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融入一個人骨子裡的品質,是一個人心底容有他人的善良
教養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考量、不同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教養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每個人剛來到世界上的狀態就是洛克所說的「一張白紙」,教養不等於天賦,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凱洛夫曾說的這樣一段話很好地表達了天賦與教養聯繫,他曾說:
「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藉助於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
教養和教育是有聯繫但並不等同的兩個概念。當教養作為一個動詞時,在某種程度上,教養具有教育的一些功能,對孩子們的成長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教養作為一個名詞時,教養便可以看作是教育的一個結果。我們這裡所說的教養是更傾向於作為名詞或是形容詞的教養。
身價千金不等同於有教養。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並不是由這個人擁有多少金錢決定的,金錢和教養並不相關。一個衣著考究、西裝革履的人不能夠直接判定為「有教養」的人,一個衣衫襤褸、生活拮据的人也不能夠直接下結論說是沒有教養的人。一個人的教養植根於這個人的心底,融入到這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教養沒有任何金錢門檻,不論富裕或是貧窮,教養都不會隨之減少或是增加。
「受過教育」不等於「有教養」。在這裡「有教養」的一個表現就是一個人的品行,品行的優劣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教養程度。往大裡說,能夠位居高職的人必定都是經過優秀高等教育的,但是現在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品行不端之人落馬。這一定不是有教養的表現。相反,我們看到一些從未接受教育或者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能夠受到其他人的尊敬,能夠事事為人著想,我們不可以將其稱為「有教養」嗎?教育只能是對一個人教養或是思想認識水平的一個提升的手段,卻不是必需因素。
有教養不是說一個人做了一些多麼偉大的事情,相反,一個人有沒有教養恰恰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看電影時遵守秩序,不大聲喧譁影響他人,這是有教養;垃圾桶旁邊的垃圾看到之後沒有無視而是彎腰撿起,這是有教養;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施以援手,獻以微薄之力,這是有教養……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可能並不會對個人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這些卻處處彰顯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況。
不論你的學識是高是低、不論你是富貴或是貧窮、不論你是偉人還是普通人,這只是人與人生活狀態上的差距,不是限制一個人是否有教養的條件。教養並不是某個人或是某個群體的「專有福利」,教養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是人人都可具有的。
一個人骨子裡的教養是歷經多年沉澱的修行,它的一個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任何表現都是父母的成長狀態。一個家庭中,若是父母均是有教養的人,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必是有教養的人,因為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孩子的行為就會趨向於父母的行為,從小就有教養的種子在,所以在以後的成長教育中,教養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漸入骨髓。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具有啟蒙、引導的重要作用。
教養是一個人心底容有他人的善良。有教養的人會在為人處世中主動為他人著想,早與人相處中,既不讓他人尷尬,又不會讓其他人不舒服。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底線或是只知退讓,而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