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上百位老師、校長、教育專家,從北京、湖南、貴州、四川等地,趕赴雲南邊境小城的這所學校,觀摩一場傳統與創新融合的智慧課堂論壇。
一年前,在校長和老師的行動下,一場智慧課堂的教學改革,在雲南思茅實驗中學悄然進行。
「希望孩子能跟上社會、時代發展的步伐,首先我們老師、學校就得要跟上。而作為實驗學校,必須要敢為人先,去探索新理念,爭做領跑者。」——許校長
一整個年級,12個班,700多位學生,人手一臺學習平板,全面應用希沃易課堂。沒有選擇一兩個科目或是一兩個班級,而是「全年級一起上,盡全力實現常態化」。促進學校領導班子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思茅實驗中學敢為人先、勇於探索的魄力,和對資訊時代脈搏跳動的準確診斷。而時間也給思茅實驗中學的師生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1.
課前預習「大翻轉」
傳統教學模式中,預習是一大難點,很難了解學生是否預習到位或遇到什麼問題,老師無法根據預習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原來很難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只能憑經驗進行備課。現在通過平板給每一個學生推送微課、練習等內容,學生預習後有數據反饋回來,我就知道什麼知識該詳細解析 ,或簡略說明。」——馮老師
學生預習到位、老師知曉學情,高質量的預習為課堂教學做足準備,馮老師得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重難點知識講解。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她會讓學生從緊張的學習中抽離出來,去聆聽一首英文歌曲或賞析一個電影片段。在學生較多的大班裡,馮老師仍能對學情心中有數,讓課堂節奏張弛有度。
2.
課堂教學「大翻轉」
「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是經典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老師費盡口舌,學生昏昏欲睡。
如何讓孩子們愛上課堂?讓教學變得有趣、讓知識簡單易懂,是思茅實驗中學老師公認最好的方式。
「函數很抽象,是數學的重難點。以前講這個課的時候,都是睡倒一大片。現在調用動漫微課的資源來輔助講解,然後配合練習給學生推送一些互動小遊戲,能很好地激發他們的興趣。」——王老師
王老師善於使用希沃易課堂的學科工具把把函數、立體圖形等抽象的數學問題具象化。同時,她喜歡在每講完一個重難點知識的時候,把相關的檢測題推送到學生平板裡,當堂練習,然後看數據,看是否都掌握了,再決定下一步講什麼。一節課45分鐘,解析、答疑、測試、分析、解析,每一個環節,都目標篤定、有據可依。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遊刃有餘地學習,王老師的數學課讓人倍感輕鬆。
「細細品讀,你認為作者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的?」馬老師發出提問後,「難過、依依不捨、悵然……」等一個個不同的觀點便通過平板傳送到了大屏上,「大部分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不舍,也有一部分同學有不同的想法……」當主觀思維可視化地呈現出來,馬老師對全班學生的主觀想法便一目了然。當技術與文化融合,一節思維激蕩的語文課便躍然呈現。
3.
課後複習「大翻轉」
與課前預習相似,課後複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也常常是缺失的。一個班四十位同學,每個人在課堂上的掌握情況不盡相同,但卻往往「一鍋端」地布置完全相同的複習作業,流於形式,課後鞏固效果微乎其微。
「以前沒有數據,你不知道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現在學生人手一臺平板,課堂上的測試有數據生成,我能根據數據清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情,而後決定應該推送什麼樣的複習題去鞏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馮老師
與馮老師一樣,參與智慧課堂探索的初一全年級老師,逐步重拾對課後複習的重視與個性化安排,也體驗到了有效的課後複習給教學質量提升帶來的促進作用。
從課前預習到課堂教學,再到課後複習,思茅實驗中學的教學模式沒有轟轟烈烈、大刀闊斧的改革,只是從一個個教學小場景切入,將傳統教學模式上加入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倒逼著課前、課中、課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優化。一年時間,回頭再看,這場潤物無聲的教學改革正為思茅實驗中學初一年級師生帶來美好改變。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