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外出現了「太空人熱」。隨著天文學和字航技術的發展,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宇宙間某些星球上具有存在「文明生物」的「鐵的必然性」。還有人則在研究地球歷史上有無太空人來訪的蹤跡,例如瑞士人愛瑞奇。封。達尼肯的《眾神之車》,美國人什克羅夫斯基和卡爾.沙根合著的《太空生靈的生活》以及查爾斯。伯裡茲的《百票大三角區》等書中,都有這類「宇宙考古學」的論證。作者的大膽思考和豐富想像力,引起了很多讀者的濃厚興趣。
但是,只要我們認真考察一下這些著作的論點,便不難發現,除了其中一些吸引人的設想之外,不少證據卻是似是而非,難以自圓其說,有的明顯不符合已知的基本事實。這裡就以舉世聞名的古埃及大金字塔為例來說吧。據作者們說,這是用許多現代科學都無法解釋的人類文明之「迷」:靠尼羅河流城當時可憐的農業收成,怎麼可能養活建造金字塔的眾多工人?金字塔正好建於全球「各大陸的引力中心」如何解釋?修築金字塔的笨重石塊怎樣運輸?建塔的大量技術問題又如何解決?金字塔的周長、塔高、自重的一定倍數為什么正好與地球公轉時間、日地距離、地球重量等數字「巧合」....結論是:金字塔也許是太空人留下來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 金字塔是古埃及大奴隸主的墳墓考古學證據告訴我們,埃及尼羅河流域,遠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後,狩獵、採集已基本上為農牧業所代替,並且逐步開溝挖渠,築堤修池,來防災增產。穩定的農業收成使人口迅速增殖。當時的尼羅河流城,自第一大瀑布以下直到開羅為止的狹窄谷地(即上埃及),首先建立起一長串繁榮的農村。而廣闊的三角洲地區(即下埃及),由於地勢低津,泛濫時易成澤國,定居開墾更為困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公元前3200年前後,上埃及王米那(也稱美尼斯)徵服三角洲,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創第一王朝,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即國王)。他在三角洲南端(今開羅附近米特,拉辛村)建孟斐斯城,但首都仍在其故鄉阿拜多斯。其後,隨著生產力提高和人口增加,開發三角洲沼BIT1438食格 擇地帶有了可能,經濟重心陸之逐步北移。第三王朝開始(公元前2686年),便遷都到埃及中心孟斐斯。第四王朝開國法老斯尼費羅的兒子胡福(也稱奇阿普斯)上臺後,在盂雙斯附近建成了最大的國王墳基。也就是至今仍矗立於尼羅河西岸吉薩的胡福大金字塔。
起初,在阿拜多斯的王室墳墓,是一些用泥磚和木料建造的小型地下宮殿(基穴),其上有磚砌的奠堂。這種梯形六面體的平合式墳墓,因後來多改用石建,後人稱之為「馬斯塔巴」(意為大石凳)。在墳墓裡,陳設有各種精美的家具、武器、裝飾品和食物,相鄰墓室裡則埋著陪都的奴隸。在孟斐斯也有許多小型「馬斯塔巴」,是當時駐孟高級官吏的墳墓。第三王朝開國法老左塞王薩卡拉登位後,改用石塊建造,在原先「馬斯塔巴」上增加了許多別的東西,奠堂也擴大了,成為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外用精緻的白色石灰石包起來。塔底有國王舞室,周圍有許多走廊、通道,陳列著許多石制器皿,牆上有石雕、壁畫,還有國王的石雕像。
第四王朝的胡福在傑出的設計師幫助下,又發展成真正的金字塔。顯然,金字塔不可能興建在埃及的別的什麼地方,而只能是在首都孟斐斯附近,才符合建造這個大墳墓的目的,才能發揮其最大一影響。當然,埃及法老大規模興建金字塔,結果卻走向了其願望的反面,因民力枯竭,約當公元前23一21 世紀時,全國陷於分裂。之後又發生奴隸大起義,動搖了奴隸主政權。然而,奴隸血汗與建築師巧妙設計的結晶,卻一直留存到今天,開羅附近的吉薩、薩卡拉一帶,現尚有大小金字塔七十餘座。看來, 它們中哪一座都不像是「天上」來的。有人說,金字塔正好座落在各大陸引力的中心,把全球的陸地和海洋均勻地分成兩半,只有天外來客在對全地球的球體結構如海陸分布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選定這個塔址。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對世界地圖作一番最算,就會發現平分海陸等說法與客觀事實有很大出入,可謂純屬牽強附會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