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六大考古新發現 有這些亮點

2020-12-05 環球網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澎湃新聞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孟莊遺址揭露出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結構較為清晰的龍山文化聚落。發現圍牆、環溝、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及大量柱洞,分布組合極有規律,自成單元,形成圍牆聚落。可分兩期,下層方形圍牆階段和上層圓形圍牆階段。方形圍牆或修築於龍山初期,使用到龍山早期早段,早期晚段被圓形圍牆代替,延續至龍山中期圓形圍牆廢棄。如果這反映了當時基層聚落的一種形態,則為我們了解龍山文化基層聚落的結構、解讀龍山文化基層聚落中人們的生活、生業方式,提供了珍貴資料。如果這是一種特殊聚落,則其性質的認定非常重要。它首次揭示了龍山文化時期聚落已經出現了非經濟意義上的功能分化,對於我們分析和估量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7年及以前的四次發掘,明確了洪河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與昂昂溪文化屬於同一類遺存,是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遺址、昂昂溪文化的中心聚落。2018~2019年的第五次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昂昂溪文化房址12座、夏商時期房址1座、兩周時期白金寶文化房址12座、清代墓葬81座,通過對3條新石器時代晚期環壕的解剖清理及其通江剖面的清理,基本弄清了其形狀與結構、挖建年代與時序、挖建過程、使用與廢棄過程。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確了史前聚落的形態,對於中國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環壕的出現,大型房址的使用,說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漁獵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縮短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嫩江流域社會發展進程與同時期中華文明核心區的時間差。將嫩江流域進入文明社會時間提前了千餘年,進而改寫黑龍江流域的文明史。

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城內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2018年在皇城臺頂東部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建築臺基,其上分布大量建築基址,暫稱「大臺基」。經2018至2019年發掘,大臺基輪廓逐漸清晰,大臺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夯土臺芯,四周以石牆包砌,目前基本將大臺基南護牆及周邊區域完整揭露,並確認了西護牆及北護牆的位置。南護牆處發現70餘件精美石雕,部分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大臺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石雕的年代應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牆面上鑲砌石雕的現象應與石峁遺址中發現,「藏玉於牆」和以人頭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體現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託。大臺基的發現和確認正式拉開了探討皇城臺聚落區劃和功能性質的帷幕,為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西吳壁遺址二里頭、二裡岡期遺存分布面積約70萬平方米;中心區位於遺址東部,面積約40萬平方米,包括偏北的居址、墓葬區,以及中部偏南、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冶銅遺存集中分布區。獲得大量龍山、二里頭、二裡岡及周、宋等時期的遺蹟與遺物,其中以二里頭、二裡岡期冶銅遺存最為重要。在二里頭、二裡岡期灰坑中還發現了用於鑄造小型工具的殘陶範、殘石範,說明西吳壁遺址除冶銅外,還可鑄造一些工具。新見二里頭期木炭窯、二裡岡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岡期的其他冶銅遺物,與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研究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

考古隊對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國墓進行發掘,墓地5座甲字形大型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組由北及南排列,三組大墓墓主分別為曾公求及夫人漁、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侯得。墓地出土青銅器2000餘件,其中青銅禮樂器近600件,發現青銅禮樂器銘文近6000字,這是新世紀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批春秋時期金文資料。棗樹林墓地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的缺環,以考古發掘最完整的材料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構建了江漢地區青銅文化的一個標尺,在曾國乃至兩周考古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自治州民族博物館、烏蘭縣文體旅遊廣電局)

壁畫墓(一號墓)形制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墓室由前室、後室和兩個側室組成。前室墓門側壁畫內容為牽馬迎賓武士,其他壁畫內容有狩獵、宴飲、舞樂等內容,頂部描繪各類飛禽走獸。在後室西側木槨外的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暗格,內置一長方形木箱,箱內放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十四測年為公元8世紀。泉溝一號墓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唯一的一座吐蕃時期壁畫墓。墓主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說明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墓葬表現出濃厚的唐文化和吐蕃文化的雙重影響,對於探討吐蕃統治時期的漢藏文化融合進程、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除上述入選的201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外,還評選出7個入圍項目,分別是:陝西漢中市疥疙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義烏市橋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化德縣四麻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山東滕州市大韓東周墓地、湖北荊州市胡家草場漢墓、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重慶市江津區石佛寺遺址。此外,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獲選為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揭曉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新華社發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M225號墓葬和陪葬品(資料照片)。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廣東青塘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向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項目代表頒發獎牌。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月10日在北京揭曉公布,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 2015年中國重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海昏侯墓在列
    據新華社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在列。  12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夯土臺基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項目。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隨州棗樹林墓地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出土大批西漢簡牘的荊州胡家草場墓地獲入圍獎,創下湖北「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最好紀錄,彰顯了「荊楚文化是悠久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的文化實力
  • 渠縣城壩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渠縣城壩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六項「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入選。
  • 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1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此次入選的包括: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臺市蔣莊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
  • 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 史前「廣東人」愛吃會吃
    險峻的山之居所、長江邊的神秘合葬、愛吃會吃的史前「廣東人」……中國社科院近日公布了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閃耀著文明「曙光」的史前考古遺址佔據半壁,成為最大亮點。
  • 《手鏟釋天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二十年重要考古發現...
    《手鏟釋天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二十年重要考古發現圖片展》在港開幕 2018年09月27日 06: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高瑩 字號 內容摘要:
  • 湖北棗樹林春秋貴族墓地入選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記者10日從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2019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同時,出土大批西漢簡牘的荊州胡家草場墓地獲入圍獎。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發現三組侯級墓葬,填補了曾國考古不見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與近年該省不斷發現的曾國高等級墓地一起,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被併入楚國的歷史脈絡,為名不見經傳的曾國寫就一部「曾世家」。三組大墓墓主人身份均有成組的銘文青銅器可以確認,分別為曾公求及其夫人漁、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曾侯得。
  • 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項目負責人揭示亮點
    在1月16日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揭曉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故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寶馬城金代遺址。
  • 詳解2003六大考古新發現
    9日,已連續舉行三次的全國最重大的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進行了2003年度的公布,在人們被秦始皇陵考古、阿房宮考古等考古活動吸引的同時,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舉辦的該公布再次將人們的眼光拉向了越來越引起關注的考古界,記者在解讀相關考古發現的同時,也試圖能告訴讀者一些考古背後的故事……   「中國考古新發現學術論壇·2003
  • 渠縣城壩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四川日報電子版
    本報訊(記者 吳曉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六項「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入選
  • 滕州界河鎮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首位入選201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界河鎮: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首位入選201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圖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共同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
  •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包括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石峁遺址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澎湃新聞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張家口舉行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新聞...
    張家口舉行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初步推斷為遼金元時期金章宗泰和宮將為冬奧會舉辦增添中國文化元素「太子城金代皇家行宮遺址將為冬奧會舉辦增添濃重的中國文化元素
  • 新疆史前洞穴入選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張獻忠沉銀遺址入圍
    1月16日,一年一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宣布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等六項入選項目以及六項入圍項目。
  • 行唐故郡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張春長、省文研所供圖   1月16日,我省行唐故郡遺址成功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從籍籍無名的小村莊,到全國關注的考古地,行唐縣南橋鎮大沙河畔的故郡遺址考古工作,為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華夏化進程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 曹操高陵考古發現入選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1月13日在京舉辦年度考古學論壇,正式發布「2009年度中國考古六項重大新發現」,河南省安陽縣西高穴曹操高陵名列其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自2002年開始舉辦,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發掘項目中,選出六項最為重要的考古新發現,由考古領隊介紹考古成果,權威專家進行現場點評。中國六項重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突出強調學術價值,在學術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
  • 社科院發布2018年六大考古發現 一半為史前考古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公布6項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史前考古佔比最重,共計三項,此外各有一項東周、秦漢和金代時期考古發現。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論壇揭曉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