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很個人的事情,1000個人就有1000個存在,它很難用統一的理性語句進行概括。——坤鵬論
終於,經過三十多篇文章,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我們攜手走到了存在主義系列的尾聲。
前面坤鵬論是縱向視角,通過對一個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進行介紹,和大家一起細細觸摸、品味、反思他們的思想。
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採取橫向視角,試著能夠站得更高些,形成俯瞰之勢,對存在主義做一個總結。
一、為什麼存在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
驀然回首,坤鵬論突然發現,直到現在,竟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存在主義的定義。
而且,大部分講存在主義的書,也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於:
第一,它不好定義,幾位存在主義哲學家之間的思想都存在著分歧。
因此,一旦給出定義,基本就會註定歪曲或排除了某人。
第二,誰是存在主義者?不太清楚。
坤鵬論講過,法國哲學家、文藝評論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創造了存在主義這個術語,當時的背景是提到薩特時。
但是,薩特一開始不情不願,幾年後才接受這個標籤。
而加繆對這個稱號則直接表示——No,「我不是存在主義者」。
實際上,真正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的真不多。
即使他們的思想很存在主義。
另外,胡塞爾之後,存在主義總是和現象學難捨難分,它們都講究由內向外,講究意識性。
比如:薩特的存在主義就脫胎於現象學。
胡塞爾所說的:回到事物本身(back the things themselves),何嘗不是在說:回到人本身!
所以,像海德格爾,說他是現象學家對,說他是存在主義者也不錯。
有些人,甚至以前是其一或兩者皆是,後來自己又改了主意。
第三,存在,是很個人的事情,1000個人就有1000個存在,它很難用統一的理性語句進行概括,自然也就很難給出規範的定義。
二、存在主義是什麼?
儘管難以統一定義,坤鵬論還是搜集、整理了一些存在主義的定義或者要點,讓我們一起溫故、知新。
1.存在主義者,關心和強調的是個人,是具體的人類存在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從柏拉圖時期到黑格爾時代,哲學家們所提出的各種設想都存在一個問題:囿於理論,而「遺忘了自身的存在」。
存在主義者,強調「我」的重要性,強調從第一人稱出發、由內向外地思考存在,思考有關生命本身有何意義的問題。
恰如聖奧古斯丁所說:「別想著向外求索;返回你自身。真理棲息於靈魂之中。」
在這個意義上說,所有存在主義哲學都是「主體的」。
2.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不用物的標準來衡量人。
因為,作為帶有特性的物是——本質先於存在,就像剪刀,它在還沒有被製造出來前,就已經在製造者的頭腦中具備了一種固定的本質屬性。
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固定的,人是被拋在這個世界中的,在有自我意識前就已經存在了。
人,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他是的那個人。
因此,不能把人歸入物的範疇來理解和作解釋。
存在主義者認為,人類存在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存在(being)類型。
其他實體是什麼,但作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選擇我想讓自己成為的樣子。
甚至,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也是不對的。
因為,存在必須先於思,沒有我的存在,誰又來思呢!
3.所以,我是自由的!
薩特說,我們被判了自由之刑。
我對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負有責任,這一令人眩暈的事實會導致一種焦慮——「自由的暈眩」(克爾凱郭爾)。
這種焦慮與人類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自由=我們自身的無限可能性,它是我們個人成長的先決條件。
所以,我們不該排斥,而是要敞開自己,用行動去擁抱「自由的暈眩」,努力去實現自己想要的可能性,成為自己的本質。
4.存在與時間
存在不是不可改變的存在,而是根據其本質受時間和時間性的約束。
存在是在時間中的存在。
因此,時間和時間問題在存在主義哲學中佔據著突出的地位。
5.一切存在主義都是人道主義
存在始終是個體的存在,是以特殊方式存在的個人的存在。
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切存在主義哲學都是「人道主義的」,人處於中心位置。
6.存在與境遇
雖然存在主義哲學關注個體的人,但是,存在主義所理解的個體不是孤立的個體。
恰恰相反,由於他們總是在一個具體的境遇中考察人。
並且始終把人看作是與世界和他人緊密相連的。
因此,對他們來說,人永遠都不是孤立的。
人的存在始終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始終是與他人共在。
而「我」只有在境遇中才是自由的。
這個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拋入的世界中的那些物質、歷史和社會變量。
7.存在主義的中心話題是——我們應該怎樣活著
存在主義的中心話題就是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活著。
存在主義哲學家通常認為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會以極為認真的態度來看待和思考。
首先,他們認為,生活是一次艱難跋涉而非浪漫之旅,是一個重大挑戰,並且是不可動搖的事實。
其次,他們堅信,生活不僅是一項挑戰,也是一份無與倫比的饋贈。
正如加繆所說的:「身處嚴冬,我心中依然有個永不頹敗的夏天。」
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人們如何過上幸福或更幸福的生活。
而是像查爾斯·布考斯基所寫的一本書的名字那樣——《最重要的是你在經歷磨難時是否能泰然自若》,直面及承擔人生中的各種狂風暴雨。
他們不會手把手教我們如何處理挫敗感,或是列出我們需要規避的行為清單,更不會提供緩解抑鬱的具體策略。
但是,他們會指導我們如何在情緒低落時保持道德和精神上的承受能力。
8.活出真實的我,成為你自己
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做哲學的方法就是,專注地描述生活經驗本身的樣子,通過充分地描述經驗,希望我們能理解這種存在,喚醒我們坦然面對生活,出淤泥而不染,去過更真實的生活。
他們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成就自己與生俱來的願望,活出真實的我。
活出真實的我意味著什麼呢?
現代社會下,每個人都有著潛在的恐懼,那就是害怕變成流水線上的產品,失去自我,被外界所定義。
但是,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將追求真實拋於腦後,在網際網路這個舞臺中自欺地活成了演員,比如:盡力誇大地展現自己的優點,甚至是有意地偽造自己沒有的優點。
另外,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人只有在認識到了死亡,才會被迫過上了有條理的生活。
雖然真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和演戲作假相比,或許,把生活過得有條理與真實多少有點關係。
著名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說:「說真的,我認為我們這代人都非常鄙夷真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嫉妒真實。」
加繆說:「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造假。」
尼採懇請我們:「成為你自己」。
海德格爾敦促我們創造自我。
尼採、薩特、海德格爾都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融合了文化、感受、經驗、別人的評價於己身,我們從這鍋大雜燴中創造出自我,仿佛我們的生活是一件藝術品。
而這件藝術品的價值評價標準就是——真實。
9.存在主義,是一種生存哲學
存在主義——回到人本身。
人的本身就是存在——生命的存在。
所以,存在主義也是生存哲學。
以前的哲學,討論的都是看似與普通人很遠的話題。
而存在主義一下子來到人們身邊,回到人間,回到人本身,討論感情,討論人生,討論如何生存。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總結得特別好——「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10.做!
生活的藝術,在於把事情做成,這是戰爭年代給薩特和波伏娃上的最重要的一課。
同時,也是坤鵬論相當認同的一點。
存在主義倡導的是,存在在存在中,活出真實的我。
他們堅信,「一切偉大的行動和一切偉大的思想都擁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開始=行動=動手做=Just Do It。
存在先於本質,本質需要的是,不依靠任何條件(比如:神明、社會、群體等),人必須自己作抉擇,然後就是勇往直前,不管什麼樣的壓力、困難和挑戰,都無法阻擋向前的行動。
每個人的本質永遠是幹出來的,每個人的本質都是幹的結果的展示。
坤鵬論認為,做!幹!才是存在主義最本質、最核心之處。
三、思想和具體生活經歷有關
從每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們的哲學思想與其具體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
所以毫不奇怪,當生命中的一個特殊的和令人難忘的「存在事件」發生時,便會促使存在主義哲學家進行哲學思考:
在雅斯貝爾斯那裡,這表現為人由於死亡、痛苦、鬥爭和負罪感而陷入走投無路的界限狀態;
在薩特那裡,這表現為一種普遍的厭惡感;
在馬塞爾那裡,這或許表現為類似克爾凱郭爾的那種宗教體驗。
所以,他們的思想都受到了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