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姓氏起源於哪裡,是怎麼流傳下來的。說老實話,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的。為什麼都說不清楚呢?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也是清朝順治皇帝久久解不開的的心中大惑。誰讀懂了生命的來龍,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書。
到底「我是誰」?
在我們出生到懂事時,大人就會反覆告訴我們——「記住啦,你姓xxx你是xxx人...」,例如我們小時候大人就總愛問「你叫什麼名字啊?」「今年幾歲啦?」「你來自哪裡啊?」...
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XX,叫XX,來自XX...」
是的,當你姓了某個姓氏時,其實就已經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緣關係了,通過這個姓氏還可以追溯根源。
那麼,想要了解「我是誰」,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親人?
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其實,這就是家譜。
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既然是文字出現之前,只能是口口相傳。在這口口相傳的過程中,誰能保證不會出現錯誤呢?或者是傳錯了,或者是根本就沒有傳。畢竟吃飯才是大問題,誰會把祖先的事情一代一代往下傳呢?而且歷史那麼悠久,也沒人能記得住。
一個姓氏中,肯定那些取得富貴的人,生育孩子的機會最多。但是,因為他生育孩子的機會最多,因此,他的後代,有一些發達了,有一些卻並沒有發達。假設你是處在那並沒有發達的一支,而這一支的祖先很多又是沒有文化的,不可能把族譜記載下來,因此,你又怎麼確定自己的流變呢?
首先是收集基本的資料,把各家各戶過年供奉的家堂、祖先牌位進行抄錄、整理,請老人們一起梳理宗系關係,從縣誌查找始遷祖建村記載,以及本村本姓事跡。整理家譜的一個基本輪廓。
然後是將所有近幾十年在世者進行統計、匯總,與歷代祖先匯總造冊。對於部分家門世系記錄缺少的,進行廣泛查證、遞補,進而形成家譜初稿。
之後對家譜初稿進行審定,包括名諱、長幼次序等。增加祖墳圖示備註,為有功、有名、有事跡的祖先立傳。最後付印分發。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從一姓到一國一家,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