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區門禁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安置小區品質提升、市場化小區物業費收繳率98%以上……這樣的變化,是鎮江市京口區著力打造紅色物業,開出的美好生活幸福花。
鎮江市京口區委書記徐申鋒說,今年以來,該區將紅色物業作為區委的「書記項目」,用黨建引領破解社會治理難題,通過凝聚各方力量,實現了基層治理工作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轉變,取得了「小區換新貌、群眾歡心笑」的階段性成效。
老小區舊貌換了新顏
10月19日早上,京口區中營小區,80歲的楊桂芬買菜回來,距小區大門還有兩米,小區邊門就自動打開了。「這個人臉識別真好,忘了帶卡也沒事。」
中營小區由於建成時間較長,因而存在功能老化、排水不暢、道路不平、空中「蜘蛛網」多、環境髒亂差等突出問題,居民反映十分強烈。
去年9月,總投資8100萬元的中營小區改造工程竣工,44幢老舊商品樓煥然一新。如何讓新的中營小區常管常新?
夢溪社區黨委書記沈濤介紹,去年11月小區試點紅色物業,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黨支部和澤驛智能物業黨支部。「安裝人臉識別門禁是紅色物業幹的第一件大事,防止外人隨意進出,確保一方平安。」
與此同時,小區新建了800平方米的市民廣場,增設了各類車棚,為所有樓棟安裝了簡易扶手,為老人安裝了家庭服務監控系統,為孤寡老人提供就近助餐點,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化娛樂活動。
一件件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既讓老舊小區舊貌換了新顏,也讓小區居民有了更多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4月,京口出臺《關於實施「紅色物業」助力精美京口建設的意見》,條目式確定老舊小區、保障性小區、市場化小區等3類小區和社區,以及物業服務企業、居民自治3類組織的物管標準和職責,推動小區治理共同體良性運轉。
目前,全區33個試點小區中,居民對物業服務的滿意率和物業費收繳率大大提高,4個小區申報省級物業管理工作示範點。
安置小區品質提升
京口區的紅色物業新模式,為鎮江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物業服務水平提升的新路子—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棟裡,把物業服務納入網格治理範疇。
今年以來,京口區象山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史勰多了一個頭銜—順新物業黨支部黨建指導員。
「在居民、社區、物業之間搭建溝通協調的連心橋,形成網格黨支部—紅色管家—黨群議事會聯動,打通社區治理最後一米。」史勰介紹,社區鼓勵網格內優秀黨員骨幹擔任物業服務項目監督員,推薦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中的黨員擔任社區兩委兼職委員,實現交叉任職。
2014年建成的象山花園三區是回遷安置小區,共有住宅樓19棟,常住人員2200多人,其中,黨員31名,成立了一個網格黨支部、3個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10戶。
聽說設立紅色物業,74歲的網格志願者、老黨員高華芳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安置小區住戶以前都是農民,空閒時喜歡聚在一起拉家常,因此,小區內到處是破破爛爛的沙發、椅子,很影響小區形象。」
高華芳說,她以小區黨群議事會代表身份將這個情況向物業進行了反映,紅色物業經過商議決定,在小區內安裝了20張公共長椅,供居民休閒用。「你看,小區現在多整潔、漂亮。」
讓小區居民唐學才最開心的是,小區「升值了」。唐學才說,紅色物業不僅時刻關注並解決路燈不亮、排水不暢、落水管脫落等居民煩心事,還在今年上半年對所有19棟樓的電梯全部進行了深度保養,使得小區品質大大提升,「小區的房價已由當初的4000多元一平方米,上升到8000多元。」
據了解,京口區295個綜合網格已實現黨支部全覆蓋,同時建立了429個樓棟黨小組、338個黨員中心戶,全區20個有黨員的物業服務企業實現黨組織組建率100%。
市場化小區良性運轉
「為什麼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7月1日,一場以「紅色真理」為主題的黨課在陽光世紀花園小區開講,授課人是住在百合苑的部隊轉業幹部、鎮江市菸草局原局長侯在龍。
建於2004年的陽光世紀花園是鎮江最早的市場化高檔小區,由於多種原因,小區管理一度「低迷」。2003年退休的侯在龍起初不大參加社區活動。「小區周邊有6條道路,其中有兩條通往濱江風光帶,這些路由於年久失修,坑坑窪窪,晚上路燈還不亮。」
侯在龍說,每當戰友從外地來鎮江遊玩,他都不好意思說家的北面是濱江風光帶,生怕他們提出看長江夜景。
變化緣於紅色物業的實施推進。潤嘉物業公司總經理何風說,通過紅色物業與多方協調、溝通、爭取,「有關方面投入283萬元對這6條道路進行了維護,現在路平了、燈也亮了。」
與此同時,紅色物業修繕了景觀、補植了綠化、更換了安全防範系統,還開展了「美麗家園·我是行動者」等一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小區運作步入良性循環,「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已達98%以上。」何風說。
(□ 張建霞 梅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