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2020-12-04 坤鵬論

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世界早已和平。——坤鵬論

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

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

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後來,法國哲學家、存在主義派的薩特將其和自己歸為無神論的存在主義,他也予以了否認。

坤鵬論認為,海德格爾受到現象學很大影響,胡塞爾的思想是其哲學思考的重要源點之一,說他是現象學派也沒錯。

但是,他對存在的定義,以及人與存在的關係,還有強調人類當下的「自我抉擇」以及「超越」,又明顯受著存在主義的影響。

而且,存在主義是20世紀最有特色的思潮,此派的代表人物各有主張,但都圍繞著人的存在的意義,要人真誠而勇敢地面對自身,選擇成為自己。

以前,我在多篇文章提到過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可以說,這四個字是醍醐灌頂般的棒喝:

既然我們一天一天地接近死亡,就該活出自我,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真誠地活著,虛偽就是浪費生命!

於是,我毅然選擇了一條全新的人生之路。

所以,坤鵬論為了進一步學習和思考,將分成上下兩篇來介紹海德格爾以及他的思想。

一、西方哲學一直以來將人視為物質

坤鵬論在之前在關於意識的系列文章中講過,西方哲學一直存在著還原論和活力論之爭。

小提示

關於意識的追尋

坤鵬論: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

坤鵬論: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

坤鵬論: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坤鵬論: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

《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

《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不過,自柏拉圖以後,還原論便佔據了絕對優勢,形成了西方社會、文化、科學的核心,延續至今。

還原論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將人和物質畫上等號,人同樣也是物質,於是:

它依據物質的存在方式去認識人的存在;

它按照理解物質的存在的方式來理解人的存在。

胡塞爾以及之後的馬克斯·舍勒意識到,不應該把人的本質作為一種對象、物質和存在物來理解。

而是,應該把人看作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的實施者(舍勒概念中的「人」)。

之後,海德格爾更進一步,他批評以前的哲學家既沒有分清存在與存在物之間的區別,也沒有在存在的本質上給出充分理由。

對於亞里斯多德來說,「存在」就意味著「被製作」,簡而言之,「存在=被製作的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迄今為止的哲學總是在追問整體意義上的存在者,追問至高無上的存在者——上帝。

但是,他們卻沒有去追問,使一切存在者成為存在者的那個東西,也就是沒有追問存在本身。

這種存在本身並非物,也並非存在物,它不是作為一切存在物的源泉的「對象」擺在我們面前。

海德格爾說,存在問題被哲學忽視了,或者說被哲學遺忘了,他稱之為「存在的遺忘」。

從尼採開始,真正出現了反哲學,反的就是以還原論為代表的傳統哲學。

海德格爾也算是反哲學的代表人物,他一貫稱自己的思想是「存在的回想」,而非哲學。

二、海德格爾其人

馬丁·海德格爾,德國人。

他曾經是胡塞爾的學生以及助手。

1916年,胡塞爾在弗萊堡大學任教時,與其相識。

兩人志趣相投,交情深厚。

胡塞爾其海德格爾視為自己現象學的後繼者備加寵愛。

但是,海德格爾本人似乎並無此意,在他看來,胡塞爾從數學轉攻哲學,哲學功底並不深厚,他只想跟著學習現象學,從而奠定自己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1928年,胡塞爾離開弗萊堡大學時,推薦海德格爾繼承他的教席。

1933年,海德格爾加入納粹黨,並在同年5月就任弗萊堡大學校長,胡塞爾與其決裂。

海德格爾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最初學的是神學,後來慢慢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同時,他也是最有爭議的思想家之一。

反對者認為,他的文章晦澀難懂,讓人不知所云。

比如:「世界化的世界的映射遊戲,作為圓環之環化,迫使統一的四方進入本己的順從之中,進入它們的本質的圓環之中。從圓環之環化的映射遊戲而來,物之物化得以發生。」(選自他的演講集《物》)

這個句子中,每個字都認識,也沒有一個生僻的專業名詞,但是,聽起來跟天書似的,一句接一句地讓人有種理解不了的暈眩與無助感。

這就是海德格爾獨特的詞語特點,不獨創什麼陌生的新詞,只是給一些現成的、人們習以為常的詞語賦予一種新的意義。

而他的支持者則堅信,他的著作是裡程碑,結束了兩千多年、而且大部分是錯誤的哲學發展,為哲學開闢了新紀元。

另外,雖然海德格爾的思想很偉大,但是,他比較自私自利,工於心計,人品實難恭維。

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

比如:牛頓也算一個典型的實例。

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了。

三、巴門尼德,存在論的鼻祖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流變。

與其持完全相反觀點是巴門尼德,他認為,沒有事物是變化的。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在變化的同時保持著同樣的形態)。

巴門尼德說:水是流動的,但這條河的的確確存在著(世界是不滅不動的)。

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的黃金時期。

據柏拉圖記載,蘇格拉底年輕時曾拜訪過他,受益匪淺。

巴門尼德崇尚神秘主義,並受到過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因為最初的數學與神秘主義混雜在一起。

有人說他創造了邏輯,事實上他創造了一種遵循邏輯的形上學——本體論。

巴門尼德認為,我們的感官世界帶給我們的都是幻覺,變化的只是外在,唯一可信的就是」一「,萬物之源是永恆不動,沒有變化的「不動的一」。

赫拉克利特認為,一生萬物;

巴門尼德則認為,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

赫拉克利特認為,冷的對立面是熱,世界被對立鬥爭所支配。

世界上同時存在著戰爭與和平、飢餓與飽食、生病與健康等對立因素。

正因為其中一方的存在,另一方才得以存在,雖然彼此相互對立,但同時也是和諧統一的,推動著世界的發展。

世界在發展的同時,也保持著相同的形態。

赫拉克利特將這種狀態比喻成火——能燒毀一切、搖曳不定又能保持自身的性質。

巴門尼德認為,通過火、水等可見、可感的物質來解釋世界,原本就是錯誤的。

因為熱、冷之類的感覺因人而異,也可以用於比喻,其實,冷就是不熱,光明就是不黑暗,沒有什麼對立之說。

他認為,變化就是物質從有到無或從無到有,但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存在的東西,不會變得不存在,不存在的東西也不可能變成存在——「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這樣的思考為探究「存在本身對人類來說是什麼」的存在論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巴門尼德不以眼睛,而是從理性的角度來探討存在的有無,被稱為理性主義的鼻祖。

他的弟子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思想,並提出了著名的阿喀琉斯追龜的悖論(參看《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巴門尼德認為,人的思想和言語都有一個載體,如果你在這一時間和另外一個時間想到或談到同樣一件東西,那就說明這件東西在這段時間內沒有變化,如果變化的話,你說的就不是同一件東西。

巴門尼德是西方哲學家中,最早通過思想和語言進行哲學推斷的一位,讓我們來看看他如何得出上面這個推論。

如果你用語言提到某事物,這種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永遠都存在。

比如:你提到莊子,如果你沒有瞎編亂造,那麼就一定存在一個莊子,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

但是,如果一個人孤陋寡聞不知道莊子,莊子就不存在了嗎?

所以,巴門尼德這個推論並不那麼完善。

羅素認為:「巴門尼德混淆了回想與回想之物、提及和提及之物的概念。我們現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現在發生的,而回想的對象則不是現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腦中對過去的事物進行重讀,而過去的事物依舊在過去,並沒有隨著重讀而來到現在。」

就像很多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一樣,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題目,涉及到了記憶和時間。

巴門尼德對哲學最大的貢獻被認為是創造了一個哲學、神學、心理學等領域公用的基本概念——實體。

雖然這個詞不是他創造的,但他的思想已經有了這個概念,意思是不同變化狀態的本體。

後來,因為認識論成為主流,存在論沒落,而海德格爾宣告了存在論的復興。

並且,海德格爾還翻譯過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包括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的著作殘篇並對其作了詳盡的注釋。

在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那時,他發現了對存在的理解力。

四、什麼是存在者與存在?

尼採說:「存在就是自然出現、自然生成」,「存在=生成」。

海德格爾或許繼承的就是這個思想,他將世界分為存在者與存在。

比如:桌子上有一隻杯子,那麼,杯子=存在者,有=存在。

存在者不僅是物,也包括人。

一直以來,哲學家們都在思考存在者,比如:世界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等問題。

卻從來沒有詢問過存在。

也就是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所謂存在,總是讓人覺得它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就是存在嘛。

而且,存在也一直被認為是最空洞、最一般和最不言而喻的東西之一。

因此,歷代哲學家從來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問題,自然更不會深究它。

甚至忽視了存在物與存在之間的根本區別,把一般存在者當成存在本身來思考,以致陷入思想和人生的迷霧之中。

海德格爾還提出了存在的生起。

就是,雖然作為存在者的人類千方百計想了解和定義存在,但存在並非存在者所能左右,存在自身以及各種形式出現在存在者之中,存在者只能接受它,存在是生生不息的動力來源。

海德格爾這種不研究個別事物的性質,而是思考某物存在到底是怎麼回事的學問,被稱為存在論。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下)
    這個世界上,沒有秘密的人是最強大的,他說的話最有力量,也最感動人,因為他毫無遮蔽,讓真理(存在的另一個說法)可以源源不斷地展示 。——坤鵬論海德格爾最著名的著作是《存在與時間》。在《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中,坤鵬論提到,海德格爾提出了西方哲學自古以來從沒有問過的問題:存在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提出問題後,就要解決問題。正如演繹邏輯所揭示的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正確的開始。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下)
    在《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中,坤鵬論提到,海德格爾提出了西方哲學自古以來從沒有問過的問題:存在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提出問題後,就要解決問題。人類通過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由於人類的存在而存在,人類與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事物相互作用,海德格爾將這種獨有的存在方式稱為being-in-the-world——「在世界之中存在」(在世存有)。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世界早已和平。比如:「世界化的世界的映射遊戲,作為圓環之環化,迫使統一的四方進入本己的順從之中,進入它們的本質的圓環之中。從圓環之環化的映射遊戲而來,物之物化得以發生。」
  • 坤鵬論:什麼是存在主義?
    ——坤鵬論終於,經過三十多篇文章,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我們攜手走到了存在主義系列的尾聲。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採取橫向視角,試著能夠站得更高些,形成俯瞰之勢,對存在主義做一個總結。一、為什麼存在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驀然回首,坤鵬論突然發現,直到現在,竟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存在主義的定義。
  • 坤鵬論:什麼是存在主義?
    ——坤鵬論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採取橫向視角驀然回首,坤鵬論突然發現真理棲息於靈魂之中。」人的存在始終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 坤鵬論:存在主義第一原則——存在先於本質
    ——坤鵬論,人類的思想、科技基本都是拾階而上的,每一個臺階都是由前人鋪就的。、他喜歡融哲學於小說或戲劇中另外,就像坤鵬論在在《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下)》中坤鵬論講過海德格爾提出的所有人共通的狀態
  • 坤鵬論:存在主義第一原則——存在先於本質
    ——坤鵬論一、薩特發揚了前人的思想坤鵬論曾多次強調過,人類的思想、科技基本都是拾階而上的,每一個臺階都是由前人鋪就的。二、他喜歡融哲學於小說或戲劇中另外,就像坤鵬論在《薩特——用生命寫作,我寫作故我存在!》講到的,《存在與虛無》這本哲學著作非常晦澀難懂,讀過並讀完的人很少。
  • 坤鵬論:存在就是和別人一起存在
    ——坤鵬論一、有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特點坤鵬論前面講過、美醜、強弱等物理上的差異。,卻不等於存在於世界上。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 坤鵬論:真實
    ——坤鵬論,前所未有的、直入心底的真實,其上不再蒙有一絲半縷,其後不再有真實。還比如:在這個世界上他,首先看透了自己;其次,不屑於幹損傷他人的事情;最後,更加明白人是無法獨活的,人,必須存在於人與人的聯繫之中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論海德格爾的反諷
    作為一種思想-言說模式的反諷,構成了海德格爾思想文本創作的動力源泉,並促成了其存在之思的源始哲學之展開。在關於現代性社會的理解與對政治世界的判斷上,存在之思的困境與失敗在於:由反諷結構模式所主導的存在論源始哲學,最終回歸到審美主義和主體哲學的範疇。海德格爾的思想困境,深深地植根於反諷性思維-言說模式對普遍主義、公共性社會訴求的排斥。
  • 坤鵬論:真正地失敗才能真正地存在
    ——坤鵬論「在自己身上,人找到了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也無法找到的東西,帶著憎惡世界上的男男女女的心理狀況,他橫穿義大利,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頂峰,真正的失敗可以成為真正存在的密碼,一切以失敗告終的存在的背後都是超越,是上帝的永恆和不朽。
  • 坤鵬論:什麼是荒謬?
    ——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反有神論者,人類特有的思考,還帶來了大小、美醜、強弱等物理上的差異。,人生也不荒謬,人活在世界上才荒謬。」>本文由「坤鵬論
  • 依據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追問技術的五條路徑
    依據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追問技術的五條路徑 2018年07月19日 10:24 來源:《創新》 作者:包國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亞里斯多德與海德格爾:一個存在論的比較研究
    》的導論部分,海德格爾通過批評性地訴諸亞里斯多德的存在論思想,為自己的存在論策略的實施創造了前提。本文在深入分析海德格爾這些論述的基礎上,對比亞里斯多德的存在論立場,系統地揭示出海德格爾對亞里斯多德存在論思想的關鍵性誤讀,表明正是由於忽略了亞里斯多德基於存在的多種意義理論對存在的邏輯分析,海德格爾才有可能為存在意義的探尋開闢一條完全不同的現代道路,將傳統的存在論導向他自己的特殊的生存論現象學上去
  • 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
    探索工作的現象學方法當人們試圖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存在論以及諸如此類的嘗試那裡討教的時候,存在論的方法卻始終存在問題。由於存在論這個術語是在形式上很廣的含義下使用的,因此,循著存在論歷史來澄清存在論方法這條道路本身就行不通。在海德格爾看來,隨著存在的意義這一主導問題,探索就站到了一般哲學的基本問題上。處理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現象學方法。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18歲時海德格爾因格約伯贈予一本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所著的《論存在對亞里斯多德的多種含義》,深受打動,而決心投身哲學。另一方面,他中學時亦喜愛閱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作品,為他以後對詩性語言的重視埋下種子。
  • 坤鵬論:存在主義是哲學家對概率的思考
    ——坤鵬論一、存在主義是哲學家對概率的思考坤鵬論認為,存在主義,是哲學家面對這個概率世界的思考。這就是坤鵬論以前在講複雜性科學中所提到的——像人類社會這樣的複雜性系統,始終處於秩序和混沌之間的混沌邊緣。秩序就是確定性,混沌則是不確定性。什麼是荒謬?它其實是人們對概率世界的一種感受,是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 坤鵬論:存在主義是哲學家對概率的思考
    ——坤鵬論>這就是坤鵬論以前在講複雜性科學中所提到的這些坤鵬論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對比過,而是以孩童的目光重新審視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存在所研究的對象是具體的存在,而不是脫離現實的抽象理論。
  • 亞里斯多德、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比較
    亞里斯多德、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比較 2016年08月29日 09:26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聶敏裡 字號 內容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海德格爾這些論述的基礎上,對比亞里斯多德的存在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