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
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和從農村來,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捲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逕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
幕後揭秘
馮小剛表示,《芳華》故事發生的年代是崇尚自然美的,要找天然美女來出演,所以選擇了「苗苗『!馮小剛是文工團美術出身,對文工團的生活一直有一種特別的情懷。《芳華》的故事也是馮小剛向同樣是文工團出身的嚴歌苓定製的。馮小剛表示,作為導演,《芳華》可以說是他遺願清單上的最後一部電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個人的內心明亮,這個世界都是光明的。看完此片,想起了心學大師王陽明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從陽明心學來說,心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明,此心光明便是指良知充盈而光明已無遺憾。電影的結局,令人傷痛,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結局,實讓人悲痛。現實就是如此,影片也是如此的現實。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劉峰、何小萍也是善良的人,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芳華,最終還是難以擺脫小人物的命運。正如大家討論的「寒門再難出貴子」,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峰砸傷了腰,失去了手臂,因為一個正常的擁抱被誣陷,他一直喜歡」林丁丁「,為了和丁丁見面,劉峰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結局卻截然相反。雖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劉峰的內心是光明的,他無悔於自己的選擇,他的青春和芳華是有價值的!
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為你的悲哀。雖然劉峰的結局,有些悲慘,但是我相信他作出了每一個決定都是出自內心,他做的每件事都很坦誠,沒有抱著摻雜私心雜念。郝淑雯認為:假如丁丁當時從了劉峰,劉峰就不會被處理下放,也就不會上戰場,也就不會殘廢,領二百八十元殘廢金給山東老家的梆子劇團看大門。說不定現在劉峰已經是文化科劉副科長,最差也是個組織部劉幹事……看完芳華,感覺善良很廉價,不被疼愛的孩子長大後還是找不到疼愛。為什麼要那麼猛烈地把同一個團的好戰友打倒在地?因為充斥著七情六慾的眾人怎麼能接受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和自己處在同一個環境裡,他們無時無刻不盼著他出點差錯變成和自己一樣的凡夫俗子。

在一次慰問演出中,卓瑪摔傷了膝蓋,指導老師讓小萍替她。原先一直想跳A位的小萍,卻反常拒絕,妄圖以高原反應為藉口逃避演出,後被軍醫發現所謂高燒是裝的。政委阻攔,說:「這件事我希望你能保密,不僅對文工團,也對劉小萍本人,我倒要看她這齣戲演到什麼時候。」在蕭穗子的後期回憶中,她寫道:「小萍這麼做,是因為對這個傷害了劉峰的集體寒透了心。」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學四訣來自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具體內容包括: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生命中,我們常常面臨一些選擇。正如影片中,林丁丁沒有處理好劉峰的衝動表白,給別人造成了一生的悲劇。影片在向我們傳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不管做什麼事,希望能夠無悔於自己的青春和芳華,無愧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等老了,長嘆息,悔不當初。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陽明先生說的這種人生境界。致良知,無愧於內心,無愧於時代!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