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2020-09-19 喜歡美文的念奴嬌

文/胡夢姣


他是科普著作《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也是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作者,他還是中國的紀實文學之王,他一生寫了3500萬字的作品。

2020年5月15日,他在上海逝世,享年80歲


在校生成為科普作家

1940年葉永烈出生於浙江溫州。小學六年級之前,他的作文成績並不理想。後來,他創作的一首短詩被刊登在《浙南日報》上,才點燃了他為學穿著的激情。


讀初中時,葉永烈讀到了蘇聯作家米哈爾·伊林寫的《十萬個為什麼——室內環遊記》,頓時入了迷。


「伊林如同一個萬能博士,懂得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不僅收藏了作家的照片,還在照片下寫了一行字:「沿著伊林指出的道路前進。」


但他真正開始創作科普作品,還有一段與湖南的淵源。


1958年冬天,正在北大化學系就讀的他千裡迢迢來到湖南邵陽縣,到鋼鐵廠做化驗師。


當時,「大躍進」運動風起雲湧,邵陽成為「大辦鋼鐵」的典型。全國小高爐現場會在此召開後,地區出動4500幹部、180萬勞動力,建成土煉鐵爐兩萬多座。


為了支援煉鋼工作,葉永烈響應學校號召,來到了邵陽。


3個月裡,葉永烈辦了一個化驗員培訓班,自己編教材,自己油印,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給學員講怎麼測鐵含量、測硫含量,獲得了大家的好評。


工作之餘,他寫了一篇短文《兩種礦物肥料》,投注《邵陽報》,很快被登載。


這是葉永烈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不到500字,但語言活潑,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接下來,報社編輯又約他寫了好幾篇科普作品,對指導工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年暑假,他將自己在所有報刊上發表的科普作品結集,變成一本《碳的一家》,投往上海少兒出版社,得以出版。

當時上海少兒出版社正編輯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編輯曹燕芳負責《化學》分冊的組稿和編輯。


起初,她找某大學化學老師約稿,發現稿子就像教科書一樣,不符合通俗易懂的出書要求。


看到葉永烈的作品,她眼睛一亮,先發了5個問題給葉永烈,葉永烈很快完稿,還多寫了幾個自己認為好的問題。


最後,《化學》分冊的176個問題,葉永烈回答了163個。


其它分冊的編輯看到後,也紛紛向葉永烈約稿。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問題,葉永烈來者不拒。


圖書出版時涉及的900多個問題,葉永烈回答了300個,成為該書的主要作者。


1960年,《十萬個為什麼》一出版就成了暢銷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到2013年,圖書已印刷了六版,發行量高達2億冊。從20歲到古稀之年,葉永烈一直參與該書的撰稿工作。


破紙箱裡顯「靈通」

寫完《十萬個為什麼》中的短文,葉永烈覺得不過癮,著手寫長篇。


1961年,他用兩個月時間完成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後,信心十足地投給上海少兒出版社。


可這次沒有上次運氣好,稿子被退回了。失望之餘,他將手稿丟進破紙箱。


直到1977年,上海少兒出版社又找他約稿,他才從故紙堆裡翻出手稿。


這次,出版社毫不猶豫地出版了小說,一年內發行量高達400萬冊。


後來小說還被拍成電視劇,在央視播出,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談起這部退稿10多年後爆紅的科幻小說,葉永烈笑著說:


「出版社曾想找出當年是哪個編輯退了我的稿,讓這部小說延遲了10多年才面世。其實不能怪那個編輯,因為這部小說,抒發的是對未來無限美好的嚮往。那時人們還愁吃少穿,哪有心思暢想未來呢?」


只是讓他沒料到的是,他在小說中幻想出的許多東西如今這麼快就實現了。

譬如「在未來城市地面看不到電線桿,電線埋到地下」 「視頻通話」「寫話機(語音錄入)」、「環幕立體電影」 「氣墊飛船」 「家用機器人」等。


當時葉永烈在上海科學教育製片廠做導演,一家四口蝸居在12平米的房子裡。


小說出版後,上海市政府撥給他一套40多平米的兩居室。


搬進新房之前,葉永烈和夫人一起先把小說請進新居,讓它成為第一個入住者。


他們相信,未來也會像書中寫的那樣越來越美好。


人生色彩更豐富

20世紀80年代末,葉永烈把目光從科學轉向歷史,開始創作紀實作品,再一次華麗轉身。


幾年中,他先後創作了《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紅色三部曲」,以及《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走近錢學森》等人物紀實作品。


他堅持「史觀正確,史實準確」的原則,選定大主題,通過採訪當事人、親歷者和查閱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真相。只寫不評,把話語權交給讀者。


一次,葉永烈收到北京高士其先生的電報,讓他墊錢在上海買兩張摺疊床帶去北京,說是陳雲同志要。


因為此事,他認識了陳雲同志的夫人于若木。後來寫《陳雲傳》時,于若木提供了她們夫妻間許多鮮為人知的生活細節。


比如陳雲在家稱呼她的原名「陸華」,而于若木對外稱呼他為「陳雲同志」,在家打招呼就是「餵、餵」,書信中則稱呼為「雲兄」。


在紮實的採訪和資料收集中,葉永烈還糾正了一些錯誤的傳聞。


比如有報導說錢學森工作時邊抽菸邊冥思苦想,而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告訴他,錢學森從來不抽菸不喝酒。


正是本著這種求真求實的創作態度,葉永烈為自己的傳紀文學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獲獎無數。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葉永烈曾這樣表達自己的創作思想。我想,這應該也是他事實求是的人生信條。


END


作者:胡夢姣,退休醫生,雖已鬢角染霜,但仍懷夢想,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願做一個向善向美的碼字工,通過文字與一些有趣的靈魂對話,愉悅自己,溫暖他人。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編輯:念奴嬌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

愛我,請給我點在看

相關焦點

  • 俗語:一時強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是何意?蘊含深刻哲理
    「一時強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這句俗語格局很大,說的是人世間普遍的道理,那就是縱然你一時靠強力佔了上風,但是長遠來看,勝負全在一個「理」字,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而這種實力的取得不是靠暴力,而是靠一個「理」字,只有「理」清了,人們的氣順了,心平了,社會才能穩定。如果統治階級不顧及人民的感受,完全是憑帝王個人的意志來決定別人的生死,那麼這個國家或者這個政權能夠堅持多久呢?只要理在手,就不怕被別人欺負,因為你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在二戰時,德意日法西斯結成同盟,妄圖稱霸世界。
  • 勝負造句和解釋_勝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例文: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勝負參考例句:1、兩圍棋手旗鼓相當,要分出勝負恐怕很難。2、這場籃球賽,雙方旗鼓相當,難分勝負。3、他們是棋逢對手,一下午也沒分出個勝負。
  • 正確的生活方式,在於情,在於理
    2,相愛在於情,公允在於理,人在群體中,應該於情於理都相容。3,人在世上走,水在地上流。多捫心自問,多審視自己,你做事說話是否在情理之中。人常說,情理自在人心。所以說,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做過的事是否順情順理?既不傷自己,也要善待他人。
  • 國漫與日漫的區別,其根本在於「文化的強弱」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國漫也開始不甘示弱的崛起,但是在崛起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是見證了一場「文化強弱的對比」。我們這裡說的文化,並不是指因為動漫而誕生的「二次元文化」,從本質上面來說,二次元文化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面的文化。
  • 強弱如何調節,利弊怎樣權衡,且看藺相如是如何洞察秋毫的?
    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智者可謂是比比皆是,而戰國時期的趙國賢相藺相如,也算是其中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物,其完璧歸趙,脅迫秦王擊鼓的事例至今都是被人傳為佳話,能以一己之力瞬間轉化強弱局勢更是令人讚嘆至今。
  • 生命改變的關鍵,就在於願力
    學誠法師:如果有願力,受苦就有意義,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莊嚴。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苦、對抗苦,而是轉變內心的知見。學誠法師:人來到世間,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動的,由業力牽引;一種是主動的,由願力引導。這兩種情況的區別正是在於自己對長遠生命是否有目標、有方向,這個目標要自己去尋找、選擇、堅持。明確了生命方向的人,會越活越有力量,越來越有希望。生命改變的關鍵,就在於願力。
  • 采石磯大捷:強弱對比的轉換在於執行力
    一場戰爭的強弱對比未必是絕對的,執行力強,可以轉弱為強,以自己的強項克制對方的弱項;執行力弱,原有的強項都有可能變成弱項,反而被敵人所制。 公元1161年的宋金采石磯之戰即如此。當時就雙方戰力而言,金國佔上風。金國皇帝完顏亮17萬大軍南下,到達淮河北岸,計劃從壽春渡過淮河。
  • 葉永烈筆下的陳伯達
    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是所謂的「四號人物」,顯赫過一時,後因投靠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成了家喻戶曉的罪犯。有關這個「小小老百姓」「大大野心家」的人生經歷,著名作家葉永烈的《陳伯達傳》(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了詳盡的介紹。《陳伯達傳》長達78萬字,共分十二章。開篇為「陳伯達的晚年」,其中有兩件事很突出。一是,陳伯達剛到秦城監獄門口,便大聲叫道:「我在阜平是做過一件好事的!」
  •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靈遁者: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永遠熱愛自己,永遠熱愛生活。我們終將老去,何不勇敢一點去生活。我的勇敢,就是我的文字。老子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思想。它不像其他宗教哲學那樣有異議,有異議或者對立就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從而產生抗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因為宗教信仰不同產生的戰爭此起彼伏。宗教的產生在於為命運做解釋,也在試圖破局。
  • 《利害釋義》至理在於行動,行事在於專心
    至言不如真行 專事莫過專心 震雷不示雨大 勤勞不見有功 花開為結果 冬去為春來 良思須見行 為事要功效 花豔無果 則生機凋敝 寒冬不去 則春光不來 良思不行 則猶如夢幻 處心不專 則無有善終也【釋義】說再多的大道理,也不如一點真實的行動,無論做任何事情,不在於專事而在於專心
  • 陽明心學在制敵時就是兵道:秘訣在於「心不動」三個字
    更多內容請關注:@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在制敵時它是最高級的兵法,在克己時它又是最純正的儒術,在育人時它還是最好的聖學。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制敵兵道的秘訣,為什麼王陽明一生都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最終獲得什麼,而在於經歷了什麼
    不在於結局,而在於經歷旅行的意義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沿途的風景。 就像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結局我們會怎樣,而是這個過程,這些經歷。 說實話我很羨慕張昕宇和梁紅,兩個人體驗這個世界的千姿百態。哪怕風雨交加,未來的某一天,我也一定會帶上自己心愛的姑娘,不敢說走遍全世界,至少去一個都喜歡的地方,過完餘生。
  • 廣東的未來不在於廣州,而在於茂名
    廣東是一個集全省之力發展省會的省份,但這種發展模式下,廣州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大的副作用。在下一步的發展過程中廣東要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發展模式。這樣才能促進整體的發展,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中,佔據一席之地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