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
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事實上,他並非褒善棄惡,他深知善惡本是硬幣的兩面,對一個人的善,可能就是對另一個人的惡。行善真的就是善嗎?行惡真的就是惡嗎?那是你的方法論。你看《大學》裡講到止於至善,何為至善?陽明後半生追尋的是這個至善。 陽明先生看過聖人行善,看過聖人行惡。
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
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陽明最後尋到自己的至善了嗎? 他自己也不知道,但: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想要理解這句話,可以引用他的另一句話。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人人都有,可是怎樣做呢,最終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任他花開花落,我自巋然不動,內心光明。心外無物。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