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光明,亦復何言:一代聖人王陽明靈魂升華的地方

2020-12-05 巴塔人文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57歲的王陽明遠徵西南邊陲後踏上歸途,當船行至南安府青龍浦時,病情發作,只好停靠岸邊。學生周積問其可有什麼遺言,王陽明微笑著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溘然而逝。

王陽明雕像

王陽明一生,戰宦官劉瑾,論「知行合一」,創「王學」理論,撫南贛兵事,擒寧王宸濠,徵西南邊夷。文治武功,立德、立功、立言,已然是中國歷史上「三不朽」的兩個聖人之一,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來結尾,亦可謂正大光明,瓜熟蒂落,死得其所。

一顆巨星,就此隕落。

那王陽明生命終結的地方,究竟在何方?

王陽明生命隕落的地方,一派田園風光

在高德地圖輸入「王陽明落星亭」,很快就生成了導航路線(百度的導航,竟然是錯的,導到對岸去了)。

然而,岔路的沒有任何標誌,既窄且陡,怎麼看都將通向村民大門或廁所的阡陌之路,導致汽車調了兩次頭,熄了兩次火,還差點撞了兩輛車,摩託車。

穿過民居,田間的路還是很大的

具體坐標是江西大餘青龍鎮赤江村的章江西北岸。

周邊是大片的稻田和零星的荒地,下面用圖片來說明一切。

陽明心園

穿過田園,來到心園。這是後來擴建的,以「陽明心園」命名。高高的門廊上是著名書法家牛寶義的書法:「吾心光明」,也是陽明先生的最後一句話。

王陽明的書法作品

王陽明的銅陵鐵船卷被刻在了大理石上,初一看,以為是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值4億元的那幅。說實在的,王陽明的書法真是灑脫不羈,只是其盛名太大,掩蓋了書法的名聲。

王陽明落星處紀念亭簡介

這是政府對王陽明落星亭作的簡介。日本的「日」被人挖塗掉了,「日本國」變成了「本國」,意思大不同。

王陽明先生落星之處

王陽明的落星亭裡的紀念碑,上書「王陽明先生落星之處」,落款是「後學岡田武彥 日本九州大學 名譽教授」,可見,這是一個日本學者書寫的。

王陽明落星亭全貌

亭子簡單而樸素。周邊翠竹掩映。

紀念碑的背面

紀念碑的背面,刻上了捐贈者的名字,全部是日本名字,後面還包括一些日本的團體單位。是他們捐款,把亭子和碑石建設起來的。

章江的上遊,王陽明從此而來

這是章江的上遊,載著王陽明歸家的船隻,就從上面一路劃來。

章江向下流,王陽明從此而去

滾滾章江,向下遊奔流,王陽明的靈柩,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跋涉千裡,回到他的故鄉。

落星亭在夕陽之下,章江之邊

夕陽之下的落星亭,光明,簡潔,綠草芬芳。

江邊的水泥路,乾淨而安靜

亭邊的水泥路面,乾淨,安靜,一輛後備箱奇特的三輪車,靜靜地停在這裡。車主在竹林下玩手機。無人打擾。

亭上流雲多燦爛

夕陽無限好,大地很安靜,天上多燦爛,地面開始幽暗起來。靈魂開始安寧的感覺。

園子周圍荒草叢生

園子的周圍綠草蔥蔥,生機盎然。

村民在撒肥

知行合一,一個村民在認真地給水稻和芋頭撒化肥,他的心,一定是光明的。

村民在挑水澆菜

亭子的周邊,農人們辛苦地勞作著。也許他們不是太懂王陽明的心學哲學,但他們一定懂大自然的哲學,有勞動,才有收穫,他們的心,也一定是光明的。

落星亭邊希望的田野

王陽明的心地,是如此光明,而他的一生,其實卻是寂寞的。

十八歲時,他對著庭院中的竹子進行「格物致知」,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結果生了一場大病。

二十六歲時,邊警告急,他讀兵書,覺無益,訪師友,不可得,抑鬱不堪,舊病再發。

三十四歲,他「投江自盡」後,到達貴州龍場驛,與毒蟲瘴氣、土人原著、亡命之徒共處邊地,無人共語。

稻葉掩映的阡陌

即使死後,也是背負「唯心」的罵名,無人敢為其立碑、修墓,只好靠東洋人的仰慕,才留下一點點歷史的印跡,真可謂:

吾心光明,此身寂寞。

王陽je落星亭所在的青龍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王陽明在臨終時會說吾心光明,亦復何言呢?
    要全面理解吾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人生最後這句話,需要從王陽明的對我的認識開始說起。王陽明對我的理解分為兩種:一是真我,就是本心真體;第二是假我,是自身的習氣和私慾。怎麼來理解呢?拿上臺演講來說,有的人說自己上臺演講好緊張,用王陽明心學來看怎麼理解呢?因為他太在意大家對自己演講的表現,擔心自己演講不好,會被大家如何如何如何。這樣的狀態說明你私意泛濫,沒有真正憑你自身本有的表現去做演講這件事。了解本我,也就了解你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如何去理解心即是理的那個支點呢?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在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發展歷程上,文人士大夫們既能提刀上馬禦寇殺敵,又能著書立說自創一派者,可謂寥若晨星、屈指可數,但一代「格物致知」的心學大師王陽明,卻是一位體現儒家最高價值追求——「內聖外王」理念的著名思想家。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作者:姜鴻王陽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劉瑾遂逮王陽明下詔獄,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由繁華熱鬧的京城陡然被貶謫到偏僻荒涼的龍場,仿佛由天堂一下子墜入地獄,這巨大的落差一時使王陽明茫然失措。舉目無親,衣食無著,含冤憂憤,萬念俱灰,唯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
  •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好多人以為這是陽明先生故意為之,其實這是把先生當成了普通人,把他幾十年的修為看低了!要知道一個人做事的心理,這是讀心術,讀心術說起來神秘,其實有跡可循!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至此,以陽明心學照亮後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後世把他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陽明先生看過聖人行善,看過聖人行惡。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 王陽明: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中國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但其中能夠得到「聖人」這個頭銜的並不多,孔子算一個,孟子得到此頭銜是比較晚的一件事情。另外,朱熹夫子算一個,剩下的就是王陽明了。為什麼王陽明會是一個和孔子能夠相提並論的聖人呢?帶著這種好奇,由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同名講座整理而成的《傳奇王陽明》一書成為了我們尋找答案的最佳參考。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
  • 「文學常山」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然而,成年的王陽明遇到更多的是挫折,諫言入獄、流放龍場、江西剿匪、平定叛亂、再次剿匪……,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是極其輝煌的一生,也是可歌可敬、可學可悟的一生,聖人必然有他的獨到之處,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學說是指引後人前行方向標,在歷經歲月淘沙、時間檢驗後依然熠熠生輝,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孔聖人說:「三十而立」。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引言:公元1528年,已經病入膏肓的王陽明,從廣州出發,幾經輾轉到達江西南安附近的青龍鋪。在南安任職的弟子周積前來探望,見王陽明病危趕緊找大夫搶救,但遺憾的是沒能挽救王陽明的生命。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芳華》影評——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一個人的內心明亮,這個世界都是光明的。看完此片,想起了心學大師王陽明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從陽明心學來說,心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明,此心光明便是指良知充盈而光明已無遺憾。電影的結局,令人傷痛,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結局,實讓人悲痛。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要有什麼樣的結局,才能無憾?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1528年農曆11月28日晚上,王陽明從一個美夢中醒來。醒來後,他便問弟子:「到哪裡了?」弟子答:「青龍鋪。」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導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先生何以這樣說?作者通過陽明先生一生的經歷來為我們解說陽明先生的臨終遺言。久之,開目視之說:「吾去矣。」  積泣下,問:「先生有何遺言?」  陽明微哂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頃之,瞑目而逝。(《陽明先生年譜》)  上面這段記載十分感人。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作者:胡丹  導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先生何以這樣說?作者通過陽明先生一生的經歷來為我們解說陽明先生的臨終遺言。久之,開目視之說:「吾去矣。」  積泣下,問:「先生有何遺言?」  陽明微哂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頃之,瞑目而逝。(《陽明先生年譜》)  上面這段記載十分感人。陽明自知不起,召門人來見,當是有所交待,不料話到嘴邊,卻不禁自笑(「微哂」),一個字都不想說了,唯帶著一顆光明開悟的心離去。  講學家似不當不言。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皆可以為堯舜在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都很顯著的有兩個人,指諸葛亮、王陽明。《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程門立雪,如坐春風朱熹的理學與王陽明的心學,其實都差不多。其大綱都是孔孟儒學,雖然似乎各有主旨各有偏重,但那三綱五常的倫理、仁義禮智的內容都是相差無幾的。但理學古板一點,心學活潑一點,這也取決於朱熹和王陽明的性格品質。
  • 王陽明臨終遺言揭露陽明心學的真諦,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今天咱們通過王陽明的臨終遺言來解釋一下陽明心學的真諦!海德格爾超越胡塞爾的認知現象學而轉向存在現象學,海德格爾在存在意義上也講良知。海德格爾和王陽明都試圖在人的生存中去探求最原初的良知,都注重生命體驗和行動。
  • 我寫高考作文②: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本人所寫文章的題目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正文如下:世上事物,皆是純粹性和多樣性的結合。沒有絕對的純粹性,只有相對的多樣性。水再淡,沒有最淡,只有更淡。鹽得味,湖鹽井鹽加海鹽,就不是最初的那種鹽了。鹽水相融,不同比例亦會導致不同性質的結果。水多鹽少,平衡生理有益。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菜根譚》智慧(178)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菜根譚》裡的這句話大意是說一個內心豁達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處世道昏暗的環境中,也如同處在青天白日風清氣正的環境中一樣高風亮節胸懷坦蕩;如果人的內心存在邪惡汙穢的念頭,即使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也仿佛有揮之不去的厲鬼惡魔纏附於身。
  • 唐順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沿海各地的「海商大賈」、「浙閩大姓」們為了牟取厚利,大規模進行走私,成群結黨,分泊各港,後來竟變為亦商亦盜,兼行劫掠的行為。危害東南沿海一帶各大城市的倭寇,並非是三五成群的賊寇,而是擁有兵力相當於現代軍隊師團級的武裝力量,因此到處攻城略地、打家劫舍。蘇州、松江、寧波、台州均曾遭其蹂躪,殺戮之慘狀亦如現代日本侵略軍種種獸行!
  • 從讀王陽明開始:吾心需光明
    談到人,便不得不提起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其中便有今天的主人公——王陽明。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人的內心更是難以控制。王陽明的「心學」正是關注人們的內心,告訴我們心若光明,整個世界都會變亮。對「心學」本身學習不深,個人感覺「心學」重在指引人們找到光明的內心,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擔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