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57歲的王陽明遠徵西南邊陲後踏上歸途,當船行至南安府青龍浦時,病情發作,只好停靠岸邊。學生周積問其可有什麼遺言,王陽明微笑著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溘然而逝。
王陽明一生,戰宦官劉瑾,論「知行合一」,創「王學」理論,撫南贛兵事,擒寧王宸濠,徵西南邊夷。文治武功,立德、立功、立言,已然是中國歷史上「三不朽」的兩個聖人之一,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來結尾,亦可謂正大光明,瓜熟蒂落,死得其所。
一顆巨星,就此隕落。
那王陽明生命終結的地方,究竟在何方?
在高德地圖輸入「王陽明落星亭」,很快就生成了導航路線(百度的導航,竟然是錯的,導到對岸去了)。
然而,岔路的沒有任何標誌,既窄且陡,怎麼看都將通向村民大門或廁所的阡陌之路,導致汽車調了兩次頭,熄了兩次火,還差點撞了兩輛車,摩託車。
具體坐標是江西大餘青龍鎮赤江村的章江西北岸。
周邊是大片的稻田和零星的荒地,下面用圖片來說明一切。
穿過田園,來到心園。這是後來擴建的,以「陽明心園」命名。高高的門廊上是著名書法家牛寶義的書法:「吾心光明」,也是陽明先生的最後一句話。
王陽明的銅陵鐵船卷被刻在了大理石上,初一看,以為是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值4億元的那幅。說實在的,王陽明的書法真是灑脫不羈,只是其盛名太大,掩蓋了書法的名聲。
這是政府對王陽明落星亭作的簡介。日本的「日」被人挖塗掉了,「日本國」變成了「本國」,意思大不同。
王陽明的落星亭裡的紀念碑,上書「王陽明先生落星之處」,落款是「後學岡田武彥 日本九州大學 名譽教授」,可見,這是一個日本學者書寫的。
亭子簡單而樸素。周邊翠竹掩映。
紀念碑的背面,刻上了捐贈者的名字,全部是日本名字,後面還包括一些日本的團體單位。是他們捐款,把亭子和碑石建設起來的。
這是章江的上遊,載著王陽明歸家的船隻,就從上面一路劃來。
滾滾章江,向下遊奔流,王陽明的靈柩,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跋涉千裡,回到他的故鄉。
夕陽之下的落星亭,光明,簡潔,綠草芬芳。
亭邊的水泥路面,乾淨,安靜,一輛後備箱奇特的三輪車,靜靜地停在這裡。車主在竹林下玩手機。無人打擾。
夕陽無限好,大地很安靜,天上多燦爛,地面開始幽暗起來。靈魂開始安寧的感覺。
園子的周圍綠草蔥蔥,生機盎然。
知行合一,一個村民在認真地給水稻和芋頭撒化肥,他的心,一定是光明的。
亭子的周邊,農人們辛苦地勞作著。也許他們不是太懂王陽明的心學哲學,但他們一定懂大自然的哲學,有勞動,才有收穫,他們的心,也一定是光明的。
王陽明的心地,是如此光明,而他的一生,其實卻是寂寞的。
十八歲時,他對著庭院中的竹子進行「格物致知」,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結果生了一場大病。
二十六歲時,邊警告急,他讀兵書,覺無益,訪師友,不可得,抑鬱不堪,舊病再發。
三十四歲,他「投江自盡」後,到達貴州龍場驛,與毒蟲瘴氣、土人原著、亡命之徒共處邊地,無人共語。
即使死後,也是背負「唯心」的罵名,無人敢為其立碑、修墓,只好靠東洋人的仰慕,才留下一點點歷史的印跡,真可謂:
吾心光明,此身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