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城父親去世,趙家家道中落,趙明誠與李清照決定歸回青州老家居住。
李清照之號易安,就是來源於這段閒居生活。她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之"審容膝之易安",是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之意,把自已的居室取名易安室。借歸去來兮,把書房命名為歸來堂。在這樣心安的狀態之下,李清照寫了《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01
人們記憶中的李清照,是"悽悽慘慘戚戚"的悽涼,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從此,李清照的多愁與善感,把每個讀者的心都帶向婉約與幽怨,讓人們走進濃濃的愁緒不想自拔。但《小重山》,卻讓李清照有了"好黃昏"。
李清照的傷春和悲秋,人所共知,李清照的閒適與快意,似乎讓人知之甚少。《小重山》卻是把李清照閒適、寧靜、簡單而幸福的生活透露給了世人。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是借五代薛昭蘊的 《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玉階華露滴,月朧明"而來。薛昭蘊的《小重山》寫相思與閨怨,而李清照卻寫了自已淡然世外的閒情。
有多餘的時間,有詩的情懷,對於喜歡梅花的李清照,不會錯過梅花的一點點綻放,一點點清香和透出的那一點微弱的春意。於是在梅花"未開勻"之時,迫不及待地想把梅花填進自己的詞裡,傾訴對梅花的喜愛。
避居鄉野的李清照和趙明誠,在春雪未盡之時的梅花樹下,留下一串串腳印,從梅花之"未開勻",到梅香漫過歸來堂,飄過易安室,在他們的金石字畫裡,駐留下一陣陣香氣。這樣的日常,如風一樣自然,如炊煙一樣閒適散漫。
02
要說閒適,最是那一甌碧綠的春茶,"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碧雲茶,指宋代製成團狀的茶葉,碾碎才可煮。詞中的"玉"是和前面的"碧"相對應,並不是茶有玉的質地。把茶團細細地碾,慢慢的磨,將時間打磨成精緻的生活,留住晨間的好夢。待茶煮好,輕輕品咂,驚開那一汪碧綠,那一杯春景。人間的愜意,莫過於此。
《金石錄後序》中,記著趙明誠與李清照賭書喝茶的快意:
"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既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
這樣的快樂,早已勝過了"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那新婚燕爾的濃烈。這樣的琴瑟和鳴,總希望把時間延伸至無限和永遠。
03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夜色朦朧,淡月疏影,層層的花影掩映在門上,是不是應該為一天的結束,時間流逝而傷感?但李清照這時的心情似乎特別好,所以才有"好黃昏"。
黃昏是浪漫,且看朱淑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黃昏是歸期,且看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黃昏是相思,且看《詩經》"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黃昏是愁緒 ,且看許瑤元"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磨是黃昏"。而慣寫愁思的李清照,體驗到的卻是"好黃昏",幸福已在二人世界裡溢滿。
04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時光如此之靜好,作為淡泊名利的李清照與趙明誠,想把以前所辜負的春天給予補償,用全部的熱情徜徉於春色,傾心於每朵花,每片葉。"歸來也"是歸於自然,歸於初心,回歸了本真的生活理想。在詞格間,在書的海洋,在金石字畫裡尋求到的最心儀的生活恣態。
智慧通透的人,在快樂裡不敢放縱自己的快樂,是因為知道人間的苦多於樂,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苦難裡不被苦難所消弭,是知道苦難就是生命的本真,是活下去必經的磨礪。所以李清照下決心要把這麼好的春天過好,因為不知道以後的歲月,會不會有哪個春天還如此美好。
就算在《小重山》裡細細品賞到他們平淡如水,卻又幸福似蜜的生活,而在字裡行間卻沒有張狂和濃烈,只有淡淡的茶香,靜靜的時光,還有那長長短短的文字。
05
看得太多李清照的愁,卻猛然看到她的逍遙與愜意,是多麼讓人欣慰。李清照和趙明誠在青州老家的幽僻之地,在這個遠離世俗的居所,或上街閒逛,或山澗流連,沐得一番清風,尋得一輪好月,悠然地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
有詩,有書,有愛情,所以李清照在後來的《金石錄後序》中才寫道"甘心老是鄉矣!"
誰不願這樣老去呢?
而今我仍是愛書的,可是也懂得愛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本書,才化為今日這份頓悟與寧靜。
——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