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靈書、金字塔戰役、尼羅河慘案:古埃及「死亡元素」的三重解讀

2020-09-05 若水連江寒

在古埃及神話中,奧裡西斯是一位與「死亡」緊密相關的神明。

奧裡西斯既是豐饒之神,也是遠古時期的一位法老。他娶了自己的妹妹伊西斯為妻,在兩人的庇佑和治理之下,每年風調雨順,民眾生活富庶。

他的弟弟--荒漠之神塞特是個陰險邪惡之徒,他對奧裡西斯的名聲和成就心懷不滿,於是設下圈套,把奧裡西斯誘騙至一具精美的石棺之中,令他在窒息和蟲噬中痛苦死去。為了防止奧裡西斯復活,他殘忍地將奧裡西斯的身體分成十幾塊,並藏匿在不同的地點。

古埃及壁畫中的奧裡西斯(戴白色帽子者)

失去了丈夫的伊西斯心碎不已,整日痛哭流涕,她的眼淚化為滔滔尼羅河水。後來,她在阿努比斯的幫助下,找到了丈夫散落各處的遺體,將其製成了最早的木乃伊,並且成功復活。死而復生的奧裡西斯不再眷戀人間煙火,而是選擇到陰間做了冥界之神。

奧裡西斯的故事是古埃及人「死亡觀念」的集中體現,他們認為,正如尼羅河水洪水每年來了又去,人的生命同樣處於循環狀態,死亡並非終結,而是溝通現世與來世之間的通道。冥王奧裡西斯是一個審判者,他決定一個人是否有資格進入冥界,並獲得復活的資格,從而衍生出豐富多樣的喪葬儀式。

對待「死亡」的特別態度,奠定了古埃及文明的基調,使之呈現出與其他文明迥異的風格,這種影響體現在建築、藝術、文字等多個方面。對於18世紀以後熱衷於「探索」古埃及的歐洲人來說,這一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風情,滲透進繪畫、文學創作、考古等諸多領域,「死亡」更是熱門主題之一,於是形成了歐洲視角下的「古埃及」。

英國歷史學家克裡斯蒂娜·裡格斯的新作《六千零一夜:關於古埃及的知識考古》一書,從「尋找古埃及」入手,探討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古埃及文明,其中不乏對「死亡元素」的深入分析。

《六千零一夜》書封

《六千零一夜》中,將古埃及文化中的「死亡元素」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奧裡西斯崇拜下的古埃及喪葬文化;第二層是從1798年開始,歐洲人從考古學等角度「重新發現」古埃及;第三層則是「死亡元素」對藝術、文學等領域產生的影響,這也是現代西方「重構」古埃及的過程。

01 從木乃伊到金字塔:「奧裡西斯崇拜」與古埃及喪葬文化

古埃及人對冥神奧裡西斯的崇拜,延伸到現實層面,主要體現在為死後世界做充足準備的喪葬儀式,包括木乃伊、亡靈書、金字塔、聖甲蟲、面具等等。

在古埃及人去世之後,親人們會請來專門的工匠製作木乃伊,這一流程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工匠們先是取出內臟裝入特製的罐子中進行保存,特別是肺、胃、肝、腸要對應放進雕刻有狒狒、豺、人、鷹的罐子,以便由各自的守護神進行庇佑。

然後用「泡鹼」的鹽類物質進行脫水處理,再用加了香料的防腐物質反覆塗抹。在一系列流程的末尾,他們將內臟放回亡者的身體,裹上一層層的亞麻布。

有時,包裹亡者的亞麻布會畫滿咒語、圖像和象形文字,這就是著名的「亡靈書」。除了亞麻布,亡靈書還出現在墓室壁畫、石棺等處。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或詩歌形式,亡靈書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亡者通過「入門測驗」。

當時的人們認為,亡者進入冥界需要經過重重測試。其中之一由正義女神瑪特主持,亡者的心臟被放在天平上,與象徵「真理」的鴕鳥羽毛之重量進行比較。只有通過測試者,才被獲準進入冥界,擁有永恆的來世,否則就要被怪獸吞噬。

亡靈書上稱量心臟的畫面

亡靈書中有輔助說明亡者品格的文字,如「我不與惡人為伍,我從未犯有罪過……從不在神廟中偷食祭品,從不拿亡靈祭品」,也有一些咒語想要極力避免「第二次死亡」。

當然,在亡者的棺槨、墓室中,還會放入刻有神祇圖像的聖甲蟲、護身符等各類小物件,以最大程度祈求神明庇佑。

古代埃及喪葬文化的巔峰,是堪稱世界建築奇蹟之一的金字塔,從公元前2648年開始,歷數代法老開始用建築的形式,鞏固自己作為神明在人間的使者這一地位。最早建築金字塔的法老是左塞爾,他所建造的金字塔曾被人讚許為「仿佛可以容納天堂」。

與宏偉壯觀的外形相對應的,是金字塔內部墓室的裝飾和布置。以神明為主的壁畫自然不可或缺,為了讓法老死後仍可以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人們在其中用模型塑造出工人、船夫、僕從、食物、啤酒等的形象,供其在永恆的來世享用。

法老墓室裡的縮微船夫

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金字塔時代逐漸遠去,法老們轉而熱衷於在帝王谷修建陵寢,高達的方尖碑成為新的權力象徵物,但喪葬儀式的奢華鋪張程度絲毫不亞於從前。

02 金字塔戰役的陰影:當歐洲人「遇上」古埃及文明

在6000年的漫長歷史中,金字塔、方尖碑、木乃伊儼然成為古埃及「死亡文化」的符號。然而,對於歐洲人來說,他們對古埃及文明的認識經歷過一個「從熟悉-陌生-再認識」的變化。

託勒密王朝時期,歐洲與埃及之間的交流十分頻繁。一方面,埃及的黃金、穀物為古羅馬走向繁盛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羅馬從「保護者」逐漸成為「統治者」,屋大維統治時期,埃及變成羅馬的一個行省。

隨著西羅馬帝國走向衰亡,歐洲進入漫長的中世紀,而埃及文明似乎也進入了「失落」的階段,兩種文明之間變得疏離而陌生。

直到1000多年後,拿破崙指揮的的金字塔戰役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1798年,拿破崙率領3.5萬法國大軍遠徵埃及,隨軍而來的還有167名各領域的學者、教授,試圖重新解讀神秘的埃及文化。

據說在啟程之前,拿破崙對全體士兵做了一次動員演講,他慷慨激昂地說:「士兵們,等在你們前面的是足有4000年的漫長歷史!」這裡的4000年漫長歷史,就是指以金字塔為象徵的古埃及文明。

拿破崙的「御用畫家」安東尼·讓·格羅在名作《金字塔戰役》中,除了極力展現拿破崙的英姿,也不忘在遠處的背景中加上兩座高大的金字塔,似乎在暗示這場遠徵的意義不僅限於戰爭,還有文明上的深意。

《金字塔戰役》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西方掀起了一場「埃及熱」,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來到這片古老的土地。

他們以好奇的眼神打量著埃及的一切,圍繞著金字塔、木乃伊、神廟等的考古發掘一時蔚然成風埃及文明中的「死亡元素」被全世界關注,然而這一過程中卻不乏粗暴、冷漠等情形。

英國人霍華德·卡特發現了圖坦卡蒙陵墓,這位年輕法老的棺木被打開,為了取下頭部的黃金面罩,木乃伊被拆解成破碎的若干塊,一一拍照作為研究存檔,直到近一年後才被重新包裹回歸原位。

大量的木乃伊以及陪葬品被運往歐洲,成為博物館裡供人參觀的展覽品,或者進入私人收藏家的書房,作為向客人炫耀的得意藏品。這些有著「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物品,成為當時諸多博物館、古玩店最有誘惑力的宣傳噱頭。

更有甚者,一些奸詐的商人利用人們的獵奇心態,大肆吹噓木乃伊具有「藥用」效果,聲稱其可以治療肝病和胃病。於是,市面上出現了真假難辨的木乃伊殘片和粉末,放在藥店的櫥窗內等待人們選購。

一位名叫託馬斯·布朗的英國醫師感慨說:木乃伊成了商品,埃及人的祖先被用來治病,高貴的法老成了藥材。

古埃及人的奧裡西斯崇拜和喪葬禮儀,在這一時期遭到了無情的踐踏,逝者的尊嚴常常被嚴重忽略。

03 「死亡元素」的滲透:木乃伊的腳,尼羅河上的慘案

拿破崙帶來的「埃及熱」風靡整個西方世界,埃及成為眾多歐洲人的旅遊目的地,他們乘坐航船沿著尼羅河飽覽兩岸風光,時而中途停靠,到附近的神廟和陵墓中參觀。打著「埃及」名號的家具、藝術品、裝飾品出現在歐洲各個城市的店鋪中,以異國風情吸引人們的眼球。

有「推理女王」之稱的小說家克裡斯蒂·阿加莎曾經到過埃及旅遊,她的數部作品中都以埃及為背景,發生在古老國度的神秘謀殺案,對彼時的讀者而言更增添了一重魔力。

經典之作《尼羅河上的慘案》中,一位富有的女繼承人選擇和新婚丈夫到埃及旅遊,遊客們看到巨大的神廟和石像時,會不由地發出讚嘆之聲,當地導遊不厭其煩地介紹供奉著阿蒙、哈拉克等神明的古老建築。在充滿異國風情的氛圍中,一樁謀殺案正在悄然醞釀,死亡、尼羅河、埃及,這些元素的疊加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電影版《尼羅河上的慘案》

和阿加莎以埃及作為故事發生地不同,19-20世紀初期的一些作家直接以「木乃伊」「金字塔」「法老」等為主題,用文字搭建出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埃及世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法國作家泰奧菲戈·戈蒂耶的《木乃伊的腳》,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青年,他在古董店裡看到了一隻木乃伊的腳,就一心要買回家當作鎮紙使用,全然不顧店主的忠告:這可能會召來詛咒。

到了當天晚上,他進入一個神奇的夢境:一位公主懇求他把腳還給自己,作為報答,他得以漫遊公主生活的時代。正當他要向國王求親時,一陣清風吹過窗臺,他從夢中恍然若失地醒來:木乃伊的腳早已不知所蹤,房間飄蕩著一股似有若無的香氣,桌上多了一隻古埃及時代的護身符,上面用象形文字刻著前一晚的奇妙經歷。

尼羅河上的慘案、木乃伊的腳,是19-20世紀西方人對古埃及的浪漫想像:見證數千年歷史變遷的河流,成為一樁迷霧重重謀殺案的發生地,死亡的故事一直上演,但換了一種新的形式;羅曼蒂克的愛情和姿容絕佳的東方美人,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了木乃伊與死亡的陰森恐怖意味。

這種藝術上的「加工」,是兩種文明體系碰撞的結果,它實質上已經部分脫離了木乃伊、尼羅河等在古埃及時期的原始意義,更多是西方人中想像的「古埃及」。

這種現象在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也有體現,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畫家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的油畫《埃及寡婦》即是一例。

他用一系列類似於神廟的建築和壁畫,烘託出濃鬱的「埃及風」,木乃伊、棺槨、床側垂頭哀泣的夫人,拿著豎琴等樂器為亡靈送行的祭司和奴隸,桌上盛亡者內臟的卡諾匹斯陶罐等,共同傳遞出「死亡」的主題。

《埃及寡婦》

西方畫家用色彩、線條、人物,試圖重建一個「畫布上的古埃及」。但在畫面之外,他所使用的繪畫技法、顏料、思維方式卻是西方的,甚至畫面上的人物設置:寡婦和祭司的膚色為白色或淺棕色,而奴隸則是黑色皮膚,也折射出當時人們在種族方面的一些觀念或者偏見。

04 結語:發現歷史真相之外,還要找到不同解讀方式的根源

克裡斯蒂娜·裡格斯在《六千零一夜》中說:

不同時代,不同語境,我們所謂的「知識」總是處於持續的解構和建構當中,對於某種「知識」的定義往往取決於政治、宗教等多種環境因素。

對古埃及「死亡元素」的解讀亦然,從聖甲蟲到亡靈書,從卡諾匹斯陶罐到金字塔,都是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就要為自己的來生做充足準備,或者加入數量龐大的工人隊伍中,為法老修建宏大的金字塔,這些行為是長久以來「奧裡西斯崇拜」浸染的結果。

在一個文明體系中再自然不過的東西,到了另一個時代、另一個文化語境中,卻往往會產生新的解讀

因為解讀者受到自身所處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的影響,不可避免會出現偏差甚至扭曲。西方文學藝術領域以「古埃及」為主題的眾多創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與其說歐洲人在「重構」古埃及文明的真相,不如說他們在構建西方文化語境下一個「新的」古埃及。

由此看來,在致力於尋找歷史真相之外,看到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對某一文明元素的差異化解讀,並挖掘其根源所在,也是歷史研究中一個有趣的維度。

參考資料:

1、克裡斯蒂娜·裡格斯,《六千零一夜::關於古埃及的知識考古》

2、BBC紀錄片,《埃及故事》

3、魏慶徵,《古代埃及神話》

相關焦點

  • 亡靈書、金字塔戰役、尼羅河慘案:古埃及「死亡元素」的三重解讀
    英國歷史學家克裡斯蒂娜·裡格斯的新作《六千零一夜:關於古埃及的知識考古》一書,從「尋找古埃及」入手,探討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古埃及文明,其中不乏對「死亡元素」的深入分析。《六千零一夜》中,將古埃及文化中的「死亡元素」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奧裡西斯崇拜下的古埃及喪葬文化;第二層是從1798年開始,歐洲人從考古學等角度「重新發現」古埃及;第三層則是「死亡元素」對藝術、文學等領域產生的影響,這也是現代西方「重構」古埃及的過程。
  • 在古埃及知識也是力量?《亡靈書》裡的死亡「生意經」
    對於想要了解古埃及喪葬文化和死亡哲學的讀者來說,《亡靈書》是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金壽福教授譯註的《亡靈書》共收錄經文190篇,包括經文、附圖、註解三個部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古埃及人的生死哲學。《亡靈書》以「死亡」之名,卻處處透露出古埃及人對「生」的熱切渴求,他們在文字裡高呼「我的心臟有力地跳動,我有能力擊敗我的敵人」,「我作為眾神之主來到這裡,我絕不會在冥界第二次死亡」,「我會永遠活著,我的位置永遠屬於我」……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亡靈書》扮演著類似於「橋梁」的角色,它在來世與今生之間建立起聯繫,安撫生者對於死後世界的深沉恐懼。
  • 「史話」《亡靈書》:古埃及的「死人之書」
    許松華|輯.古埃及人相信,人死之後起靈魂經過地下王國的種種磨難和考驗之後,又會回到人間來。為給死者將來復活作準備,古埃及人就為死者做了三件大事:木乃伊,金字塔和「死人之書」。《亡靈書》就是給亡靈的的「死人之書」。由於亡靈要在地下王國經歷種種磨難,於是,在一種古埃及所特有的紙草上寫下許多詩歌,至於石棺和陵墓,用於指導死者對付地下王國的種種磨難。後人從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這些指導死者生活的詩歌編成集子,題名為《亡靈書》。
  • 亡靈書、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首次降臨廣州
    亡靈書有何魔力?每年泛濫的尼羅河為何是神對埃及的恩賜?12月19日,廣東省博物館年底壓軸大展「尼羅河畔的迴響——古埃及文明特展」開幕,144件(組)、共計238件古埃及文物正式亮相,亡靈書、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首次降臨廣州,重現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 講座︱顏海英:古埃及神廟中的《亡靈書》
    此外,顏海英教授還曾於2002年參與胡夫金字塔考古探秘活動解說。本次講座顏海英教授希望通過對多種材料的長時段考察,做解讀經典的嘗試。埃及有著最發達的墓葬文化,《亡靈書》也是經典中的經典。按照常識,《亡靈書》應該出現在墓葬中,作為指南指引死者到達來世,我們試著探討它為何出現在神廟之中,這需要對比神廟中的《亡靈書》和文本上的有何異同。
  • 古埃及人為何會如此崇拜亡靈?和金字塔有關?
    恩格斯在 《反杜林論》一書中指出: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因此,亡靈崇拜的原因不能到超人間的神學界去尋找。亡靈崇拜的原因來自人間,來自當時古埃及人生活的人文與地理環境。
  • 古埃及的亡靈書,與山海經同為上古三大奇書,揭秘了法老轉世之謎
    早在公元前3700年,尼羅河流域就有大量咒語流傳於世,古埃及人相信,通過這些符號,可以讓死者順利獲得重生。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員才能使用這些具有祈福性質的文字,這些被刻在金字塔內壁上的奇特咒語,被後人稱為「金字塔銘文」。
  • 古埃及的亡靈書,與山海經同為上古三大奇書,揭秘了法老轉世之謎
    01 神秘的古埃及《亡靈書》古埃及的《亡靈書》雖然被稱為書,但它實際上只是些奇特咒語的組合。早在公元前3700年,尼羅河流域就有大量咒語流傳於世,古埃及人相信,通過這些符號,可以讓死者順利獲得重生。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員才能使用這些具有祈福性質的文字,這些被刻在金字塔內壁上的奇特咒語,被後人稱為「金字塔銘文」。後來,埃及的貴族官員們也有了享受《亡靈書》護佑的特權,當這些官員下葬時,工匠會把咒語刻在石棺的內壁,也就是「石棺銘文」。到了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莎草紙,於是,《亡靈書》上的咒語就隨著莎草紙的普及,逐漸流傳到民間。
  • 古埃及 | 亡靈書
    富有的人死後用香料塗抹屍體,製成「木乃伊」,用麻布包好放在石棺裡,還要放進一卷供亡靈閱讀的書去;這類書有三種,即「亡靈書」(Book of the Dead)、「下界書」(Book of the Duat)、「諸門書」(Book of the Gates),都是為亡靈作嚮導用的;其中為我們保存了豐富而生動的古代埃及神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古埃及「人民的思想與願望」(列寧);三種之中,「亡靈書」是更完整而傑出
  • 古埃及的亡靈書,與山海經同為上古三大奇書,揭秘木乃伊不死之謎
    01 神秘的古埃及《亡靈書》古埃及的《亡靈書》雖然被稱為書,但它實際上只是些奇特咒語的組合。早在公元前3700年,尼羅河流域就有大量咒語流傳於世,古埃及人相信,通過這些符號,可以讓死者順利獲得重生。作為關於來世咒語最完備的彙編,古埃及《亡靈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埃及人來世觀念的詳細依據:關於神、關於人,關於死亡、關於重生,關於神秘的咒語、關於世俗的生活,甚至關於「如何與神討價還價」……應該說,世上再沒有什麼資料,能比《亡靈書》更準確地表現古埃及文化了,因為其中的內容都來自於古埃及人自己的敘述!
  • 古埃及墓葬中神秘的「亡靈書」
    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都是奇蹟。可是在墓葬的深層文化中,還有一個「亡靈書」,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亡靈書」迄今為止,全世界只保存下來27篇。簡單地說,「亡靈書」就是古埃及時期人去世之後,放在陵墓或者石棺內,供「亡靈」閱讀的書。
  • 話說埃及:《亡靈書》與古埃及的巫術,古埃及的石窟墓—王陵谷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亡靈書》與古埃及的巫術,古埃及的石窟墓—王陵谷。在古埃及的宗教觀念中,能進入來世的各項標準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一一做到的,特別是對那些貪官汙吏來說,要遵守這些標準比登天還難。於是,弄虛作假的事便發生了。新王國時期的祭司們為了迎合大家想通過審判,順利進入來世的願望,他們編寫了大量的符咒。
  • 看《尼羅河上的慘案》尋古埃及驚豔傳奇
    這部影片中著重描寫了男女主人公和各懷鬼胎的一群人搭乘尼羅河上的遊輪時發生的驚險故事。除了尼羅河,故事的前半部分也出現了阿布辛貝神廟等埃及著名景點,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向觀眾展示了古代埃及燦爛的文明。作為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粉絲,筆者為自己設計了《尼羅河上的慘案》巡禮路線,搭乘遊輪從南部順流而下,到影片取景地親身探索這片神秘土地的美麗。
  • 《尼羅河畔的迴響——古埃及文明特展》在廣東省博開展
    廣東省博物館供圖央廣網廣州12月21日消息(記者鄭澍)廣東省博物館「尼羅河畔的迴響——古埃及文明特展」12月20日揭開了神秘面紗,144件(組)、共計238件來自義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精心甄選的古埃及文物正式亮相。展覽為大眾重現了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並希望在不同文明之間,完成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 揭秘古埃及「亡靈之書」 法老咒語連接今生來世
    由死者的否認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埃及社會中一般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因此死者之書不但是一份宗教文獻,也是有關社會和思想的重要材料。&nbsp&nbsp&nbsp&nbsp「肉體死亡為靈魂開啟通往永生的大門。」這是埃及《亡靈書》中的記載,古埃及人認為今世的歡樂極為短暫,死後的極樂世界才是人的終極追求。
  • 自然、權勢、永生,為何古埃及會誕生亡靈崇拜,藏著什麼奧秘?
    甚至可以說,古埃及的法老既是世俗權勢的中心,又是神靈在人間的代表,這一點在法老登基時就能看出。法老在登基典禮上按照慣例會被授予荷露斯的繼承者、拉神之子、金獵鷹等五個頭銜,增加法老的靈性,以增強他對埃及的掌控,這與中國皇權神授的觀念類似。而在埃及法老在死亡之後,他們的屍體將會葬於金字塔內,繼續接受世人的朝拜。
  • 古埃及《亡靈書》,照亮死亡與重生的道路
    這是埃及人在死後通向重生道路必須要經歷的重要一程——重生審判,所以他們會在《亡靈書》裡祈求自己的心在秤盤上不要說出對自己不利的話或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來。古埃及人把《亡靈書》叫做「有關重見天日的經文」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重見天日」是指一個人在生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在神的恩賜以及親人朋友的幫助下在死後能夠轉世再生;另一方面可以認為是在人死後,當其靈魂徵服了死亡後,他可以擺脫昏暗的墓室,狹窄的棺材,層層的裹屍布的束縛,來到日光下,享受陽光雨露
  • 《古埃及〈亡靈書〉》:死亡不一定是結束,而是追求重生的旅程
    古埃及文明始於公元前5450年,止於公元639年,前後跨度長達6000餘年,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埃及人認為,死亡並不一定是結束,只要做好了準備,就可以重生。為此,古埃及人發明了兩樣東西:木乃伊和《亡靈書》。
  • 古埃及墓葬中神秘的「亡靈書」,到底是幹什麼的?
    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都是奇蹟。可是在墓葬的深層文化中,還有一個「亡靈書」,它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亡靈書」迄今為止,全世界只保存下來27篇。簡單地說,「亡靈書」就是古埃及時期人去世之後,放在陵墓或者石棺內,供「亡靈」閱讀的書。
  • 來自尼羅河的傳奇 古埃及文明特展獅身人面像3個月看夠
    對於公眾而言,古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等可謂家喻戶曉。此次,作為古埃及文明標誌性的文物木乃伊、亡靈書以及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都是首次降臨廣州。此次展覽分為眾神庇佑、探尋永生、尼羅河畔三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古埃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