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這些年,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也有很多外資在不斷的撤離,據日本方面公布最新消息,已經有57家日企將正式開始撤離中國。
這些企業累計從日本政府手中獲得了574億日元(約合37.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越南、緬甸、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成為這些企業新的入駐點,那麼為什麼他們選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而不考慮轉移到我國中西部呢?
其實這些年不知道外資的轉移,我們國內的產業鏈也出現不少遷移的現象,比如說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江蘇的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等,不只是外資,就算是我國本土產業鏈都沒有選擇往中西部地區遷移,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東南亞地區,我國的企業相對於日資、韓資、臺資、港資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也就是說,實際上真正屬於我國的內資企業搬走的很少,大部分搬走都是外企企業,這些外企隨著形勢發展,選擇在東南亞地區擴大生產規模,減少在我國國內的生產規模,形式上給人一種搬走的感覺。
要知道,之前非發達地區的人們能夠選擇的打工的目的地幾乎深圳、東莞、廣州這些沿海城市,而這些年,隨著省內的發達地區向非發達地區轉移,我國企業的產業分布也發生了不少變化,例如,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轉移、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合理的產業規劃在省內發達地區集中修建產業園,形成集群效應才能帶動區域平衡發展。
你會發現,除了之前倚靠外資發展的沿海城市,其實外資的撤離對於本土的發展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在珠三角地區,是深圳向東莞惠州佛山轉移,在長三角地區,產業是向武漢,重慶和鄭州轉移,實際上大家覺得產業撤離造成「空空」的現象,外資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少,國內企業的遷移是主流,而不是外資企業去往東南亞。
都知道,早期很多外資來到我國修建工廠,主要的行業不過於這三種:1、汙染行業;2、產業鏈短,需要工人多;3、全出口產業等。而東南亞地區的各類技術人才是十分缺少的,目前能夠接受的也是這些中低端的製造業,加上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政策,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其實是在慢慢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循環中。
製造業屬於生產密集型,主要的支出就是人工,因此,東南亞地區能夠提供人工,而我們提供重工,化工和設備等。製造業最主要的就是控制成本,為何會發生產業的轉移?最直接的就是當地製造業成本增加,而最主要的點就是人工的支出,在珠三角發達的城市,可能基本工資就是4、5千起步,而在東南亞地區,越南可能接近了2000,緬甸1200-1500,柬埔寨和孟加拉更低。
除了人工的成本,還有就是製造成本,這也是為何目前未能形成向中西部搬遷規模化的主要原因,假若是標準品的螺紋鋼,東北的鋼鐵廠成本是2600元/噸,上海的鋼鐵廠成本是2400元/噸,這樣那麼上海以2450元/噸的價位出售,在價格競爭方面就能造成東北的鋼鐵廠資不抵債破產!
因此,在多方面成本的考慮下,多數企業會選擇往東南亞遷移,再加上自己的中高端產業鏈以及人才技術支持,而我國中西部想要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就應該有自己吸引企業的亮點,畢竟不同項目的製造業的成本構成不同,但目前中西部在成本控制、人力支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感謝你們的閱讀,小編每天都期待能看到你們閱讀的足跡。為了能寫出你們喜歡的文章,如果有什麼建議可以向小編提出,小編也歡迎大家對這篇文章評論。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給小編點個讚吧,我們下次再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