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夢姣
他是科普著作《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也是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作者,他還是中國的紀實文學之王,他一生寫了3500萬字的作品。
2020年5月15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80歲。
在校生成為科普作家
1940年葉永烈出生於浙江溫州。小學六年級之前,他的作文成績並不理想。後來,他創作的一首短詩被刊登在《浙南日報》上,才點燃了他為學穿著的激情。
讀初中時,葉永烈讀到了蘇聯作家米哈爾·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麼——室內環遊記》,頓時入了迷。
「伊林如同一個萬能博士,懂得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不僅收藏了作家的照片,還在照片下寫了一行字:「沿著伊林指出的道路前進。」
但他真正開始創作科普作品,還有一段與湖南的淵源。
1958年冬天,正在北大化學系就讀的他千裡迢迢來到湖南邵陽縣,到鋼鐵廠做化驗師。
當時,「大躍進」運動風起雲湧,邵陽成為「大辦鋼鐵」的典型。全國小高爐現場會在此召開後,地區出動4500幹部、180萬勞動力,建成土煉鐵爐兩萬多座。
為了支援煉鋼工作,葉永烈響應學校號召,來到了邵陽。
3個月裡,葉永烈辦了一個化驗員培訓班,自己編教材,自己油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給學員講怎麼測鐵含量、測硫含量,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工作之餘,他寫了一篇短文《兩種礦物肥料》,投注《邵陽報》,很快被登載。
這是葉永烈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不到500字,但語言活潑,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接下來,報社編輯又約他寫了好幾篇科普作品,對指導工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年暑假,他將自己在所有報刊上發表的科普作品結集,變成一本《碳的一家》,投往上海少兒出版社,得以出版。
當時上海少兒出版社正編輯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編輯曹燕芳負責《化學》分冊的組稿和編輯。
起初,她找某大學化學老師約稿,發現稿子就像教科書一樣,不符合通俗易懂的出書要求。
看到葉永烈的作品,她眼睛一亮,先發了5個問題給葉永烈,葉永烈很快完稿,還多寫了幾個自己認為好的問題。
最後,《化學》分冊的176個問題,葉永烈回答了163個。
其它分冊的編輯看到後,也紛紛向葉永烈約稿。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問題,葉永烈來者不拒。
圖書出版時涉及的900多個問題,葉永烈回答了300個,成為該書的主要作者。
1960年,《十萬個為什麼》一出版就成了暢銷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到2013年,圖書已印刷了六版,發行量高達2億冊。從20歲到古稀之年,葉永烈一直參與該書的撰稿工作。
破紙箱裡顯「靈通」
寫完《十萬個為什麼》中的短文,葉永烈覺得不過癮,著手寫長篇。
1961年,他用兩個月時間完成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後,信心十足地投給上海少兒出版社。
可這次沒有上次運氣好,稿子被退回了。失望之餘,他將手稿丟進破紙箱。
直到1977年,上海少兒出版社又找他約稿,他才從故紙堆裡翻出手稿。
這次,出版社毫不猶豫地出版了小說,一年內發行量高達400萬冊。
後來小說還被拍成電視劇,在央視播出,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談起這部退稿10多年後爆紅的科幻小說,葉永烈笑著說:
「出版社曾想找出當年是哪個編輯退了我的稿,讓這部小說延遲了10多年才面世。其實不能怪那個編輯,因為這部小說,抒發的是對未來無限美好的嚮往。那時人們還愁吃少穿,哪有心思暢想未來呢?」
只是讓他沒料到的是,他在小說中幻想出的許多東西如今這麼快就實現了。
譬如「在未來城市地面看不到電線桿,電線埋到地下」 「視頻通話」「寫話機(語音錄入)」、「環幕立體電影」 「氣墊飛船」 「家用機器人」等。
當時葉永烈在上海科學教育製片廠做導演,一家四口蝸居在12平米的房子裡。
小說出版後,上海市政府撥給他一套40多平米的兩居室。
搬進新房之前,葉永烈和夫人一起先把小說請進新居,讓它成為第一個入住者。
他們相信,未來也會像書中寫的那樣越來越美好。
人生色彩更豐富
20世紀80年代末,葉永烈把目光從科學轉向歷史,開始創作紀實作品,再一次華麗轉身。
幾年中,他先後創作了《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紅色三部曲」,以及《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走近錢學森》等人物紀實作品。
他堅持「史觀正確,史實準確」的原則,選定大主題,通過採訪當事人、親歷者和查閱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真相。只寫不評,把話語權交給讀者。
一次,葉永烈收到北京高士其先生的電報,讓他墊錢在上海買兩張摺疊床帶去北京,說是陳雲同志要。
因為此事,他認識了陳雲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後來寫《陳雲傳》時,于若木提供了她們夫妻間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
比如陳雲在家稱呼她的原名「陸華」,而于若木對外稱呼他為「陳雲同志」,在家打招呼就是「餵、餵」,書信中則稱呼為「雲兄」。
在紮實的採訪和資料收集中,葉永烈還糾正了一些錯誤的傳聞。
比如有報導說錢學森工作時邊抽菸邊冥思苦想,而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告訴他,錢學森從來不抽菸不喝酒。
正是本著這種求真求實的創作態度,葉永烈為自己的傳紀文學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獲獎無數。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葉永烈曾這樣表達自己的創作思想。我想,這應該也是他事實求是的人生信條。
END
作者:胡夢姣,退休醫生,雖已鬢角染霜,但仍懷夢想,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願做一個向善向美的碼字工,通過文字與一些有趣的靈魂對話,愉悅自己,溫暖他人。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編輯:念奴嬌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
愛我,請給我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