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之作,化腐朽為神奇的「內黃棗木根藝」!

2020-12-04 FY時代記憶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趙合民,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趙合民,男,漢族,1966年出生,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內黃棗木根藝展覽館館長。

內黃,是我國著名的紅棗之鄉,紅棗種植歷史和棗林面積世界居首。內黃棗木,有北方紫檀之稱,齡高千年,生長緩慢,質堅如鋼,木紋細密,色澤紅潤,造型奇異,紋理精美;內黃棗木因生長環境奇異,形成有獨特的龍紋、豹紋、金錢紋自然奇觀,諸多棗木或像飛禽走獸、或像花鳥蟲魚,盡染滄桑古韻,美如鬼斧神工。

內黃棗木中的雷擊棗木,系千年古樹被雷電擊裂,瞬間高溫碳化,發生質變,經四季風寒、星辰沐浴,形成堅硬無比、裂開處褐紅烏亮、表面細膩光滑潤澤、散發淡雅木香的奇材,堪稱珍稀根藝佳材。因此民間相傳,雷擊棗木具備神靈之氣運,佩戴於身可以抵禦邪惡之氣,帶來祥瑞和幸運,自古至今人們已將此視為貴重之物珍藏。

內黃棗木根藝源於戰國,經過代代傳承發展,日臻完美,將其形成為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品牌。內黃棗木根藝製作時貫徹「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原則,巧用心計,慎重取捨,重點利用根的自然形態,使天然特點和神韻充分體現,有自然美的「奇」與人工美的「巧」結合的特徵。

「製作工藝有選材、去皮、打胚、定型等,內含多種祖傳秘技;製作作品主要有茶藝、擺件、自然根藝系列等。製品原材料多為特別環境下生長形成的有獨特紋理造型奇、怪、美千年雷擊木。」趙合民這樣說道。

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對內黃棗木根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後在父親的悉心幫助和指導下,打下了堅實的根藝基礎,在多年的摸索和實踐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形式。他現在是第六代傳人,已有第七代傳人趙少銘,至今已傳七代170多年。

趙合民從藝40餘年,刻苦認真,技藝精湛,開發的雷擊木、古木、茶藝等棗木根藝系列,形神兼備,古樸典雅,絕佳精美,堪稱絕品,廣被收藏,暢銷21省。代表作品根藝龍頭、金山龜、翼龍、虎頭茶臺、千年雷擊木擺件茶桌等,多次在全國大型文化藝術展覽獲獎。

他曾多次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拔參加非遺培訓班,在文化和旅遊部管理幹部學院、天津大學、鄭州輕工學院等學習深造。積極參加中原文化博覽會、安陽國際航空旅遊節、河南省旅遊商品博覽會、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展等大型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開展非遺展覽和傳承工作,先後收徒4人。2020年初,積極參加非遺抗疫公益活動,創作的雷擊木作品《萬眾收蝠》,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省非遺保護中心報導。

現在他投資建立國內獨家棗木根藝展覽館,建立棗木根藝生產基地,與國內頂尖雕刻藝術專家合作開展根藝研究工作,為棗木根藝傳承發展成為優秀非遺文化產業貢獻卓著。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人民日報、河南衛視等媒體,對其曾經廣泛宣傳報導。

內黃棗木根藝不僅充分顯示了棗木奇麗的自然美及作者獨具匠心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美,展示出華夏兒女的崇高智慧,更是珍貴且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在未來的日子裡,趙合民將以內黃棗木根藝傳承為己任,讓這項悠久的中國非遺技藝發揚光大,順利地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鬼斧神工之作,化腐朽為神奇的「內黃棗木根藝」
    ,1966年出生,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內黃棗木根藝展覽館館長。內黃,是我國著名的紅棗之鄉,紅棗種植歷史和棗林面積世界居首。內黃棗木,有北方紫檀之稱,齡高千年,生長緩慢,質堅如鋼,木紋細密,色澤紅潤,造型奇異,紋理精美;內黃棗木因生長環境奇異,形成有獨特的龍紋、豹紋、金錢紋自然奇觀,諸多棗木或像飛禽走獸、或像花鳥蟲魚,盡染滄桑古韻,美如鬼斧神工。
  • 河南內黃:棗木根藝的鬼斧神工 化腐朽為神奇
    、其藝,堪稱世間一絕,化腐朽為神奇,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的領頭羊,生長緩慢,質堅如鋼,木紋細密,色澤紅潤,造型奇異,紋理精美;內黃棗木因生長環境奇異,形成有獨特的龍紋、豹紋、金錢紋自然奇觀,諸多棗木或像飛禽走獸、或像花鳥蟲魚,盡染滄桑古韻,美如鬼斧神工。
  • 樹根造型藝術:化腐朽為神奇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根藝藝術:化腐朽為神奇   2004年在英國藝術界舉行的一項評選中,已故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的作品《泉》打敗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的兩部作品成為20世紀最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他被稱為「現成品藝術的創始人」,作品並被視為「裝置藝術品」,杜尚有不少類似這樣的作品,例如《自行車輪》《巧克力磨機第一號》《晾瓶架》……  其實藝術家杜尚的裝置藝術大多是化腐朽為神奇,是徹底地把「藝術」做得「不像藝術」,影響了身後無數的藝術家。自此,便有木頭、垃圾等開始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藝術廣場、展覽館和藝術殿堂。
  • 化腐朽為神奇‖路邊的木頭到了他手裡就成了藝術品
    化腐朽為神奇,別人眼中平平常常的破木頭,到了他的手裡就變成了茶臺、擺件、藝術品……王全喜是黃龍縣根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黃龍根藝的領軍人物。
  • 黃庭堅的一首經典之作,用典無痕,化腐朽為神奇
    下面介紹黃庭堅的一首經典之作,用典無痕,化腐朽為神奇。戲呈孔毅父宋代:黃庭堅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校書著作頻詔除,猶能上車問何如。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山谷的作品雄奇拗硬,經常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並敢於大膽創新,開闢新境。這首詩是作者在京城時所作,詩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有棄官歸隱的念頭。此文就是作者通過自嘲的方式,抒寫不得志的苦悶。
  • 專訪|來自西北戈壁灘特有的根雕藝術——史進軍的根藝世界
    "一晃,他與戈壁灘上那些腐朽的植物有了幾十年的情緣,他在向我展示這些根藝作品的時候,我放佛看見了戈壁灘的風光,他也放佛風霜褪去,閃耀在他眼中的那份摯愛讓他變回了那個曾經的年輕人。他愛他的根藝,也用這些根藝留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留住了自己的情懷和歲月。每一件作品從相見到完成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有著莫大的緣分。
  • 「枯木」再逢春根藝讓「朽木」活起來
    ,仿佛來到了一個由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與非遺傳承人的妙手合力打造的奇幻世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要去賀蘭山附近的一些廠礦企業,工作之餘我喜歡到山上轉轉。因為賀蘭山經常發山洪,許多枯死的樹木被山洪衝下山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賀蘭山山腳下,遠遠看見一隻『動物』立在那兒。走近才發現那是一個樹根,我就把它撿回家做成了根藝作品,並根據樹根的姿態,取名叫『海豚』。」何生義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乾枯的樹根以新的生命,也從那個時候開始,何生義和根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 這種枯木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價值能高到無法估量
    樹化玉是玉化之後的矽化木,它既是樹也是玉,它的外形特徵上兼具了玉石,化石,奇石的特徵。所以,從它的外表特徵看上去,樹化玉保留了樹木的某些原始形態,以及玉石優良光滑的質感。而它的形成必然要從遠古時期的地質運動說起:在大地震中土地開裂,原始森林的樹木倒塌被埋入地下。經歷了億萬年的地質運動,樹木與地下巖層中的礦物元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下才形成了如今的樹化玉。
  • 調理風水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風水是否能化腐朽為神奇?調理了風水是否能發達富貴萬年?風水若能化腐朽為神奇為何視風水為至寶的代代帝王依然沒落了?若風水不能化腐朽為神奇為何從古至今王侯將相,商人富賈依然對風水視為寶中寶,又都在人人相信和應用呢?小編接下來會詳細為您解讀這些調理風水的方法,看看是否能夠化腐朽為神奇!
  • 這些翡翠雕件竟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匠心之作
    在很多時候,一塊品質普通的翡翠會因為雕刻而脫胎換骨甚至化腐朽為神奇。鄧小明在設計方面技藝獨到,巧妙運用翡翠原石的「多彩」和「質地」特徵,以傳統的設計理念為基礎充分表達出大自然所賦予翡翠的獨特之美,享受著作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展現出自然美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從其作品深切的感受到藝術之美的魅力。
  • 誰說朽木不可雕也,看李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於是吩咐工匠,將最直的老樹幹,按它們本來的形狀,不作加工,截成窗戶的外框。再拿一面盤曲另一面比較平直的樹枝,做成兩株梅樹,一株從上面倒垂下來,一株從下面向上仰接。比較平直的那一面用斧頭稍微加工,去掉皮和節疤,朝外安放,以便糊窗紙;盤曲的這一面朝裡,完全保留天然的形狀,不做任何加工,連稀疏的枝椏和細小的樹梗都保留下來。
  • 化腐朽為神奇----翡翠的「三分料,七分工」
    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將翡翠化腐朽為神奇。三級:化腐朽為神奇就是那種大家覺得只能作廢的料子這些就屬於雕工已經遠遠凌駕於原料之上,是真正的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這個級別的雕工就多見於大師級別的作品,當然,民間也很多高手擁有這樣的鬼斧神工。
  • 西藏博物館裡的「化腐朽為神奇」
    中新社拉薩9月6日電 題:西藏博物館裡的「化腐朽為神奇」  中新社記者 趙延  在西藏博物館唐卡保護工作室的一角,京紅正專注地盯著手中的容器。她用鑷子從中取出一塊碎布角,在空中靜止片刻,再與一旁的布片進行比對。這已是京紅第四次調色了,仍沒有染出她心中想要的顏色。  因為在北京出生,父母為她取名京紅。
  • 化腐朽為神奇的玉雕師
    我們一起再來看幾組「化腐朽為神奇巧用料形、巧用顏色、巧施技藝,在玉石最獨特的地方加以施工,使它成為最搶眼之處
  • 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唐永懷為作品上油中國根雕藝術源遠流長,遍布全國各地,流派眾多,被稱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唐永懷說,曹州根雕的選材講究材質堅硬、木質細膩、不易龜裂變形、且能長久保存的硬木為材料。菏澤土地肥沃,樹種繁多,林業資源豐富,不但為曹州根雕的傳承與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 人物|讓樹根化腐朽為神奇的高學紅
    他叫高學紅,中國根雕協會會員,河南省根雕協會常務理事,博愛縣根雕藝術協會會長,儘管雙鬢微白,但一提起根藝卻依然神採奕奕,風姿不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別人視樹根為廢柴,我視為黃金,別人看到麻煩,我看到欣喜若狂,這就是愛好的力量。」高學紅坦言。
  • 鬼斧神工今安在——訪民間工藝根雕匠人黃甫
    黃甫的創作室裡滿架都是他的心血之作,既有純觀賞性的木雕陳設工藝品,也有普通的木雕實用工藝品。深厚的製作功底與較高的藝術修養給了黃甫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多年的潛心鑽研和拜師修煉讓他有了質的變化。那些殘根朽木,經他的手略施雕鑿,稍加取捨,就自然之形,著點睛之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就產生了。
  • 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烤羊雜
    雖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動物內臟的代名詞,至少從側面說明了羊雜的地位之低下。 不過喜愛這一口味的人卻是非常之多的。記得有一次和幾個要好的朋友在草原上請哈薩克牧民宰了一隻羊,幾個知名的「吃貨」非要讓牧民將羊雜碎收拾乾淨後留給我們做燒烤吃。
  • 李白最獨特的一首詩,前兩句平平無奇,後兩句化腐朽為神奇
    他的精彩詩歌是後世之人望之莫及的。 大多數讀書人長大都離不開李白詩歌的陪伴,而李白的詩歌,往往出語驚人,然後發展出一種壯觀的想像力,讓人著迷。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李白最奇特的一首詩,它前兩句平淡乏味,但是後兩句卻又化腐朽為神奇。李白一生嚮往自由。 他喜歡到到處遊玩。 他喜歡面對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來寫自己的作品。 今天要說的就是他的《山中與幽人對酌》。
  • 歐陽修最妙的一首詩,前兩句普普通通,後兩句化腐朽為神奇
    以「荷葉」為例,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等都有涉及。如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故對宋代詩人來說,就「荷葉」這個普遍性的題材,再寫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按理說就很難得了。不過事實證明,有人珠玉在前,反而更能激發後人的創作能力。如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邦彥的「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