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力的文學樣式,在中國人的骨子裡留下了不朽的文化基因,讀唐宋詩詞就像吃一道家常菜,可口而溫暖,又像是暗夜裡守望的一盞明燈,情深而意重。
文章千古事,詩詞在心中。走到哪裡,詩詞總是隨行的。有枯藤老樹的高古意境,也有渭城朝雨的款款深情,有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旖旎風光,更有北風吹雁雪紛紛的蒼涼壯闊。
在那太多太美的詩詞中,送別這一類別的詩詞佔去了半壁江山。雖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但仍是心懷戚戚,依依不捨。在古代因為遊宦是一種常態,在朝做事的官員們便只能東奔西走。在送別時,人們留下了不朽的經典詩詞,既是安慰臨行的朋友,又是自我的安慰。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何等的豪邁!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又是何等的悽涼。達觀的蘇東坡便寫道,此事古難全。只有無奈,傷感和故作輕鬆罷了。
在唐代詩人李白的送別的詩裡,有這樣一首詩,有情有景有心,關鍵是這位大詩人留下的詩,現在有兩個版本,於是便有了爭議。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他所寫的故事發生在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李白在揚州,聽聞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尉,雖不能親赴送行,只好遙寄此詩,做自己的一番心意。這便是有心之作。
詩中情景交融,真情感人。寫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那當是繁花正盛之時吧,聽那子規聲聲,便生出幾多憂傷。子規啼血這個典故,讓人不禁流淚。應在此景上,增添了送別的悲情。
他說,聽說你被貶了龍標尉。已經舟過五溪。我不能親自送你,可我的心啊,我的那份不舍的心,那份與你一樣感受孤獨苦感的靈魂,會一直陪著你。你可以抬頭看那天上的明月,帶著我對你的牽掛,遙掛中天,伴著你,一你到夜郎以西。
隨風還是隨君,詩詞大會上的爭議
由董卿主持的一檔詩詞節目,曾經在大江南北引起過不小的轟動,因為詩詞大會,讓很多對詩詞不太敏感的人士也紛紛加入到學習詩詞的行列中來,又掀起了學背詩詞的熱潮。
關於是隨風直到夜郎西,還是隨君直到夜郎西。歷來就有爭議,在教材中,大家一般都是以隨君為主要範本。只是這樣的題,甚至是默寫題中,也一直是迴避出題的。但詩詞大會卻考了一次。
中學語文老師夏昆已經過關斬將,當上了擂主,當時的題目是根據線索說出一聯名句。線索給得非常明確,既道出了詩的作者是李白,也說出了贈詩的對象是一個被貶的人,而且還提到了明月。
夏老師勝券在握: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主持人說,他答錯了,理由是是:隨風直到夜郎西。只因這道題,夏老師失去了擂主資格。
無獨有偶,這道題再次出現在詩詞大會的擂臺上。仍然是在網友的質疑聲中結束。其實隨風或是隨君終有一訛,只是大家已經無法再去考證。只要詩中表達的意境與感情沒有問題,無論是哪個字,我們都可以接受。
真情不變,明月相送,人生苦短,我們且行且珍惜,那份來自遙遠的問候。那便是真心,真情,真正詩歌要表達的東西。
願離別更少,願人世團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