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

2020-08-26 城市書畫


沒有什麼比文化藝術更能體現一個國家與民族隨時代而變化、發展的精神風貌。

因此,當中國經歷偉大復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文化藝術,如何與時代接軌,又如何表現時代精神?成為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們在對中國畫的認識上,觀點並不統一。有人認為中國畫已經過時,中國畫的文化已經中斷;也有人拿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素描;還有提倡中國畫要在傳統上出新。

到現在,雖然第一種聲音已經逐漸式微,然而關於後兩種觀點,仍然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用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速寫素描,有優勢也有劣勢。

當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進行寫生,中國畫便更能夠走進現實生活,表現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對現實生活的真情流露,真情表達,從而使傳統水墨畫能夠反映出時代精神。這是優勢的地方。

然而問題在於,中國畫寫生和素描寫生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國畫的寫生更強調主觀,而素描寫生則更強調客觀。中國畫如果用素描寫生,就限制了作者運用主觀表達的高度。

中國畫的主觀表達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真實再現,而是高於生活,強調創作者對現實生活進行深入思考、觀察、提煉、概括後產生自己的表現方法、主觀表達。這樣一種主觀表達便表現了中國畫的寫意性。

觀感受,主觀情調。 二者合一,便能體現出創作者的文化修養、筆墨修養以及人生的全面修養。

中國畫是一種「以我觀物」的表現方式。因此,創作者的修養越高,對事物的把控與認識能力便越強,畫面所充盈的內容就越大;而創作者的書法功底與筆墨修養越高,就越能肆意揮灑,自然流露,把看到和想到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形成繪畫。

一個中國畫的創作者,並不是只把中國的文化學好便足夠了,更要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擁有橫貫中西的眼光,用東西方文化各自的經典來充盈自己的涵養。

過去,我們面對西方文化,常常是「洋為中用」或「拿來主義」。然而今天,如果還是生吞活剝地把西方的藝術元素、藝術語言直接搬來鑲在中國畫裡,那麼,不僅沒有了在特殊歲月探索中西結合的意義,反而會使中國畫失去自己固有的底色與神韻,成為不中不西的東西。

因此,今天學習西方文化,我們重在比較,分析,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礎上,將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鑑學習的內容,變為我們的精神養料,運用於當代水墨創作中。

中國畫的創作者,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還必須解決書法的問題,尤其要練好行草書。行草書是最能直接表達創作者情感的書寫方式,把行草書練到一定高度,創作者的情感便能通過筆意自在表達。自此,再去現實生活中寫生,為山河立傳,表現客觀事物時,就能達到我意即我情,我意之所到,我筆之所到的境界。而當創作者能夠因此在畫面中自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時,畫面便將充滿「意」與「情」。

當然,無論筆力如何純熟,創作仍然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高度的把握與認識。如果沒有深入生活,對所表現的對象只是一知半解,照貓畫虎,那所表現的畫面便無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觀察、摸索、做大量的研究與寫生準備,直到將所表現的客觀對象熟爛於心,在用書法的筆意表現作品時,才能心手兩暢,物我相融,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畫面產生行雲流水,氣象萬千的效果。

作者簡介:

張錄成,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絲路大寫意畫的開拓者,中國畫壇極富個性色彩的藝術家,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突破的畫家」,張錄成深入持久地研究絲路文化四十多年,探索出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

張錄成筆下的牛、馬、駱駝、胡楊既超越時空又與時俱進,既有東方神韻又有西方美學構成,在有我與忘我之間追求大寫意畫這一獨特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書畫藝術家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
    書畫藝術家張錄成:中國畫從傳統中出新,不是水墨畫素描圖文/張錄成 沒有什麼比文化藝術更能體現一個國家與民族隨時代而變化、發展的精神風貌。▲張錄成書法四條幅之一一直以來,我們在對中國畫的認識上,觀點並不統一。有人認為中國畫已經過時,中國畫的文化已經中斷;也有人拿東方的水墨畫西方的素描;還有提倡中國畫要在傳統上出新。
  • 「藝惠藏」絲路畫家張錄成的大寫意畫——天地大美 絲路豪情
    張錄成則把個體意識融入時代症候,所暢之神已超越小我,所載之道,已是時代的心聲,是那種超越時空又與時俱進的群體意識,是群體意志與可敬可畏的大自然的統一。20世紀以來,中國畫的形態有三,一曰水墨寫實,基本以水墨刻畫對象,用筆用墨本之於傳統,寫實觀念來自西方。二曰彩墨抒情,以色線形為抒情手段,情調韻味來自中國,藝術觀念與表現形式取自西方。
  • 「藝惠藏」張錄成:中國畫要與時代共振
    張錄成:中國畫要與時代共振看當下的中國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在傳統上出新的作品非常少。為什麼中國畫發展到今天,仍然在古人的一畝三分地裡耕種,而無法突破創新?這一積習難改的問題誠然有許多成因,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中國畫的學習方法。黃胄先生曾講他學習中國畫的體會,說他開始學畫時也是像大多數人一樣,依著老師的指點照摹古人的筆墨。
  • 張錄成:中國畫探索新的表現方法,與時代共振,才是目的!
    藝術的目的,不是為了悅目,停留在好看與否的標準,更不是為了功用,去迎合某種意識形態或權威的需要,藝術要追尋的,是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前衛思想的探索,一種時代精神價值的取向。很多人看畢卡索的畫看不懂,或者用傳統的慣用眼光去審視,發現畢卡索畫裡的人腿一會粗一會細,眼睛一個高一個低,完全談不上好看。但畢卡索被稱為偉大的藝術家,因為他打破了舊的審美框架,習慣性的審美符號,他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真實的生活,用自己的感受來描繪時代群像,展現當下的精神特質。
  • 「藝惠藏」天山神韻 牛馬精神——絲路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水墨畫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後紮根新疆三十餘年,期間遊學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入研究絲路文化,探索出了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廣受名家高評,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 神韻天成 邊塞詩思:談談張錄成的畫
    張錄成多年來醉心於西部題材的創作。他的作品以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中國畫隨時代而新的探索為特點,並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為當代中國畫壇所矚目。 表現西部生活的作品很多,成就了很多優秀作品和大畫家。但我們不能只依賴前人已總結的程式規律和表現方法,而應當使自己整個身心投入自然、體悟自然,從而探索新的表現方法和表現形式。
  • 「藝惠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對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學術評價
    對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學術評價當代中國畫的創新,主要有傳統型、借用外來型和中西結合型三種。但在傳統基礎上出新的越來越少,能夠在筆墨語言和思想境界上,開疆擴土而有突破的更少。張錄成被認為是有所突破的中年畫家,眾多學者、專家都從不同角度給予肯定評價,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傳統筆墨語言的突破中國畫語言的核心是筆墨,張錄成拓展了筆墨的表現力。
  • 淺談:水墨畫的筆墨及素描
    中國傳統水墨畫就是以線造型,但與對著模特寫生的方法不同,它是觀察寫生、記憶作畫。人物形象的刻畫不是生理結構的再現,而是生活形象特徵總體印象的表達,所以造型不寫實而是意象的。也是感性的,是以虛託實。而素描理念是對物象寫生基礎上發現物象內部結構的本質特徵,加工提煉概括而成。
  • 水墨畫是全世界最好的畫
    如果你們在德國,可能被稱作新表現主義畫家,在義大利,可能被稱作「新繪畫」。這些歐洲當代畫家和你們有點相似:造型很自由,畫法很率性,既不很現代,也不很傳統。畫面有敘述性,甚至有點可以解讀的「故事」。可是在中國,這樣畫就給框定在「國畫」呀、「水墨「呀這些話題裡。
  • 王平:中國畫去素描還為時過早
    中國畫為什麼會出現素描?時間得翻回到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時期,當時大批文人極力批判傳統文人畫,普遍認為以寫意為主體的傳統文人畫發展顯現出了嚴重問題,其中陳獨秀明確提出「要革王畫的命」,而引起他們如此不滿的最核心因素無非是文人畫語言的僵化和思想的萎靡。如今回望這段歷史,陳獨秀等人的判斷顯然具有一定時代意義上的道理。
  • 「藝惠藏」畫家張錄成——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
    張錄成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先後求學於嶽陽師範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 線性素描 「形神兼備」的中國畫傳統法則
    什麼樣的素描功力及樣式,將成就什麼類型的人物畫家。   實踐已經證明,素描是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之一。為什麼畫素描、怎樣畫素描、畫什麼樣式的素描,這樣的基本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不必在這個問題上再爭論不休了。   素描與不同的畫科存在著密切的聯繫。素描與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專業既有共同之處,又有著極大不同的專業特性,其觀察方法、認識方法、表現方法都有著文化內涵上的差異。
  • 「藝惠藏」王鏞、徐寒評張錄成的畫具有蒼茫之美,及博大的意境
    千古絲路筆墨江山張錄成藝術簡介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 美術研究|何懷碩:西式「素描」與中國水墨畫的結合!
    可喜者,中國千年水墨畫傳統增加了中國從未有過的,原屬西方式的「寫實主義」;而中國藝術吸納消化西式的寫實主義,竟能創造轉化為中國文化的新成就,當然是一大開展、一大功績,所以可喜。遺憾的則是:因為主次重輕拿捏偏頗而致減損中國傳統繪畫中某些獨特的優長。在山水方面,以中國為主體的中西融合,使山水畫開創了新的境界,顯示了吸收外來營養的功效(如傅抱石、李可染等的成就)。
  • 在張錄成的畫筆下,胡楊、牛、馬、駱駝是大漠舞臺上最美的風景
    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他從傳統藝術特別從唐代草原石人雕像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中吸收營養,運用粗放、質樸而富有靈動感的線條,造成韻律感和節奏感。他用筆自由,用墨潑辣,善於運用對比法和襯映法。畫面上常用黑白灰對比,有時用墨色調和淡彩,也有時以單純的色彩(如紅色)作為背景,來陪襯和突出墨色濃重的牛的輪廓。他長期生活在大西北,培養成獷放、豪邁的性格。他的畫或用潑墨構成,或用焦墨被皴擦,大膽落筆,一氣呵成,有大的整體效果。
  • 「藝惠藏」神韻天成 邊塞詩思——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張錄成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後紮根新疆三十餘年,期間遊學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入研究絲路文化,探索出了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廣受名家高評,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 「藝惠藏」十大名家高評 (評論摘要) 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張錄成
    無論他畫的群駝、群馬、還是胡楊,都表現出了西域絲路文化曠古幽深的大境界,從而使他的畫有著不一樣的表現思想,不一樣的美學意境,以其蒼茫沉雄、極富藝術魅力的佳構為當代中國畫壇所矚目。無論在筆墨語言的表現上,繪畫境界和傳統繪畫美學上都有刷新與突破。…….他藉助草書般的筆墨,在具象與抽象的結合中,構築獨特意象,刷新筆墨圖式,表現時代精神。他剛剛年逾知命,就以對傳統寫意不同流俗的理解,與時俱新,取得了不同凡響的成績,這是值得稱讚的。
  • 吳作人畫展「素描與中國畫」
    吳作人作品《鯰魚》(1963年)早報記者 馬俊 「素描與中國畫——吳作人作品展」於5月4日到22日在徐匯藝術館舉行。它從吳作人作為中國水墨畫新風格的創建者的角度,以學術研究的方式,通過吳作人對「素描基礎」這一西方繪畫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使中國畫的造型藝術得到一種嶄新的詮釋。吳作人曾提出過素描與中國畫之間的四個問題,即藝術家對自然的觀察和記錄、藝術造型能力的學習和培養、兩種不同的表現結果對寫生的要求、現實主義的態度對中國畫的新發展。四個問題,分別由四個展覽區域的作品相對應,這也構成了展覽的基本線索。
  • 陳莊|對於中國寫意畫,素描色彩不是洪水猛獸!
    我對素描與寫意的一點體會這些年,有關寫意與工筆,國畫與素描的爭論層出不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我看來,素描不是洪水猛獸,寫意只是代表中國繪畫的一種形式。當然,中國畫裡的寫意,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哲學和美學,我本人也是畫寫意的,我欣賞造型嚴謹的寫意畫,寫意,可不是寥寥幾筆,信口開河。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其實一進展廳,正對著觀眾視線的即是徐悲鴻的五幅素描。這毫無疑問地表明了徐先生在20世紀美術歷程中的核心地位。他的素描作品成熟而簡潔,體現了法國19世紀學院派嚴謹精準的氣息。徐悲鴻雖從小因父親的緣故接觸了大量的傳統中國畫,卻很早就開始質疑傳統筆法的有效性。20歲時,經友人推薦,他見到了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