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拿到一件藏品瓷器,要從多個反面去鑑賞它,因為想要這件瓷器透露給我們直接的信息,需要靠我們去親自用肉眼感受它,這其中不僅僅是其造型,甚至是其紋飾都有可能會透露很多信息,這對我們研究瓷器來說尤其關鍵,昔日的吉州窯,流行著一種剪紙貼花瓷,這一旦貼上,圖案就永遠烙在了釉面上,大家跟藝美君來看看。
提起剪紙貼花,大家一定不約而同想到了春節或是喜慶場合中,貼在那窗戶鏡面之上的美好圖案,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貼花寓意美好,聰明的古人變將這種美好的圖案應用在陶瓷之上,但是所謂剪紙,必然是要剪出來的,總不可能畫出來,剪紙貼花瓷要怎麼理解?
先給大家介紹這件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細看便會發現這圖案並非繪畫上去,而是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剪紙藝術所散發出來的是一種純樸美的光輝,長期的藝術實踐與積累,使得中國剪紙形成了鮮明的鄉土氣息與濃厚的生活情趣,是一種值得我們民族驕傲的藝術,吉州窯完美的將剪紙藝術與陶瓷藝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陶瓷語言,並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而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將剪紙圖案應用到黑釉瓷中,所燒制出來的圖案可以說十分巧妙,講剪紙與燒瓷結合得毫無違和。
作為我國古代江南著名的綜合性民瓷窯,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其獨創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灑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窯的標誌性品種。
在這吉州窯窯火生輝的500餘年裡,其產品效法百工,種類繁多,尤以剪紙貼花這種極富濃鬱生活氣息與情趣的創造性結合而影響深遠,並在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種表現形式是在瓷胎上,常用剪紙貼花粘貼,然後施釉,揭掉紙張再經燒制形成花紋,這是一種獨創,極富民間藝術特色,並以此向世人詮釋了剪紙藝術的魅力所在。
吉州窯是民窯,其生產的陶瓷多為民用,剪紙藝術是老百姓自己的藝術, 是老百姓為了滿足自己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應用到陶瓷中自然就不難理解,吉州窯所在地盛產紙張,為吉州窯剪紙貼花工藝的實施提供了保障,一把剪刀,不需要草稿,在表現手法上採用「隨心走」,刀剪自如,一氣呵成,更給人一種天真與拙樸的感覺。
一般創作的圖案形式讓人一看便懂,多是吉祥語的運用,利用字的諧音,來直接表達對生活的希望,此外,吉州窯剪紙紋樣題材豐富,富有情趣,有鴛鴦、蝴蝶、鸞鳳、梅、竹、蘭等,這些內容都有其深刻的含義與寓意,比方「雞」諧音為「吉」,「魚」諧音為「餘」等等,這些都是美好的寓意圖案,剪紙藝術創造性地用於陶瓷裝飾上,是吉州窯的獨特風格。
吉州窯不僅將中原的制瓷工藝融入其中,還將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繪於瓷器之上,並在造型、機理上有新的變化,使吉州窯成為中國瓷的重要品類,受到古代歐洲、中東各國王室貴族厚愛,不得不承認吉州窯的剪紙貼花盞確實是能達到茶湯幻物象的最佳飲具,也許正是當時的飲茶之風尚的講究,促使了吉州窯剪紙貼花天目盞的大量生產,並且成為投人所好的賣點之一,這無形中推近了剪紙藝術與陶瓷裝飾的距離。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