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

2020-12-15 阿遠說事兒

製造業為何不斷撤離中國?選擇越南等東南亞,轉移到中西部不行嗎?這些年,我國的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很多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但也有很多外資在不斷的撤離,據日本方面公布最新消息,已經有57家日企將正式開始撤離中國。

這些企業累計從日本政府手中獲得了574億日元(約合37.5億元人民幣)的補貼。越南、緬甸、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成為這些企業新的入駐點,那麼為什麼他們選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而不考慮轉移到我國中西部呢?

其實這些年不知道外資的轉移,我們國內的產業鏈也出現不少遷移的現象,比如說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江蘇的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等,不只是外資,就算是我國本土產業鏈都沒有選擇往中西部地區遷移,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東南亞地區,我國的企業相對於日資、韓資、臺資、港資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也就是說,實際上真正屬於我國的內資企業搬走的很少,大部分搬走都是外企企業,這些外企隨著形勢發展,選擇在東南亞地區擴大生產規模,減少在我國國內的生產規模,形式上給人一種搬走的感覺。

要知道,之前非發達地區的人們能夠選擇的打工的目的地幾乎深圳、東莞、廣州這些沿海城市,而這些年,隨著省內的發達地區向非發達地區轉移,我國企業的產業分布也發生了不少變化,例如,珠三角向臨近珠三角轉移及向江西南部等地轉移、蘇南向蘇北一線轉移,合理的產業規劃在省內發達地區集中修建產業園,形成集群效應才能帶動區域平衡發展。

你會發現,除了之前倚靠外資發展的沿海城市,其實外資的撤離對於本土的發展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在珠三角地區,是深圳向東莞惠州佛山轉移,在長三角地區,產業是向武漢,重慶和鄭州轉移,實際上大家覺得產業撤離造成「空空」的現象,外資的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少,國內企業的遷移是主流,而不是外資企業去往東南亞。

都知道,早期很多外資來到我國修建工廠,主要的行業不過於這三種:1、汙染行業;2、產業鏈短,需要工人多;3、全出口產業等。而東南亞地區的各類技術人才是十分缺少的,目前能夠接受的也是這些中低端的製造業,加上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政策,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其實是在慢慢融入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循環中。

製造業屬於生產密集型,主要的支出就是人工,因此,東南亞地區能夠提供人工,而我們提供重工,化工和設備等。製造業最主要的就是控制成本,為何會發生產業的轉移?最直接的就是當地製造業成本增加,而最主要的點就是人工的支出,在珠三角發達的城市,可能基本工資就是4、5千起步,而在東南亞地區,越南可能接近了2000,緬甸1200-1500,柬埔寨和孟加拉更低。

除了人工的成本,還有就是製造成本,這也是為何目前未能形成向中西部搬遷規模化的主要原因,假若是標準品的螺紋鋼,東北的鋼鐵廠成本是2600元/噸,上海的鋼鐵廠成本是2400元/噸,這樣那麼上海以2450元/噸的價位出售,在價格競爭方面就能造成東北的鋼鐵廠資不抵債破產!

因此,在多方面成本的考慮下,多數企業會選擇往東南亞遷移,再加上自己的中高端產業鏈以及人才技術支持,而我國中西部想要得到更多企業的青睞,就應該有自己吸引企業的亮點,畢竟不同項目的製造業的成本構成不同,但目前中西部在成本控制、人力支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感謝你們的閱讀,小編每天都期待能看到你們閱讀的足跡。為了能寫出你們喜歡的文章,如果有什麼建議可以向小編提出,小編也歡迎大家對這篇文章評論。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給小編點個讚吧,我們下次再約咯!

相關焦點

  • 中西部人工成本低,低端製造業為何不去那兒,偏相中東南亞國家?
    國內的經濟發展雖然一直都在穩步提升中,但是中西部地區一直都是隊伍的尾端,因此也出現了不少專家建議,這些低端製造業完全可以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去,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相對沿海地區更加低廉。不過從製造業的轉移方向來看,國內的中西部地區並不是他們的首先,甚至不是第二選擇。
  • 製造業接連撤離轉至越南,越南製造對中國製造業的威脅究竟有多大
    這是繼史丹利之後,一個月內第二家撤離深圳的外資製造業巨頭。除了兩家外資製造巨頭外,近日又有一家國內上市公司——長盈精密因為深圳地租價格上漲選擇離開,據傳準備在越南建廠。作為華為、三星、蘋果、特斯拉等的供應商,長盈精密已經在越南中北部的義安省租下土地,廠房建設有望明年完工。越南工廠建成後,所生產的結構件將首先供應韓國的三星電子。
  • 對越南新增投資18億?把30%的生產線轉移?富士康真要跑了?
    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越南今年出口的計算機和機械設備金額約達5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整整多掙了近130億美元(折合約873億元人民幣)。甚至有媒體發出預測,到2030年,以越南、泰國等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中心。
  • 新書睿評 |從 「遷出說」到「溢出說」,中國製造業的未來走向如何
    中國的超大規模製造業能力決定了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動著中國與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溢出:中國製造未來史》作者以半年實地走訪考察,力證中國製造業優勢轉移東南亞的邏輯不成立。從近年來時有所聞的中國製造「遷出說」到「溢出說」這一全新觀點來看,中國製造業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
  • 外資企業不斷湧入,越南成下一個「世界工廠」?中國卻滿不在意
    這也是我國製造業,能在短時間內崛起的重要原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用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在加上我國開始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開始淘汰一些低端的製造業。為此,現在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撤離」中國了。現在不少企業,已經將位於中國的工廠,遷移到了印度、東南亞等國。
  • 外企大批撤離中國,人口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真的前途堪憂嗎?
    外企大批撤離中國,人口問題會更加嚴重?真的前途堪憂嗎?最近,外企撤離中國的話題一直在討論。有人在思考,如果外企持續撤離中國,中國的人口問題、就業問題會更加嚴重嗎?中國的未來真的前途堪憂嗎?我覺得,我們可能確實需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但形勢並非想像中的那樣悲觀。
  • 大批外企撤離,印度就能取代中國地位?我國做出重要決定
    伴隨著大批外國企業撤離我國市場,越南和印度就想著取代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為了解決這種可能發生的風險,我國也做出了重要決定和調整。02多個外企撤離中國,中國作出重大調整我國的製造業發展逐漸完善,在技術水平、經驗、吃苦耐勞精神的加持下,製造業和代加工發展的越來越好
  • 製造業能不能去西部?
    在第一個回合,面對廉價的日元資本,東南亞率先採取了門戶開放的做法,吃到了產業轉移的第一波紅利。而中國選擇了先穩固基本盤,再逐步開放的策略。結果東南亞的十年積累,在金融危機面前損失殆盡,而中國卻先穩住了香港,再趁加入WTO之際,順勢崛起。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東部沿海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製造業轉移」的焦慮已有星星之火。這種背景下,第二回合交鋒的到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中國工廠出現外流,東南亞成為「寶地」?國家給出答案
    所以,很多的外企都有了撤離中國市場的想法。他們盼望著能夠在中國順利關閉工廠,從而尋找成本更為低的國家完成建廠。 而越來越多人外企都選擇了東南亞地區投資建廠,而最受歡迎的國家就是越南。
  • 多家外企「撤離中國」,卻半路「後悔」!賣笑返華,還是離不開?
    而在近幾年期間,中國市場更是廣受外企的熱愛,中國市場也出現了不少跨國公司。但是,眼紅中國市場的國家也不在少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一直想要超越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國內存在的弊端也較多,所以想要超越中國製造,目前還是任重道遠。除此之外,中國的發展日漸迅速,成為了美方的「眼中刺」。
  • 徐靜波:日本企業真的會撤離中國嗎?
    來源:一財網日本企業可能會考慮將日本需要的那一部分零部件生產量轉移到日本國內生產加工,但是,不會將企業整體撤離中國。 這幾天,微信群裡傳得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日本政府出錢支持日本企業撤離中國」。不少網友問我,第一:到底有沒有這件事?
  • 劉潤對話施展:疫情之下,中國製造業會雪上加霜嗎?
    比如,三星關閉了中國工廠,搬到了越南;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等等。給人感覺,不少跨國公司都在把供應鏈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前幾天,受疫情影響,我的私董會同學給我發了一張截圖。 她的客戶,已經不想要採購中國面料了。怎麼辦?
  • RCEP籤署後,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上個月15號,東協10+5RCEP籤訂了,RCEP順利籤署將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基礎提升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給中國的低端製造業敲響了警鐘!從2001年到2020年,中國入世20年,中國的製造業經過了過去20年的發展。早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場。
  • 中國市場「留不住人」了?大批外企撤出中國,如今怎麼樣了?
    因此,在當時,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標有「中國製造」標籤的商品,尤其是低端產品,如紡織品和服裝。但近年來,中國經濟不斷上升,外國工廠在中國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且,中國本土企業開始紛紛崛起,這對外資企業構成了一定的威脅。與此同時,政府的政策也在逐步收緊,一些汙染嚴重的行業正從較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
  • 想成為下一個中國:「越南製造」開始嶄露頭角,不過結果有些尷尬
    文:加七在世界上這麼多的國家中,每個國家都會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只有最好的一條適合自己。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成為世界製造業的基地,中國製造的東西已經流向世界各地。因為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形勢需要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政策,讓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辦廠,為了促進中國的工業化發展,中國成為了一個"世界工廠"。
  • 一旦富士康搬離中國,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結果出乎意料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淡化,人力成本的上升,不少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紛紛將目光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其中富士康也不例外。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之一,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投資建廠後,分別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為中國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 東南亞能夠承接中國的全產業轉移嘛
    在大陸、臺資、日本和美資企業因為生產成本、中美貿易戰等原因跑路美國、東南亞建廠的大背景下,當前日資、韓資企業也加快了撤資、轉移的步伐。日資世界五百強兩大巨頭——日東電工和尼康公司相繼撤離蘇州,留下廢棄的工廠和大量的裁撤人員,不僅日資企業,韓國三星電子、LG電子相繼出走中國,大量外企的出走同時在帶走了大量的配套產業鏈,帶走了大量就業崗位以及龐大的稅收,這些損失無法估量,引發了大家關於外資撤離的大討論。而更令人憂懼的是,不僅僅是三星在有步驟地撤離,松下、夏普、東芝、飛利普、索尼、霍尼韋爾安防、蘋果、希捷都已經加大撤退的力度。
  • 中國製造業為什麼沒有轉移到印度?
    同樣情況以前也發生過,由於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外界曾預計會有許多美國公司離開中國前往印度。然而,截至2019年10月,退出中國的56家公司中只有3家搬到了印度。在這56家公司中,有26家遷往越南,11家遷往臺灣,8家遷往泰國。
  • 摸著中國過河:越南改革開放簡史
    而隨著富士康、立訊、歌爾等公司相繼落戶,加之越南正式加入RCEP,在一個以零關稅為最終目標的自由貿易區中,產業轉移儼然成為籠罩在中國製造業頭頂的最大焦慮。一個選擇了正確發展路線的國家,一套經得起多次考驗的治理思路,一群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骨子裡吃苦耐勞的人民,會不會是下一個中國的縮影?
  • 越南經濟近幾年為何快速發展
    越南經濟這幾年發展比較快。其發展比較快的原因主要因為全球產業轉移的規律。在國際貿易領域有一個「比較優勢理論」,其內容非常好理解:就是製造同樣一件商品,哪個地方的成本低哪個地方就會有競爭優勢,訂單就會往這個地方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