 霍山縣 | 10 |
55 | 向陽水庫 | 霍山縣 | 21 |
56 | 河口水庫 | 霍山縣 | 36 |
57 | 烏龍頂水庫 | 霍山縣 | 20 |
58 | 長嶺水庫 | 霍山縣 | 22 |
59 | 龍鳳山水庫 | 霍山縣 | 18 |
60 | 趙家灣水庫 | 霍山縣 | 21 |
61 | 大灣水庫 | 霍山縣 | 20 |
62 | 風景水庫 | 霍山縣 | 82 |
63 | 堆谷山水庫 | 霍山縣 | 13 |
64 | 赴宴衝水庫 | 霍山縣 | 10 |
65 | 長灣水庫 | 霍山縣 | 21 |
66 | 梅子灣水庫 | 霍山縣 | 11 |
67 | 三河水庫 | 霍山縣 | 62 |
68 | 十石種水庫 | 霍山縣 | 13 |
69 | 衛星水庫 | 霍山縣 | 13 |
70 | 塘兒灣水庫 | 霍山縣 | 42 |
71 | 鄔家灣水庫 | 霍山縣 | 25 |
72 | 上東河水庫 | 霍山縣 | 13 |
73 | 紅旗水庫 | 霍山縣 | 14 |
74 | 土門水庫 | 霍山縣 | 11 |
75 | 水口寺水庫 | 霍山縣 | 83 |
76 | 高廟衝水庫 | 霍山縣 | 11 |
77 | 孤家窪水庫 | 霍山縣 | 22 |
78 | 付大衝水庫 | 霍山縣 | 13 |
79 | 毛竹園水庫 | 霍山縣 | 21 |
80 | 夏家窪水庫 | 霍山縣 | 12 |
81 | 張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22 |
82 | 廟灣水庫 | 霍山縣 | 22 |
83 | 大嶺水庫 | 霍山縣 | 26 |
84 | 馬口坳水庫 | 霍山縣 | 16 |
85 | 四顧衝水庫 | 霍山縣 | 29 |
86 | 斷山堰水庫 | 霍山縣 | 10 |
87 | 觀音巖水庫 | 霍山縣 | 16 |
88 | 仙人腳水庫 | 霍山縣 | 71 |
89 | 雙河口水庫 | 霍山縣 | 75 |
90 | 邵家灣水庫 | 霍山縣 | 29 |
91 | 曹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13 |
92 | 十八尖水庫 | 霍山縣 | 16 |
93 | 雙河埂水庫 | 霍山縣 | 24 |
94 | 滑石河水庫 | 霍山縣 | 25 |
95 | 東石門水庫 | 霍山縣 | 47 |
96 | 前進水庫 | 霍山縣 | 19 |
97 | 新路溝水庫 | 霍山縣 | 13 |
98 | 宴家衝水庫 | 霍山縣 | 15 |
99 | 連三塘水庫 | 霍山縣 | 12 |
100 | 河口水庫 | 金寨縣 | 268 |
101 | 蓮花河水庫 | 金寨縣 | 300 |
102 | 黑龍潭水庫 | 金寨縣 | 280 |
103 | 姜河電站 | 金寨縣 | 350 |
104 | 三龍井水庫 | 金寨縣 | 100 |
105 | 西莊水庫 | 金寨縣 | 300 |
106 | 關門口水庫 | 金寨縣 | 120 |
107 | 王灣水庫 | 金寨縣 | 480 |
108 | 團山三站水庫 | 金寨縣 | 719 |
109 | 麒麟河水庫 | 金寨縣 | 31 |
110 | 毛河水庫 | 金寨縣 | 68 |
111 | 龍門水庫 | 金寨縣 | 32 |
112 | 其龍水庫 | 金寨縣 | 24 |
113 | 王畈水庫 | 金寨縣 | 58 |
114 | 金雞籠水庫 | 金寨縣 | 17 |
115 | 長江河水庫 | 金寨縣 | 23 |
116 | 高粱岔水庫 | 金寨縣 | 10 |
117 | 小黃山水庫 | 金寨縣 | 65 |
118 | 河坪水庫 | 金寨縣 | 20 |
119 | 黃谷灘水庫 | 金寨縣 | 19 |
120 | 界嶺水庫 | 金寨縣 | 82 |
121 | 牛山河一站水庫 | 金寨縣 | 30 |
122 | 陡嶺河二站水庫 | 金寨縣 | 15 |
123 | 陡嶺河三站水庫 | 金寨縣 | 45 |
124 | 黃莊水庫 | 金寨縣 | 30 |
125 | 夾口灣水庫 | 金安區 | 36 |
126 | 龍井河水庫 | 金安區 | 24 |
127 | 上堰水庫 | 金安區 | 34 |
128 | 洪山水庫 | 金安區 | 38 |
129 | 二擔衝水庫 | 金安區 | 14 |
130 | 馬大塘水庫 | 金安區 | 16 |
131 | 銀馬水庫 | 金安區 | 12 |
132 | 趙飛塘水庫 | 金安區 | 14 |
133 | 張家灣水庫 | 金安區 | 10 |
134 | 打鼓石水庫 | 金安區 | 11 |
135 | 董大塘水庫 | 金安區 | 11 |
136 | 王家灣水庫 | 金安區 | 14 |
137 | 紅升壩水庫 | 霍邱縣 | 36 |
138 | 劉大堰水庫 | 霍邱縣 | 91 |
139 | 老莊水庫 | 霍邱縣 | 16 |
140 | 關塘水庫 | 霍邱縣 | 14 |
141 | 老龍頭水庫 | 霍邱縣 | 17 |
142 | 中河水庫 | 霍邱縣 | 30 |
143 | 安郢水庫 | 霍邱縣 | 32 |
144 | 林校水庫 | 霍邱縣 | 38 |
145 | 四裡水庫 | 霍邱縣 | 54 |
146 | 大竹園水庫 | 葉集區 | 22 |
147 | 洪衝水庫 | 葉集區 | 17 |
(1)縣鄉防洪預案預報預警體系和指揮平臺建設項目。未納入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範圍的縣(區)級監測預警指揮平臺200萬元/縣、縣至鄉鎮的視頻會商系統6萬元/鎮、自動水位站10萬元/個、視頻站8萬元/個、圖片站5萬元/個、村級預案編制0.5萬元/村、鄉鎮級預案編制3萬元/鎮、縣級預案編制5萬元/縣、宣傳20萬元/縣、演練30萬元/縣、人工預警設備0.2萬元/鎮或村;納入山洪災害防治項目範圍的縣(區)級監測預警指揮平臺50萬元/縣、縣至鄉鎮的視頻會商系統6萬元/鎮、自動水位站10萬元/個、視頻站8萬元/個、圖片站5萬元/個、自動雨量站升級改造1.5萬元/ 個、自動水位站升級改造8萬元/個、村級預案編制0.5萬元/村、鄉鎮級預案編制3萬元/鎮、鄉鎮級預案編制完善2萬元/鎮、縣級預案編制完善2.5萬元/縣、宣傳20萬元/縣、演練30萬元/縣、人工預警設備0.2萬元/鎮或村。匡算總投資8775萬元。
(2)農村防汛責任人培訓。縣級、鄉鎮級、村級防汛責任人培訓按300元/人次計列,匡算總投資220萬元。
(3)防汛搶險救生器材一。防汛任務較重的縣區按9.1萬元/縣,防汛任務一般的縣區按4.8萬元/縣,鄉鎮級按3.8萬元/鎮,村級按0.5萬元/村計列,匡算總投資1524萬元。
初步匡算,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尚需總投資10519萬元。
根據我市近年水雨情測報系統實施情況,水雨情自動測報系統平均5.4萬元/套(水庫無排架15.4萬元/套),水雨情簡易觀測設施0.2萬元/套;預警預報終端1.8萬元/套(含人工預警預報設備)。經匡算,我市147座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建設總投資約1090萬元。
加強洪水風險管理,規劃對山區河流沿河低洼地帶、河岸兩側地質災害高發區等洪澇高風險區,劃定高風險區範圍,控制人口遷入,對現有人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逐步實施搬遷。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是洪水的通道、水資源的載體、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地積極採取措施,著力加強河湖管理,促進了河湖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生態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一些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忽視河湖保護,違法圍墾湖泊、擠佔河道、蠶食水域、濫採河砂等問題突出,嚴重威脅著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河湖管理涉及水域、岸線、採砂、排汙口設置、涉河建設項目等方面,是水利社會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確保河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工作,是當前水利工作的一項硬任務。加強河湖管理,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是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水利工程由各縣水利局牽頭,財政局配合,組成一個領導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工程組、財務組。負責全縣水利工程申報、組織實施、項目驗收等事項。二是規範建設程序。水利工程要求各施工單位參照基建程序進行工程建設,要求所有工程均實行招投標。其次是大宗材料的使用要辦理必要的採購手續。三是嚴格項目驗收。項目完成後,在領導組的領導下,成立驗收工作,負責組織落實,縣級自驗合格後,再申請市級驗收。四是完善報帳手續。加強資金管理完報帳手續,嚴格控制資金使用範圍,確保專款專用。
災後水利建設治理工程主要為堤防加固、河道的疏浚、穿堤建築物拆除重建或除險加固、泵站新重建或更新改造、湖泊防洪治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等,實施過程中對水質、水生態系統、周圍地表水及大氣等方面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1)水環境
環境質量標準:根據《安徽省水功能區劃》,農業用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038-2002)Ⅲ類標準。
水汙染排放標準:工程施工期間施工區不新建宿營地,施工人員辦公、生活、住宿採用租用附近民房的方式解決,其生活汙水經三級化糞池處理達到《汙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二級標準後排入附近河道;施工區車輛衝洗廢水、砂石料衝洗廢水、混凝土拌合系統衝洗廢水等經沉澱、隔油處理達到《汙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後排入附近河道。
(2)聲環境
本工程施工地點大部分集中在農村,擬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各施工區域採用《建築施工場界噪音限制》(GB12523-2011)標準。
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發生在施工期,包括水質、大氣、噪聲、廢渣、人群健康、生態環境等。
(1)水環境影響
施工期廢水主要是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汙水。生產廢水主要包括砂石料衝洗廢水、混凝土拌和系統衝洗、混凝土養護廢水和含油廢水。砂石骨料加工、混凝土拌和系統衝洗廢水主要汙染物為懸浮物,濃度可達2000mg/L。混凝土拌和和養護廢水懸浮物的主要成分為土粒和水泥顆粒等無機物。直接排入河道以後會使局部水域懸浮物超標。需經沉澱池處理後排放。含油廢水直接排入水體,在水體表面形成油膜,造成水中溶解氧不易恢復,影響水質。含油廢水排放數量較小,應初步進行油水分離處理後排放。
生活汙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員洗浴、洗滌、糞便汙水以及食堂汙水等,主要汙染物質是有機汙染物,主要汙染物質來自糞便。生活汙水經化糞隔油池處理後可回用於附近區域綠化、農田、菜地等農業施肥。本工程施工人員生活汙水排放量較小,而且每個施工段施工時間不長,施工人員生活汙水間歇式排放且很分散,對施工河流水環境影響極小。
(2)噪音
工程噪聲源主要來自施工機械、運輸、主體工程施工中產生的噪聲。噪聲較大的機械有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砼拌和機械等。
根據工程特點,工程施工的噪聲主要為固定、連續式和施工機械設備運行噪聲。根據施工設備類型,主要施工機械為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汽車,一般為同時運行,其噪聲影響需要疊加考慮,影響範圍見下表。
施工連續噪聲預測值
噪聲源 | 源強 dB(A) | 10m | 20m | 25m | 50m | 60m | 70m | 80m | 100m |
挖掘機 | 84 | 56 | 50 | 48 | 42 | 40.4 | 39 | 38 | 36 |
推土機 | 86 | 58 | 52 | 50 | 44 | 42.4 | 41 | 39.9 | 38 |
自卸汽車 | 88 | 60 | 54 | 52 | 46 | 44.4 | 43 | 41.9 | 40 |
疊加 | 91.1 | 63.1 | 57.1 | 55.1 | 49.1 | 47.5 | 46.1 | 45.0 | 43.1 |
將預測結果對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1類標準評價可知,三種施工機械疊加後,距施工區25m處即可達到晝間標準,達到夜間標準則需要80m。
固定連續噪聲預測值
聲源 | 源強 dB(A) | 離聲源不同距離的噪聲預測值(dB(A)) | 達標距離 (m) | ||||||||||
20m | 50m | 100m | 150m | 200m | 250m | 400m | 500m | 700m | 晝間 | 夜間 | |||
攪拌機 | 88 | 54 | 46 | 40 | 36 | 34 | 32 | 28 | 26 | 23 | 20 | 60 |
施工區位於城鎮周邊時,應選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加強設備的維護和管理,運行時可減少噪聲;對車輛噪聲,規劃好運輸路線,儘量避開生活區、辦公區;應加強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對臨近居民點的施工區,應合理組織施工,儘量減少施工機械臺數,並禁止夜間施工,以避免施工噪聲擾民。
(3)大氣
大氣汙染主要來源於施工機械及機動車輛燃油排放的廢氣和施工、道路運輸產生的粉塵。燃油機械產生的主要汙染物為SO2、CO、氮氧化物、飄塵等,根據同類水利工程的施工經驗,施工區大氣汙染物新增濃度值與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值相比是極小的,而且施工區地理位置現狀大部為農村未開發區,大氣擴散條件較好,施工不會對當地大氣環境產生大的不利影響。
(4)固體廢棄物
項目施工人員產生的少量的生活垃圾,定點袋裝存放,日產日清並外運至垃圾處理場,對周圍環境的汙染影響很小。施工期產生的生產廢料主要有木料碎塊、廢鋼筋等建築垃圾,這些生產廢料數量不大,且都可以回收利用,只要注意回收清理,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為防止工程實施過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施工棄土應按水保方案做好水保和復耕措施,並做好施工地恢復工作,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問題。
(5)人群健康
工程施工期施工人員進入施工場地,人員集中,場區衛生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若衛生防疫措施不力,易造成施工人員中傳染性疾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但根據近年來水利工程的實踐經驗,只要落實好各項衛生防疫措施,施工人員中各種疾病發病率可得到有效控制。
(6)生態環境
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工程臨時用地和棄土棄渣對陸域生態環境影響。施工結束後,水域生態環境可以得到恢復。工程區陸生植物主要為工程沿線樹木;施工結束後,只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除了永久用地外,其他地表可以恢復為綠地。工程臨時用地區主要用於施工臨時堆土和施工布置,施工結束後,亦可恢復綠地。
工程運行期對環境的作用因素主要包括附近居民向河道內排放的生活汙水及垃圾等汙染物等。本工程屬非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運行期無「三廢」排放,對環境的不利影響較小。工程竣工後,隨著時間推移,在施工期受到影響的局部生態環境將逐漸得到恢復。
工程實施後,隨著汙水截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既有利於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又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工程經濟及社會效益得到顯著增加。
(1)施工產生的廢水
施工廢水的產生點比較分散。因此,本項目擬在各分項工程施工工區廢水相對集中地、雨水匯流及路面徑流處設置集油池和沉砂池,通過收集各類施工廢水、清洗廢水,進行隔油沉澱處理。處理出水優先考慮回複利用,用於道路衝洗、出入工區的車輛輪胎衝洗等。施工材料如油料不宜堆放在河流水體附近,應選擇遠離河道的合適地點,並備有臨時遮擋的帆布,必要時設圍欄,防止大風暴雨衝刷而進入水體。注意場地清潔,及時維護和修理施工機械,避免施工機械機油的跑冒滴漏,若出現漏油現象,應及時採取措施,用專用裝置收集並妥善處理。加強對汙水處理系統的設備維護和管理,定期監測排放水質,加強對隔油油脂的外運處理,不得隨意丟棄。施工場地加強管理,儘量保持場地平整,土石方堆放坡面應平整,以減少土石方等進入河道。
(2)生活汙水
除施工廢水外,工程建設的施工人員將會產生一定的生活汙水。本工程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員較多,擬在工程施工的主要施工地段分別設有化糞池,汙水達標後排放,減少對附近水體的汙染。
當工程結束時,應清理施工現場、施工駐地、拌合場、預製場等臨時工程用地,防止砍伐的荊棘叢樹、施工廢料、垃圾等被雨水衝刷進入水體,造成水汙染。建設施工單位要加強對施工人員的教育,貫徹文明施工的原則,嚴格按施工操作規範執行,對施工期汙水的排放進行嚴格管理,嚴禁施工汙水亂排、亂流而汙染水體及周圍環境。
大氣質量保護包括:燃油機械設備排氣淨化措施,車輛運行揚塵防護措施。
(1)排氣淨化措施
選用廢氣排放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加強對燃油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發動機應在正常、良好狀態下工作;安裝尾氣排放淨化器,使尾氣達標排放。
(2)車輛揚塵防護
應規劃好施工道路,施工道路距村莊距離一般不應小於50m。若因客觀條件限制難以達到上述要求的,可加強道路管理和養護,易起揚塵路段無雨天勤灑水。
(3)粉塵汙染的防護
施工期袋裝水泥運輸裝卸時袋子的破損,拆裝時粉塵飛揚等均可造成汙染,採取措施主要是運輸、裝卸過程注意儘量保持袋子不破損;水泥類建築材料,應設專門庫房堆放,撒落於地面的水泥應及時進行清掃。
對處於產塵量較大的現場作業人員,按照國家有關勞動保護的規定,發放防塵用品,如佩戴防塵口罩等。
對經過村莊的施工道路和場內施工區等揚塵區域無雨天每天至少灑水2次,大風天氣要增加1至2次,以達到空氣品質標準為準。對混凝土拌合處及周邊人工及時灑水,保持地面溼潤。
(1)噪聲源控制:選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以液壓機械代替燃油機械,有效降低晝間噪聲影響;加強設備安裝過程中的減震措施,整體設備應安放穩固,並與地面保持良好接觸,有條件的應使用減振機座,降低噪聲;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查、維護和保養機械設備,保持潤滑,緊固各部件,減少運行震動噪聲;對車輛噪聲,規劃好運輸路線,儘量避開生活區、辦公區。
(2)噪聲防護:加強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對臨近居民的施工區,應合理組織施工,儘量縮短居民聚居區附近的高強度噪聲設備的施工時間,並禁止夜間施工,以避免施工噪聲擾民。同時,施工場地布置時備應儘量遠離聲環境敏感點,並應在高噪聲設備周圍和施工場界設隔聲屏障,以緩解噪聲影響。
(3)個人防護措施:配戴個人防噪聲用具,如耳塞、頭盔等。
(1)挖出的淤泥要儘快外運,而且要採用密閉運輸車,以防止沿途撒落。對於挖上岸來不及運走的汙泥放入草包中堆存,以減少揚塵汙染和惡臭汙染,也便於運輸。
(2)對施工現場設置的臨時堆土場,應及時清理,施工結束後復原。另外,雨天應考慮對周轉料場表面加以覆蓋。
(3)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材料必須回收,遺棄的沙石、建材、鋼材、包裝材料等分類堆放,並及時清運,做到工完場清,儘量結合周圍宅基地的建設消化建築垃圾,嚴禁隨意處置。
(4)加強教育和管理,保持施工場地清潔。施工單位加強施工工區生活垃圾的管理,分類設置垃圾箱,並定期委託當地環衛部門予以清運。防止因垃圾腐爛等影響施工人員健康,或生活垃圾經雨水衝刷後,隨地表徑流帶入附近河道而影響河流水質。
施工人員進入工區後,在生活區定期殺蟲、滅鼠,選用滅害靈殺滅蚊、蠅等害蟲,採用鼠夾法或毒餌法滅鼠。工程指揮部門應建立一套衛生防疫體系,加強疫情監測,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對施工人員進行定期抽樣體檢,每年抽樣比率為10%。對工地炊事人員進行全面體檢和衛生防病知識培訓。廣泛宣傳多發病常見病(如流行性出血熱、肝炎、食物中毒等)的預防治療知識,加強群體防抗病意識。
及時清理生活垃圾。按衛生要求及時清掃生活垃圾送往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不得在周邊任意傾倒。
增強群眾生態保護意識,避免不合理土地開發對當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在所有可能的地區採用可能的方法恢復植被,形成完整的生態影響恢復措施體系。
本工程對環境的主要影響體現在地表水。在各施工地段布設相應水質監測斷面,在工程施工前期、施工期和運行期進行水質監測。本工程不單設監測站,施工期委託專門的環境監測機構監測。
施工期監測項目和頻率如下(各項目在施工期以前應監測1~2次,作為環境背景值):
① 水環境:水溫、DO、CODCr、pH值、懸浮物(施工期每年2次);
② 大氣:懸浮物(施工期每年2次)。
為使環保工作順利進行,工程管理單位應配備專職人員進行環境管理工作。並與有關單位配合,進行水質監測。管理人員在施工期應依據國家的環境保護法規和有關規定,落實環境保護設計中提出的措施;制訂施工區的環境管理辦法,如明確各施工單位的環境保護範圍和任務,並監督實施;做好施工期的各種突發環境事故的預防工作,並在事故發生時配合環境保護部門進行應急處理;負責對施工人員進行環境保護法規的宣傳,印製宣傳單發給施工人員;施工結束後,監督並配合有關人員拆除臨時建築物,恢復原地貌。
運營期各縣區水利局和市政、園林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加強區域內涉水工程日常的維護和管理工作,同時投入資金在工程所在地設置若干個封閉式垃圾箱,增加環境衛生管理人員。在工程建設期間和運營期間每年適當安排環保資金,以維護工程區域環境衛生。
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規劃總投資236.43億元,其中主要支流治理71.03億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51.74億元,山洪溝治理10.01億元,城鄉排澇設施建設17.27億元(包括非工程措施投資),湖泊防洪綜合治理規劃77.74億(不包括泵站投資),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8.64億元。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投資匡算匯總表詳見表12.1。
表12.1 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總體規劃投資匡算匯總表
序號 | 項目類型 | 項目總數 (個數) | 項目總投資 (萬元) | 備註 |
| 全市合計 |
| 2364315 |
|
一 | 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 |
| 1327797 |
|
1 | 主要支流治理 | 5 | 710300 |
|
2 | 中小河流治理 | 67 | 517392 |
|
3 | 山洪溝治理 | 57 | 100105 |
|
二 | 城鄉排澇能力建設 |
| 172724 |
|
1 | 農田排澇泵站建設項目 | 76 | 120740 |
|
2 | 城市排澇泵站建設項目 | 7 | 36440 |
|
3 | 應急移動排澇設備建設項目 |
| 3935 |
|
4 | 基層防洪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
| 10519 |
|
5 | 小型水庫防汛通信預警系統建設 | 147 | 1090 |
|
三 | 湖泊防洪綜合治理項目 |
| 777400 |
|
1
| 城西湖防洪治理項目 |
| 676500 |
|
2
| 城東湖防洪治理項目 |
| 100900 |
|
四 | 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
| 86394 |
|
分期實施按先急後緩的原則時序安排,項目計劃2017~2030年完成。
(一)本次規劃按照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溝輕重緩急的原則,分步驟、分重點河段、分階段進行綜合治理;中小河流按照已上報水利部的《安徽省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 2016~2019 年)》中的項目先實施;山洪溝原則上按照在安徽省防辦規劃的 159條山洪溝範圍內的23條先實施。
(二)城鄉排澇設施建設按照已規划進入窪地治理的項目先實施的原則。
(三)湖泊防洪治理分階段、分步驟、分項目來逐步實施;先實施堤防加固和排澇涵閘等。
(四)小水庫除險加固原則上按照已上報水利部的《安徽省加快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實施方案( 2016~2019 年)》的426座小型水庫先實施的原則來安排。
表12.2 六安市災後水利建設分期實施表
序 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 個數 | 2017-2018 | 2018-2020 | 2020年後 | 備註 |
1 | 主要支流 | 5 | 1 | 2 | 2 |
|
| 中小河流 | 61 | 19 | 8 | 34 |
|
| 山洪溝 | 64 | 18 | 17 | 29 |
|
2 | 城鄉排澇 | 83 | 5 | 20 | 58 |
|
3 | 湖泊防洪治理 | 2 |
| 1 | 1 | 包括城西湖移民遷建 |
4 | 小水庫加固 | 432 | 200 | 226 | 36 |
|
(1)保障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
隨著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堤防加固、城鄉排澇泵站等工程措施的實施,大幅提高農田的防洪除澇標準,提升農業防洪減災能力,有利於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有利發展水產及其他養殖業生產,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
災後水利建設工程實施完成後,可以大幅減少防汛搶險成本,有利於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貧困地區更好更快地脫貧致富,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改善水利面貌,促進區域發展
隨著城鄉防洪排澇能力的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鄉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中小河流城鎮段的治理,還可有效改善城鎮河道生態環境狀況,為地區經濟發展提高良好的外部環境。
災後水利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項目的實施,將使六安市內的貧困縣水利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可以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對地區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3)加快小城鎮發展,為「擴權強鎮」建設速度奠定基礎
項目的實施,通過對水利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的居住、生活水平和標準,讓其達到城鎮所具備的各種功能和服務,將有力提升城市的的環境質量,加快「擴權強鎮」建設速度。
(1)擴大河湖水域,改善生態環境
防洪保安工程實施後可有效防止洪水入侵,及時排出區內澇水,避免洪澇水與汙水混合造成的水質惡化、汙物殘留對城鄉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河道的系統治理,還可有效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狀況,有利於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增強河道水環境容量。
(2)改善有居環境,促進人水和諧
通過災後防洪薄弱環節的建設,有利於水系連通治理,通過科學調度,盤活水體,實現河流水體的「活、流、暢」,為建立景觀型水岸空間、營造親水景觀及改善人居環境創造條件。通過暢通行洩通道等措施,逐漸退出人水爭地的矛盾,促進人水和諧。
防洪減災體系建成後,可提高規劃區防洪治澇標準,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體現在工程實施後減少的由於洪澇災害帶來的居民家庭財產、企業物資、蔬菜基地、交通通訊等其它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根據調查分析各典型年的洪災損失,以及洪水頻率與淹沒範圍、人口的關係,計算治理前後的多年平均洪災損失,其差值即為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規劃防洪治澇工程實施後,位於設計洪水位以下的防洪保護面積將減免由於洪澇災害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職責分工。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應建立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規劃實施詳細計劃,全面落實規劃實施。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指導、組織、協調以及監督規劃實施;各縣(區)及鄉(鎮)政府應切實履行職責,具體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把災後水利建設規劃變成行之有效的行動和管理依據,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完善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實施管理。應建立健全規劃體系、完善規劃項目立項審批和規劃後評價等各項管理制度。應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繼續編制各項區域規劃、專業規劃、專項規劃,逐步完善規劃體系;在規劃項目立項過程中,發改、財政、水利、國土、環保、交通、農業、林業、氣象等相關部門應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用地預審、取水許可、水土保持方案和規劃同意書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做好前期工作,增加項目儲備。各地各部門按照【總體規劃】確定的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工作計劃,細化分解工作任務,落實各個項目前期工作的責任和責任人,採取定人、定責、定時的方式,逐項抓好落實。同時建立完善前期工作責任制,加強前期工作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和前期工作成果的審查,有效落實前期工作經費,建立前期工作通報制度,保證前期工作進度、深度和質量,滿足災後水利建設的需要。
災後水利建設將作為「十三五」全市水利建設的重點,統籌安排各類建設資金,切實保障資金投入。加快建立災後水利建設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爭取中央、省級投資,合理分攤市縣投資比例,保證地方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