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

2020-08-30 坤鵬論

人類是短視的,即使他們聽說過天道是懲惡揚善,但是,攀比和嫉妒之心,永遠是戴在眼睛上的短視鏡,遮住瞭望向遠方的視線。

——坤鵬論

一、以赫拉克利特為師

尼採的世界觀,到底和哲學史上哪一位思想家或哪一個流派有相似之處呢?

追根溯源,這個人就是公元前五世紀的赫拉克利特!

尼採特別認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世界是一個生成與流逝、創造與毀滅的永恆過程。

仿佛深邃的海洋,在其中一切有限之物產生並成為有形之物,然後重又消亡和流散,在其中蘊含著一種原始的力量。

「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赫拉克利特的名言,表達了他「萬物流變,無物常存」的觀念——不僅河流、人、物,乃至自然都是不斷變化的,萬物皆處於永恆的流變之中。

尼採還繼承了赫拉克利特「戰爭是萬物之父」的思想:

戰爭不僅是最大的慈善,也是最高的正義。

因為,「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

我們甚至可以說,尼採幾乎在復刻著赫拉克利特,他們有著很多共同特點,比如:

——蔑視民眾;

——思想尖銳獨特,評論起別人來毫不留情,不管對方是誰;

——寫作簡潔明快,形象生動,慣用(故意為之)格言式的簡短句型,晦澀難懂;

——常常讓人誤解,被同時代的人誤解,被後來的評論者誤解;

——著作都成為之後人類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赫拉克利特上了年紀後完全與世隔絕,隱居山中。

尼採30多歲就因病提前退休,剩下的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度過,並居住在歐洲風景最為壯麗的一些地方;

——都瞧不上之前的思想家。

赫拉克利特認為像畢達哥拉斯的博學多識沒用,「博學並不能訓練人的頭腦,如果能的話,它早就使赫西俄德、畢達哥拉斯和色諾芬尼變聰明了。」

而尼採則直接造了傳統哲學的反,否定了蘇格拉底到他之前的所有哲學家。

對於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大家可以看坤鵬論之前寫過的《從自然界的未解之謎到流動裡面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尼採要返回到如此遙遠的過去呢?

因為,他認為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之後,哲學已經誤入歧途,錯得大錯特錯。

他佩服除了畢達哥拉斯之外的所有蘇格拉底前的思想家。

二、尼採的好人榜和壞人榜

在《不瘋魔,不尼採》中,坤鵬論提到,尼採是一位天才般的、能夠洞察隱秘事物和無意識的心理學家。

而他也特別喜歡用心理學的角度去冷眼審視,他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驅動著人們的行動。

而且,他也確實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揭秘才能:

不管是人的理想和偶像的背後,還是哲學、形上學、宗教和道德的「永恆真理」的背後,他都能「識破」隱蔽的和可疑的動機,「識破」人的自欺和欲望、錯誤和激情。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人性的,太人性的」東西。

他對於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也總是喜歡用睿智的、令人迷惑的甚至是侵犯性的心理學洞見進行評述。

比如:他評價蘇格拉底醜,康德頹廢,道德領袖們個個滿懷怨憤。

他的核心策略就是使用人身攻擊的論點:

一種經常被當做「謬論」、被人詬病的誇張性方法;

一種對對手進行的性格、動機和情感的攻擊,而不是駁斥他們的思想。

這種人身攻擊的觀點在尼採的著作中俯拾皆是。

有人通過著作總結了尼採的兩個名人排行榜。

一個是他喜歡的,他的楷模,他的英雄;

另一個則是他攻擊的,有時候是鄙視的。

有趣的是,有人同時出現在兩個榜中。

這是因為尼採的感情就像小孩的臉,陰晴不定,變幻莫測,就是傳說中的來無影去蹤。

他很容易爆發出一種超乎尋常的熱情,把別人誇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接著熱情又可能突然消散,別人馬上反轉成了人見人討厭,花見花凋謝。

在坤鵬論看來,這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尼採從未不停歇、永遠反芻的思考。

而且,他從來不對任何人和事一概而論,絕不會「一白遮百醜,一黑毀所有」般的簡單評判。

因此,才會出現上面愛恨交織、好壞都上榜的現象。

三、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什麼而活——虛無主義

不管什麼樣的學問,基本都源於發現問題。

坤鵬論曾說過,人類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

學問的本質也如此。

尼採發現的問題就是——虛無主義。

所以,他的哲學思考基本都是圍繞追根溯源解釋虛無主義、不破不立解決虛無主義展開的。

只要抓住了這個關鍵問題,我們再理解尼採所提出的概念、觀念就變得清晰多了。

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科技除了使人類社會高速發展之外,還帶來了環境惡化、景觀破壞和繁重勞動(勞動包括體力與腦力)等諸多新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深信文明的進步會給全人類帶來幸福,但現實卻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此產生懷疑。

他們不斷地捫心自問:

「文明的進步真的能使人幸福嗎?」

「為什麼我越來越忙,越來越累,卻越來越沒有自由時間?」

……

就在西方世界,基督教也越來越和理性的近代文明不相容,影響力日漸消退。

曾以基督教道德為基準的人們開始失去了心靈的寄託。

特別是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網際網路,讓地球變成了村落,訊息傳遞越來越快,越來越廣,信息越來越透明,以前的很多信息不對稱被打破,人們突然發現,幾乎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像以前理解的那麼簡單,更不是別人說什麼就真的是什麼。

坤鵬論認為,最受折磨的就是人們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思想,以及好就從頭到尾全都好,壞就是頭上長瘡腳下流膿的壞透了的道德觀。

比如:人們很難接受學問高深的智者私德卻很差;事業成功的企業家背地裡居然沒少幹腌臢事;臺上道貌岸然的領導幹部竟然是個巨貪巨腐……

再加上就像塔勒布的研究所證明的,偶然性在短期的典型體現就是懲善揚惡,老實人吃虧上當,偷奸耍滑者卻一夜暴富。

人類是短視的,即使他們聽說過天道是懲惡揚善,也看到過鮮活的事例,但是,攀比和嫉妒之心,永遠是戴在他們眼睛上的短視鏡,遮住瞭望向遠方的視線。

所以,人們甚至開始懷疑,一直以來堅信的善惡標準和道德難道都是錯的嗎?

人們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

尼採確信,人類迷失自身行為目的的虛無主義時代已經降臨。

虛無主義的英文為Nihilism,它最早來源於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麼都沒有」。

虛無主義就是指人們喪失了價值觀與目標的狀態,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虛無。

即將所有事物視為無價值的、無意義的、虛無的心理狀態。

它是「一個站在門口,令人毛骨悚然的訪客」。

虛無主義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深淵。

「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虛無,其實還代表著人身上某種與生俱來的哲學感受。

尼採宣稱,「上帝已死」。

並預言,虛無主義將成為今後兩個世紀的主題。

而這種精神狀態的病因則在於,導致歐洲文化形成、給予世界上所有事物意義和價值的最高價值觀,比如上帝;比如真善美為絕對真理的道德理論等,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越來越失去了應有的力量。

四、兩種虛無主義

尼採認為,虛無主義分為兩種:

主動(積極)虛無主義:在世界的廢墟上,按照人的生命法則,重新構建人生意義。

既然一直以來堅信的都是錯的,那就自己創造新的價值。

這種主動的生存方式叫主動虛無主義。

被動(消極)虛無主義:在砸爛各類精神偶像後,完全失去精神依歸,因此導致的生命無意義感和荒漠感。

既然一直以來堅信的都是錯的,那就這樣吧!

這種因為既有價值的崩壞而喪失生存力量的生存方式則被稱為被動虛無主義。

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就屬於被動虛無主義。

雖然就像坤鵬論之前講過的,叔本華的書曾對年輕的尼採起到了哲學啟蒙的作用,但後來他還是因此而激烈地反對叔本華。

有人可能認為,這有點不太尊師重道吧。

但是,尼採這種一生只認真理的無情,令人欽佩。

我們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關鍵不在人,而在於他所傳授的內容。

人再好,學問不行,也不能一好蔽之。

五、世間唯一值得提倡的就是徹底的、行動上的虛無主義

尼採表示,人為了從虛無主義中擺脫出來,就必須成為主動虛無主義者,排斥並破壞他人灌輸給我們的價值觀從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以強大的精神向前邁進。

他堅信,不經歷虛無主義,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精神價值。

「世間唯一值得提倡的就是徹底的、行動上的虛無主義。」

不過,世間大部分人,包括現在的人們,他們龜縮在被動虛無主義的殼中,不敢也不願出來。

他們不想冒險摧毀自我,他們牢牢抓住傳統觀念帶來的安全感。

尼採認為這種自我保護實際上是更加危險的自我摧毀形式。

他們僅僅為信仰而信仰某些東西能導致膚淺的存在,甚至自鳴得意地接受和相信他人相信的一切。

因為被動虛無主義認為相信某種東西(即使結果證明根本就沒有值得相信的東西)是更喜歡做的事,總比什麼都不相信的風險要小些。

他們不願意冒險盯著深淵看。

他們認為,懷疑、求真、求知並不重要,這些可能打破他們固有認知的事,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這背後也暴露出了現代人對於知識爆炸與自己個人微薄認知之間巨大差距的恐懼,他們害怕承認自己無知。

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諸如「知識」或「確定性」等詞彙多麼頻繁地被危險性地使用就明白了。

比如:有人很堅定地說一件事,就像他親眼所見、親身經歷一般。

如果你較真兒地追問下去,絕大多數的堅信來自於手機上說的。

手機或許是正確的,關鍵在於這樣手機的權威性聲明就得以保持。

但是,萬一手機是錯誤的呢?

即使真發生了,人們可能也不會將錯誤歸咎於手機,反而歸咎於事情本身。

因為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獲得知識的首要保證,如果承認手機可能犯錯,就要面臨這樣的風險——不僅承認基於手機的知識命題沒有根據,而且所有知識命題都沒有根據。

這其中反映著人的一個天性,那就是,我們傾向於不去質疑為什麼我們認為我們知道我們認為我們知道的東西。

六、他們在深淵中尋找到了寶藏

二十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緊隨尼採的步伐,在虛無主義的深淵中,挖掘出了無意識的概念,並從中構建出自我意識和超我意識。

而存在主義則以尼採為先驅,秉承他的虛無主義所開闢的道路,繼往開來,獲得了輝煌。

今天先到這裡,明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尼採的哲學思想。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
    二、尼採的好人榜和壞人榜在《不瘋魔,不尼採》中,坤鵬論提到,尼採是一位天才般的、能夠洞察隱秘事物和無意識的心理學家。而他也特別喜歡用心理學的角度去冷眼審視,他想知道到底是什麼驅動著人們的行動。三、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什麼而活——虛無主義不管什麼樣的學問,基本都源於發現問題。坤鵬論曾說過,人類學習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學問的本質也如此。
  • 坤鵬論:什麼是荒謬?
    ——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反有神論者《反有神論者加繆的人間信仰》中所講到的,加繆深受帕斯卡思想的影響,並由後者的消遣理論、世界的無窮與人類的無知鮮明對立,延伸出了荒謬之說。「人間信仰」;人道主義思想;「反抗」以及「地中海思想」。
  • 坤鵬論:我的自由、我的激情
    ——坤鵬論正如坤鵬論在《我反抗,故我們存在》所說,自殺,是加繆提出反抗思想前的荒謬思想的暗中主脈。用一句俗話概括則為:連死都不怕,還怕活嗎?二、我的自由在《我反抗,故我們存在》中,坤鵬論提到,加繆認為荒謬感之後會有三個結果:反抗、自由和激情。我們先來講講自由。
  • 坤鵬論:什麼是存在主義?
    ——坤鵬論終於,經過三十多篇文章,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我們攜手走到了存在主義系列的尾聲。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採取橫向視角,試著能夠站得更高些,形成俯瞰之勢,對存在主義做一個總結。一、為什麼存在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驀然回首,坤鵬論突然發現,直到現在,竟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存在主義的定義。
  • 坤鵬論:什麼是存在主義?
    ——坤鵬論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採取橫向視角驀然回首,坤鵬論突然發現儘管難以統一定義,坤鵬論還是搜集活出真實的我意味著什麼呢
  • 坤鵬論:什麼是哲學?
    ——坤鵬論>但是,不知什麼原因,西周在明治時期執筆《百一新論》中將「希」字刪掉了,改為了哲學。,有一個大局觀,要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活好這一輩子,成為完整的人。本文由「坤鵬論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坤鵬論,那知識和信仰這兩個領域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裡?還有什麼是真理?這樣的問題。,也為了把這門學科分成適於講授的幾個部分,以及哲學家也喜歡把東西專門化,哲學被劃分成了若干領域。>本文由「坤鵬論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坤鵬論「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心懷謙遜。」英國首相詹森最近如是說。康德在晚年回顧一生時,他認為自己畢生全部努力都只是為了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信仰什麼?而這些問題恰恰就是所有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會用心思考的問題。
  • 坤鵬論:為什麼尼採說上帝已死?
    「犬儒」一詞衍生自希臘語的「犬」(Cynic),曾有人攻擊錫諾普的第歐根尼為犬,因為其無羞恥般的拒絕世俗的態度,以及活在街上的決定。他卻說:「別的犬咬它們的敵人,我咬卻為了拯救我的朋友們。」當年,亞歷山大大帝也在東徵的途中拜訪過第歐根尼,並問他需要什麼,保證會兌現他的願望。
  • 坤鵬論:為什麼尼採說上帝已死?
    自從聽過這段話後,坤鵬論每每因為別人的批評心裡不舒服時,就會默念一遍它。然後更努力地去學習,如果是自己錯了,改之並感激人家,如果是自己對的,再次的認知夯實,更會讓自己可以一笑而過。「犬儒」一詞衍生自希臘語的「犬」(Cynic),曾有人攻擊錫諾普的第歐根尼為犬,因為其無羞恥般的拒絕世俗的態度,以及活在街上的決定。他卻說:「別的犬咬它們的敵人,我咬卻為了拯救我的朋友們。」
  • 坤鵬論:以輸出為目的學習
    所以,坤鵬論一直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人生最重要的永遠是學習。有朋友在讀過《輸出才是真正意義的學習,輸入只是熱身!》後說,滿篇總結下來,就兩個字——實踐。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對於知識輸出學習法的心得體會。
  • 坤鵬論:什麼是修辭學?(下)
    ——坤鵬論一、修辭學發展簡史——西塞羅和《論演說家》在我的眼中,當他(柏拉圖)對他們表示一連串的蔑視時,他絕對像個演說家。——西塞羅這句話用的是修辭學的「誇飾」手法,諷刺柏拉圖蔑視演說家的時候,卻忘記自己其實正在像著他所蔑視的人的樣子。
  • 坤鵬論:懸置求空,追求正確的開始
    ——坤鵬論今天,坤鵬論談談自己學習現象學及其懸置的心得體會。一、我對懸置的心得與應用建議我們總說,萬事開頭難,演繹邏輯也強調,開始正確,結論不錯。坤鵬論認為,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比較容易實踐的懸置,就是在思考問題時,把個人的因素排除在外,換位思考,提出一個觀點就考慮,別人會認同嗎?如果不認同,會有哪些不認同,我又該如何應對等。寫文章也一樣,比如:坤鵬論在寫作過程中,經常會對出現的名詞試問,我懂它,但是,別人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審判」達爾文
    人世間,不管是什麼,是誰,一旦狂熱,都會向著宗教走去,因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控制他人,它控制的是心。——坤鵬論在《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中講過,尼採將達爾文同時列到了他的好人榜和壞人榜,這又是為什麼呢?坤鵬論特意花了一些功夫,對進化論的歷史做了一番粗淺的學習,收穫頗豐。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人世間,不管是什麼,是誰,一旦狂熱,都會向著宗教走去,因為只有宗教才能真正控制他人,它控制的是心。——坤鵬論要更好地理解尼採的哲學,特別是他的超人理論,就必須對進化論有所認知。在《不知信仰什麼,不知為了什麼而活!》中講過,尼採將達爾文同時列到了他的好人榜和壞人榜,這又是為什麼呢?坤鵬論特意花了一些功夫,對進化論的歷史做了一番粗淺的學習,收穫頗豐。
  • 坤鵬論:這個世界哪裡有什麼絕對真理!
    有個成語叫逆來順受,坤鵬論認為將「受」字改為「獸」後——逆來順獸,它就成了人類正在漸漸淪為如豬牛羊等被圈養動物的最好寫照。——坤鵬論尼採說:「人人需求同一,人人都是一個樣,誰若感覺不同,誰就進瘋人院。」
  • 坤鵬論:這個世界哪裡有什麼絕對真理
    ——坤鵬論尼採在他的《論道德的譜系》一書中提到,猶太教和基督教是人的怨恨的工具和縮影。他認為,亞伯拉罕的信仰和受難故事展現了卑鄙的權力鬥爭:弱者披上權勢的外衣,對他人橫加毀譽,施以火刑和永世入地獄的詛咒。
  • 坤鵬論:什麼是修辭學?(上)
    ——坤鵬論我同哲學家坐在花園,他用手指著我們身邊的一棵樹,絮絮叨叨地說:「我知道,那是一棵樹。」旁人來到,聽聞此言,我對那人說:「這傢伙沒瘋,我們只是在搞哲學。」——維根斯坦,《論確實性》英國有句諺語:Much ado about nothing。一般翻譯為:「無事空忙」,而直譯則是:「把太多的力氣花在虛無的事情上」。
  • 坤鵬論:真實
    ——坤鵬論因此,我們有必要回到真實這個詞,坤鵬論認為,活成真實的自己。,存在主義在真實方面的一大功勞是,為人類一直被冠以負面的情緒正名,比如:焦慮、痛苦、負罪感、嫉妒等,認為它們是正常的,沒有什麼不好,更不必因為它們而慚愧,抬不起頭來。
  • 坤鵬論:哲學最沒用?(上)
    ——坤鵬論>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因此,自從深入學習哲學後,坤鵬論便堅定地認為我能確定我了解了什麼嗎?,人生就這麼一回,渾渾噩噩地活也是活,明明白白的活也是活,為什麼不活明白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