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東.鄉音】從唐詩宋詞中,發現粵語之美

2021-01-10 澎湃新聞

粵語之美,既存在於火遍大江南北的粵語歌曲中,也保留在中小學生必備的唐詩宋詞裡……從古今文化之中,均能發現粵語之美!

醬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最早覺察到鄉音粵語很好聽,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聽香港歌星唱《萬水千山總是情》。隨後許多粵語歌曲迅速響遍全國,當時大家都覺得很時髦、很高雅。

去歲秋日,陪北京來的同學步上廣州南沙的一處山腰。半山憑欄,江口遠眺,心曠無邊。同學字正腔圓地朗誦起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他豪情難收,繼續朗誦《早發白帝城》。我也不禁大聲讀出了杜牧的《泊秦淮》。誦著聊著,我覺得很有問題,這三首著名唐詩細品文字的確意境很美,為什麼聽起來卻感覺不到押韻的詩味?

資料圖/視覺中國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糾結這個問題。直到有一次我用鄉音朗誦唐詩,猛然一驚,聽上去竟是那麼押韻合轍,娓娓動聽。我於是四處查證,終於發現奧妙——粵語原來已有2000多年歷史。秦始皇統一「百越」後,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到漢朝時,華夏族融合多民族成為漢族,粵語便有了雛形。到宋朝,粵語方「定型」,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清朝的廣州,時常是「一口通商」,地位顯著,粵語也因此向周邊甚至海外深度傳播,發展得根深葉茂。這樣,古傳粵語得以平穩而充實地轉變成為現代粵語。據說還有人一度提議把粵語定為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我禁不住再用鄉音去誦讀,音韻迴繞之間,唐宋時光,驀然出現在那燈火闌珊處:黃河遠上白雲間(音:幹),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外,還有《登高》《山居秋暝》《西塞山懷古》《漁翁》,首首如此。

由此想到「京腔」。蒙古人遷都至燕京,後改稱北京,當地話逐漸形成,有稱「京腔」,在元朝時作為官方語言。中原漢語於是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並相互融合,導致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聲音差別不斷地擴大,明朝至清朝,「官話」也進一步變異。我那北京同學操一口「京腔」和標準普通話,讀《渭城曲》《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赤壁》《春曉》時,已不再是原來的音韻與聲調了。而他讀《登嶽陽樓》和《鹿柴》,音韻美感損失尤其大。我還特意用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了一下比較,更覺明顯。

記載唐朝精彩的唐詩,是中華文學史上一次燦爛的高峰期。我竟在這裡尋覓到鄉音的痕跡。我不禁想,走過這兩千多年的,一定還有其他更多原汁原味的東西也被保留了下來,只是還有待我們去發現。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作者 | 趙趙子

編輯 | 木言

校對 | 朱曉明

審籤 | 周樂瑞

猜你喜歡

按以下步驟↓

原標題:《【今日廣東.鄉音】從唐詩宋詞中,發現粵語之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日廣東·鄉音》——鄉音的文學痕跡
    □趙趙子最早覺察到鄉音粵語很好聽,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聽香港歌星唱《萬水千山總是情》。隨後許多粵語歌曲迅速響遍全國,當時大家都覺得很時髦、很高雅。去歲秋日,陪北京來的同學步上廣州南沙的一處山腰。半山憑欄,江口遠眺,心曠無邊。同學字正腔圓地朗誦起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對嗎?
    他遇到了一個認為「粵語沒文化」的姑娘,急忙發了一篇長微博反駁她。維護母語的立場是好的,可是微博中的「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唐朝沒有普通話」等說法,卻實在讓人無法認同。那麼,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嗎?當然不是。無論唐詩還是宋詞,都是用詩人詞人們掌握的語言寫的。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用繁體字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 叫屈丨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發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來源:觀察者網作者:邱荔「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她說:可以這麼說!我笑著說:很好很好,作為中原地區的中國人,你熱愛中國的文化麼?她:當然熱愛了!我:那你認為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些能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麼?她:可以。我:你剛說你熱愛中國文化,那你了解唐詩宋詞麼?她:一點點。
  • 湖北妹子稱粵語沒文化 陳小春笑答: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繁體粵語注音版在港熱賣中
    南粵地處嶺外,與中原有五嶺相隔,較少受到北方外族侵略的影響,文化及生活習性相對穩定,因此今天的粵語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例如,粵語至今保留著現代漢語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閉口音,還有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粵語中還相當常見,比如「幾多」「無計」「隔離」等。
  •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而香港演員陳小春在2月6日發了一篇長微博也用上了傳統詩詞的例子,稱「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就此,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他明確表示「古代文學作品都不可能用方言寫」,但粵語的確是一門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說現在的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成分是對的。」
  • 他們這樣讀唐詩宋詞:有聲詩畫傳承粵語文化
    為了讓這一鏗鏘妙音得以傳承與推廣,11月10日,佛山市圖書館攜手羊城網、新世紀出版社,邀請了《粵韻唐詩》《粵韻宋詞》作者梁天山、陳輝權、勞震宇,作為佛山領讀者,與讀者一起探討為什麼用粵語讀古詩詞更好聽,領略粵語音律之美。
  • 很多唐詩宋詞讀起來彆扭,原來用粵語讀更押韻?
    尤其最後一句,「簪」字顯得十分突兀,有一種詞不達意之感,讀起來很彆扭。但是有研究者發現當用粵語去讀它時,它聽起來會悅耳很多。 不難發現,粵語中《春望》的韻腳是相同的。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唐詩宋詞都有嚴格的格律標準,或者說是韻律的固定模板,詩人定然不會主動破壞,縱然是桀驁不馴的李白也是一樣。我們來讀讀他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gaan), 千裡江陵一日還(waan)。
  • 陳小春撐粵語,唐詩宋詞粵語寫的?網友:你知道你靠誰吃飯嗎?
    港人保衛粵語文化再起!藝人陳小春日前在微博發文唿籲保衛粵語文化,卻遭強國網友質問:你知道你是靠誰吃飯嗎,意外掀起論戰。    陳小春日前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己在飯局中與一位湖北的女生對談,沒想到對方竟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引起陳小春不滿,反駁廣東話比普通話有更深厚文化,且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大多數也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
  • 《今日廣東·鄉音》——家鄉工夫茶
    《今日廣東·鄉音》——家鄉工夫茶金羊網  作者:林沐陽  2020-12-06 「這叫『關公走麥城』,接下來是『韓信點兵』。」
  • 在唐詩宋詞中發現的秘密
    為了避免聽到秋老虎的吼叫之聲,看到秋老虎張牙舞爪的樣兒,眼不見心不煩,躲到唐詩宋詞中納涼,別有一番風味。 唐詩宋詞,初看模樣兒平平,但極為耐看,越看越美麗。那美,不是用文字可以表達的。明朝的文學家思想家方孝孺(就是被朱棣慘滅十族的)說詩歌之根的《詩經》云:「舉世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
  • 《今日廣東·鄉音》——醃製橄欖糝
    《今日廣東·鄉音》——醃製橄欖糝金羊網  作者:□六二  2021-01-03 逢年過節或周末,外婆還會做一些家鄉小吃,如糕燒紅薯、鼠殼粿、紅桃粿、年糕和鴨母捻(潮語、潮汕湯圓)等給我們解饞。
  • 唐詩宋詞中的「美」,文學之美,藝術之美,境界之美,格調之美
    唐詩和宋詞在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上的高度都是不相上下的。唐詩和宋詞都把中國的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們都有文學之美,藝術之美,境界之美,境界之美。我們只從「美」這一個角度來看看唐詩和宋詞的成就。唐詩和宋詞在文學語言上都做到了文字優美,語言流暢,文字精煉,清新自然,琅琅上口,充滿了抑揚頓挫的音律之美。
  • 為什麼要讓下一代學粵語?這個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合作微信:emgz020當我發現大部分幼兒園、小學的孩子都不會講粵語的時候,我不禁很悲傷地感覺到,我們這代人可能是會講粵語的最後一代人了。 因此,廣東著名填詞人梁天山、作曲家陳輝權、羊城網創辦人勞震宇花費4年之久,創作了第一套用粵語朗誦的國學讀本《粵韻唐詩》、《粵韻宋詞》,希望從中華經典的普及讀物入手,將粵語文化的傳承重歸於新生代的日常學習之中。粵語源自中原雅言,與兩廣地區的古越語所融合而產生。
  • 《今日廣東·鄉音》——秋風起,烤田鼠
    《今日廣東·鄉音》——秋風起,烤田鼠金羊網  作者:陳亮  2019-11-03 秋收時節,廣東人不僅喜歡吃臘肉,還喜歡來一煲「龍虎鳳」
  • 唐詩宋詞的美與魅
    自我們領導人單總建立【善智學堂】並邀請著名的教育家賈老師授課以來,聽眾人數從曼松二十幾人到現已坐滿整個可以興人文館大廳,可見賈老師把「唐詩宋詞」的魅力講的如此賞心悅目,盪氣迴腸!唐詩宋詞之美,不僅是其音韻之美,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傳達出的意境和生命之美。無論是品格中的仁愛,高潔,偉岸亦或是鄉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懷或是自然之佳境,合一,回歸或是生命的無常,人生的感受,都有其唯美的境界。
  • 這些粵語謠言,10個廣東人有9個都曾信以為真
    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這故事是不是聽著好真實?生動又具體。
  • 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各的美
    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各的美。有人喜歡宋詞,大概是詞譜的長短句更具節奏感,其實這些古詩詞曲也都是唱詞,跟現在的流行歌曲沒什麼區別,所以當然是形式越豐富越具有流傳價值,後來唐詩演變為宋詞也有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