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所以要探究送別詩為何會在唐詩宋詞中佔有重要地位,就要回到那個時代,去感受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心理。
圖片來自網絡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古人尤其重視離別,這與他們當時的生活條件是分不開的。
古代雖有車馬轎船,但交通還是極為不便。荒山野嶺,江濤海浪,加上交通工具的落後,使古人的跋涉往往窮年累月。
長途旅行,給古人的生命安全帶來隱患。旅途中,飲食多靠自帶的乾糧,夜晚可能露宿野外。若不幸生病,受醫療條件所限,往往致命。若不幸碰上盜賊或野獸,則又危矣。
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醫療落後、治安不穩,這些生活條件都造成古人生命脆弱。
圖片來自網絡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一旦離別,大家都像「孤蓬」一樣,萬裡漂泊。
古代的通訊條件也很落後。沒有網絡,不能通話,無法視頻。碰到戰爭等動蕩時期,就連寄信,都不能順暢。
這樣的背景下,焉知離別不是意味著永訣?
所以,送者和行者才會這樣的依依不捨,送別詩才會如此濃墨重彩。送別詩中的依依惜別之情,更可以說是他們對未來命運的擔心。
圖片來自網絡
古代的生活基礎是自然經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既自給自足,人們便不大需要出門。農民在土地裡忙碌,地主也很少輕易離開。
既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單位,人們便團聚在一起生活,家族觀念深入人心。有家族的支持,個人的發展才能長遠。沒有家族的支持,個人便如失根的浮萍,虛弱無力。
所以,受自然經濟和家族觀念的影響,古人不願離開家園。
而背井離鄉,通常都有不得已的原因。或是被貶,或是避難,亦或是自尋出路等等。
違背主觀意願的離別,更令人不舍。送別詩裡流露的真情,往往深沉複雜,有不舍,有擔憂,有叮囑,有希冀……
歡迎大家在我文章下方點評!也可以關注「維尼小怪讀書」,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