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素描 「形神兼備」的中國畫傳統法則

2021-01-16 人民網

原標題:線性素描

  唐勇力素描作品

  《線性素描》

  唐勇力 主編

  河北美術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唐勇力

  我仍然堅信現代型的人物畫家是依賴於素描的基本功而造就的。什麼樣的素描功力及樣式,將成就什麼類型的人物畫家。

  實踐已經證明,素描是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之一。為什麼畫素描、怎樣畫素描、畫什麼樣式的素描,這樣的基本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不必在這個問題上再爭論不休了。

  素描與不同的畫科存在著密切的聯繫。素描與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專業既有共同之處,又有著極大不同的專業特性,其觀察方法、認識方法、表現方法都有著文化內涵上的差異。素描的樣式及語言技巧的表達也有著明顯的不同特點。

  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基礎已經注入融合了西方繪畫造型觀和造型樣式。中國人物畫的演變與發展在「兩端深入」學術策略中保存民族特色性是不可動搖的。因此,如何運用素描這一繪畫形式來培養優秀的中國畫人才,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三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思考了這方面的問題。「線性素描」的學術概念就是我首先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經過二十餘年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得到了成果的證明。

  「線性素描」的核心觀念為:「形神兼備」的中國畫傳統法則;「天人合一」的「遊觀」方式;「氣韻生動」的審美氣象;「骨法用筆」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線性語言表達。客觀寫實造型、主觀意象造型、抽象變化造型各自以自身特有的思維方法、特有的觀察方法、特有的技巧語言表達營造各自的領域,三者互相滲透交織,使造型更加豐富而有生氣,有更多樣化的繪畫形式。「線性素描」的基本內涵就是把中國畫中的線和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線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現物象。在強調「以線造型」的同時,既不排除結構,也不排除透視和色調,使繪畫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適當的取捨。線性素描具有寫意性和表現性,從客觀真實中重主觀想像,從科學的理性生發主觀臆想的感性,以簡意繁、以繁意簡、移情寫意,浪漫的、象徵的、形式的、寓意的,全由畫家激烈的情感生發,無論是概括的、簡約的、誇張的、強化的、變形的,都是線性素描的屬性。

  線性素描是用「線」和「面」相結合的方法去表現對象,是從大的素描概念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具有專業知識、技能概念的特指性素描。它不是唯一用線來表現的,而是在線的後面加了一個「性」——即「線性」。「線」和「線性」的理解,兩者是有所區別的。大家通常所理解的線,是物體面的邊緣所形成的「邊線」。線性素描中線是主體,從功能上看,則可分為三種:輪廓線、內形結構線和主觀表現線。

  總之,線依附於形,形又回到線的形式,既是形的又是形式的,就是說既是線的,又有一定的體、面關係。線性的形成,實際上就是另外一個面的表現,這個面的表現我們可以藉助於調子。有時候我們畫素描的時候,為了更加充分地表達意象、表達形體以及表達對象的特點,我們也要使用一定的調子。在線性素描裡,調子成為一種輔助性的工具,藉助它能把線性素描做得更加深入、細緻。但是,這裡調子的運用是極為講究的,它不受光的抑制,不受黑白的局限,而是抓住其物象的本體部位使用。線性素描的調子更具主觀性,是畫家對自然物象認識分析之後進行表現的主觀感受。

  「線性素描」的提出得益於西方的素描教學體系,即它是在西方素描基礎教學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化」的元素,或者說對西方的素描進行「中國化」的演繹之後而形成的符合中國畫教學的造型方法。線性素描在中國畫造型基礎訓練中,是作為一種基本的技能,一種認識事物、表現事物的能力而存在的。它對線、結構、空間與時間的認識,能更好地融入人物畫創作中,能訓練並提高中國人物畫創作的基本技能,既可彌補傳統人物畫造型過於單調、呆板的繪畫樣式,又可使人物畫的造型更嚴謹、科學,更好地表現當代生活。

  「線性素描」訓練我們觀察對象、認識對象的能力,然後在表現對象時進行「中國化」的提升,而不是停留在之前的階段。而這個提升過程就是通過筆墨的訓練、審美判斷力的培養,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悟得以實現的,最終使線性素描「糅」到中國畫的創作中來。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基礎,最後消融在中國畫的表現中,是看不到的。猶如蓋高樓一樣,在建樓房之始,先要挖很深的坑打地基,只有地基結實了、打完了,我們才能進行上面樓房的建設。但是當我們蓋完一座樓房之後,下面的地基卻是看不到的。「線性素描」在中國畫中的作用與此相通。

  「線性素描」包含了一切造型藝術的根本特徵及規律,包容性極大,其表現樣式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工筆人物畫專業與寫意水墨人物畫專業的「線性素描」都具有自身的特質。

  「線性素描」的教學基礎是用中國藝術觀念的「遊觀式」的觀察方法和造型法則,鼓勵學生發現、尋找、探索,並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感悟客觀,生發無限的趣味,創造有意味的形式。

  「線性素描」的基本方式是中國畫的線和西方素描中的體、面相結合,以線感性的造型形式表現物象,其根本體現的是線條的變化和表現力。色調是以體、面的關係,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細微地刻畫物象。線和面的互補相融更加豐富了中國畫「盡精微,致廣大」的美學思想。中國人物畫也將以中國寫意精神為本體的自律性向前開拓演進。

  這本書的出版,旨在能夠給中國人物畫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更明確的線性素描範本,是為了使學習中國人物畫的青年學生更快地成長。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魯婧、王鶴瑾)

相關焦點

  • 素描圖片:線性素描特點
    線性素描簡稱線描,包含多種藝術形式,例如:速寫、中國畫裡面的白描。  線性素描發源很早,從洞窟石壁畫中就可以看到,古人用石頭刻、帶顏色的汁液作為作畫工具描繪出動物或人物勞作的形態、輪廓。我們今天可以從這些圖案中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感受到喜怒哀樂。線與人性相同,一個圈或者一條曲線就能與人的情感相結合。  線性素描的三個特點:
  • 素描資料一組生動的線性素描分享
    線性素描 線性素描 指中國畫的線和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線面結合的提鍊形式表現物象。 發揮線條結構線的表現力,灰調子是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細微的刻畫物象,兩種手段相融互補;線性素描是素描體系中悠久和高貴的藝術形式,從中國古代的筆墨,古希臘的輪廓線到現代派的造型,最讓人愉快的方法都是線性的。
  • 董項慈: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董項慈: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中國人物畫講究對人物個性刻畫上,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幾十年來,他愛畫學畫授畫,對中國優秀傳統繪畫始終有一顆敬畏之心,但他卻師古不拘泥於古,用自己的潛心探索與思考,在中國畫的創作上拓寬視野,走出一份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董項慈先生的作品多次參加各種美展並獲獎,曾為《老子》一書插圖。
  • 「藝」起看名家|央美博導唐勇力:中國畫人物的線性「美」
    中國畫人物畫的線描大家不得不提到唐勇力老師他出版的《線性人像素描》是眾多考中國畫人物方向的學習的臨摹範本其魅力之處儘管用隻言片語難以道明,但繪畫的意境在於意會。尋找物象之間的內部諸多相互結構的關係,以幾何形的方式分析與綜合關係,解剖原理、透視原理、結構學原理,是認識分析之法則。3.表現法線性素描的表現方法,即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表現形式(線與調子)。
  • 素描資料一組生動的人像線性素描分享
    線性素描指中國畫的線和西方素描的體面相結合,以線面結合的提鍊形式表現物象。發揮線條結構線的表現力,灰調子是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細微的刻畫物象,兩種手段相融互補;線性素描是素描體系中悠久和高貴的藝術形式,從中國古代的筆墨,古希臘的輪廓線到現代派的造型,最讓人愉快的方法都是線性的。
  • 形神兼備人物國畫—嶺南畫派代表人物楊之光
    文萃畫材今天給大家推薦的的作品是我國著名的中國畫畫家楊之光先生的作品。楊之光(1930-2016),著名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1930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揭西。楊之光先生是嶺南畫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在40多年的藝術追求中,他將中國畫的傳統規範,在使用傳統國畫顏料時,很好的融入西方油畫顏料的造型和繪畫技巧,加強了中國畫的表現力和意境,他筆下的人物肖像,形神兼備,生動的再現每個人物的形態,眉宇間盡顯每個人的特有的氣質,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 對於畫了那麼久的素描, 你對線性素描又知道多少呢?
    線描是指中國畫中線條與西方素描的端莊結合,以感性浮雕的形式表現物體。線條的基本表現形式是線條的表現力,線條的基調是更加全面、更深刻地描繪對象,這兩種方法是結合和互補的;線條素描是素描體系中最古老、最崇高的藝術形式,從古代漢字到李的筆墨。泰拉提繪畫,從希臘古代的輪廓到現代主義的構成。最令人滿意的方法是線性的。
  • 他只是想通過素描讓國畫形神兼備
    國畫教員們認為,學習素描是對中國畫精神的一種破壞,不能很好地保留傳統文化。其實,在這之前,徐悲鴻就在北平藝專提出過中國畫教學改革,因為這個觀點,北平藝專還出現了「三教授罷教」的事件。這三位教授分別是秦仲文、李智超、陳緣督,他們堅守著傳統中國畫的思想和技法,與中國畫教學的新思想在周旋著。
  • 中國本就有自己的「素描」法則
    第三,素描教學是否會弱化傳統中國畫在造型審美上的民族性與純粹感。回答這三個問題,首先要把握住兩點,這兩點就是立足點和著眼點,立足點必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著眼點必須是當代社會的文化發展,背離這兩個關鍵點,自然會形成帶有一定個人感情色彩的偏頗之詞。對於一些形上學的學術觀點和主張,其無益於一個學科的良性發展。
  • 形神兼備練「仿用」
    仿寫句子可按以下三個步驟訓練操作,力求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  三、確定陳述對象,形神兼備  明確例句的模型、修辭手法、中心和色調後,要快速開動腦筋,發揮聯想和想像,從自己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積累中識別、篩選與例句要求相吻合的事物(陳述對象),然後開始仿寫。這時的仿寫既要注意「形似」,更要注意「神似」,做到形神兼備。例如思考上面的例句。梅花本身就具有一種象徵意義,用它來比喻希望,很確切。
  • 張大欣推薦 當代人民藝術家—王文平形神兼備 畫之高標
    縱觀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形與神、古與今、中與西、繼承與創新、現實與浪漫、理性與感性、具象與抽象等一直是關係中國畫境界與發展方向的問題。餘以為國人對待中國文化應當而且必須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自有其特殊的哲學、理論基礎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獨特的表現方法和創作手段。
  • 線性素描作品精選
    作者:高考美術傳播 編輯:藝推YITUI SIINCE2020 大師荷爾拜因|線性素描作品精選 Art Push Culture 荷爾拜因,德國畫家
  • 中國畫馬史:秦漢質樸雄渾 盛唐形神兼備(圖)
    中國畫馬史:秦漢質樸雄渾 盛唐形神兼備(圖)   盛唐之馬:形神兼備  愛馬養馬畫馬形成風氣  盛唐時期畫馬,可謂又一高峰。唐朝鞍馬畫家有曹霸、韓幹、韋偃等人,皆享譽於後世。開元、天寶之際,唐室之威望震於西域,諸國之名馬多所獻納,當時畫家都有寫生之好。唐朝愛馬、養馬形成風氣,使得畫馬名家輩出。在諸多名家之中,最有名的首推韓幹。
  • 畫家梁健戲曲人物畫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古雅秀潤
    山東省泰安理工副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人物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青春立功三等功先後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碩士研究生班導師何家英先生,獲助教資格證書2007年入中國美術家協會人物畫創作中心(北京市)深造中國人物畫講究對人物個性刻畫上,逼真傳神
  • 中國畫系的基礎教學,需注重筆墨,突出形神兼備的形象
    侗屢先生在一篇辯論文章說:「這裡我提個參考性建議,美院不妨在班級中作個試驗,一個班級用臨摹傳統作基礎課,一個班級仍用素描寫生,畢業時大家拿出作品來比較一下,也可以讓全國人民(也何嘗不可以有外國人參加)評一下,究竟哪一個班級像傳統中國畫?」如果對「中國畫」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話,要什麼樣的基礎課當然就有不同的主張了。侗廢先生的「傳統中國畫」又是怎樣的呢?誰都知道,中國畫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 陳丹青說「素描毀了中國畫」,果真如此嗎?
    他認為,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教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在小編看來,陳丹青先生的觀點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他忽略了一點,素描是用硬筆(鉛筆、鋼筆等)作為繪畫工具的,毛筆是軟的,用它蘸墨不可能表現素描豐富的調子,他這種假設實際是一廂情願的。即便能用筆墨表現素描大關係,它本質還是水墨,也不能以素描論。
  • 形神兼備 妙趣橫生——走近著名畫家徐紅衛
    數十年來,他潛心研習書畫,孜孜不倦,取法傳統,師古不泥,不斷創新,工山水花鳥,擅篆刻,其作品風格獨特,形神兼備,深受社會各界喜愛。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無錫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顧愷之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西神印社理事,無錫書畫院特聘畫師,無錫中山書畫院副秘書長,江南書畫院畫師。
  • 陳丹青特立獨行,為何要說「是素描毀了中國畫」
    陳丹青在那篇文章裡開門見山,直接用題目表達了自己的中心觀點:中國畫的沒落,就是從素描教學開始。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是素描毀了中國畫。產生這個問題的背景是:自從100年前東西方文化交融後,素描技法被徐悲鴻(1895年——1953年)先生引入到中國畫以來,到底對中國畫帶來了哪些影響?素描真的對中國畫一無是處嗎?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必須先從中國畫和素描的本質說起。
  • 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
    一直以來,我們在對中國畫的認識上,觀點並不統一。有人認為中國畫已經過時,中國畫的文化已經中斷;也有人拿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素描;還有提倡中國畫要在傳統上出新。用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速寫素描,有優勢也有劣勢。當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進行寫生,中國畫便更能夠走進現實生活,表現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對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真情表達,從而使傳統水墨畫能夠反映出時代精神。這是優勢的地方。
  • 必須學素描嗎?為什麼很多國畫家們沒學過還畫得好
    今天我們來討論的話題是來討論學素描是不是必須的,為什麼很多國畫家沒有學習過素描仍然能畫出優秀的作品?素描往往被認為是適合新手入門的,就類似於書法中的楷書,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繪畫的基礎。我們創作時需要考慮的體積、明暗、構圖、結構等各種問題在素描中都有直觀的體現。而且因為素描是黑白或單色的,所以初學者不用再費心去考慮如何調配色彩的問題。由此可見,素描的學習對我們學習繪畫是很有幫助的。但是為什麼古代那麼多國畫家根本沒學過素描,也照樣能畫出優秀的作品呢?這是因為素描並不是中國畫的基礎,而是西方畫體系中的基礎,這是兩個有著很大區別的美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