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的祖先是誰?
隨著時代變遷
這些問題也許將很難尋找完整的答案
究其原因
最直接的應該是
社會觀念改變
取名習慣的變化
在中國傳統宗族文化中
取名是按照「姓+輩分+名」的順序
這樣的方式令宗族輩分清晰傳承
自上世紀末之後
取名已經跳出了固有順序
朝著時代化、個性化發展
也就逐漸忘記了「我從哪裡來」
今天上午
揚中有史以來第一部姓氏研究專著
《我從哪裡來—揚中百家姓氏探源》
舉辦新書首發式
這是一本追本溯源、尋根問祖的學術著作
也正是一本能夠回答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書籍
揚中是一座名符其實的「移民城」
先民來自大江南北
因而姓氏奇多
據不完全統計
揚中有460多個姓氏
這在全國縣級市中是非常罕見的現象
有人將揚中稱為「天然的姓氏博物館」
毫無疑問
這460多個姓氏都有各自的源流與發展
一種不能放棄的文化傳承
為彰顯文化自信、喚醒「鄉愁」記憶
市民族文化研究會
於2017年啟動了
《我從哪裡來—揚中百家姓氏探源》的編纂工作
在民族文化研究會會長朱懷林的帶領下
探源工作開始了
▽
工作從揚中人口排名靠前的姓氏入手
廣搜民間譜牒、博採文獻資料
經過前期大量的調查和走村訪戶
研究會尋找到500多部
保存相對完好且具有研究價值的珍貴家譜
其中在朱、錢、姚氏等家譜中
發現有朱熹、錢鏐、何士俊、姚湘等
名人相關事跡記載
研究會還組織專人先後拜訪了泰興家譜收藏家張定
走訪了丹陽檔案館、鎮江圖書館、常州家譜館等場館
挖掘出
本地家譜的起源、遷徙分布及
姓氏中傑出人物的事跡介紹
從尋譜、閱譜、考證到編輯、校對等
歷經近2年的時間
整理出包括
張、王、陳、朱、郭、徐
楊、姚、何、吳、劉、周
蔡、蔣、戴、趙、馬、錢
潘、田、奚、常、匡、蘇
譚、瞿、虞、尹、邱、阮
等30個姓氏52支家譜的內容
每個姓氏單獨成篇
包含了
姓氏概述、宗族遷徙以及
字輩、名人、家訓、祠堂等信息
其中許多信息首次發掘
可補史志之缺
如該書收錄的
何士俊、姚湘、朱寶鎏等
揚中名流、名家的文章及手跡影印件
彌足珍貴
△陳履生錄製視頻,稱讚《我從哪裡來——揚中百家姓氏探源》一書的出版「是揚中文化界的一段盛事」
都說「人不能忘本」
本是什麼?
本就是根源
追本溯源
尋根問祖
《我從哪裡來——揚中百家姓氏探源》
承載著意義深遠的姓氏文明
喚醒著多少揚中人的「鄉愁」記憶
在根源中彰顯揚中人
「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精神
編輯 | 言思之製作 | 笑忘
更多閱讀(點擊下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