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虞允文本來是一位文官,是來前線慰勞的,看到前線緊急成這樣,於是挺身而出,以書生的身份擔任前線軍事指揮官。虞允文的出現,有利於凝聚優勢,提升戰鬥力,同時尋找敵方的弱點。
一場戰爭的強弱對比未必是絕對的,執行力強,可以轉弱為強,以自己的強項克制對方的弱項;執行力弱,原有的強項都有可能變成弱項,反而被敵人所制。
公元1161年的宋金采石磯之戰即如此。當時就雙方戰力而言,金國佔上風。金國皇帝完顏亮17萬大軍南下,到達淮河北岸,計劃從壽春渡過淮河。而南宋在軍事防禦方面,經常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總是任用一些奇葩將領,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蠢事。例如負責淮西方面軍事防禦的建康都統制王權,看見金兵的影子就嚇得哆嗦,立馬撤軍,然後自己開溜。而更令人不解的是,當年在順昌城下重挫金兵,令金兀朮膽戰心驚的老將劉錡,居然聽從了上峰的命令,放棄淮河,退守長江。
俗話說長江是天塹,其實如果沒有淮河的屏障,長江也發揮不了天塹的作用,因此軍事上有句話叫做「保江必先保淮」。曹操曾寫信給孫權,威脅他說:你別以為長江是天險,其實在江面狹窄的地方,我輕輕鬆鬆就可以渡過來。張昭勸孫權投降的理由就是:長江天險,曹操已與我們共之。因此,古代中國的南北方政權,經常在江淮之間激戰,為的就是爭奪淮河。北方奪取淮河,南方的長江就失去遮蔽;南方奪取淮河,等於多了一重緩衝地帶。長江作為天險,其實在軍事意義上未必完全成立。
淮河一失,南宋的長江防線頓時裸露在金兵的鐵蹄下,老英雄劉錡為此老淚縱橫,愧疚到死。這個時候,金軍居於強大的一方,兵力多,達17萬,又奪取了淮河,逼近長江,金主完顏亮得意洋洋地寫下「萬裡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完全是志在必得的氣概;而宋軍居於弱小的一方,兵力不足兩萬,長江的遮蔽地帶又被敵人奪走,而且即使在這個時候,宋軍還在鬧笑話,一位指揮官命令在長江的沙灘上布置防禦工事,插立柵欄,老兵們說:大人,這樣是不行的,工事立不穩。結果,江水一來,就將那些柵欄全部衝走,讓人哭笑不得。
虞允文塑像
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出現了一位關鍵的英雄人物,這位英雄就是虞允文。虞允文本來是一位文官,是來前線慰勞的,看到前線緊急成這樣,於是挺身而出,以書生的身份擔任前線軍事指揮官。虞允文的出現,令宋軍的執行力得到改觀,有利於凝聚優勢,提升戰鬥力,同時尋找敵方的弱點。
虞允文首先提高了士氣,以忠義和富貴感召軍隊,說:「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同時他力斥猶豫彷徨的臨戰態度,當時有人說你虞允文不過是犒勞前線的文官,怎麼帶兵打仗,虞允文斥責說:「危及社稷,吾將安避?」如果社稷不保,我的文官也做不了,這其實也是在告訴大家,不力戰就沒有退路。
虞允文敏銳地意識到,宋軍雖然兵力只有1.8萬餘人,不過敵軍的十分之一,然而,單就水上作戰而言,17萬金兵連這1.8萬人的戰鬥力都沒有,因為金兵用於南下的戰艦都是臨時改裝的,抵禦不了風浪,而宋軍擁有先進得多的艨艟、海鰌、車船等戰艦,水師不是說人多會遊泳就行,還得看裝備。
就水上戰艦和作戰能力而言,宋軍的水師處於強的一方。虞允文的使命就是將這些優勢元素集中起來,並予以加強。他們在石磯大敗金軍,又在京口阻遏金軍不得南下,完顏亮因兵敗而焦躁,強令三日之內必須拿下長江,結果被部下暗殺,金兵攻長江無望,乃退兵,「丙申,敵人退屯三十裡,遣使議和」,以宋軍的全面勝利告終。劉錡握著虞允文的手說:你們書生救了國家,我作為老將自愧不如。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不要被外表嚇到,而是要凝聚自己的優點,找出敵人的弱點,變成實質上的以強克弱,從而取得勝利,這是我們要從采石磯大捷中學習的。(文/劉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