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京口,唐詩宋詞以及古代書畫中,經常出現的送別之地!

2020-12-21 有伴陪你讀詩詞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這兩句唐詩描述的是臨別時依依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場景。但是,送君千裡,終須一別。或許長江就是阻斷人們繼續送行的天塹,而江邊的這座城市也就頻發的出現在關於送別的詩詞書畫中了。

它自三國時期就成為南北交通的要道,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模的人口大遷移都是在此渡江,京杭大運河開通後,它成為江南漕運的咽喉,長江與運河在此交匯使他成為人流與物流的必經之地。

明 董其昌《泊舟京口所見》

它不僅得交通之便,還佔山川形勝,薈人文之萃。「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梁武帝讚許此地為「天下第一江山」。秀麗的山水為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我們能想到的詩詞大家都在此吟過詩,做過詞。蘇軾一生所做詩詞,杭州為最,其次便是此地。它就是江南古城——鎮江。

鎮江,古稱京口、南徐、潤州等等。以鎮江為創作背景的送別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當屬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上海博物館

王昌齡當時為江寧(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他打算從潤州(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從江寧一路送他到潤州,然後在此分別。在只有水路與陸路為交通方式的古代,鎮江似乎是水陸交通換乘的一個重要樞紐。在一些詩詞中會出現作者幻想出的離人抵達鎮江時的情境。同樣是王昌齡,他在被貶江寧時,好友岑參作詩相贈。詩人想像王昌齡南行至京口時,當是桃花爛漫的季節。雖然孤舟孑行,無人做伴,見此桃花紛紜、春意盎然之景也必當詩興大發,佳篇連成,精神煥發起來。

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裡。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舊家富春渚,嘗憶臥江樓。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上海博物館

宋代詞人楊炎正與友人範南伯分別,他對範南伯說:「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尋春,依舊是當年我們曾走過的那條路。」楊炎正與範南伯都不是鎮江人,兩人因何在鎮江的渡口同遊過已無從考,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兩個異鄉人在鎮江這個交通要道相遇,或許也要在這裡各自南北東西。詞人回想當年的結伴同行,而今友人獨自踏青,形影相隨。路依舊而人不同,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裡行間。

《蝶戀花·別範南伯》: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繫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其它以鎮江為背景的送別詩詞也不勝枚舉,如唐代王維《送邢桂州》:"鐃吹喧京口,風波下洞庭。赭圻將赤岸,擊汰復揚舲。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宋代蘇軾《西江月·送別》:「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唐代李涉《京口送朱晝之淮南》:「兩行客淚愁中落,萬樹山花雨後殘。君到揚州見桃葉,為傳風水渡江難。」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故宮博物院

送別詩成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宋達到鼎盛,這些蘊含著離情的詩歌也帶動了送別圖的創作。以山水為主的送別圖最早出現於兩宋,發展至明代達到興盛。古代送別圖的意象源自送別詩,如柳樹、河水與美酒等,畫中多出現長亭、折柳、蘭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送別圖發展至明代已經形成兩種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別為主的模式;二是以陸地送別為主的模式。

鎮江城的真山真水為畫家們提供了天然的創作藍本,說起送別圖,也就不得不提沈周的兩幅《京口送別圖》。沈周是明代中後期吳門畫派的創始人。他開創了粗筆水墨山水畫的新風格,擅於用簡練灑脫,沉著酣肆的筆墨,把山水畫得秀潤清新。

明 沈周《京口送別圖》故宮博物院

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京江送別圖》記載了他在京口送別好友吳寬的情景。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吳寬北上,沈周送至京口(鎮江),繪此圖以志送別。近岸上畫雜樹樓閣,岸邊泊舟,艙內數人似在依依話別。夾岸長堤橫亙,江面寬闊。畫面以老拙之筆勾點皴擦,濃淡相生,剛柔相濟,蒼厚渾重。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京江送別圖》成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是沈周為吳偉業的高祖吳惟謙官敘州府太守時所作。畫面中大江空闊,無邊無際,山峰崢嶸逶迤,層巒疊翠。近處有陂陀、板橋、紅桃、楊柳,岸邊人物拜揖作送別狀。此幅畫面結構嚴謹,用筆蒼勁沉著,風格樸厚勁健。

一片冰心傳遞了千年,京口的江上依舊車來船往。不管送別詩與送別圖中以鎮江為背景的數量是多是少,在古代文人的心中,鎮江被貼上離別惆悵的標籤怕是毫無疑問的了。

相關焦點

  • 書畫苑|《趙延沛泥藕居印存》中的宋詞及其他
    寢饋書畫篆刻藝術六十載,得著名書畫鑑賞大師楊仁愷先生親授,篆印作品近萬方。先後在瀋陽、北京、鎮江等地舉辦個人篆刻展,廣受好評。《光明日報》特予報導。其篆刻作品多為海內外人士珍藏,2008年出版《趙延沛泥藕居印存》巨冊。  《趙延沛泥藕居印存》一書,從題材內容觀之,則有先秦至近當代的詩詞曲文。凡入選者均篆刻全篇。工程之巨,前所未見。從篆刻藝術觀之,則諸體兼備,美輪美奐。
  • 跟著宋詞遊北固 鎮江北固山四大活動等你來!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王智慧)「鎮江山水甲於東南,氣勢之雄首推北固」。三國時「甘露寺劉備招親」的故事就發生在北固山。以險峻著稱的北固山,因三國故事而名揚千古。北固山作為聞名中外的文化名山,對三國感興趣的人不可不去,對宋詞感興趣的人也不可不去哦。
  • 隋朝末年一首不知道作者的送別詩,卻已經有了唐詩宋詞的韻味
    雖然有很多創舉,但是年限實在太短,很多的榮耀都歸同到唐朝當中,並稱為隋唐;二則是因為隋朝的詩歌確實不夠太出色,被唐詩的光芒完全覆蓋。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詞史上最精彩的作品,其實也不過是在前朝各個朝代歷史的積累而最終帶來的。古典詩詞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在不同的朝代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色彩。
  • 揚州沿運河騎行鎮江之四:渡長江,感受「京口瓜洲一水間」的雄闊
    寫在前面的話——「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王安石的這句詩廣為流傳。詩中的京口,便是現在的鎮江市京口區;瓜洲則為揚州市瓜洲鎮。由於京口瓜洲隔長江相望;揚州、鎮江又是自古以來的繁華之地,尤其是瓜洲位於京杭大運河長江入口處,更有「瞰京口、接建康、際滄海、襟大江,每歲漕船數百萬,浮江而至,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必停泊於是,其為南北之利」(——《清乾隆·江都縣誌》)之謂,其時水面交通之繁華,可以想像。
  • 內涵豐富的"西樓"意象:從唐詩的男子之氣,到宋詞的閨閣之情
    這兩首詞提及的登高之處都是&34;,可見&34;已是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我通過翻閱唐詩宋詞,發現&34;意象與其他意象一樣,也擁有豐富的內涵。一、 唐詩中的&34;,經歷了從實物到抒情意象的變化,且此時多數是以男子之氣為主。
  • 簡述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哪個才是你的最愛?唐詩VS宋詞
    自先秦至明清,各類文學體裁一時無兩,歷來就有「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今天小編特地整理,到底哪個才是你的最愛?先秦散文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
  • 綠水青山的「唐詩江蘇」
    長江是「唐詩之江」,唐詩中以長江為題材、意象的作品比比皆是。假如沒有長江,唐詩又怎麼會有如此豐潤的風採、磅礴的氣勢?《唐詩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唐詩選本,其中與江蘇直接相關的作品不下二十首。長江流經江蘇,「江」「長江」是這些作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我們不妨以此為「樣本」,徜徉在綠水青山的唐詩江蘇裡。 李白與南京關係密切。
  • 盛開在唐詩宋詞裡的杜鵑花,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在唐詩宋詞裡,我們經常能聽到杜鵑鳥的鳴叫,也能看到杜鵑花的綻放,唐詩宋詞真可謂是「鳥語花香」。每當春天來臨,杜鵑花與報春蘭、迎春花爭相開放,奼紫嫣紅,爭奇鬥豔,給人們帶來喜訊和祝福。今天,果爸帶大家一起去欣賞那些盛開在唐詩宋詞裡的杜鵑花。
  • 從詩詞歌賦中走來的鎮江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詩仙詩中的鎮江是「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辛棄疾晚年任鎮江知府,留有兩首千古名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他詞中的鎮江是「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蘇軾多次客居鎮江,為鎮江寫過無數詩詞,他甚至有意在鎮江長住:「蒜山幸有閒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陸遊曾任鎮江通判,他眼中的鎮江是「江左佔形勝,最數古徐州」。
  • 唐詩宋詞裡的名勝您去過幾處 創作吟詠
    前言有人提了個問題:你去過唐詩宋詞裡提到過的地名嗎?是否感受到了詩詞裡描繪的意境?唐詩宋詞中提到過的地方老街去過不少,例如杭州、蘇州、京口、揚州、金陵、武漢等。相比較而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鎮江(古京口)。每一次登臨古蹟時,我都習慣查找一下古人的詩篇,總會有一些感發。
  • 從唐詩到宋詞,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喜新厭舊」?
    唐人寫盡了詩,宋人作盡了詞,這是後世之人對於唐詩宋詞的一貫評價。古詩的輝煌從盛唐開始,綿延數百年,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然而到了宋代,另外一種文體,則開創了文學史上新的輝煌篇章,甚至在那個時期掩蓋了唐詩的光芒。
  • 現代人如何學寫唐詩宋詞
    現代人如何學寫唐詩宋詞?唐詩和宋詞,是唐宋時期的文化產物,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都經歷了千年的歷史考量。唐詩宋詞的影響力、生命力和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歷久彌新,魅力永恆。後人把唐詩宋詞並稱「雙絕」。如何學寫唐詩宋詞呢?一,多讀多背多記。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謅」不是胡謅、瞎謅,而是因為背讀了很多唐詩宋詞,面對景物,有些詩句自然會脫口而出。多記,指的是把日常生活中產生的靈感隨手記錄下來,積累寫詩詞的素材。
  • 現代人如何學寫唐詩宋詞?
    現代人如何學寫唐詩宋詞?唐詩和宋詞,是唐宋時期的文化產物,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都經歷了千年的歷史考量。唐詩宋詞的影響力、生命力和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歷久彌新,魅力永恆。後人把唐詩宋詞並稱「雙絕」。既然是「絕」,當然無法超越。現代人只有學寫了。如何學寫唐詩宋詞呢?一,多讀多背多記。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 略談劉長卿的「京口詩」_中國鎮江金山網 國家一類新聞網站
    □ 喬長富這裡所說的「京口詩」,是指劉長卿及相關詩人作於潤州和丹徒治地京口的詩篇,不含雖涉及京口但並非作於京口的詩篇
  • 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
    所以要探究送別詩為何會在唐詩宋詞中佔有重要地位,就要回到那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心理。古代雖有車馬轎船,但交通還是極為不便。荒山野嶺,江濤海浪,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後,使古人的跋涉往往窮年累月。長途旅行,給古人的生命安全帶來隱患。旅途中,飲食多靠自帶的乾糧,夜晚可能露宿野外。若不幸生病,受醫療條件所限,往往致命。若不幸碰上盜賊或野獸,則又危矣。
  • 唐宋文風之變:逐漸內斂的豪放派宋詞,終究不似唐詩那般雄渾奔放
    而同樣以豪情著稱的豪放派宋詞,留給人的印象卻明顯與唐詩有些不同。因為宋詞中的豪放之氣,主要在于格調的渲染和意境的烘託,相對來說無疑顯得有幾分委婉。在他們的詩中,始終攜帶著一股不可阻擋的氣勢,宛若吹過天地之間的萬裡長風,能夠從遙遠的東海之濱,吹入中原大地,吹過古都長安,一直貫穿到玉門關外的荒涼之地。這種氣勢,正如長安城西北開遠門外的那塊石碑上所刻之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裡。」
  • 古代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意象,十首描寫柳樹的經典唐詩宋詞!
    從《詩經》中的「楊柳依依」到韋莊的「無情是臺城柳」,從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到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一縷柳絲寄寓了多少中國文人的愁緒啊!人們讀到這個字,就會隨著各自的文化積累不同程度地感受到那種縈繞在心頭的憂怨。〔唐代〕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 書畫苑|趙延沛明清詩文篆刻|陳鐸江奎薛論道,清壇後主納蘭詞
    趙延沛明清詩文篆刻(1)▓(鎮江)祝誠|推薦明清詩文選刊 泥藕居主延沛陳鐸詞《沉醉東風閒情》1陳鐸詞《沉醉東風閒情》2薛論道詞《黃鶯兒塞上重陽》1薛論道詞《黃鶯兒塞上重陽》2江奎詩《茉莉花》納蘭性德詞《長相思》1納蘭性德詞《長相思》2選自《趙延沛泥藕居印存》趙延沛與書畫鑑賞大師楊仁愷
  • 【今日廣東.鄉音】從唐詩宋詞中,發現粵語之美
    粵語之美,既存在於火遍大江南北的粵語歌曲中,也保留在中小學生必備的唐詩宋詞裡……從古今文化之中,均能發現粵語之美!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最早覺察到鄉音粵語很好聽,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聽香港歌星唱《萬水千山總是情》。
  • 說宋詞之三十四:品讀辛棄疾之《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三十三)志士家國情懷之三蘇軾五談》。此節的規範標題應是:《宋詞的那些風流雅事(三十四)志士家國情懷之四辛棄疾三談》。解釋一下:一、上節被拒絕收錄再修改再拒絕共計3次,改了標題再修改,依然被拒,而且不明原因。只得找客服詢問,要求覆核。總算經過人工審核,同意收錄。文字也就成了現在這副樣子。細想也是。你在他們的平臺,怎麼可以這樣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