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是紫砂紅泥類泥料中性能較為特殊的一類紅泥,被人們譽為紫砂紅泥中的精品泥料。為什麼又會如此稀缺呢?
朱泥壺細嫩滑膩,燒成後肌理效果變幻神奇。既有造型的藝術美,又有生靈般蠕動的質感美。熱水衝淋立展嬌嫩鮮紅特色,壺身遊移紫光遽現,神秘迷人風韻令愛壺人神醉。業內稱朱泥壺有「活動著的面層感覺,生命著的肌理效果」神奇獨特,逸趣橫生。
朱泥實際上是紅泥的一種,但又不同於紅泥,其屬黏土質泥巖,質地堅硬,產於陶土嫩泥層底部,礦料多呈淺白、淺黃、金黃色,燒成後則色似硃砂,故名朱泥。
在宜興丁蜀,朱泥多產於三個礦區,分別是「黃龍山朱泥」、「趙莊朱泥」、「小煤窯朱泥」,成品泥狀況含水分其顏色較深,製作泥胚乾燥後為黃、白,各礦種的朱泥因泥料製成製程手法有異,表現各有不同。
朱泥燒制條件要求嚴格
黃龍山紫朱泥產於淺表黃石巖層下部貼層,含礦量極少。礦料外觀呈紅黃色泥性緻密塊狀,易碎不堅硬,礦料上有少量的白色狀及與上部黃石貼層的暗紅色狀。因燒成後胎質呈紫紅色調,故習慣稱為「紫朱泥」。燒成溫度範圍較窄。一般燒成1130~1140℃左右。燒成後胎質純正油潤,質地堅結,表面顆粒隱現,色澤效果細膩而豐富。
朱泥成品率低
朱泥礦料能溶於水成泥糊狀,有些礦料在加工時,直接把泥漿過濾後晾乾成泥,礦料中有部分顆粒被直接濾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顆粒比減小。這就好比使用目數過細的紫泥原料製作作品,也會產生起皺的現象。
朱泥原料的顆粒比含量小,泥性重,對水的滲透性和揮發性能比其他紫砂泥料要差,成型時對泥料的乾濕程度、泥片的厚薄均勻以及製作方法等均需謹慎把握,稍有不慎,製作時的痕跡極易在燒成後顯露出來。
朱泥熟泥的細密度高、氣孔小,坯體內的水分不易散發出來,並且在燒成結晶過程中其共熔物比較活躍,貼別是在最高臨界溫度時相對劇烈。朱泥壺燒結成熟與燒結過度之間的溫差僅10°C左右。如果沒到成熟溫度,會色澤枯燥,皮面幹松;如果超過成熟臨界點,輕者壺表面起泡,壺身略傾;嚴重者通體起泡,壺身塌陷。燒成時的預熱烘乾時間要比紫砂紅泥長,升溫、降溫過程均需十分緩慢,稍快就會出現驚裂等缺陷而前功盡棄。
更多紫砂泥料科普,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