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影評——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2020-12-09 電影漫譚

劇情簡介

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

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和從農村來,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捲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逕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

幕後揭秘

馮小剛表示,《芳華》故事發生的年代是崇尚自然美的,要找天然美女來出演,所以選擇了「苗苗『!馮小剛是文工團美術出身,對文工團的生活一直有一種特別的情懷。《芳華》的故事也是馮小剛向同樣是文工團出身的嚴歌苓定製的。馮小剛表示,作為導演,《芳華》可以說是他遺願清單上的最後一部電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個人的內心明亮,這個世界都是光明的。看完此片,想起了心學大師王陽明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從陽明心學來說,心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明,此心光明便是指良知充盈而光明已無遺憾。電影的結局,令人傷痛,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結局,實讓人悲痛。現實就是如此,影片也是如此的現實。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劉峰、何小萍也是善良的人,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芳華,最終還是難以擺脫小人物的命運。正如大家討論的「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峰砸傷了腰,失去了手臂,因為一個正常的擁抱被誣陷,他一直喜歡」林丁丁「,為了和丁丁見面,劉峰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結局卻截然相反。雖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劉峰的內心是光明的,他無悔於自己的選擇,他的青春和芳華是有價值的!

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雖然劉峰的結局,有些悲慘,但是我相信他作出了每一個決定都是出自內心,他做的每件事都很坦誠,沒有抱著摻雜私心雜念。郝淑雯認為:假如丁丁當時從了劉峰,劉峰就不會被處理下放,也就不會上戰場,也就不會殘廢,領二百八十元殘廢金給山東老家的梆子劇團看大門。說不定現在劉峰已經是文化科劉副科長,最差也是個組織部劉幹事……看完芳華,感覺善良很廉價,不被疼愛的孩子長大後還是找不到疼愛。為什麼要那麼猛烈地把同一個團的好戰友打倒在地?因為充斥著七情六慾的眾人怎麼能接受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和自己處在同一個環境裡,他們無時無刻不盼著他出點差錯變成和自己一樣的凡夫俗子。

時代的悲歌

在一次慰問演出中,卓瑪摔傷了膝蓋,指導老師讓小萍替她。原先一直想跳A位的小萍,卻反常拒絕,妄圖以高原反應為藉口逃避演出,後被軍醫發現所謂高燒是裝的。政委阻攔,說:「這件事我希望你能保密,不僅對文工團,也對劉小萍本人,我倒要看她這齣戲演到什麼時候。」在蕭穗子的後期回憶中,她寫道:「小萍這麼做,是因為對這個傷害了劉峰的集體寒透了心。」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四訣來自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具體內容包括: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生命中,我們常常面臨一些選擇。正如影片中,林丁丁沒有處理好劉峰的衝動表白,給別人造成了一生的悲劇。影片在向我們傳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不管做什麼事,希望能夠無悔於自己的青春和芳華,無愧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等老了,長嘆息,悔不當初。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陽明先生說的這種人生境界。致良知,無愧於內心,無愧於時代!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

相關焦點

  • 我寫高考作文②: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本人所寫文章的題目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正文如下:世上事物,皆是純粹性和多樣性的結合。沒有絕對的純粹性,只有相對的多樣性。水再淡,沒有最淡,只有更淡。鹽得味,湖鹽井鹽加海鹽,就不是最初的那種鹽了。鹽水相融,不同比例亦會導致不同性質的結果。水多鹽少,平衡生理有益。
  • 唐順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沿海各地的「海商大賈」、「浙閩大姓」們為了牟取厚利,大規模進行走私,成群結黨,分泊各港,後來竟變為亦商亦盜,兼行劫掠的行為。危害東南沿海一帶各大城市的倭寇,並非是三五成群的賊寇,而是擁有兵力相當於現代軍隊師團級的武裝力量,因此到處攻城略地、打家劫舍。蘇州、松江、寧波、台州均曾遭其蹂躪,殺戮之慘狀亦如現代日本侵略軍種種獸行!
  • 王陽明: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按常理,他有權力抱怨,有權力不平,有權力怨天尤人,但是他卻在臨終前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名言,似乎凡世間這一切紛紛擾擾都與己無關,功名利祿都只是過眼雲煙,心底裡面那一片光明足以支撐他穿越一切黑暗,溫暖他一路倍加辛苦而艱難的歷程。他自己澄明清瑩的內心足以讓他體會到與宇宙融合為一體的自由安適,這使得他能將一切遭遇用最寬廣清明的心情來對待,除此以外夫復何求,又何必多言!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青龍浦,船上。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所以「此心光明」是其心學的高度概括。二、「此心光明」是陽明一生的寫照陽明先生一生有幾個關鍵點。劉瑾掌權後,該打的打該殺的殺,朝廷沒有了反對聲音,陽明先生這時挺身而出,上書正德皇帝遠小人。
  • 拿什麼來徵服生活—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03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是誰,明朝大儒。儒家思想自孔子以下到程朱理學都是對女人不友好的。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因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最近我也在整理自己的思想,過往的經歷,把雜亂無章的思緒歸一,爭取做到做了會知的階段。那麼,以後也學著去做。凡事再不求助外在,有什麼事問自己的內心,心會告訴你怎麼做。做了就會知道,不做就獲得不了真知。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作者:姜鴻王陽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二十九日上午,他已氣息奄奄,處於彌留之際,其弟子周積請問遺言,王陽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個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歲。王陽明於紛繁喧囂的世間涅槃,飛升於他思想的澄澈的長空,他帶領千秋萬代的人們在人間煙火的溫暖中,擺脫世間凡俗的窠臼,獨立思考,自我解放,使芸芸眾生明白,自己才是拯救自己的那尊佛。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臨終時留下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千古遺訓,成為陽明心學的標誌性話語,表明人內心之光,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一種本真的保持。(劉金祥)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然而仔細分析,實際上王陽明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希望的狀態,而不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事上磨練,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果想。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道若間房。私慾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一層。寂然不動。種樹者養其根,種德者養其心。做學問要有個主宰,工夫才會有著落。持志如心痛,心內有痛必然不敢忘。世間其治不同,其道則一。這書啊,適合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翻翻,然後放下,靜思。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然而仔細分析,實際上王陽明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希望的狀態,而不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
  • 王陽明臨終遺言揭露陽明心學的真諦,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是:「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啦。此心就是良知,陽明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光復良知,達到我心光明的境界。達到了這種光明境界,心外也就無物,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再說了。良知亙古長存於每個個體的心中,每一個人都要善於向內尋求良知,在尋求良知的過程之中提升自我,並使自我自由的棲居於大地之上。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要有什麼樣的結局,才能無憾?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句話是王陽明的「臨終遺言」。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1528年農曆11月28日晚上,王陽明從一個美夢中醒來。醒來後,他便問弟子:「到哪裡了?」弟子答:「青龍鋪。」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導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先生何以這樣說?作者通過陽明先生一生的經歷來為我們解說陽明先生的臨終遺言。  陽明微哂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頃之,瞑目而逝。(《陽明先生年譜》)  上面這段記載十分感人。陽明自知不起,召門人來見,當是有所交待,不料話到嘴邊,卻不禁自笑(「微哂」), 一個字都不想說了,唯帶著一顆光明開悟的心離去。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作者:胡丹  導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先生何以這樣說?作者通過陽明先生一生的經歷來為我們解說陽明先生的臨終遺言。  陽明微哂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頃之,瞑目而逝。(《陽明先生年譜》)  上面這段記載十分感人。陽明自知不起,召門人來見,當是有所交待,不料話到嘴邊,卻不禁自笑(「微哂」),一個字都不想說了,唯帶著一顆光明開悟的心離去。  講學家似不當不言。然陽明臨終,因何欲言又止?「微哂」之意何在?
  • 吾心光明,亦復何言:一代聖人王陽明靈魂升華的地方
    學生周積問其可有什麼遺言,王陽明微笑著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溘然而逝。文治武功,立德、立功、立言,已然是中國歷史上「三不朽」的兩個聖人之一,其波瀾壯闊的一生,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來結尾,亦可謂正大光明,瓜熟蒂落,死得其所。一顆巨星,就此隕落。那王陽明生命終結的地方,究竟在何方?
  • 專訪丨陳勇: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他對自己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3新的旅程2011年博士生畢業之後,在機緣巧合之下,陳勇來到上海。「上海腫瘤醫院正好想擴大骨軟組織腫瘤方面的研究,我決定要南下闖一闖。幹了那麼久,對這個專業是熱愛的。」對於陳勇來說,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菜根譚》智慧(178)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菜根譚》裡的這句話大意是說一個內心豁達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處世道昏暗的環境中,也如同處在青天白日風清氣正的環境中一樣高風亮節胸懷坦蕩;如果人的內心存在邪惡汙穢的念頭,即使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也仿佛有揮之不去的厲鬼惡魔纏附於身。
  •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聖人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好多人以為這是陽明先生故意為之,其實這是把先生當成了普通人,把他幾十年的修為看低了!要知道一個人做事的心理,這是讀心術,讀心術說起來神秘,其實有跡可循!
  • 「文學常山」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此時的王陽明已經三十五歲,眼前看不到任何光明,迎接他的卻是背井離鄉、前途未卜的流放生活。貴州龍場位於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公裡的修文縣城,60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窮山惡水,蟲蛇甚多,對於身體虛弱的王陽明來說,這裡也似乎和人間煉獄相差無幾。如果是普通人,這個時候應該是悲天憫人,表達命運多舛、天要亡我的悲愴,感慨壯志未酬悽涼,但他是王陽明。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陽明最後尋到自己的至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