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雜誌曾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英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新生開學了,第一節課,哲學教授走上講臺提了一個問題,「能說出你爸爸的名字嗎?」最先舉手的學生含笑回答了。「那麼你的祖父呢?」教授繼續問。學生發愣。「那麼,你的曾祖父呢?」學生更愣。接下來的調查中,全班同學只有三分之一知道祖父的名字,而曾祖父往上無一人知道。教授說:「下課,回家把這些問清楚,問不清,就不要來聽我的課了。不知自己世系的人,算不得人,頂多是個野人。還學什麼哲學!」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這是值得我們所有年輕人深思的問題。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家譜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是一家一姓的根,它記錄著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姓氏發源、生息、繁衍無始無終的過程。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修撰譜牒。一部完善的家譜,可以說是一部與時間並存鮮活的生命史和奮鬥史。而活在譜中的一代代子孫們則可以從其中領悟出一個生命群體的強大力量,一種家族遺傳的神秘密碼,一種超越歷史局限的廣闊視野。真可謂「族之有譜,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
時代在變,人們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於家譜,我們應當持以正確的態度:莊嚴而不可神秘化。家譜是載體,承擔著一種樸素的情懷:宗親之間要有實實在在的聯繫和真真切切的感情。
「親不親,故鄉情」。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走出國門,遍及天涯海角,這也是今後我們子孫們的必行之路,難免有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的時候。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並且更溫暖、更深厚。
雖然家譜能給我們帶來諸多益處,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與家譜之間都有著一層隔閡。在他們心中,家譜只能查詢,很難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而且,很多家庭沒有家譜,即便有,年輕人也看不懂。他們習慣於用手機、電腦閱讀和溝通。也正因為如此,年輕人有其獨特的優勢,他們學習能力強,精力旺盛,懂網際網路技術。因此,網際網路修譜方式便興盛起來。
利用網際網路修譜,省去了繁瑣的排版過程,讓年輕人有機會參與進來,甚至成為修譜續譜的主力軍。中老年人是家族歷史的見證者,是家族事業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往古所以知今,明鑑所以照形,修譜可以讓先人的祥光永遠佑裕子孫後代前程似錦、生活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